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体会及预防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体会及预防

袁富新1朱效文2

(1甘肃省会宁县中医院麻醉科730700;2甘肃省会宁县妇幼保健站麻醉科730700)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340-02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方法本人将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普外科住院病例,整理出阑尾周围脓肿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32例,分成西药组16例,采用抗菌消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治疗方法,中西医治疗组16例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内服中药。结果中西医治疗组16例中治愈7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5%;西药组16例中治愈3例,好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8.75%;中西医治疗组有一定优势于西药组。两组在治疗期间均采取预防措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减少中转手术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阑尾周围脓肿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预防

阑尾周围脓肿是阑尾急性炎症之后,在阑尾周围所形成的脓肿或炎症性包块,是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约占阑尾病症的8%左右,西医多以脓肿切开引流、抗感染治疗为主,但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较多,并可引起死亡。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样在我院普外科也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并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的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根据患者意愿中西结合治疗和西医治疗分为两组。中西医治疗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8~50岁,平均36.5岁;B超示脓肿直径3.0~10cm,平均5.5cm;治疗前WBC(11.8~22)×109/L,平均15.9×109/L;平均体温38.5℃;发病时间5~18天,平均7.5天。西药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2~52岁,平均37.2岁;B超示脓肿直径3.1~10.6cm,平均5.2cm;治疗前WBC(10.6~21.0)×109/L,平均16.2×109/L;平均体温37.2℃;发病时间3~16天,平均8.0天。两组性别、年龄、脓肿直径、WBC、发病时间比较,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外科疾病诊断标准》(何继永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2-73)急性阑尾炎病程中持续发热;发病后3~5天右下腹出现肿块,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B超可探及局限性肿块,其中有不均匀回声区。

2治疗方法

2.1西药组:根据病情不同给予针对性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菌消炎,多以甲硝唑配合头孢菌素及氨基甙类抗生素,给予静脉滴入治疗。

2.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败酱草30g、附子12g、苡薏15g、红藤30g、皂角刺12g、枳实15g、大黄6g(后下)、丹皮9g、桃仁12g、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分服。两组同时要求采取预防措施,增强体质,讲究卫生;注意不要受凉和饮食不节;及时治疗便秘及肠道寄生虫。

3治疗结果

3.1治疗评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9)全身症状及腹部体征消失、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B超或CT复查肿块消失者为痊愈。全身症状减轻,时有发热,体温不超过38.2℃;白细胞计数略高于正常,肿块明显缩小,局部仍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者为好转;全身及局部症状无好转,肿块无缩小软化并有加重者为无效。

3.2治疗结果中西医治疗组16例中治愈7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5%;西药组16例中治愈4例,好转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8.75%;无效者全部中转开腹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一定优势于西药组。

3.3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中西医治疗组最短6天,最长18天,平均(11±5.5)天;西药组最短8天,最长24天,平均(15±5.5)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西药组。

4病案举例

病例1:患者,王某,男,36岁,农民。2009年3月16日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周入院,查体:T38.6℃。初起为剑突下疼痛不适,后逐渐转移至右下腹,疼痛点固定,右下腹可扪及一鸡蛋大小的硬块,时时隐痛,拒按,压痛、反跳痛明显,边界不清,不能移动,无腹部移动性浊音,肠蠕动音正常,右下肢过伸时,可引起右下腹牵拉痛,白细胞计数18.2×109/L,中性粒细胞85%,B超提示:右下腹肿块4cm×6cm大小,回声不均。恶寒发热,恶心未吐,口干纳差,大便干结,舌苔垢糙,脉滑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治疗:用头孢哌酮钠3.0g,每日2次静脉滴注,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丁胺卡那霉素0.4g.每日1次静脉滴注;煎服中药,每日1剂,早晚分服,每次200ml。3天后体温正常、腹胀减轻;4天后腹痛逐渐减轻;10天后肿块完全消失;住院12天,出院随诊一月未复发。

5体会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常见并发症。急性阑尾炎发病后,如没有及时治疗,或患者抵抗力低下,细菌透过阑尾壁或阑尾穿孔进入腹腔,阑尾周围组织粘连,大网膜及临近组织形成包裹致腹腔炎症局限而形成炎性包快或脓腔[1]。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由于粘连紧密,组织炎症水肿严重,手术分离极易造成肠管破裂,导致肠瘘[2]。另外,手术还易引起炎症扩散,形成新的腹膜炎、腹腔脓肿、肠粘连、切口感染等不良后果,因而应首选保守治疗。近年来有人主张在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但由于需要反复多次穿刺,也存在着穿破脓壁的可能[3]。单纯的西医保守治疗主要是针对感染的细菌种类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但是当炎症较局限,或脓肿壁已形成时,即使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脓肿内的细菌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在临床上,单纯的抗生素治疗常显效缓慢,且有脓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生长及内毒素浓度高而腐蚀脓壁,导致脓壁破裂而炎症扩散的可能。

阑尾周围脓肿属于祖国医学“肠痈”的范畴。中医认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暴急奔走,忧思抑郁,均可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化不利,运化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逐致肠腹气血不和,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肠痈,肠痈日久,毒气深结,热盛肉腐而成脓肿。关于肠痈的治疗源于《金匮·疮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出“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苡薏附子败酱散主之”[4]。方中重用薏苡仁以排脓开壅利肠胃,轻用附子振奋阳气,并藉以行郁滞之气,佐以败酱草破瘀排脓,使热毒及瘀滞之脓液从大便排出,红藤、皂角刺败毒消痈,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枳实利气除痞,并加用适量大黄,通里攻下,使肠胃湿热、脓毒从大便而解。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红藤、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物,均有抑菌或杀菌作用;桃仁、丹皮可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助于炎症消散吸收;大黄能保护肠粘膜屏障,改善微循环,促进肠蠕动,抑制肠道细菌移位,防止和减轻内毒素血症的发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排毒祛瘀、抗菌消炎,从而有利于阑尾周围脓肿的消散和吸收,及胃肠功能恢复,防止粘连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述结果,笔者认为阑尾周围脓肿在补液、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结合口服苡薏附子败酱散,可以提高疗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减少中转手术率和并发症的发生。认为西医在抑菌、杀菌疗效确切,但对组织粘连、肿块消散吸收作用较小,而中医在抑菌、杀菌方面不及西医快捷,但对改善阑尾周围血运、消肿逐瘀排脓作用明显。在临床治疗中应尽施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中西结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西药结合,内外兼治,标本兼顾。故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是一种可供选择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并通过预防可以减少阑尾周围脓肿的发生,平日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增强体质,提高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抗病力,这对于预防阑尾炎来说是必要的。饭后切忌暴急奔走,盛夏酷暑切忌贪凉过度,尤其不宜过饮冰啤酒,以及其他冷饮。平时注意不要过于肥腻,避免过食刺激性。但是,应当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过度疲劳和身体强烈动作都是阑尾炎的诱因,尤其是在饱腹时暴急奔走。如果有慢性阑尾炎病史,更应注意避免复发,平时要保持大便通畅。

参考文献

[1]唐雄荣,于庆生.王景祥中西结合治疗阑尾脓肿远期随访[J].中国中西结合外科杂志,1995,2(2):93-95.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42-1154.

[3]任东林,范晓华.中西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J].华人消化杂志,1998,6(6):545-546.

[4]范永升.金匮要略[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2-274.

标签:;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体会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