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式制冷论文_彭佳杰,葛天舒,潘权稳,王如竹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式制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吸附剂,硅胶,粒径,余热,表观,传动系统,氯化钙。

吸附式制冷论文文献综述

彭佳杰,葛天舒,潘权稳,王如竹[1](2019)在《基于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硅胶-水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据中心蕴含丰富的低温余热资源,若将硅胶-水吸附式制冷机组运用于数据中心余热回收且给水冷背板系统提供冷量满足服务器CPU直接水冷的要求及水冷背板的需求,将具有显着的节能效果。本文针对45~60℃的低温热源,对吸附式制冷机组进行实验,测量换热流体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度,结果表明:硅胶-水吸附式制冷机组能够将23℃的冷冻水降温至20℃以下,产生1.28~4 kW的制冷量,系统COP在0.22~0.51之间。若提高热水温度,降低冷却水温度以及适度提高冷冻水温度可使硅胶-水吸附式制冷机组提供更多的冷量,节能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岩[2](2019)在《基于硅胶基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净水系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胶基-水为工质对的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实现了快速发展,具有所需的驱动热源温度低、不污染环境、无运动部件等特点,但是其制冷性能低,初投资成本大,吸附式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是通过吸附剂如硅胶等对制冷剂水蒸气的吸附和解吸实现盐水分离,该系统可由60-90℃的太阳能、地热能等低品位能源驱动,但是其投资成本较大,本文将吸附式制冷系统和吸附式海水淡化技术相结合,通过机理实验测量不同吸附剂的吸附解吸特性,采用离子色谱仪(IC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色谱(ICP)检测水中各离子浓度,通过热力学理论计算吸附温度、解吸温度对系统制冷系数(COP)和单位吸附剂质量的制冷功率(SCP)的影响,然后设计太阳能小型吸附式制冷净水一体化装置。吸附工质对的性能优劣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其吸附解吸特性决定整个吸附装置的尺寸和制冷性能,本文采用浸渍法将粗孔(C型)硅胶与CaCl2复合组成复合吸附剂,利用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谱仪(EDS)等仪器表征细孔(A型)、中孔(B型)、粗孔(C型)和C型/CaCl2复合硅胶。通过重量法和升温脱附法测量不同硅胶的吸附/解吸曲线,计算脱附活化能和脱附热,通过计算证明纯硅胶对水分子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CaC12分子对水分子的吸附是化学吸附;对于实际制冷系统,在太阳能富足地区,选取吸附量最大的C型/CaCl2胶作为吸附剂,在太阳能不充足的区域,选取具有最小脱附活化能和脱附热的C型硅胶作为吸附剂。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吸附剂的吸附/解吸特性,实际系统中选取吸附解吸条件为相对湿度为50%、吸附温度为20℃、脱附温度为90℃、表面密度为15.2866kg/m2。通过大量重复吸附/解吸实验研究C型和C型/CaC12复合硅胶的衰减特性,随着吸附剂吸附/解吸循环次数的增多,吸附百分比均呈降低趋势;将使用一定次数后的吸附剂高温加热(不超过120℃)能有效提高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增加使用次数,不需要过于频繁的更换吸附剂。利用ICS和ICP分别测定水中各离子浓度,通过硅胶吸附解吸法制取的净化水的各离子浓度在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范围内,说明该净化水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基于工程热力学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验所测数据计算分析吸附温度、热源温度对系统COP和SCP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为实际吸附制冷系统的运行选取合适的吸附/解吸工况提供一定的分析和指导;然后设计一种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净水一体化小型装置,主要通过计算设计和选择吸附床、蒸发器、冷凝器,根据制冷功率、吸附/解吸时间等计算设计热水箱和冷却水箱尺寸等参数,作出该装置的设计图。(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徐喆[3](2019)在《低温热源吸附式制冷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式制冷技术是一种由低品位热源驱动的绿色环保的制冷技术。常用的吸附式制冷工质多为天然工质,其中,硅胶-水吸附式制冷工质对由于较低的热源驱动温度,在太阳能空调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硅胶-水吸附式制冷机组主要存在系统能效低和机组体积庞大的缺点,如何实现吸附式制冷机组的产业化将是吸附式制冷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复合吸附材料的配置和性能特征参数研究、吸附式制冷系统的设计计算、吸附式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和吸附式制冷实验研究,详细内容如下:(1)分别以粗孔硅胶和氯化钙作为复合吸附剂的基质和添加剂,采用真空浸渍法完成复合吸附剂的配置。通过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电镜测试和BET(BrunnerEmmet-Teller)比表面积测试法得到纯硅胶和复合吸附剂的性能表征参数,分析硅胶与氯化钙的复合机理和吸附机理。采用称重法测量复合吸附剂的动态吸附特性,通过实验得出与纯硅胶相比,复合吸附剂的吸附量可提升4-10倍,导热系数可提高58.2%。基于强化传热传质机理,最佳的氯化钙配置浓度为40%,硅胶基质的最佳颗粒直径为0.5-1.5mm。(2)采用硅胶/氯化钙-水作为吸附制冷工质对,对吸附式制冷系统进行设计。本系统采用双床回热循环。吸附床采用管翅式换热器,为了防止制冷剂残留在吸附腔内,吸附床的壳体略大于吸附床,减小余隙体积。冷凝器采用翅片管换热器。由于在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过程主要靠压差,为了减小蒸发器和吸附床之间的沿程阻力,本文设计了适用于真空系统的沉浸式蒸发器。同时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增设透明储液器,实现对系统运行的可视化监测。(3)以吸附质为研究对象,利用Claperon图对吸附式制冷循环进行热力学分析。与细孔纯硅胶相比,采用复合吸附剂可以有效提高系统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和SCP(Special Cooling Power),可分别提高5.0%和5.9%。提高热源温度和蒸发温度能增大COP和SCP,当热源温度高于85oC时,吸附式制冷循环的COP达到峰值。根据吸附剂的动态吸附特性曲线,计算复合吸附剂的制冷性能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的SCP随着时间逐渐下降,随着吸附温度降低和蒸发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4)对采用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分析吸附式制冷系统的运行特性。通过实验得出复合吸附剂在系统中的循环吸附量和SCP远小于吸附剂动态吸附特性。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提高热源温度和冷冻水入口温度、降低冷却水温度能增大系统的制冷量、COP以及SCP。当热源温度高于80oC后,系统的COP增幅减小,热源温度对制冷量和SCP的影响更为显着,冷冻水入口温度对系统的COP影响更大。随着制冷时间增加,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COP先增大再减小,最佳制冷时间为1200s左右。随着回热时间增加,系统的制冷量和COP先增大再减小,当回热时间过长时,回热无效,所以最佳回热时间为20s。综上,本文对采用硅胶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进行研究,为复合吸附剂在吸附式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3)

陈思宇,程远达,高敏,贾捷,杜震宇[4](2019)在《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剂粒径及吸附床总孔隙率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圆筒型吸附床的二维非稳态脱附传热过程,并基于综合导热系数和接触热阻分析了吸附剂的粒径和吸附床的总孔隙率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以及吸附床的总孔隙率与吸附剂粒径的最优组合。分析结果表明:当吸附床的总孔隙率较大时,吸附剂粒径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吸附剂粒径越小,吸附床的传热性能越好;随着吸附剂粒径逐渐增大,吸附床总孔隙率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当吸附剂的粒径较小且吸附床的总孔隙率较大时,吸附床的传热性能最优。(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01期)

李思姚,杜春旭,苑中显,吴玉庭[5](2018)在《吸附式制冷材料表观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吸附式制冷系统来说,吸附剂的表观导热系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物性参数。主要利用恒热流法,研究材料粒径与吸附量对硅胶及SAPO-34沸石分子筛表观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胶表观导热系数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SAPO-34沸石分子筛表观导热系数随粒径增大而减小,二者表观导热系数均随着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体来说,硅胶表观导热系数大于SAPO-34沸石分子筛的表观导热系数。(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四川)》期刊2018年06期)

杜芳莉,吴晗,张富康,陈达明[6](2018)在《基于吸附式制冷果品保鲜装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作品利用汽车发动机余热和太阳能驱动吸附式制冷机组,提供气调库所需冷量,用以保证水果低温贮藏要求,同时利用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药品吸收空气中的成分,用以保证水果贮藏运输过程中对气体的要求;通过本作品的设计,可以达到水果及时保鲜,保证水果鲜美品质,同时还可弥补现有车载冷库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四川)》期刊2018年06期)

曹凤梅,张红光[7](2018)在《吸附式制冷系统中槽式太阳能跟踪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吸附式制冷系统中热能供给问题,对太阳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跟踪角坐标系及其运动方程。提出了单轴槽式太阳能跟踪系统中跟踪角传动系统、高度角传动系统等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方案;针对系统内置算法自动计算、拟合高度角、方位角和正午时间等参数,研究了基于单片机控制,能根据间隔时间自动计算角度差、控制步进电机调整跟踪方位的控制系统;在设计制造的样机上对该跟踪系统进行了运行稳定性及跟踪精度评价,进行了太阳跟踪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跟踪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人为干预少,跟踪精度及自动化程度高、集热性能好。(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林勇军,何兆红,黄宏宇,陈颖,邓立生[8](2018)在《新型吸附式制冷系统吸附床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性能是提高吸附式制冷效率的关键,优化吸附床的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效率,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和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量(specific cooling power, SCP)。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几种新型吸附床的类型,综述了吸附剂侧的固化吸附剂和涂层吸附剂,以及换热器侧的新型换热器结构。最后阐述新型吸附床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新能源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沈沁[9](2018)在《空调吸附式制冷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的驱动热源温度比吸收式制冷系统低,是发展太阳能空调系统的较佳方案,笔者研究探索吸附式制冷系统运转原理与特性,探索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现况,探讨现阶段推动商业化普及应用的障碍,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8年20期)

仝耀天,赵明,伏世民[10](2018)在《吸附式制冷中对规整复合吸附剂的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型制冷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投入到吸附式制冷的研究领域,在吸附式制冷中,吸附剂的传热性能是影响其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更好的制备规整复合吸附剂有必要对散状吸附剂进行研究。本文就散状吸附剂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设计了一种既适用于散状吸附剂又适合规整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测试系统。同时,对GC、GC10、GC20、GC30、GC40五种规整的复合吸附剂进行了吸附性能测试实验。(本文来源于《制冷》期刊2018年03期)

吸附式制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硅胶基-水为工质对的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实现了快速发展,具有所需的驱动热源温度低、不污染环境、无运动部件等特点,但是其制冷性能低,初投资成本大,吸附式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是通过吸附剂如硅胶等对制冷剂水蒸气的吸附和解吸实现盐水分离,该系统可由60-90℃的太阳能、地热能等低品位能源驱动,但是其投资成本较大,本文将吸附式制冷系统和吸附式海水淡化技术相结合,通过机理实验测量不同吸附剂的吸附解吸特性,采用离子色谱仪(IC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色谱(ICP)检测水中各离子浓度,通过热力学理论计算吸附温度、解吸温度对系统制冷系数(COP)和单位吸附剂质量的制冷功率(SCP)的影响,然后设计太阳能小型吸附式制冷净水一体化装置。吸附工质对的性能优劣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其吸附解吸特性决定整个吸附装置的尺寸和制冷性能,本文采用浸渍法将粗孔(C型)硅胶与CaCl2复合组成复合吸附剂,利用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谱仪(EDS)等仪器表征细孔(A型)、中孔(B型)、粗孔(C型)和C型/CaCl2复合硅胶。通过重量法和升温脱附法测量不同硅胶的吸附/解吸曲线,计算脱附活化能和脱附热,通过计算证明纯硅胶对水分子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CaC12分子对水分子的吸附是化学吸附;对于实际制冷系统,在太阳能富足地区,选取吸附量最大的C型/CaCl2胶作为吸附剂,在太阳能不充足的区域,选取具有最小脱附活化能和脱附热的C型硅胶作为吸附剂。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吸附剂的吸附/解吸特性,实际系统中选取吸附解吸条件为相对湿度为50%、吸附温度为20℃、脱附温度为90℃、表面密度为15.2866kg/m2。通过大量重复吸附/解吸实验研究C型和C型/CaC12复合硅胶的衰减特性,随着吸附剂吸附/解吸循环次数的增多,吸附百分比均呈降低趋势;将使用一定次数后的吸附剂高温加热(不超过120℃)能有效提高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增加使用次数,不需要过于频繁的更换吸附剂。利用ICS和ICP分别测定水中各离子浓度,通过硅胶吸附解吸法制取的净化水的各离子浓度在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范围内,说明该净化水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基于工程热力学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验所测数据计算分析吸附温度、热源温度对系统COP和SCP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为实际吸附制冷系统的运行选取合适的吸附/解吸工况提供一定的分析和指导;然后设计一种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净水一体化小型装置,主要通过计算设计和选择吸附床、蒸发器、冷凝器,根据制冷功率、吸附/解吸时间等计算设计热水箱和冷却水箱尺寸等参数,作出该装置的设计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式制冷论文参考文献

[1].彭佳杰,葛天舒,潘权稳,王如竹.基于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硅胶-水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19

[2].刘岩.基于硅胶基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净水系统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徐喆.低温热源吸附式制冷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陈思宇,程远达,高敏,贾捷,杜震宇.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剂粒径及吸附床总孔隙率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9

[5].李思姚,杜春旭,苑中显,吴玉庭.吸附式制冷材料表观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8

[6].杜芳莉,吴晗,张富康,陈达明.基于吸附式制冷果品保鲜装置的研究[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8

[7].曹凤梅,张红光.吸附式制冷系统中槽式太阳能跟踪系统的设计[J].机电工程.2018

[8].林勇军,何兆红,黄宏宇,陈颖,邓立生.新型吸附式制冷系统吸附床的研究进展[J].新能源进展.2018

[9].沈沁.空调吸附式制冷技术研究[J].饮食科学.2018

[10].仝耀天,赵明,伏世民.吸附式制冷中对规整复合吸附剂的性能测试[J].制冷.2018

论文知识图

上海交通大学吸附式制冷机结构...2Planck卫星制冷系统示意图[19...吸附式制冷基本循环热力原理图小型余热型吸附式制冷机组样机...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示意图一1正在研制的一台固体吸附式制冷

标签:;  ;  ;  ;  ;  ;  ;  

吸附式制冷论文_彭佳杰,葛天舒,潘权稳,王如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