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源热泵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源热泵,太阳能,系统,严寒,特性,地区。
土壤源热泵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赫,刘馨,冯国会,李宗翰,桑婧萌[1](2019)在《严寒地区某绿色商业建筑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严寒地区运行土壤源热泵系统,应充分考虑气候寒冷和土壤温度较低的地区特点。以严寒地区绿色商业建筑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为研究对象,针对严寒地区某绿色建筑土壤源热泵系统2017年供暖季土壤源热泵系统进行实测调查,获取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中的能耗统计,对比分析得出优化运行策略和方案,为实质性节能和节省运行提供参照,促进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节能运行。从热泵系统水温特性、负载特性、能效特性及能耗情况等方面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为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实际节能运行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鲍梁,撒世忠,朱汉宝[2](2019)在《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能效性”再提升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成功实施在办公、医院、宾馆、机场、科技住宅、别墅群、展览中心等建筑类型。通过多年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及工程实践,从多维度对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耗、效率、性价比(简称"能效性")再提升展开讨论,希望能提高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及系统的性价比。(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9年11期)
李灏,蔡颖玲[3](2019)在《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系统夏季工况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系统在不同控制策略下土壤温升与COP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白天冷却塔-GCHP联合运行夜间关闭冷却塔(模式1)、白天冷却塔-GCHP联合运行夜间关闭热泵机组(模式2)和控制源侧流量的配比(模式3)与GCHP单独运行试验对比发现加入冷却塔能显着阻止COP下降,且连续制冷优于间歇制冷。模式3改善效果最佳,机组COP最大增幅为30%,最小减幅为17%;系统COP最大增幅为25%,最小减幅为16%。在土壤温升方面,3种模式均能减缓土壤周围温度的增加。在埋深30 m处,模式2效果最佳,土壤温升降低了24%;在埋深45 m和60 m处,模式3效果最佳,土壤温升降低了31%,对于上海夏季炎热需长期供冷地区,模式3为最优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9年08期)
赵秋雨,孟龙飞[4](2019)在《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土壤蓄冷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为例,运用Trnsys软件的模拟计算方法研究夏热冬冷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中土壤蓄冷的影响因素。Trnsys系统模型模拟了土壤源热泵系统中土壤在室外干球温度和土壤初始温度影响下,其蓄冷性能的变化。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土壤初始温度是影响土壤蓄冷性能的主要因素。在土壤温度达到25℃时,建议停止向土壤散热,开启冷却塔蓄冷。(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07期)
韩非[5](2019)在《土壤源热泵系统节能方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介绍土壤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基础上,探讨了中央空调系统采用土壤源热泵的优化设计方法,以及其主要部件地热换热器的埋管方式、结构、管材、运行等特点。选取几种常用的冷热源系统与土壤源热泵系统进行比较,结合合肥地区目前能源价格,采用动态费用年值法,计算出了几种配置方案夏季冬季运行成本,评价了各配置方案的经济性。最后对土壤源热泵系统技术进行经济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付文彪[6](2019)在《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站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空调采暖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站采用太阳能为浅层土壤补充热量,可以解决地埋管换热井区域浅层土壤温度下降的问题,从而保证供暖效果,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就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站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空调采暖系统进行了设计。(本文来源于《山西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汤同芳,李顺刚[7](2019)在《六安市档案馆土壤源热泵系统岩土热物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六安市档案馆为对象,运用热响应测试法对地下岩土热物性进行测试,采用线热源理论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在工程所在地地质条件下选用土壤源热泵系统较为合适。(本文来源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馨,鲁倩男,梁传志,李梅,陈海洋[8](2019)在《严寒地区生态节能实验楼土壤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实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源热泵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季节冷热负荷的不平衡性,会产生地下温度场失衡的问题,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降低,甚至无法满足严寒地区的供热需求,这一问题在严寒地区更为明显,尤其表现在土壤源热泵只负责冬季供暖,夏季不运行的情况。以生态节能实验楼的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整个供暖季的连续实测和数据采集,分析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特性,探究实例建筑中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实际供暖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利用SPSS软件对六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辨识出影响系统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并给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随着用户侧进出水温差增大,系统的供热量增加,主机COP和系统EER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升了5%~22%。典型日机组供热量的不达标率仅占16.7%,机组供热量在工作时间均满足供热需求,说明机组的制热能力较好。取热量是对机组性能及室内温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高文龙[9](2019)在《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的集热器面积选择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由于人们既要求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又重视建筑节能问题,这就要求建筑节能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系统是联合太阳能与地热能的复合式热泵供热系统,该系统用太阳能集热来补充地源热泵长期供暖单取热运行下岩土损失的热量,又可以两者联合供暖,有效地将两种绿色能源应用在能耗巨大的建筑行业中。本文针对单取热供暖的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研究该系统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的合理选择方法。在西安市气候条件下,针对10000 m~2的住宅供暖建筑面积,应用TRNSYS软件建立该复合系统的动态运行换热模型。根据太阳能集热系统是否在冬季联合供暖运行分两种工况进行多种条件的仿真计算,得到对应不同岩土导热系数值的相对最佳集热器面积,从而得到这两种工况的单位建筑面积相对最佳集热器面积与岩土导热系数的关系。本课题针对在冬季太阳能集热系统是否联合供暖设计了两种工况。在供暖期,工况一只开启土壤源热泵系统,不考虑太阳能系统辅助供暖;而工况二同时开启土壤源热泵系统和太阳能辅助系统,将太阳能集热作为供暖热源的补充。在过渡季节(蓄热期),两种工况都开启太阳能集热系统,用于恢复埋管周围的岩土温度。应用TRNSYS软件建立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设置两种工况下的仿真模块参数。其中,建筑负荷应用DeST软件进行计算,地埋管需求量应用GeoStar软件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导入TRNSYS仿真系统模型。在非供暖期,以恢复埋管周围岩土体温度到初始温度为准,设置两种工况下的最小集热器面积;在合理蓄热时段运行的基础上,以系统长期运行下的总投资最低为准,选取相对最佳集热器面积。最后,选取西安城区常见的岩土导热系数对上述运行工况进行计算,研究两种工况下岩土导热系数与相对最佳集热器面积的关系。本文的研究成果,旨在为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确定相对最佳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的大小,以致使系统技术上可靠,同时经济上合理,从而推进建筑行业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5)
刘杰,万鹏,郭健翔,周恩泽,郭炜[10](2019)在《太阳能-土壤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严寒地区的气候条件,选取哈尔滨地区某居民住宅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TRNSYS软件对太阳能-土壤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SGCHP)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能-土壤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中太阳能集热器对热泵机组的进水温度和COP以及节电量等方面有改善作用;对太阳能-土壤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中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与地埋管管长的最佳配比的优化结果表明,1 m~2太阳能集热器可保证17~27 m长的地埋管取热平衡。并继续模拟了沈阳地区,并以哈尔滨地区为基准,给出严寒地区该参数的推荐值。(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土壤源热泵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成功实施在办公、医院、宾馆、机场、科技住宅、别墅群、展览中心等建筑类型。通过多年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及工程实践,从多维度对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耗、效率、性价比(简称"能效性")再提升展开讨论,希望能提高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及系统的性价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源热泵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赵赫,刘馨,冯国会,李宗翰,桑婧萌.严寒地区某绿色商业建筑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分析[J].建设科技.2019
[2].鲍梁,撒世忠,朱汉宝.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能效性”再提升刍议[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9
[3].李灏,蔡颖玲.闭式冷却塔-土壤源热泵系统夏季工况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19
[4].赵秋雨,孟龙飞.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土壤蓄冷影响因素研究[J].节能.2019
[5].韩非.土壤源热泵系统节能方案分析[J].安徽建筑.2019
[6].付文彪.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站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空调采暖系统设计[J].山西交通科技.2019
[7].汤同芳,李顺刚.六安市档案馆土壤源热泵系统岩土热物性测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8].刘馨,鲁倩男,梁传志,李梅,陈海洋.严寒地区生态节能实验楼土壤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实例研究[J].建设科技.2019
[9].高文龙.太阳能集热—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的集热器面积选择方法[D].长安大学.2019
[10].刘杰,万鹏,郭健翔,周恩泽,郭炜.太阳能-土壤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优化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