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在男性不育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莹,胡少飞[1](2022)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完全受精失败的原因和处理对策》文中指出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中发生完全受精失败(TFF)的发生率是1%~4%。发生ICSI-TFF的原因可能是卵母细胞激活失败、卵子质量差、精子异常、ICSI的实验室技术和环境等,临床对策有卵母细胞人工激活、形态学选择性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优化促排卵方案、供精或供卵等。本文对ICSI-TFF发生可能的原因及临床对策进行了综述。
耿冬峰[2](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郑义[3](2020)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精子来源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无精子症(azoospermia)为一种导致成年男性不育的重要致病原因,其中约略有60%[1]都是表现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病因大致可区分表现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两种主要因素。此类患者在自然状况下几近没有成功获得有与其具有血缘关系的下一代的可能。而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成功得到广泛应用之后,泌尿外科医生发现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进行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rcutaneous epididymal sperm aspiration,PESA)或睾丸精子抽吸术(testicular sperm aspiration,TESA)获得 NOA患者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子进行显微注射来有效地帮助NOA患者夫妇受孕,从而可以得到他们的血亲后代。但是NOA患者精子行ICSI的平均助孕结局的成功率仅为25%[2]。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研究获取NOA患者助孕结局的具体预测因素,以保证临床意思能够在他们进行取精及ICSI术前或检查时给予他们合适的助孕临床诊断建议。然而不同来源的NOA患者精子对其行ICSI助孕结局的潜在影响目前仍然尚无明确定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即通过对精子的来源这一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深入地探究其他对于NOA患者精子行ICSI的助孕结局的预测的具有一定可参考影响的预测因素,进一步指导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案。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查阅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进行ICSI治疗的937个新鲜取卵精子移植周期,依据移植精子的来源及NOA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NOA行PESA组(A组)、原发性NOA行TESA组(B组)、继发性NOA行PESA组(C组)、继发性NOA行TESA组(D组)。分别比较各种助孕相关研究指标及患者的助孕结局。同时基于目前已知的数据及相关研究结论建立了回归模型,分析NOA患者的助孕结局的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A、B组间及C、D组间在男女双方的年龄、不育年限、女方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男方FSH明显低于B组(P<0.001);A组的正常受精率(P<0.001)、优质胚胎率(P=0.021)、每卵优胚率(P<0.001)显着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组间女方FSH、女方hCG注射日雌二醇(E2)、成熟MⅡ卵数、临床妊娠率、流产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男方FSH高于C组(P<0.001);C、D组间女方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女方hCG注射日雌二醇(E2)、成熟MⅡ卵数、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每卵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纳入全部937个周期,NOA患者行ICSI的成功助孕与较低的女方年龄、较长的夫妇不育年限和较低的女方FSH水平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615,以上预测因素具有中等判别能力。研究结论NOA患者的不同来源精子对ICSI胚胎发育无显着影响,可使患者获得相似的助孕结局,不能作为助孕预测因素。NOA的病因(原发/继发)、男方年龄、女方体重指数、男方卵泡刺激素、女方hCG注射日雌二醇不能作为预测助孕结局的因素。较低的女方年龄、较长的夫妇不育年限和较低的女方FSH水平对良好的助孕结局有预测作用。
孙玲[4](2020)在《不同取精方法对无精子症患者辅助生殖助孕结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10%-15%的育龄夫妇患有不孕不育症,且病因复杂。目前学者普遍接受的不孕不育症按病因诊断分为女性不孕症,约占60%-70%;而其中男性因素导致的不育症约占30%左右,有文献报道男性因素占30%-50%[1];在当今社会,生活环境、食物、药物、生活习惯等均是造成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使男性不育症患者在持续不断增加。在男性不育因素中,包括精液异常、性功能异常及免疫因素等因素。在精液质量异常中,无精子症是最为严重的指标,占到了男性不育的约15%。根据输精管道是否通畅可将无精子症分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梗阻性无精子症。近20年来男性不育症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1992年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的诞生解决了严重少弱畸精症的不育问题[2]。1993年Craft等[3]首次采用睾丸活检术使梗阻性无精症患者获得精子后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妊娠成功;1995年,Devroey等[4]利用睾丸精子抽吸术联合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TESE-ICSI)术使得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患者成功妊娠,此后TESA-ICSI成为无精子症患者的常规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方案,无精子症患者拥有自己的后代成为可能。1998年Schlegel[5]首次报道了显微切开取精术治疗NOA具有损伤小,针对性强、精子检出率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取精技术。男性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给以前被认为是无法治疗的生精功能障碍所致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显微外科输精管吻合和输精管附睾吻合技术的革命是梗阻性无精子症(obstructive azoospermia,OA)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着的改善,成为部分OA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梗阻性无精子症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ICSI治疗结局是否存在差异,一直是临床的研究热点,但结论仍不统一。目前对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取精结果成功与否在术前无法正确判断,有一部分患者即使行显微取精术,仍无法获得精子,也有一部分患者行睾丸穿刺活检阴性便放弃进一步行其他取精操作的情况发生,若后期行显微取精还是有机会发现精子。目前现有的临床技术手段对于显微取精的结果预测能力较低,这也导致了一部分患者得不到潜在的最优的临床治疗,因此,临床上筛选真正适合行显微取精手术的患者,并找到术前能够预测取精手术结果的指标尤为重要。研究目的1.通过不同外科手术方法获取的精子行ICS治疗结局的影响以及探讨不同外科手术方法与睾丸精子发生对ICSI临床结局的影响。2.通过分析NOA患者行显微镜下睾丸取精术(microdissection 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Micro-TESE)的精子获得率,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Micro-TESE联合ICSI的助孕疗效,通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可移植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等数据,为临床医疗手段选择提供理论基础。3.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病因的非梗阻性无精子(NOA)症患者行Micro-TESE的获精成功率及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的临床结局。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05月-2019年09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因男性无精子症行不同手术方法取精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组(Micro-TESE),睾丸穿刺抽吸组(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TESA),经皮附睾穿刺取精组(percutaneous epididymal sperm aspiration,PESA),比较三组间的受精率、胚胎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两两进行比较、随访并统计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婴出生率。2.将行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术的128例NOA患者,根据是否获得精子,分为获精组(43例)和未获精组(85例),比较患者的年龄、睾丸体积以及生殖激素水平。3.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本院男科因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行Micro-TES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007年McLachlan提出的NOA分类,将其分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upporting cell syndrome,SCOS)15例,生精细胞成熟阻滞者(Maturation arrest,MA)11 例,生精功能低下者(Hypo-spermatogenesis,H-S)7例,三种不同病因先天性35例,获得性8例,特发性51例,对其中获取精子的患者行ICSI治疗,比较三组患者年龄、睾丸体积、激素水平。获精后行ICSI后的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1.显微镜下睾丸取精术(Micro-TESE)组共37周期,经皮附睾穿刺取精(PESA)组175周期、睾丸穿刺抽吸组(TESA)20周期,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Body Mass index,,BMI)、男方BM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年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将三组间行ICSI后的受精及妊娠结局比较,发现三组间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将Micro-TESE组、PESA组、TESA组三组获取精子行ICSI后比较,三组间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128例NOA患者接受Micro-TESE手术,43例获得精子,总体精子获得率33.59%,其中获得性的NOA获精率较高为83.3%,先天性的NOA组取精率为34.29%,特发性的NOA取精率为25.5%,三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先天性与获得性、特发性与获得性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5.三种不同病因的NOA患者获取精子后行ICSI,三组间获卵数、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相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三组之间在受精率比较,发现获得性NOA患者的受精率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6.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NOA患者,发现生精功能低下组获精率高于成熟细胞阻滞组高于唯支持细胞综合征,三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6。7.将128例接受睾丸显微取精术患者根据是否获取精子分为获精组和未获精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年龄、睾丸体积及生殖激素水平,预测能影响睾丸显微取精成功率的因素。获精组vs未获精组在FSH水平(20.34±9.26 vs 8.19±5.37)IU/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获精组vs未获精组在LH水平(6.81±6.51 vs 6.37±10.48)IU/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之间在年龄、睾丸体积、雌二醇、睾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7。8.36例不同病理类型NOA患者,其中SCOS 15例,MA 14例,H-S 7例,性激素检测分析提示卵泡雌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值为SCOS组、MA 组、H-S 组为(8.01±6.37)、(8.08±5.10)、(25.43±10.73)IU/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值为 SCOS 组、MA 组、H-S 组为(4.12±2.34)、(4.52±2.84)、(7.74±3.71)IU/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平均年龄、睾丸体积、睾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8。9.三组不同病理类型的NOA患者获得精子并全部行ICSI注射,其中三组之间的受精率、可利用胚胎数、优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9。结论1.在三组中Micro-TESE组在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低于TESA组和PESA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高于TESA组和PESA组,但三组间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不同病因中的NOA患者中,获得性NOA患者的获精率最高,三组间患者的年龄、睾丸体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生殖激素水平FSH、LH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ICSI后发现获得性NOA的受精率高于先天性、特发性NOA。但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显微镜下睾丸取精术是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获取精子的有效手段,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NOA患者取精成功率,三组间在年龄、睾丸体积、睾酮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SH、LH方面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组获精率高于MA组高于SCOS组。
张丹[5](2020)在《左卡尼汀联合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技术在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辅助生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口服液+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技术在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辅助生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57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技术治疗,于此基础上试验组29例采用左卡尼汀口服液治疗,对照组28例不采取其他措施治疗,对比两组受精率、临床妊娠率、优质胚胎率及精子DNA碎片率、精子畸形率、a+b级精子百分率、精子密度。结果:试验组受精率、临床妊娠率、优质胚胎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精子DNA碎片率、精子畸形率低于对照组,a+b级精子百分率、精子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采用左卡尼汀口服液+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技术治疗,能显着改善精子参数,提升受精率、临床妊娠率、优质胚胎率。
尉翔栋[6](2019)在《精子不同处理方式和精子尾对牛ICSI胚胎发育和移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技术可以充分发挥良种母牛的繁育潜力,缩短种公牛选育时间,加快牛群质量的改良。用于移植的胚胎按来源可以分为体外受精胚胎、体内受精胚胎和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 to 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胚胎。目前,ICSI技术己经发展较成熟,在诸多物种上获得成功,至今牛卵显微受精后的受精率、卵裂率以及囊胚率仍然偏低。1CSI的成功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精子的状态、精子的处理、卵母细胞的状态和操作方式等。本研究首先采用不同精子处理方法、通过注射不同形态的精子和精子尾对牛卵母细胞进行ICSI,通过差异染色和胚胎移植验证胚胎质量,探索不同精子形态及部位对牛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从而为提高牛ICSI胚胎的发育率和优化ICSI操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碱(NaOH)和超声波分别预处理精子,得到精了头,进行ICSI操作。NaOH处理组的ICSI胚胎卵裂率、囊胚率(41.0%vs29.4%,31.7%vs14.5%)均显着地高于超声波处理组。2、显微注射机械制动精子和NaOH处理后的精子头,制动精子处理组的卵裂率显着地高于精子头处理组(51.2%vs38.0%),但囊胚率(20.9%vs27.6%)差异不显着。3、对卵母细胞显微注射精子尾和空注,精子尾处理组的卵裂率显着地低于空注组和孤雌组(12.0%vs49.7%vs55.]%),但囊胚率却显着地高于空注组和孤雌组(66.7%vs51.2%vs55.5%)。空注组和孤雌激活组的卵裂率(49.7%vs55.1%)、囊胚率.(51.2%vs55.5)之间没有显着差异。4、通过差异染色统计囊胚细胞数,利用制动精子、经NaOH处理后的精子头得到的ICSI囊胚相比,其总细胞数(87.16vs89.43)和ICM/T值(0.21vs0.22)之间差异不显着。5、分别移植利用制动精子得到的ICSI囊胚和利用NaOH处理后的精子头得到的ICSI囊胚,妊娠率分别为33.33%、35.71%,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使用NaOH处理精子可以提高牛ICSI效率,利川制动精子进行显微注射可以获得较高的ICSI胚胎发育率,但是与利用NaOH处理精子进行显微注射相比,已发育囊胚的质量和移植妊娠率没有显着差异。精子尾部对ICSI卵的发育没有有利影响,在ICSI操作的过程,机械损伤对卵的发育没有显着影响。
陈鑫[7](2019)在《重组人PLC-zeta蛋白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PLCζ是PLC家族的一种新型同工酶,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激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异常或含量减低可能是精子激活卵母细胞失败型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体外表达和纯化有活性的重组人PLCζ蛋白进行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使用纯化的具有活性的重组人PLCζ蛋白进行卵胞浆内注射可能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激活卵母细胞的方法,但是关于有活性的重组人PLCζ蛋白的体外表达及纯化一直没有取得大的进展。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不同的表达载体,体外表达和纯化重组人PLCζ蛋白,并进行蛋白活性测定,为探究其作为人工辅助卵母细胞激活生物制剂的可行性奠定基础。方法:将PLCζ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提交到蛋白质组学服务器,使用Pro Param软件分析预测PLCζ蛋白全长的基本组成和理化性质。将人PLCζ基因克隆至p Fast Bac-HTA质粒构建重组转移载体,转化DH10Bac发生特异性位点转座,经抗性和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穿梭质粒Bacmid-PLCζ;在脂质体介导下将穿梭质粒转染Sf9昆虫细胞产生重组病毒,扩增病毒感染Sf9细胞进行蛋白的体外表达;采用Ni2+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蛋白,并通过考马斯亮蓝染色、Western blot及时间飞行质谱对目的蛋白进行鉴定。将优化过的人PLCζ基因克隆至p ET-43.1a(+)质粒,构建含有Nus A融合标签的PLCζ重组表达质粒p ET-43.1a(+)-PLCζ;将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蛋白的原核表达,通过优化IPTG浓度和培养温度提高Nus A-PLCζ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并对体外表达的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通过测定PLCζ蛋白水解p-NPPC反应前后生成黄色的对硝基苯酚浓度变化,根据标准曲线法计算PLCζ蛋白酶的活力,研究重组人PLCζ蛋白的酶学性质。结果:将人PLCζ基因克隆至p Fast Bac-HTA质粒,构建出能高效表达重组病毒的穿梭质粒Bacmid-PLCζ;重组质粒转染的Sf9昆虫细胞培养72 h后病毒感染迹象明显,收集P3代杆状病毒,经测定病毒滴度为5.0×108PFU/m L;重组人PLCζ蛋白在Sf9昆虫细胞感染杆状病毒72 h达到峰值并以分泌的形式表达在细胞培养基中;经Ni2+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可获得有活性的重组人PLCζ蛋白。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含有人PLCζ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 ET-43.1a(+)-PLCζ,通过Nus A融合标签实现了重组人PLCζ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表达产物经Ni2+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可获得有活性的重组人Nus A-PLCζ融合蛋白。在相同蛋白浓度条件下,昆虫细胞表达的重组人PLCζ蛋白酶活力为656.64 U/m L,而Nus A-PLCζ融合蛋白的酶活力为150.52 U/m L;两种蛋白最适作用温度为35℃,最适反应p H为8.0,且在p H 7.0~8.5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本研究通过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并纯化出有活性的重组人PLCζ蛋白;通过Nus A融合标签实现了重组人Nus A-PLCζ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为重组人PLCζ蛋白大规模生产和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杨琳[8](2019)在《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不育患者的病因分析和临床诊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筛选出与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PCD)不育先证者相关的致病基因,明确其发病原因,论证PCD不育先证者及家系临床表现差异,阐明PCD严重弱畸形精子症和精子获能减少的相关性,探讨严重弱畸形精子症PCD先证者的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和精子筛选方法。内容:应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测序明确PCD不育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观察不同组织和家系成员纤毛超微结构变化和引发的临床表现差异,检测精子获能关键蛋白CatSper1表达情况,明确CCDC40基因突变对PCD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影响;筛选可用精子为PCD先证者进行生育治疗。方法:提取PCD先证者和家系成员血液样品通过外显子组捕获和第2代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用Sanger测序证实检测结果;采集PCD先证者和家系成员患者精子和支气管纤毛上皮,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其超微结构,确定其功能改变;行呼吸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了解呼吸系统和内脏系统发生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精子尾部CatSper1的表达情况;对PCD不育先证者行前期遗传学咨询,应用新的改良低渗膨胀试验(hypo-osmotic swelling test,HOST)选择精子并进行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助孕治疗。结果:1.检出先证者和家系成员CCDC40基因中有两个先前未被鉴定的疑似致病突变位点:c.1259delA(p.Gln420GlnfsX3;Het)和EX1720 DEL(Het)。2.先证者精子光镜下表现为尾部卷曲并包饶于质膜内,TEM可见由头侧向尾侧逐渐紊乱的外周致密纤维(outer dense fiber,ODF)、微管、放射幅、外动力蛋白臂(outer dynein arm,ODA)、内外动力蛋白臂(inner dynein arm,IDA)等超微结构。3.先证者和家系成员肺功能明显受限,有重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障碍,重度小气道阻塞,肺功能重度减低;先证者和家系成员影像学表现为副鼻窦炎、乳突炎、全内脏镜像转位、支气管扩张;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表现为多叶段支气管粘膜广泛充血和水肿、分泌物增多和支气管镜像倒位;TEM可见先证者和家系成员支气管纤毛由远段向近段逐渐紊乱的超微结构,并与家系成员之间存在差异明显。4.与正常精液和非PCD弱精子症相比,先证者CatSper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5.通过改良HOST使先证者成功筛选出活动精子用于ICSI,形成胚胎8个,优质胚胎6个,经冷冻胚胎移植后成功妊娠并分娩一健康男婴。结论:1.新发基因突变为“可能致病”的复合杂合突变,改变了CCDC40蛋白序列,导致“9+2”纤毛的超微结构缺陷(ODA、IDA、放射辐、连接蛋白和微管排列存在异常),导致先证者及其家系原发不育及其他一系列PCD相关临床表现。2.新发基因突变导致的CCDC40异常引起了精子鞭毛超微结构的巨大改变,与TEM和光镜结果相互印证,造成先证者严重畸形精子症,继而引发严重弱精子症,这是先证者原发不育的病理基础。3.CCDC40基因突变在同一突变在同一病人不同系统中、同胞姐弟的同一系统中、同一系统中的不同组织部位中造成纤毛超微结构表型多样、存在巨大异质性,支气管镜、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异性。4.先证者精子中特异性Ca2+通道蛋白CatSper1的表达与正常精液和非PCD弱精子症相比明显下调,提示严重鞭毛畸形可能影响了CatSper1表达。5.改良HOST+ICSI使严重弱、畸形精子症先证者获得了满意的不育症治疗结局,胚胎冷冻与复苏对其后代健康未见明显影响。
马春晓[9](2018)在《拟行ICSI不育患者中医证型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重度少弱精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探讨分布差异的理论基础和意义;各中医证型重度少、弱精症不育患者行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治疗后相关指标及结局有无差异进行对比;明确ICSI结局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填写《男性不育症中医证型》调查问卷,并进行精液常规分析,根据我国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评判标准对不育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的判定;另外收集研究对象的关于ICSI助孕指标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55份,回收有效答卷总计136份,各证型的分布依据频数从高至低依次为:湿热下注证型52例,频率为38.24%;肾阴亏虚证型35例,频率为25.73%;肝郁血瘀证型25例,频率为18.38%;肾阳亏虚证型16例,频率为11.76%;气血两虚证型8例,频率为5.89%。肾阳亏虚证型和气血两虚证型与肝郁血瘀证型、湿热下注型和肾阴亏虚证型的受精率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气血两虚证型明显劣于其余各组的正常受精率,肝郁血瘀证型正常受精率低于肾阴亏虚证型;肾阳亏虚证型胚胎形成率明显优于气血两虚证型和肾阴亏虚证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血瘀证型患者的优质胚胎形成率结果可观,优于气血两虚证型和湿热下注证型。肾阴亏虚证型胚胎种植率低于湿热下注证型、肝郁血瘀证型(P<0.05)。在新鲜周期和解冻周期及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方面,各证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湿热下注证型、肾阴亏虚证型和肝郁血瘀证型罹患重度少弱精症不育易感性高于其他证型;中医证型在IVF/ICSI治疗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胚胎形成率和优质胚胎形成率、胚胎种植率的参数存在预测价值,但是在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的统计学差异不明显。总之重度少弱精症不育患者的中医证型和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治疗相关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临床应用中值得参考借鉴。
唐永梅,韦继红,梁明明,韦立红[10](2018)在《早期观察联合人工辅助激活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周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后早期观察卵母细胞联合人工辅助激活(AOA)技术对ICSI受精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ICSI的患者60例共61个ICSI周期作为研究组,观察卵母细胞第二极体释放情况,对未排出第二极体的卵母细胞用离子霉素孵育510 min行辅助激活,激活时间分别为3 h、5 h、18 h。以同期常规ICSI 23例23个周期为对照组。观察受精失败率及离子霉素激活时机对卵母细胞的受精率及形成胚胎的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研究组中前次ICSI受精失败再次ICSI受精失败发生率为36.0%(9/25),严重圆头畸形精子症当次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受精率<30%)发生率为38.9%(7/18),死精2例ICSI均未受精,15例手术取精ICSI受精失败发生率为26.7%(4/15)。MII卵580个,通过机械法激活受精率为55.2%(320/580);对未排出第二极体中的176个卵子行离子霉素激活,AOA受精率为68.2%(120/176),其中3 h与5 h激活的受精率、优胚率和囊胚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8 h激活效率最低,与3 h、5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移植AOA胚胎共14例,获得临床妊娠6例,临床妊娠率为42.9%。结论通过ICSI后早期观察卵母细胞联合AOA技术可以提高ICSI受精率,是改善ICSI受精失败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改良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在男性不育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在男性不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完全受精失败的原因和处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完全受精失败的原因 |
1.1 卵母细胞激活失败(oocyte activation failure,OAF) |
1.2 卵母细胞的质量 |
1.3 精子异常 |
1.4 ICSI技术和实验室环境 |
2 ICSI完全受精失败的临床对策 |
2.1 卵母细胞人工激活(artificial oocyte activation,AOA) |
2.2 形态学选择性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morphologically-selected sperm injection,IMSI) |
2.3 优化促排卵、再次促排方案 |
2.4 其他的临床对策 |
3 结语 |
(2)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染色体异常 |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
1.1.3 染色体多态性 |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
1.2.2 gr/gr缺失 |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3.1 精液常规检测 |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
2.3.4 AZF微缺失检测 |
2.3.5 遗传咨询 |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
2.3.11 患者随访 |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2.3.1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分组 |
3.2 结果 |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4.1 研究对象 |
4.1.1 研究对象分组 |
4.2 结果 |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4.3 讨论 |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5.1 研究对象 |
5.1.1 研究对象分组 |
5.2 结果 |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5.3 讨论 |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
5.4 小结 |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
6.1 研究对象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
6.4 讨论 |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创新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精子来源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1.2 研究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建立预测模型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患者及其配偶基本情况 |
2.2 各组患者及配偶检查指标比较情况 |
2.3 各组助孕结局的比较情况 |
2.4 NOA患者ICSI助孕结局预测指标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显微睾丸取精术用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研究进展 |
1 简介 |
2 资料与方法 |
2.1 NOA患者评估和术前准备 |
2.2 药物治疗 |
2.3 NOA患者的手术取精 |
2.4 MD-TESE |
3 MD-TESE的结果 |
3.1 总体SRR |
3.2 MD-TESE前的SRR预测 |
3.3 MD-TESE的并发症 |
3.4 助孕结局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闳及答辩情况表 |
(4)不同取精方法对无精子症患者辅助生殖助孕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列表 |
1 引言 |
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精子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左卡尼汀联合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技术在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辅助生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受精率、临床妊娠率、优质胚胎率对比 |
2.2 两组精子DNA碎片率、精子畸形率、a+b级精子百分率、精子密度对比 |
3 讨论 |
(6)精子不同处理方式和精子尾对牛ICSI胚胎发育和移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语表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胚胎移植 |
1.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2 牛胚胎移植国内外应用现状 |
1.1.3 牛ICSI冻融胚胎移植流程图 |
1.2 ICSI研究现状 |
1.2.1 ICSI简介 |
1.2.2 ICSI技术的国外研究进展 |
1.2.3 ICSI技术的国内研究进展 |
1.2.4 牛ICSI研究现状 |
1.3 ICSI的操作流程 |
1.3.1 卵母细胞的收集和处理 |
1.3.2 精子的准备 |
1.3.3 精子显微注射 |
1.3.4 注射卵的激活 |
1.3.5 ICSI受精卵的培养 |
1.4 影响ICSI效率的主要因素 |
1.4.1 精子因素 |
1.4.2 卵母细胞因素 |
1.4.3 显微操作过程对结果的影响 |
1.5 ICSI技术存在的问题 |
1.6 ICSI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
1.6.1 转基因动物的制备 |
1.6.2 受精机理的研究 |
1.6.3 辅助生殖 |
1.6.4 濒危动物的保护 |
2 引言 |
3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1 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1.3 主要溶液 |
3.2 试验方法 |
3.2.1 显微操作针的准备 |
3.2.2 卵母细胞的准备 |
3.2.3 精子的准备 |
3.2.4 胚胎的冷冻与解冻 |
3.2.5 受体牛的同期发情 |
3.2.6 胚胎移植 |
3.2.7 妊娠检查 |
3.2.8 试验设计 |
3.2.9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精子不同预处理方式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4.2 不同形态的精子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4.3 精子尾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4.4 注射不同形态精子得到的ICSJ囊胚的质量比较 |
4.5 注射小同形态精子得到的ICSI囊胚胚胎移植妊娠率比较 |
5 讨论和结论 |
5.1 讨论 |
5.1.1 精子不同预处理方式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5.1.2 不同形态的精子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5.1.3 精子尾部对ICSI胚胎发育的影响 |
5.1.4 注射不同形态精子得到的ICSI囊胚的质量比较 |
5.1.5 注射不同形态精子得到的ICSI囊胚胚胎移植妊娠率比较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7)重组人PLC-zeta蛋白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国内外研究现状 |
4.研究内容 |
二、第一部分 重组人PLCζ蛋白在真核表达系统内的表达及纯化 |
1.实验材料 |
1.1 质粒、菌株及细胞系 |
1.2 主要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主要溶液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引物的设计与转移载体构建 |
2.2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质粒的制备 |
2.3 重组杆状病毒的制备与病毒效价测定 |
2.4 PLCζ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
3.结果与分析 |
3.1 p Fast-Bac-HTA-PLCζ重组转移质粒构建及鉴定 |
3.2 Bacmid-PLCζ构建及鉴定 |
3.3 穿梭质粒Bacmid-PLCζ 转染Sf9昆虫细胞及病毒扩增 |
3.4 PLCζ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
4.讨论 |
三、第二部分 重组人PLCζ蛋白在原核表达系统内的表达及纯化 |
1.实验材料 |
1.1 质粒和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主要溶液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质粒双酶切及胶回收 |
2.2 连接及转化 |
2.3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鉴定 |
2.4 重组菌的制备及诱导表达 |
2.5 重组人PLCζ蛋白纯化及鉴定 |
3.结果与分析 |
3.1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3.2 重组人PLCζ蛋白的诱导表达 |
3.3 重组人PLCζ蛋白纯化及鉴定 |
4.讨论 |
四、第三部分 重组人PLCζ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重组人PLCζ蛋白浓度测定 |
2.2 重组人PLCζ蛋白酶活力测定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八、附录 |
九、致谢 |
(8)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不育患者的病因分析和临床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观察指标 |
1.1.3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精子光镜和TEM结果 |
1.2.2 染色体检测 |
1.2.3 肺功能检查 |
1.2.4 影像学检查 |
1.2.5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 |
1.2.6 支气纤毛TEM检查结果 |
1.2.7 基因检测 |
1.2.8 CatSper1 表达情况 |
1.2.9 ICSI治疗结局 |
1.3 讨论 |
1.3.1 精子超微结构概述 |
1.3.2 新发CCDC40 突变家系的临床表现和异质性 |
1.3.3 先证者(Ⅲ-5)原发性不育症的治疗 |
1.3.4 早期诊断PCD有利于后代健康 |
1.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1 PCD致病基因、基因定位、TEM 超微结构及IF改变 |
附录2 高通量测序基因芯片相关数据 |
附录3 PCD的主要临床表现 |
综述 CatSper蛋白对精子超活化运动和男性不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拟行ICSI不育患者中医证型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男性少弱精症不育的研究进展 |
1 概念 |
2 历史渊源 |
3 少弱精子不育症的病因病机 |
4 少弱精症男性不育的治疗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结局相关性研究 |
1 卵母细胞因素 |
2 精子方面 |
3 ICSI实验室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与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操作过程 |
3 观察指标 |
4 数据统计 |
结果 |
1 中医证型的频数分布、构成比情况 |
2 不育患者不孕不育类型及病因构成比 |
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4 各中医证型不育患者配偶ICSI周期卵母细胞发育情况 |
5 各个中医证型患者行ICSI后的受精及胚胎情况 |
6 不同中医证型行ICSI移植周期构成及妊娠结局状况 |
小结 |
讨论 |
1 湿热下注、肾阴亏虚和肝郁血瘀证型罹患重度少弱精症不育的易感性偏高 |
2 重度少弱精症不同中医证型不育患者行ICSI治疗结局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创新性 |
局限性 |
建议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卵裂胚的评价 |
附录二 公式计算 |
附件三 技术路线图 |
附录四 中医证型判定量表 |
附录五 数据收集 |
附录六 ICSI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七 促排卵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早期观察联合人工辅助激活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周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促排卵方案及授精 |
1.3 早期受精的判断及辅助激活方法 |
1.4 原核观察和胚胎移植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受精情况 |
2.2 不同激活时间对激活效率的影响 |
2.3 临床结局 |
3 讨论 |
四、改良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在男性不育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完全受精失败的原因和处理对策[J]. 黄莹,胡少飞. 海南医学, 2022(02)
- [2]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3]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精子来源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结局的影响[D]. 郑义. 山东大学, 2020(02)
- [4]不同取精方法对无精子症患者辅助生殖助孕结局分析[D]. 孙玲. 郑州大学, 2020(02)
- [5]左卡尼汀联合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技术在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辅助生殖中的应用[J]. 张丹.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02)
- [6]精子不同处理方式和精子尾对牛ICSI胚胎发育和移植的影响[D]. 尉翔栋.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7]重组人PLC-zeta蛋白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D]. 陈鑫. 湖北医药学院, 2019(02)
- [8]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不育患者的病因分析和临床诊治研究[D]. 杨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拟行ICSI不育患者中医证型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 马春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早期观察联合人工辅助激活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周期中的应用[J]. 唐永梅,韦继红,梁明明,韦立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