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经论文_赖雪瑜,王育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匮玉函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伤寒论,敦煌,卷子,异文,巫医,柴胡,伤寒。

金匮玉函经论文文献综述

赖雪瑜,王育林[1](2019)在《敦煌卷子S.202与传世本《金匮玉函经》异文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研究写本原卷的角度出发,将敦煌卷子S.202与传世本《金匮玉函经》逐字对照,通过版本校勘的方法,全面搜集所有异文,力求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举例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11期)

沈澍农[2](2018)在《S.202:《金匮玉函经》的古传本》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敦煌医药卷子S.202相对应的源文献,日本学者主张是《金匮玉函经》,中国学者多主张是《伤寒论》。从内容的有无、避讳的异同、文本的出入叁方面作详细考察,可以确认S.202应属《金匮玉函经》古传本。并且,从避讳情况考察,首次确定了S.202应抄于南朝陈代。(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李登岭,李乔,李好[3](2018)在《《金匮玉函经》中大柴胡汤证及大柴胡汤方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金匮玉函经》中大柴胡汤证和小柴胡汤证之间的关系为同属少阳病本证,以及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的学理。方法:列述并分析《金匮玉函经》中"叁阳叁阴"病形证治篇条文,计算大柴胡汤方每剂、每服含大黄的量,对其同时代同医书中同类药物进行量效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对立观点的出处、荒谬及可信度,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及大柴胡汤证的证候范畴。结果: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结论: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的认知,必将为顺畅解释有关大柴胡汤、证原文上的掣肘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国医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沈澍农[4](2013)在《S.202——《金匮玉函经》的古传本》一文中研究指出S.202,是英藏敦煌文献中的一种,日本学者有称其为学者稻其《金匮玉函经》残卷的~(12),中国学者多称为《伤寒论》残卷,马继兴先生则提出是《伤寒杂病论》另一传本~(13)。笔者考证认为,S.202确属《金匮玉函经》之古传本。兹分析如下。1.本题相关文献这裹首先概述一下与S.202相关的传世文献。《伤寒论》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之一。东汉末年,着名医家张仲景感慨灾疫导致的人口丧亡,撰成传世名着《伤寒杂病论》。其书包含"伤寒"和"杂病"两个部分,"合十六卷"。(本文来源于《整理、传承、发展——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的新思路——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7-01)

祝世峰[5](2012)在《《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的研究方法,以《伤寒论》流传较早的两个版本《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二者的流传历史,比较二者的篇章结构及字、词、句的异同,并对其中部分条文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史志目录及古籍中《伤寒论》的记载,分东汉时期、叁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朝以后五个时期梳理了《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的流传史。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均为《伤寒论》的早期传本,与流传甚广的宋本《伤寒论》比较,研究明显不足,应当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第二部分,从章节设置和条文异同两方面对《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两个传本进行比较。六经辨证条文是《伤寒论》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分完全相同、文字略异内容相同、内容异同、条文的分合、二者缺失和方药异同六个方面进行重点探讨。通过比较,本文认为,《金匮玉函经》是南朝医师编写,是将《辨伤寒》十卷与“证治总例”以及南朝时期其它一些医学理论着作合编而成的版本,而唐本《伤寒论》则主要以南朝时期《辨伤寒》十卷作为底本。因为二书祖本相同,故条文有众多相同之处;因为二书编写不同,故二者差异明显。唐本《伤寒论》并非以《金匮玉函经》为底本,二书应属于并行流传。但二书与宋本《伤寒论》比较,更符合《伤寒论》原始面貌,因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第叁部分,对两个版本中有争议的条文进行了重点探讨。《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中第176条的编写,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即“脉浮滑”是补言前面表里俱热的脉象,“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则是与表里俱热相区别。《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第141条“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叁物小白散”,经过考查,本文认为“叁物小白散”是治疗因中焦虚寒致胸中寒实的病症。对二书共存的“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一条,本文认为,这条在联系上下文上具有一定意义,可以补充宋本《伤寒论》缺失。此外,本文对部分条文的分合进行了初步考查。以上部分条文的研究,充分说明了《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这两个版本对研究《伤寒论》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5-01)

吴忠文[6](2010)在《《金匮玉函经》辨证新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金匮玉函经》为东汉张仲景所撰,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历来从中医学的角度精研细讨、注释、集注者有千余家之多,这是对《伤寒论》研究的重大贡献。本文作者追溯了《金匮玉函经》的思维渊源、指导思想,以唯物辩证法的理念解读《金匮玉函经》,既跳出了六经辨证(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0-03-12)

吴忠文,吴学珍,李永贵,聂伟[7](2009)在《论“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尽在《金匮玉函经》之中》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是唐代医家孙思邈在撰写《千金要方》时,为见不到仲景《伤寒论》而叹惋的一句牢骚话,也是他晚年为寻求仲景要方,再(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09年07期)

吴忠文,吴学珍,李永贵,聂伟[8](2009)在《关于《金匮玉函经》部分原文是巫医所致的救误的考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在对《金匮玉函经》进行校勘的过程中,发现其中部分原文中含有一些巫医祝由的字眼,对此,读者很可能会产生两种误解:一是张仲景不可能相信"巫"和运用"巫医"方法来施救伤寒病;二是张仲景着《伤寒论》也不可能与"巫医"同流合污。为此,笔者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09年05期)

吴忠文,吴学珍,李永贵,聂伟[9](2009)在《《金匮玉函经》校勘概况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1校勘概况1.1校勘版本(1)底本:《金匮玉函经》(以下简称《经》),北宋治平叁年(1066年)校正医书局校正本,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陈士杰雕刻本。(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09年03期)

梁永宣[10](2007)在《《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当出自仲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引用“金匮玉函”、“玉函”11条条文,结合未经宋改本《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日本《医心方》引文特点,确认仲景《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篇当出自张仲景,推测在宋臣校书之前就有包含《金匮玉函经》内容在内的仲景医书流传本,宋臣所参考的仲景医书与《新雕宋真人千金方》、《医心方》传本源流不一。同时指出,成无己存在凭含糊记忆改变前人原文之倾向,对其功过是非应予正确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医文献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金匮玉函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敦煌医药卷子S.202相对应的源文献,日本学者主张是《金匮玉函经》,中国学者多主张是《伤寒论》。从内容的有无、避讳的异同、文本的出入叁方面作详细考察,可以确认S.202应属《金匮玉函经》古传本。并且,从避讳情况考察,首次确定了S.202应抄于南朝陈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匮玉函经论文参考文献

[1].赖雪瑜,王育林.敦煌卷子S.202与传世本《金匮玉函经》异文举隅[J].中医药导报.2019

[2].沈澍农.S.202:《金匮玉函经》的古传本[J].敦煌研究.2018

[3].李登岭,李乔,李好.《金匮玉函经》中大柴胡汤证及大柴胡汤方探析[J].国医论坛.2018

[4].沈澍农.S.202——《金匮玉函经》的古传本[C].整理、传承、发展——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的新思路——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5].祝世峰.《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6].吴忠文.《金匮玉函经》辨证新说[N].中国中医药报.2010

[7].吴忠文,吴学珍,李永贵,聂伟.论“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尽在《金匮玉函经》之中[J].中医药导报.2009

[8].吴忠文,吴学珍,李永贵,聂伟.关于《金匮玉函经》部分原文是巫医所致的救误的考证[J].中医药导报.2009

[9].吴忠文,吴学珍,李永贵,聂伟.《金匮玉函经》校勘概况及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9

[10].梁永宣.《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当出自仲景[J].中医文献杂志.2007

论文知识图

金匮玉函经书影目录诊候第四-黄帝生熟理论合和第七-黄连生熟理论合和第七-胡麻

标签:;  ;  ;  ;  ;  ;  ;  

金匮玉函经论文_赖雪瑜,王育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