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过程论文_王雪芹,徐卫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盆地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油气,页岩,海相,暴雨,回波,特征。

盆地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芹,徐卫红[1](2019)在《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对流云合并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Y-2E静止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对2012—2018年夏季(6—9月)发生在四川盆地眉山市内的3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索研究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特征。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有88%出现了对流云合并,对流云合并是造成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按照合并云团的数目以及合并次数,可将合并过程分为两个对流云团合并、多个对流云团同时合并和多个对流云团多次合并叁大类;同时暴雨过程里的合并现象与合并云团之间的距离、面积比例、最低亮温差及最低亮温平均值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王一丹,于福生,刘志娜,王于恒,王逸群[2](2019)在《板块俯冲变形过程二维离散元模拟——对东海陆架盆地成因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变形作用是板块汇聚过程中存在的构造地质现象,是当前构造地质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板块俯冲变形的研究尚不完善,俯冲角度变化对变形过程造成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中国东海大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动力学机制与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利用构造地质领域中新兴的离散元模拟方法,通过构建离散元模型模拟研究板块俯冲变形演化过程,并将实验结果与菲律宾板块向中国东海俯冲部位地层相比较,结果表明:(1)板块俯冲变形特征与俯冲角度有关,俯冲角度不同,其最终形成的变形样式也不同;(2)断层数目随着俯冲角度的减缓而增加,断层所扩展的水平距离随俯冲角度的减缓而增大,且不同俯冲角度下相同位置所形成的断距不同;(3)俯冲楔高度随着俯冲角度的减缓而增大,地壳变形幅度越大,且最终形成俯冲楔形态类型不同;(4)反冲断层形成时间随着俯冲角度的减缓而越来越晚;(5)实验模拟结果与实例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解析了不同俯冲角度下板块俯冲变形的演化过程,有助于对板块汇聚过程中俯冲变形作用的进一步认识。(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刘源,Konietzky,Heinz[3](2019)在《基于离散元方法对走滑拉分盆地演化及次级断裂扩展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分盆地是一种与走滑断裂带密切相关的特殊拉张构造,因其重要的构造意义,及其与火山活动、中小地震群集、特殊的成矿作用间的伴生关系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关于拉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缺少对盆地演化中次级断裂扩展过程的研究。基于离散元的数值计算方法是研究断裂扩展方式的理想方法。本文采用基于离散元的颗粒流方法,揭示纯走滑拉分盆地发育过程中的断裂扩展和连接过程,为拉分盆地演化机理和断裂扩展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同时,根据主走滑断层与块体运动方向的夹角不同,建立不同的张扭性拉分盆地模型,系统研究张扭性盆地的断裂扩展和演化机理。将上述理论研究结果与死海盆地等经典拉分盆地实例相结合,探讨了死海盆地、土耳其Cinarcik盆地、哥伦比亚El Paraiso盆地等的形成演化机理和断裂扩展方式。(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连俊标,王式功,罗彬,杜云松,张巍[4](2019)在《四川盆地一次当地排放和沙尘输送双重影响的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四川盆地大气污染及其成因的特殊性,利用四川盆地18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气象观测数据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12月19日—2018年1月3日四川盆地由当地排放和外来沙尘输送双重影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12月19—28日四川盆地环流场配置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垂直温度层结稳定,在当地污染源持续排放下污染物浓度缓慢上升,此阶段为静稳型大气污染。29日冷空气过程打破前期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环流场及垂直温度层结,气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但伴随冷空气活动的外来沙尘输送使PM_(10)浓度迅速增大,部分城市出现沙尘型重污染;特别是广元地区受沙尘直接影响最严重,PM_(10)浓度为原来的4.5倍;成都市虽未通过沙尘天气的表观判断,但对颗粒物离子浓度和化学组分都有显着影响。因此,当时PM_(10)和CO浓度24 h比值变化受沙尘输送和天气条件共同影响,在不同时段和地区都存在明显差异,初步揭示出由静稳型大气污染向沙尘型污染转换阶段的内在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杨康权,肖递祥,罗辉,龙柯吉[5](2019)在《四川盆地西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17日(12·08)和2017年7月16日(17·07)四川盆地西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的环境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雷达回波特征和动力抬升条件等预报着眼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出现在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和地面热低压之中,12·08暴雨发生在副高边缘,水汽输送条件更好,对流持续时间更长,17·07暴雨发生在高空低涡切变后部,高层冷平流使得位势不稳定更强,对流强度更剧烈;12·08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沿副高外围自南向北缓慢移动,具有明显列车效应,其强回波质心高度较低,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性降水,17·07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高空低涡后部偏北气流引导下自北向南快速移动,其强回波质心高度较高,属于积状云降水;地面辐合线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动力触发条件,两次过程强降水均随着地面辐合线的生成而发生,且强降水中心出现在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并随着辐合线而移动。(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钟大康,苏琛,杨喆,贾晓兰[6](2019)在《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过程中矿物沉淀顺序及其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岩心、岩石薄片及元素分析等资料,通过偏光显微镜、定量矿物扫描(Qem Scan)、电子探针、能谱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手段,探讨了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岩中热水沉积矿物的沉淀顺序。研究区热水沉积矿物主要为铝硅酸盐和碳酸盐,含少量黄铁矿、重晶石、萤石等矿物。这些矿物在空间上具有特定的先后关系或位置关系:(1)在纹层状岩层中,由下到上从铝硅酸盐过渡为碳酸盐。在铝硅酸盐矿物组合中,首先出现的是方沸石,其次是钠沸石,再次为钠长石;在碳酸盐矿物中,首先出现的是菱镁矿,其次是菱铁矿,再次为铁白云石,有时还可见到方解石,但其含量很低。(2)在凝絮状团块中,团块中心为黄铁矿,从中心向外依次过渡为方沸石、钠沸石、菱镁矿、菱铁矿,最外层为铁白云石。在纹层状岩层和凝絮状团块中,有时还能见到上述顺序的逆顺序。(3)在后期充填的裂缝中,边部为沸石或绿泥石等铝硅酸盐矿物,向中心逐渐过渡为铁白云石碳酸盐。综合研究区所有的矿物序列来看,最完整的序列应为黄铁矿—钾长石—方沸石—钠沸石—钠长石—菱镁矿—菱铁矿—白云石—方解石,但是这种完整的序列是不常见的,通常仅为其中某几种矿物的组合,然而不管是哪些矿物进行组合,其出现的顺序都不变。推测该矿物序列的类型受热液喷流和溢流阶段、时间、温度和热水化学性质控制,早期高温、高盐度条件下出现的铝硅酸盐矿物序列较多,而晚期主要形成碳酸盐矿物序列。(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韩强,黄太柱,耿锋,费剑炜,杨喜彦[7](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早期(45.5~16.5 Ma)和喜马拉雅中—晚期(22~4 Ma)2期海相油气成藏过程,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雅克拉地区在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翘倾"作用控制了海相油气的晚期充注和成藏有利区。喜马拉雅早期,雅克拉地区前中生界构造呈北东高、西南低的构造格局,油气充注范围广,雅克拉—雅东构造圈闭群均处于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范围内。喜马拉雅晚期受库车坳陷快速沉降,雅克拉地区中新生界构造发生了"翘倾"作用,前中生界构造由原来的北东高和西南低格局转变为北东低和西南高的构造格局,轮台断裂构造带及其以南圈闭是晚期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同时构造"翘倾"使喜马拉雅早期充注的海相油气藏遭受破坏或向南调整聚集。(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王雅婷[8](2019)在《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含油气盆地勘探工作中,成藏过程的研究往往可以进一步确定油气生—运—聚集关系、油气分布规律等,并对勘探区预测等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近年来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展开的部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发现,目前在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中常常使用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油源对比分析、碳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恢复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定性的分析以及定量的研究。进一步确定烃源岩与圈闭的关系,成藏期次以及油藏分布特征等。(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王宁,李荣西,王香增,赵帮胜[9](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海陆过渡相页岩生烃动力学及页岩气形成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2段(山2段)海陆过渡相暗色页岩为例,通过封闭体系生烃热模拟实验对海陆过渡相页岩生烃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2段海陆过渡相页岩CH_4和C_(1~5)的频率因子A分别为4.52×10~(10) s~(-1)和5.00×10~(10) s~(-1),生成活化能分布范围均为163~264 kJ/mol,活化能主峰均为247 kJ/mol。在此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山西组埋藏热演化史分析,明确山2段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形成过程:山2段页岩自早叁迭世末(246.3Ma)开始生气,但主生气期为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146.2~96.3Ma),在始新世早期(55.0Ma)停止生气。页岩气(C_(1~5))累积转化率为0.66,累积产率为108.70mL/g(每克有机碳),显示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汤勇,胡世莱,汪勇,叶亮,丁勇[10](2019)在《“注入—压裂—返排”全过程的CO_2相态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致密砂岩气藏SH52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预测压裂过程中流体的相态变化,有效指导矿场CO_2压裂施工设计,以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致密砂岩气藏SH52井为例,基于商业软件CMG,建立井筒—地层耦合数值模拟模型,通过对该井的压裂施工动态进行拟合,获得了可靠的数值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CO_2注入—压裂—返排的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CO_2压裂全过程的流体相态变化特征,以及压裂工艺参数对注入期末井底压力、温度和流体高压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从注入到返排的压裂全过程,经历了"液态—超临界态—液态—气态"的相变过程,在注入、造缝和裂缝扩张的过程中,CO_2由液态转变为超临界态,且密度变化显着,介于800~1 100 kg/m~3;②CO_2注入期末,随CO_2总量的增加,井底温度逐渐降低,而井底压力、井底CO_2密度和黏度逐渐增加;③CO_2排量对井底压力、温度及CO_2密度、黏度的影响规律与CO_2总量对其的影响规律总体相似,只是CO_2排量对井底压力的影响程度更大;④当CO_2总量大于400 m3、排量大于4 m3/min后,二者对井底压力、温度和CO_2密度、黏度的影响不再显着。结论认为:所建模型实现了对CO_2压裂过程中流体相态变化特征的准确预测且拟合精度较高、2019-0模型质量可靠,该研究成果为CO_2压裂施工设计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盆地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俯冲变形作用是板块汇聚过程中存在的构造地质现象,是当前构造地质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板块俯冲变形的研究尚不完善,俯冲角度变化对变形过程造成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中国东海大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动力学机制与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利用构造地质领域中新兴的离散元模拟方法,通过构建离散元模型模拟研究板块俯冲变形演化过程,并将实验结果与菲律宾板块向中国东海俯冲部位地层相比较,结果表明:(1)板块俯冲变形特征与俯冲角度有关,俯冲角度不同,其最终形成的变形样式也不同;(2)断层数目随着俯冲角度的减缓而增加,断层所扩展的水平距离随俯冲角度的减缓而增大,且不同俯冲角度下相同位置所形成的断距不同;(3)俯冲楔高度随着俯冲角度的减缓而增大,地壳变形幅度越大,且最终形成俯冲楔形态类型不同;(4)反冲断层形成时间随着俯冲角度的减缓而越来越晚;(5)实验模拟结果与实例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解析了不同俯冲角度下板块俯冲变形的演化过程,有助于对板块汇聚过程中俯冲变形作用的进一步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盆地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雪芹,徐卫红.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对流云合并特征初探[J].气象科技.2019

[2].王一丹,于福生,刘志娜,王于恒,王逸群.板块俯冲变形过程二维离散元模拟——对东海陆架盆地成因启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3].刘源,Konietzky,Heinz.基于离散元方法对走滑拉分盆地演化及次级断裂扩展过程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9

[4].连俊标,王式功,罗彬,杜云松,张巍.四川盆地一次当地排放和沙尘输送双重影响的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研究[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

[5].杨康权,肖递祥,罗辉,龙柯吉.四川盆地西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分析[J].气象科技.2019

[6].钟大康,苏琛,杨喆,贾晓兰.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过程中矿物沉淀顺序及其控制因素[J].古地理学报.2019

[7].韩强,黄太柱,耿锋,费剑炜,杨喜彦.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J].石油实验地质.2019

[8].王雅婷.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综述[J].化工设计通讯.2019

[9].王宁,李荣西,王香增,赵帮胜.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海陆过渡相页岩生烃动力学及页岩气形成过程研究[J].地球化学.2019

[10].汤勇,胡世莱,汪勇,叶亮,丁勇.“注入—压裂—返排”全过程的CO_2相态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致密砂岩气藏SH52井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9

论文知识图

柴达木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略图(据青海油...关于拉分盆地演化的各种模式(据W....珠江口盆地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全球...研究思路图区域树的建立和搜索示例早侏罗世川西北地区地层等厚图

标签:;  ;  ;  ;  ;  ;  ;  

盆地过程论文_王雪芹,徐卫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