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发育论文_高亚芳,刘莹莹,杨从卫,李国栋,钱子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绿体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绿体,基因组,系统,水稻,氮素,烟草,表型。

叶绿体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高亚芳,刘莹莹,杨从卫,李国栋,钱子刚[1](2019)在《金铁锁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解析金铁锁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确定其在石竹科的系统位置。方法基于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Hiseq平台,对金铁锁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组装和注释,并以苋科植物千穗谷为外类群,通过RAxM L 8.2.11软件构建ML系统发育树,分析石竹科属间的亲缘关系。结果金铁锁叶绿体基因组总长为153977bp。LSC和SSC区被2个反向重复区域IRs隔开,其大小分别为84 385、17 526、26 033 bp。除去重复后,共编码109个基因,包含75个PCGs,30个tR NA和4个rR NA基因。总的CG含量为36.5%,IR区(42.4%)GC含量明显高于LSC(34.2%)和SSC(30.1%)区。在系统进化树中,金铁锁与长萼瞿麦互为姊妹类群,且各节点的支持率较高,能够清晰反映属间的亲缘关系。结论本研究对金铁锁叶绿体基因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探讨了石竹科属间系统发育关系,为金铁锁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系统进化等研究提供有效的科学数据。(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22期)

柏鸽,邵东南,刘丽娜,崔百明[2](2019)在《过量表达SlOPA3-like基因对烟草叶片叶绿体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3型视神经萎缩蛋白(Optic atrophy type 3,OPA3)普遍存在于真菌、植物和动物中,但它在植物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构建了番茄OPA3-like (SlOPA3L)基因的过表达载体35S∶∶SlOPA3L并遗传转化烟草。与野生型烟草叶片相比,过量表达SlOPA3L基因的转基因烟草的子叶呈花叶状、部分组织失绿,转基因烟草的少数早期真叶呈花叶表型,随着叶片发育后又逐渐恢复正常。转基因烟草的叶片细胞表型分析表明:真叶花叶的叶片的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发育受到显着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Sl OPA3L基因可能影植物叶片细胞的分裂和参与植物叶片发育早期的叶绿体形成。(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赵月梅,杨振艳,赵永平,李筱玲,赵志新[3](2019)在《木犀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木犀科11属19个种叶绿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和变异特征的比较分析显示,结果表明,该科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4–165kb,其差异主要是大单拷贝(LSC)长度的差异所致。Jasminum属3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与其余物种有较大差异,该属clpP基因内含子和accD基因丢失。共线性分析表明, Jasminum属3个物种多个基因出现基因重排现象,倒位可能是重排的主要原因。Jasminum属在IRb/SSC和SSC/IRa边界的基因均与其它物种不同;重复序列与SSR数量检测结果表明,Jasminum属与其余物种在数量及重复长度上差异较大。基于CDS数据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 Abeliophyllum distichum和Forsythia suspensa为木犀科中较早分化的类群。(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志红,孔德钧,陈丽莉,吴春,陈浩[4](2019)在《低氮下外源海藻糖对烤烟叶绿素代谢及叶绿体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低氮下外源海藻糖对烟草幼苗叶绿素代谢与叶绿体发育的影响,以期揭示海藻糖调控低氮下植物氮素代谢的作用机制,为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法比较外源海藻糖对低氮处理和正常氮素水平(对照)烟草幼苗叶片叶绿素酶活性、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叶绿素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叶绿体结构的影响。【结果】施加外源海藻糖对低氮下烟草幼苗叶片叶绿素酶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但可增加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5-氨基酮戊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啉原(URO)、原卟啉(Proto)、镁原卟啉(Mg-Proto)和原叶绿素酸酯(Pchl)含量,提高叶绿素合成途径中关键催化酶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ALAD)和尿卟啉原Ⅲ合成酶(UROS)活性。低氮处理后叶绿体结构破坏严重,膜系统全部解体,但外源施加海藻糖可改善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完整性。【结论】在低氮环境下施加外源海藻糖能提高烤烟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其原因不在于海藻糖可抑制叶绿素的降解,而在于海藻糖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并维持叶绿体结构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武颖[5](2019)在《棉属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系统发育及全基因组复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属共包括8个二倍体基因组(A-G,K组)和一个异源四倍体基因组(AD组),共计约53个物种,其中含46个二倍体物种和7个异源四倍体物种。长期以来,棉属系统发育及多倍体起源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和注释了棉属16个物种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以及37个物种的转录组序列,同时结合数据库中释放的数据,对棉属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系统发育及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进行研究,揭示棉属内部的物种分化及进化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33个棉属物种的40条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棉属叶绿体基因组较为保守,全长变化范围为159,039-160,433 bp;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LSC、SSC和两个IR);共鉴定到2860个重复序列(长度>10 bp),其中F基因组长萼棉(G.longicalyx)的重复序列数量最多,为108个;E基因组物种司笃克氏棉(G.stockii)重复序列数量最少,为53个。棉属叶绿体基因组不同区域的变异水平存在显着差异,非编码区比编码区存在更大的变异;鉴定了10个高变异区域,即rpl33-rps18,psbZ-trnG(GCC),rps4-trnT(UGU),trnL(UAG)-rpl32,trnE(UUC)-trnT(GGU),atpE,ndhI,rps2,ycf1和ndhF,这些DNA分化热点区域为后续棉属物种界定研究提供了潜在的DNA条形码标记。棉属蛋白编码基因的选择压力分析发现,10个基因受到了显着的正向选择作用(atpB,atpE,rps2,rps3,petB,petD,ccsA,cemA,ycf1和rbcL),可能与棉属物种的适应性进化相关。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棉属主要分为6个进化分支,与前期的研究结果类似,但二倍体C、G、K基因组物种互相嵌套在一个大的进化分支中,其进化关系仍旧没有解决。结合棉属物种的自然地理分布,推测可能是该属物种间近期的快速辐射分化导致的不完全的谱系筛选以及不同谱系间的渐渗/杂交所影响。2、陆地棉和海岛棉是目前广泛栽培的四倍体棉种,其半野生种系具有优质、多抗等优良特性,且与栽培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为了进一步全面分析棉属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对陆地棉半野生种、海岛棉半野生种及其近缘类群进行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基于78个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棉属物种仍然分为六个先前确定的进化分支;所有13个D组物种聚类为一个较高支持率的单系分支,而陆地棉及其七个半野生种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阔叶棉与陆地棉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时,所有异源四倍体棉属物种聚类为一个进化分支,A基因组物种与AD异源四倍体棉种亲缘关系最近,支持A基因组物种是四倍体棉种母本供体种的结论。基于分子钟理论的分化时间检测分析表明,棉属主要二倍体分支大约起源于7.1百万年前(Mya),与前期基于部分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利用37个棉属物种转录组数据及4个棉种全基因组数据,鉴别单拷贝直系同源核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棉属各组物种基本形成了对应于各组的单系分支,尤其是C、G、K叁个基因组物种各自形成单系分支,与基于传统分类的染色体组命名基本一致。推测棉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和单拷贝核基因间系统发育关系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棉属物种间近期频繁的杂交/渐渗以及不同基因标记间差异化的进化速率和不同的遗传背景特性所致。4、全基因组复制(WGD)是真核生物进化的核心,是植物多样化的重要进化力量。本研究对37个棉属物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及de novo组装,共产生51,803,618-116,210,674条高质量的reads,组装得到41,480-78,402个unigenes。利用旁系同源基因Ks值的分布式样,检测出棉属物种发生了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比较古老的一次复制事件发生在上新世早期,约31.88-38.25 Mya;较近一次的复制事件发生在2.0-6.59 Mya,这些频繁的全基因组加倍事件可能加速了棉属的物种形成和多样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鑫玉[6](2019)在《基于叶绿体标记的水松系统发育地位及其谱系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Staunt.)Koch),原为杉科(Taxodiaceae)水松属单种属植物,现APG Ⅳ分类系统中归入柏科(Cupressaceae)。水松在我国属一级保护植物,在IUCN濒危植物红色名录中为“极危”等级。本研究利用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的水松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开发多态性微卫星(cpSSR)位点。利用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微卫星(nSSR,cpSSR)标记方法,探讨水松在杉科的系统发育地位。利用开发的多态性cpSSR位点,对全球现存水松代表群体(中国、越南和老挝)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化,明确水松谱系地理结构,推测其冰期避难所及间冰期种群迁徙扩散路线,了解其种群历史动态。研究工作能为水松的遗传资源保护与种群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也可为第四纪冰期我国植物变迁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松叶绿体基因组含170个完美型SSR位点,筛选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8的SSR位点,共设计70对cpSSR引物,均可成功扩增,并产生单一清晰条带。利用16个样本进行多态性位点检测,筛选得到10个多态性位点。利用16个样本检测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遗传多样性较高,因此筛选得到的多态性位点可用于后续水松系统发育地位和谱系地理学研究,了解其进化历史。(2)利用叶绿体基因组cpSSR标记和核基因组EST-SSR标记对杉科8个属10个种进行系统发育研究。cpSSR位点在绝大多数杉科样本均可扩增,平均扩增率为98%,23个EST-SSR位点中,扩增成功率大于50%的有18对。基于cpSSR标记构建的系统发育树(NJ)结果显示,10个种可分为2个大的聚类群,水松和落羽杉属为一个聚类群,杉科其它物种为一个大的聚类群。基于EST-SSR标记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NJ)与cpSSR标记结果大致相同。两种标记方法相互验证,水松和落羽杉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近,并在杉科中具有相对较晚的的发育地位。(3)利用10个多态性叶绿体微卫星对14个水松群体(中国、老挝和越南)进行谱系地理学的研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4个群体343个单株中共检测到153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数量为12.79,平均有效单倍型数量(Ne)为8.40。每个群体均存在私有单倍型,平均私有单倍型频率(Pr)为0.379。水松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e)偏高,其范围为0.62~0.995。单倍型地理分布图说明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共享的单倍型存在,各个群体私有单倍型的数量明显多于共享单倍型。水松总遗传多样性(HT)为0.991,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为0.856。遗传分化系数RST(0.469)显着大于GST(0.136),表明水松群体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水松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组间(47.70%),遗传分化系数FST的值为0.597大于0.25,说明水松群体间存在很高的的遗传分化。STRUCTURE结果显示,最佳K值为3,说明14个水松群体按国家主要分为叁个大的聚类群,这与DAPC分析结果一致。系统发育树(NJ)结果也呈现出3个聚类,老挝群体聚为一支,越南群体聚为一支,中国南方和北方群体聚为一支。(4)利用DIY ABC软件推测水松群体进化历史,进化事件4具有最高的后验概率(PP),推测水松进化顺序为中国→越南→老挝,其冰期避难所一个位于中国北部地区江西、湖南和福建省附近,另一个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及老挝和越南的部分地区。(5)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对水松种群保护提出了保护策略:加强现存群体的保护,对老挝的天然种群进行最高级别的保护;在与水松栖息地相似的地区建立种子园或苗圃,同时采取种子繁殖,扦插等营养繁殖手段,找到水松最佳种植方式,扩大种群数量。(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钰露[7](2019)在《水稻低温条件下叶绿体发育必需基因TSV2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半自主性细胞器,它的正常合成需要相关核基因和质基因共同调控。当其中某个基因发生突变时,可能会影响叶绿体的正常发育和光合色素的正常合成,从而引起叶色异常,甚至导致植株死亡。其中低温胁迫是影响水稻生长的一种主要的非生物胁迫,水稻在低温环境下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及代谢异常。特别在幼苗发育阶段,低温会降低发芽率以及延缓叶片的形成与转绿等。本研究通过对粳稻品种嘉花1号~(60)Coγ射线诱变处理,筛选获得一个低温敏感白化突变体tsv2,对其进行生理性状分析、图位克隆、敲除互补验证、亚细胞定位、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相关功能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20℃低温环境下,突变体tsv2苗期呈现白化表型,叶绿体结构异常,最终在4叶期后死亡。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叶片颜色逐渐恢复,突变体叶色的变化与叶绿素(Chl)含量和叶绿体发育相对应。当32℃时,突变体的叶片颜色恢复成正常绿色。2.培矮64S与tsv2杂交产生的F_2代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是受单个的隐性核基因TSV2控制。通过两个群体(培矮64S/tsv2,93-11/tsv2)的图位克隆将突变基因定位在水稻2号染色体分子标记ID19911和ID13097之间60kb区域内,对此区域内的候选基因进行测序后发现突变体的基因LOC_Os02g 33500(TSV2)在第八外显子出现一个碱基的替换。经过基因互补和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敲除验证,证明基因TSV2的突变导致突变体表型变化。3.基因TSV2编码苏氨酰-tRNA合成酶,属于氨酰-tRNA合成酶家族中Ⅱa类。通过对TSV2所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分析,发现它在不同的高等植物中高度保守。进一步分析其与更多物种同源蛋白的进化关系,发现TSV2蛋白与单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双子叶植物亲缘关系较远。4.基因TSV2主要在叶片中表达,亚细胞定位在叶绿体中。转录水平分析显示,TSV2的突变导致叶绿体相关基因在20℃低温环境下的表达明显降低,阻止了叶绿体中核糖体的形成,而它们在32℃高温环境下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这些结果表明TSV2在低温环境下对叶绿体发育的重要作用,该基因异常会导致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异常表达和叶绿体结构异常。对研究水稻在低温逆境下的生理代谢变化及低温应答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水稻耐低温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璐[8](2019)在《水稻低温条件下叶绿体发育必需基因TCM8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叶绿素合成是由一系列相关基因共同参与的,如果其中某个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其功能丧失就会阻断叶绿素的正常合成进而影响叶绿体的正常发育,产生植物叶色突变,影响光合作用甚至导致植株死亡。本研究通过对粳稻品种嘉花1号经~(60)Coγ诱变处理获得的低温敏感突变体tcm8进行性状特征、图位克隆及相关功能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对突变体tcm8的表型进行分析,在20℃的环境中时,突变体tcm8无论在任何时期都表现出白化表型,并且最终死亡。而当环境温度为32℃时,tcm8的表型和野生型相比,几乎没有区别。此外通过透射电镜分析观察发现,32℃条件下,tcm8与野生型相差无明显差异,都有完整的叶绿体以及类囊体垛迭结构;20℃条件下,tcm8叶绿体遭到破坏,没有完整的叶绿体并且含有很多泡状结构。2.通过分析20℃和32℃条件下tcm8叁叶期的光合色素含量,发现tcm8的突变表型与光合色素的积累有关。当环境温度为20℃时,tcm8的光合色素含量与野生型相比下降明显,而当温度变为32℃时,其含量却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3.对培矮64S与tcm8杂交获得的F_2代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发现该性状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4.使用图位克隆技术定位突变基因,将其定位在第8号染色体上的InDel分子标记ID00607和ID00785之间155Kb的范围内,最终确定为一个编码PPR蛋白的基因LOC_Os08g01870(TCM8)发生叁个碱基的突变,导致蛋白序列的变化最终影响叶色表型。5.利用互补实验以及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实验对此基因进行验证,成功证明是由此基因的突变导致突变体的白化性状。6.对TCM8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保守性分析,发现其序列在不同高等植物中都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进一步分析其与更多物种的进化关系,发现TCM8与单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而离双子叶植物较远。同时通过亚细胞定位发现TCM8主要作用于叶绿体。7.对tcm8突变体高低温条件下与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因TCM8可能影响了叶绿体早期发育,主要作用于叶绿体发育的第一阶段,因此导致叶绿体发育缓慢,影响叶绿素积累和光合作用,从而导致突变体呈现白化表型。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水稻低温条件下叶绿体发育必需基因TCM8,其编码一个PPR蛋白,这为今后研究植物中PPR蛋白的功能、光合作用代谢调控以及叶绿体发育机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靖雯[9](2019)在《濒危植物羽叶丁香叶绿体全基因组及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是植物细胞遗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通常在被子植物中高度保守,属于母系遗传,同时具有分子量小、结构简单、进化速率慢、多拷贝等多重优点,因而在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羽叶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是木犀科(Oleaceae)丁香属植物,为我国叁级濒危保护树种,在园林观赏及药用方面均表现出重要价值,且是丁香属中唯一一种具有羽状复叶性状的植物,这种独特性状对于研究丁香属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系统发育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还未见有关羽叶丁香叶绿体基因组的相关研究,这阻碍了对羽叶丁香的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因此,本论文利用高盐-低pH法、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叶绿体基因组比对分析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获得了羽叶丁香叶绿体DNA,叶绿体基因组全长,解析了羽叶丁香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并与其木犀科近缘种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些内容丰富了对羽叶丁香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为其分子标记开发、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叶绿体转化技术以及其濒危机制的解析提供重要数据和理论参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选取羽叶丁香与紫丁香,通过改良现有的高盐-低pH法,进行叶绿体分离及叶绿体DNA提取,获得了具有高纯度和高质量的叶绿体DNA,符合基因组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标准,建立了一套简便、快速的适合丁香属叶绿体DNA提取的方法体系。(2)对羽叶丁香的叶绿体基因组使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和分析。全基因组序列由生物信息学软件组装拼接而成,全长155,326bp,具有典型的四分式结构:由大单拷贝区域(LSC,Large single copy region),小单拷贝区域(SSC,Small single copy region)和两个反向重复区域(IRs,Inverted repeat regions)构成,羽叶丁香的基因顺序和内容与已发表的木犀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相似。并且对羽叶丁香及其近缘植物进行了GC含量、IR区域边界的收缩与扩张、长重复序列、简单重复序列、密码子使用偏性等分析,为羽叶丁香的后续分子学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3)选取35种唇形目及龙胆目植物,拟南芥作为外类群,利用它们不同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集构建系统进化树,所得的系统进化树支持率高,结果表明木犀科植物与唇形目植物形成一个谱系,羽叶丁香、欧丁香与女贞属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与其它木犀科物种分开单独形成谱系,且羽叶丁香较早的从木犀科分化,阐明了羽叶丁香在被子植物中的进化关系和位置。此结果可作为后续丁香属完整系统发育分析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冯楚航,何彩云,王莹,曾艳飞,张建国[10](2019)在《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确定钻天柳在杨柳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解决濒危物种钻天柳在杨柳科中分类学位置的争议。[方法]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技术,从头测序、拼接得到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并与已发表的9种杨属植物和4种柳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比较,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分析了这些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研究发现:钻天柳总基因组为155 661 bp,由长度为84 536 bp的长单拷贝(LSC)区域和16 215 bp的短单拷贝(SSC)区域,以及一对分隔开它们的27 455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S)组成。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总GC含量为36.68%,共有113个不同的基因,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其中,有20个基因分布于反向重复区;在所有基因中,有14个基因包含1个内含子,3个基因(rps12、clpP、ycf3)内含有2个内含子;系统发育分析以100%的支持率将钻天柳与柳属黄花柳亚属的2个物种聚为一支,杨属的所有物种聚为另一支。[结论]本研究首次组装并注释了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并明确支持钻天柳并入柳属,而非单独成属,这将为钻天柳甚至杨柳科的系统进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叶绿体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3型视神经萎缩蛋白(Optic atrophy type 3,OPA3)普遍存在于真菌、植物和动物中,但它在植物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构建了番茄OPA3-like (SlOPA3L)基因的过表达载体35S∶∶SlOPA3L并遗传转化烟草。与野生型烟草叶片相比,过量表达SlOPA3L基因的转基因烟草的子叶呈花叶状、部分组织失绿,转基因烟草的少数早期真叶呈花叶表型,随着叶片发育后又逐渐恢复正常。转基因烟草的叶片细胞表型分析表明:真叶花叶的叶片的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发育受到显着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Sl OPA3L基因可能影植物叶片细胞的分裂和参与植物叶片发育早期的叶绿体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绿体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高亚芳,刘莹莹,杨从卫,李国栋,钱子刚.金铁锁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J].中草药.2019

[2].柏鸽,邵东南,刘丽娜,崔百明.过量表达SlOPA3-like基因对烟草叶片叶绿体发育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赵月梅,杨振艳,赵永平,李筱玲,赵志新.木犀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J].植物学报.2019

[4].王志红,孔德钧,陈丽莉,吴春,陈浩.低氮下外源海藻糖对烤烟叶绿素代谢及叶绿体发育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9

[5].武颖.棉属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系统发育及全基因组复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李鑫玉.基于叶绿体标记的水松系统发育地位及其谱系地理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7].王钰露.水稻低温条件下叶绿体发育必需基因TSV2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9

[8].陈璐.水稻低温条件下叶绿体发育必需基因TCM8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9

[9].张靖雯.濒危植物羽叶丁香叶绿体全基因组及系统发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冯楚航,何彩云,王莹,曾艳飞,张建国.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确定钻天柳在杨柳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J].林业科学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叶绿体发育示意图参与叶绿体发育的差异表达基因...斑马叶复绿期叶绿体发育状况斑马叶半叶期叶绿体发育状况温度对水稻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一6斑马叶复绿期叶绿体发育状况

标签:;  ;  ;  ;  ;  ;  ;  

叶绿体发育论文_高亚芳,刘莹莹,杨从卫,李国栋,钱子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