辐射沙洲论文_管琴乐,肖文军,邱婷,张蓓,亢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辐射沙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沙洲,水边,波浪,苏北,分解,面向对象,地波。

辐射沙洲论文文献综述

管琴乐,肖文军,邱婷,张蓓,亢兴[1](2019)在《浪流耦合数值模式在苏北辐射沙洲海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角形网格海洋模式ADCIRC-2DDI和海浪模式SWAN双向耦合模式,建立了苏北辐射沙洲海域高精度水动力模型,用以研究该海域天文潮-风暴潮-海浪相互作用。以2012年15号台风"布拉万"为例,分别采用WRF气象模型后报风场和台风模型风场进行台风期间水位和波浪场的数值模拟,与实测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型较准确地模拟出了"布拉万"台风期间的风暴增水与海浪过程,但模拟的极值增水和二次增水时间较实测资料提前了3 h左右。对"布拉万"台风期间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在浅滩及浅滩前沿水域,水位和海流对海浪模拟结果具有显着影响,是否耦合计算的有效波高差异可达1 m以上;波浪对水位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在水深大于15 m的区域,波浪引起的水位变化小于5 cm,在浅滩区域,波浪引起的水位变化在4~10 cm,是否考虑波浪耦合对漫滩区域的模拟结果影响较大,进行浅滩及浅滩前沿的水动力计算,有必要考虑浪流耦合过程。(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媛媛,高志强,宋德彬,李冬雪,宁吉才[2](2019)在《江苏近岸辐射沙洲潮滩变化遥感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滩是动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了实现潮滩的大范围遥感监测,选择江苏近岸辐射沙洲作为研究区,以HJ 1A/1B和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基于遥感水边线集合的最外边界方法确定潮滩范围,实现了2009~2017年的潮滩面积提取以及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9~2017年潮滩面积减少量约为219.83 km~2,减幅8.7%。在2009~2014年研究区潮滩淤长面积8.35 km~2, 2014~2017年潮滩蚀退面积达228.88 km~2,减幅9.18%。在2009~2017年,辐射沙洲北翼岸段和南翼岸段主要表现为侵蚀特征,内缘区和中部岸段表现为冲淤交替特征。该方法可以实现大范围、复杂地貌潮滩监测,为江苏省潮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8期)

张媛媛[3](2019)在《江苏近岸辐射沙洲潮滩变化遥感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遥感手段能够从宏观上掌握潮滩的动态变化规律,然而江苏辐射沙洲区域地貌复杂且潮滩冲淤频繁,潮位异步现象明显,加上受到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的影响,潮滩资源的动态变化监测难度大。基于此,本研究利用面向对象法构建分类规则实现水边线的批量提取,以水边线序列最外边界的方法确定潮滩边界,实现了研究区1985年-2017年的潮滩资源的提取,进而统计分析潮滩的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分类后比较的方法,研究潮滩的冲淤变化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85年-2017年间研究区潮滩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32年间减少面积约为1600.25 km~2,减幅39.15%,围垦导致潮滩减少的面积约为87.70%。2005年之后围垦潮滩的主要地类由盐沼植被变为光滩。(2)辐射沙洲各岸段潮滩时空变化特征有明显差异:北翼岸段是潮滩面积变化最大的区域,潮滩减幅69.51%,潮滩面积减少量占辐射沙洲潮滩减少总量的52.65%,潮滩围垦导致北翼岸段87.24%潮滩面积的减少,该岸段低潮滩不断蚀退,围垦是导致潮滩变化的主要原因。内缘区是辐射沙洲潮滩存量最大的区域,同时潮滩变化量最小,低潮滩变化呈现淤蚀交替特征,海洋水动力是潮滩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中部岸段潮滩减幅38.92%,占辐射沙洲潮滩减少总面积的25.20%。低潮滩变化特征为淤蚀交替,且侵蚀特征明显强于淤积特征,潮滩变化受到了围垦和海洋水动力的共同影响。南翼岸段潮滩蚀退特征明显,32年间潮滩减幅62.60%,占辐射沙洲潮滩减少总面积的25.20%,仅次于北翼岸段。围垦导致78.29%潮滩面积的减少,在围垦和海洋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堤坝线已经接近低潮线。综上,本研究利用多源卫星影像数据从潮滩提取方法以及潮滩时空动态变化方面展开研究,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潮滩提取方法,同时对促进江苏省辐射沙洲区域潮滩资源的科学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杨华,吉会峰,高清清,张春琳,杨波[4](2019)在《高频地波雷达观测的苏北辐射沙洲南部海域夏季表层海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高频地波雷达获得的江苏如东海域大范围长期海流观测资料对苏北辐射沙洲南部烂沙洋海域夏季表层海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海流靠近近岸一侧为往复流,流向总体上呈西北-东南向,靠近外海一侧为旋转流;海域潮流动力较为强劲,夏季表层海流实测最大流速达1.47 m/s,涨潮平均流速介于0.44~0.55 m/s,落潮平均流速介于0.38~0.52 m/s,海域西北部区域涨落潮平均流速明显大于其他区域;表层潮流为正规半日潮流,M_2分潮为最主要分潮,其潮流椭圆长轴范围为0.57~0.71 m/s,远大于其他分潮,其次为S_2分潮;该海域夏季表层余流呈现近岸大离岸小的分布趋势,余流流向基本指向近岸方向,从离岸到近岸余流流向呈现逆时针偏转。(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袁金金,冯曦,冯卫兵[5](2018)在《辐射沙洲地形对南黄海潮汐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海岸及大洋环流模型FVCOM叁维数值模式模拟了南黄海区域辐射沙洲地形条件下的潮波运动,并与实测天文潮进行验证,保证了计算精度.在相同动力条件下,又模拟了去除辐射沙洲地形时的南黄海潮波运动情况.结果表明:辐射沙洲地形使得潮波波形发生形变,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且越接近近岸这种差异越大,非线性效应显着;辐射沙洲地形的存在使得辐射状汊道的流速变大,均超过1 m/s,涨潮期和落潮期流速均大于辐射沙洲北部的废黄河口和南部的长江口;与此同时,辐射沙洲地形的存在使得该海域潮能通量变大,加快了潮能耗散,也使得临界层化参量值向近海移动,即潮混合锋区向近岸移动.同时,伴随着近岸层化参量值变小,海水掺混在辐射沙洲地区更为严重.(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27期)

陈黎恒,吴德安,宋宵锟[6](2018)在《江苏辐射沙洲海域悬浮泥沙输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辐射沙洲邻近主水道和中心沙洲滩面水道33个站点的水深、潮流和水体含沙量同步实测资料,运用悬沙输移机制分解方法,计算了各站位所在水道断面全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涨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落潮平均单宽悬移质通量大小及其方向;并对相应悬沙输移的基本路径进行了分析。对各断面潮平均悬沙通量进行了估算,确定了辐射沙洲腹地邻近水道的悬沙净进入断面和净输出断面;辐射沙洲悬沙输移具有以辐射沙洲条子泥滩地为中心的辐聚辐散运移规律;悬浮泥沙净输移在沙洲腹地有逆时针循环运移特征。从东南过来的东海前进潮波潮流携带的泥沙主要沿条渔港水道以及向条子泥腹地输移,并在条子泥沙脊附近与其他方向的来潮来沙相汇,因此条子泥沙滩存在着淤长的动力因素和泥沙条件。(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7期)

周春煦[7](2018)在《南黄海海底辐射沙洲及西洋水道地形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江苏省东部南黄海海底的辐射沙洲的形成演变规律,建立了平面二维水动力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基于实测水文泥沙资料验证模拟结果,分析了该区域水沙特征,并采用机制分解法分析了西洋水道近期的地形冲淤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辐射沙脊群海域涨落潮总体上呈现以弶港为顶点的往复流形态,而辐射沙脊群外部海域流场则表现为较明显的旋转流流态。辐射沙洲海域含沙量变化趋势与流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对于西洋水道,由于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涨潮冲刷占据主导作用,泥沙净输沙方向为由北向南,使其近30年(1979~2009年)来,总体呈现"北冲南淤"的变化特征。同时西洋东槽规模不断扩大,小阴沙面积逐渐减小,西洋东、西槽之间的水体交换正逐渐通过瓢儿沙中部和东侧水道进行。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认识并利用辐射沙洲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孟昆[8](2018)在《苏北辐射沙洲近岸潮滩现代沉积特征及重金属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北辐射沙脊群所掩护的江苏中部岸段潮滩分布宽广,是江苏海岸中淤积速率最快的岸段,每年为缺少耕地资源的江苏省带来数量可观的土地后备资源,为沿海地区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近年来随着南北两侧外来泥沙的锐减及近岸潮滩的大规模围垦活动,该区域的沉积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同时潮滩作为海陆交互作用最为典型的区域,环境变化敏感,随着江苏沿海经济大开发,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将大量陆源污染物携带入海,也给近岸海域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本研究选择苏北辐射沙洲近岸潮滩的北部(新洋港XYG)、中部(川东港CDG)和南部(小洋口XYK)典型区域的柱状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210)Pb、~(137)Cs等放射性核素测年技术确定研究区过去百余年的现代沉积速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沉积序列中沉积物组分特征、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变化等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特征,揭示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及重金属污染历史,为辐射沙洲近岸潮滩现代沉积过程构建、滩涂资源的适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作用。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辐射沙洲近岸潮滩不同区域的沉积速率趋势各异,主要受泥沙供应量控制。新洋港、川东港和小洋口潮滩的现代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1.27cm/yr,1.75-1.85cm/yr和2.43-3.3cm/yr。沉积速率由北向南呈增加趋势,这主要受控于泥沙供应量;沉积速率百余年来呈减小趋势,这是泥沙来源减少的必然趋势。此外,围垦活动也影响着潮滩自然沉积过程,造成局部区域沉积速率增大。(2)XYG的~(210)Pb_(ex)放射性活度垂直分布属于上部衰减、下部恒定的一般模式,表明新洋港潮滩沉积环境较为稳定。XYK的~(210)Pb_(ex)放射性活度垂向分布中131-40cm层位呈明显衰减趋势,说明2001年近岸围垦活动实施前,小洋口潮滩沉积环境相对稳定。CDG的~(210)Pb_(ex)放射性活度垂向分布规律性不强,主要由于潮沟发育且摆动频繁而导致川东港潮滩沉积环境不稳定。C-M粒径图表明,近岸潮滩沉积作用以递变悬浮为主,水动力较弱。(3)3个采样点区域矿物组合特征较为一致,表明沉积物来源相似,均受到废黄河叁角洲侵蚀物的影响。XYG和CDG柱状样与废黄河叁角洲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合特征一致,XYK柱状样趋向于岸外辐射沙洲表层沉积物组合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新洋港、川东港潮滩泥沙来源于废黄河叁角洲侵蚀物,小洋口潮滩泥沙来源于岸外辐射沙洲侵蚀物。(4)建立苏北辐射沙洲近岸潮滩近百年高分辨沉积记录。沉积物类型以砂质粉砂为主。XYG沉积物粒径在1980年左右粗化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废黄河叁角洲侵蚀至低潮滩或水下岸坡的过程。CDG沉积物粒径在1957年左右细化,记录着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洋水道贯穿至采样点附近,采样点物源由岸外辐射沙洲侵蚀物转变为废黄河叁角洲悬浮物的变迁过程。XYK沉积记录记录着水动力和围垦活动的痕迹,其中沉积物粒径在1985年粗化,与该时期近岸潮流作用加强有关;粒径在2001年细化,与该时期人类围垦活动密切相关。总的来看,近岸潮滩沉积粒度呈粗化趋势。潮流动力是沉积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围垦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5)建立苏北辐射沙洲近岸潮滩近百年的环境记录和污染历史。环境记录显示重金属元素含量垂向变化与沉积特征基本相适应:XYG于1975年左右元素含量由增加转变为减少趋势,CDG于1966年左右元素含量突变,XYK于1985年左右由减少转变为增加趋势。研究区总体环境质量较好,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状态。近年来个别元素存在一定的污染,XYG的Cr达到中度~显着污染程度。CDG的Pb、Zn、Cu达到轻度程度。XYK的Cu达到中度~显着污染程度,As为轻度污染。(6)近岸潮滩重金属元素含量受到废黄河叁角洲和岸外辐射沙洲沉积母质控制,为自然来源。部分元素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XYG的Cr受人为来源控制,Pb、Zn受人为来源影响,人为来源可进一步表示为外来工业源。CDG的Pb、Zn主要受人为来源控制,Cu、Cr受人为来源影响,人为来源具体为本地农业源和生活源及外来工业源。XYK的Cu、As主要受人为来源控制,人为来源具体为本地农业源和工业源。苏北辐射沙洲近岸潮滩重金属含量人为来源主要为工业源、农业源和生活源。(7)射阳县工业发展与XYG的Cr有着良好的响应关系,元素Cr人为贡献量在1992年之后显着增加。大丰区城镇化、畜牧业和煤炭业发展的历程与CDG的Zn、Pb、Cu人为贡献量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人为贡献量在1992年后呈增长趋势。1986年后XYK的Cu、As人为贡献量显着增加指示着如东县农业发展、围垦工程以及化工园的建设等经济特征。论文创新性体现在:(1)系统提出了苏北辐射沙洲近岸潮滩由北到南的现代沉积速率及特征,建立苏北辐射沙洲近岸潮滩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揭示了苏北辐射沙洲近岸潮滩沉积粒度指示的现代沉积环境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变过程;(2)首次建立了苏北辐射沙洲近百年的环境记录和污染历史,提出了苏北辐射沙洲近岸潮滩近百年历史重金属垂向分布及特征污染物来源。(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0)

冯曦,易风,曹海锦,杨斌[9](2018)在《南黄海辐射沙洲近岸海域波浪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江苏省南黄海辐射沙洲两翼的实测波浪资料,研究南黄海辐射沙洲地区的波参数分布特征和波谱特性,得出了特征波要数、波谱参数及波要素之间的转换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辐射沙洲近岸海域的波浪特性受天气、水深和地形因素的多重影响。总体而言,江苏辐射沙洲海域波浪变化范围及其均值差异不大,特别是位于近岸的蛎蚜山测站由于受到水深的制约和沙脊的庇护,该区域波参数、谱参数的变化范围和均值均小于水深相对较深的大丰测站和冷加沙测站。在台风期和寒潮期内,除了波向以外,各个测站的波要素季节性差异均较小。波向在辐射沙洲北翼海域以偏北向为主,在南翼海域则以东南向和西北向为主。大浪过程主要与台风期和寒潮期的极端天气相关。波面特性及其波谱分析表明,波谱参数与水深、离岸距离相关性强。分析发现本海域南翼以单峰谱为主,北翼沿海海域波浪在寒潮期主要为涌浪和风浪组成的混合浪,在波谱形式上表现为双峰谱。(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曹可,李飞,高宁,张子鹏,温欣[10](2017)在《1979年以来南黄海辐射沙洲潮滩脊线时空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南黄海辐射沙洲1979年、1990年、2002年和2014年4个时期的潮滩脊线,并对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显示:(1)辐射沙洲潮滩脊线可分为主线和支线2级,滩脊主线为条子泥-高泥-东沙潮滩脊线,支线为滩脊主线两侧分支;(2)辐射沙洲潮滩脊线空间组合形态总体稳定,条子泥段滩脊主线总体呈东西向,东沙段滩脊主线总体呈南北向,高泥段滩脊主线连接条子泥和东沙;(3)滩脊线演变呈显着空间分异,条子泥段滩脊主线南向迁移显着,东沙段和高泥段滩脊主线总体向东迁移,迁移距离条子泥段滩脊主线>高泥段、东沙段,条子泥段滩脊主线中部>两侧、东沙段滩脊主线北段>南段,条子泥滩脊支线形态和位置变化均较东沙滩脊支线显着。(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辐射沙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潮滩是动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了实现潮滩的大范围遥感监测,选择江苏近岸辐射沙洲作为研究区,以HJ 1A/1B和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基于遥感水边线集合的最外边界方法确定潮滩范围,实现了2009~2017年的潮滩面积提取以及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9~2017年潮滩面积减少量约为219.83 km~2,减幅8.7%。在2009~2014年研究区潮滩淤长面积8.35 km~2, 2014~2017年潮滩蚀退面积达228.88 km~2,减幅9.18%。在2009~2017年,辐射沙洲北翼岸段和南翼岸段主要表现为侵蚀特征,内缘区和中部岸段表现为冲淤交替特征。该方法可以实现大范围、复杂地貌潮滩监测,为江苏省潮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辐射沙洲论文参考文献

[1].管琴乐,肖文军,邱婷,张蓓,亢兴.浪流耦合数值模式在苏北辐射沙洲海域的应用研究[J].海洋预报.2019

[2].张媛媛,高志强,宋德彬,李冬雪,宁吉才.江苏近岸辐射沙洲潮滩变化遥感监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3].张媛媛.江苏近岸辐射沙洲潮滩变化遥感监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9

[4].杨华,吉会峰,高清清,张春琳,杨波.高频地波雷达观测的苏北辐射沙洲南部海域夏季表层海流特征[J].海洋学报.2019

[5].袁金金,冯曦,冯卫兵.辐射沙洲地形对南黄海潮汐过程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8

[6].陈黎恒,吴德安,宋宵锟.江苏辐射沙洲海域悬浮泥沙输运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7].周春煦.南黄海海底辐射沙洲及西洋水道地形变化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8

[8].孟昆.苏北辐射沙洲近岸潮滩现代沉积特征及重金属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9].冯曦,易风,曹海锦,杨斌.南黄海辐射沙洲近岸海域波浪特性研究[J].海洋工程.2018

[10].曹可,李飞,高宁,张子鹏,温欣.1979年以来南黄海辐射沙洲潮滩脊线时空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太阳岛—1.44平方公里匡围工程及5千吨...香港新机场填海工程图迪士尼乐园填海工程江苏海岸带-盐城古盐田资料来源:根据...5 辐射沙洲地形图及测点分布江苏岸外辐射沙洲

标签:;  ;  ;  ;  ;  ;  ;  

辐射沙洲论文_管琴乐,肖文军,邱婷,张蓓,亢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