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党团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之石,实质上是学生工作者通过一系列教育行为来培养学生对党团的正确态度。Petty等从态度的形成与学习角度提出态度建立的影响因素。辅导员可采用新视角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对党团的正确的态度推动党团建设,进而推动良好的校风建设。
关键词: 党团建设 态度改变模型 新视角
一、高校党团建设实质
高校党团建设是高校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学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者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团建设通过建立与培养学生对党团组织的认识来增强组织情感,进而塑造合适的行为规范,其本质上是培养和塑造年青一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及评价标准,也即高校党团建设是两方面工作的凝结:一是培养学生对党团组织的正确态度,使学生在思想上能够树立正确的评判标准,自觉甄别和抵御不良意识形态的输入;二是建立具有凝聚力的党团组织,推动班集体建设及管理。由于党团建设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对班级整体工作发挥全局性的引领作用。党团建设通过班级班风、学风的管理使得由校园主流意识形态和情感体验而组成的校园文化得以蓬勃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讲,高校的党团建设在意识形态上是使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理解从无到有、从有到深刻、从深刻到信仰的态度变化。在组织上则是建立具有共同理想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有号召力、行动力、凝聚力的班集体组织。
其次,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求职信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同学们可以借用手机查找信息;在正文讲解中,以“我思故我写”为目标,通过提问,启发同学们用现有的知识对消息渠道、求职意向、个性特征、学业成就及工作经验等内容加以陈述,鼓励他们勇于表达思想,不要害怕出错。通过发现、讨论、尝试与评价,同学们对于英语求职信的格式与内容,以及正文12类常用表达式有了清楚的认识,逐步构建简单的求职信语料库。
二、Petty、Cacioppo和Schumann的态度改变模型
由于高校的党团建设本质上是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来引导学生形成对党团组织的正确态度,通过态度的建立而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因此,态度的形成与塑造在高校党团建设中便更为重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党团建设的主要组织者,传递党团资讯的一手信息仅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学生团体建设的核心是营造舒适的日常生活氛围,让学生在班集体在感染下自觉在心理上融入集体、思想上认同集体、组织上服务集体。而这一切的核心需要学生真正在思想和行为上有明确且独立在认知倾向。Petty、Cacioppo和Schumann(1986)的态度改变模型则是从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受者角度来看待态度的形成与塑造问题。Petty等认为,形成正确的态度需要个体注意到说服信息、理解信息内容并且接受这些信息的时候,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才可能发生。而当个体接收到信息时,人们对信息加工的方式也会起着一定的作用。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如果信息很容易理解,同时包含着无法令人信服的论据,那么个体就会轻易反驳它而选择拒绝改变态度;如果一个信息提供的论据令人信服,那么个体则会在同意该论据的基础上形成与该论据相统一的态度体验。也就是说,信息内容的信服性会影响到人们的态度塑造和体验。第二种,当说服信息的个人关联性很高,人们有动机、有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信息传递者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时,人们更多地考虑“中心路径”,态度的形成取决于论据的强弱。但如果信息的个人关联性较低,或个体没有足够的认知资源考虑信息传递者的论据时,人们就会更多地使用“外周路径”,关注不重要的外部线索,而非考虑信息传递者所传递的论据本身。也即态度的塑造与改变取决于信息的个人关联性。
在基本态度形成并进入个体的认知加工后,信息传递者可通过联结、强化与模仿的方式进行稳定态度的形成与塑造。联结是指将某种态度与某事件组成联系,进而形成对该事件的自动化反应;强化是指对正确的态度予以鼓励而增加正确态度的出现频率;模仿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来形成与环境中客体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见下图)。因此,态度的形成与改变需要具有说服力信息的输入,通过接受者不同模式的加工以及信息传递者的反馈后,可使个体最终建立稳固的态度认识与行为。
Petty、Cacioppo和Schumann的态度形成与塑造过程
三、Petty、Cacioppo和Schumann态度改变模型在高校党团建设中的应用
高校辅导员在党团建设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而做好“引路人”必须从根本上建立大学生稳固的党团态度,筑牢班级组织,才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实现育人目标。辅导员通过扮演信息传递者角色来对大学生(信息接受者)的党团态度进行建设和优化,在态度建立过程中可根据Petty等(1986)态度改变模型的角度,根据模型拟合的态度塑造流程与影响因素,从一个新的视角实施具有理论指导的党团建设,进一步促进班学风、班风的改进,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1.发挥自主性建构态度自信
新版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代替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已于2015年5月15日颁布,并于201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此,将本刊常用的各种类型参考文献的新著录方法及其示例列举如下:
2.增加信息个人关联性建构态度认同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取决于个人对国家政治理念的建构与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的政治理想就像“扣扣子”一样,必须认识到,个人价值观念的选择将决定着未来的走向。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辅导员可通过“中心路径”来对大学生的党团意识形态进行塑造,提高党建信息的个人关联性。深入学生团体,了解学生目前思想政治动态,在制定班级管理规定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导需要,把好思想意识入口关,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党团意识形态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生活的紧密关系,提高重视程度。此外,在班级管理上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和重视班级委员的思想培养,使其成为班级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者、指引者和践行者。通过班委的“以身作则”可使班级同学感受到相应的“正气”氛围,进而影响其政治态度。另外,通过组织团体活动,如参观党史博物馆、班级党团建设与管理征文写作等方式可使学生有机会换位思考,从班级管理者角度更深层次地体会和探索历史的红色印记与红色血脉对其今后生活的重要性,在感悟历史中感触团结的重要性,以激发情感共鸣的方式来引导并提高班级团队凝聚力,筑牢大学生集体力量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对高校辅导员提出“教育者应先受教育”的要求与期望。与此相应,在Petty等(1986)态度改变模型中,态度的建立始于对输入信息的认同。也即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形成取决于辅导员对传授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从增加知识信服性方面,提高自身理论知识素养与组织能力培养,首先做到“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将与党团建设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在完全掌握的基础之上,数来龙,说去脉,有理有据并声情并茂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从辅导员的自信讲授中受到情绪感染进而认同辅导员所要传递的价值取向。其次,通过主题班会或组织历史舞台剧表演等形式宣扬本校校史及文化,加深学生对学校、学院历史发展的了解,增强对所属班集体或院系的组织认同,使学生了解班级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和过程,提高主人翁认同感。另外,可借助团体合作或比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党团凝聚力。例如,举办板报设计大赛、党史校史问答比赛、辩论赛等集体活动,在目标追求一致的情况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收集、整理信息增加对党团建设工作内容的认可和理解,并可在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共同内化班级的党团意识,建立党团自信。
3.借用外周路径内隐熏陶巩固态度底梁
在新媒体逐渐成为高校学生信息获取终端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内隐地受到来自于不同类型价值观的影响中。根据Petty等(1986)提出的态度改变模型,个体在进行态度调整时会不单采用“中心路径”关注论点的强弱,也会采用“外周路径”关注表面线索,也即信息的吸引力。铺天盖地的网络新闻中,“标题党”便是利用标题的吸引力来捕获受众的目光,进而增加点击量,导致垃圾信息、低俗价值观借助虚拟的“外衣”来传达其不具备营养价值的枯燥内容。而大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多渠道、多元化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主流思想的认同。高校辅导员更应该把握时机,依托互联网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采用多渠道信息传送手段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等,内隐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可主动搭建宣传“平台”,以微信为例,根据其使用主体多元化、形态多样化和场域随机化的特征出发,创建公众号平台增加学生活动栏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可通过直播平台坚定立场进行意识形态感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进行全方位的内隐引导,使学生在学校内外均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氛围中,提高内隐认识,进而促进其政治思想行为的自动化、深刻化和稳定化。在组织方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达热情来参与新媒体内容的宣传与推送,进而提高党建关注度。
1.1.2 排除标准 ①Ⅰ型糖尿病患者;②合并低血压、酮症酸中毒等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患者;③合并重症感染、外伤、心肺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④临床研究依从性较差的患者;⑤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心理障碍、听力障碍或由于其他病理、客观因素影响而无法进行正常沟通的患者[2]。
党团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学风校风的建设基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共产党多年奋斗结晶融入高校教育实践的精神财富。高校党团建设的好坏直接来源于对党团思想、组织结构和模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更深层次上是态度的建立和集体的归属。根据Petty等(1986)态度改变模型进行党团思想意识形态建设,不但能从党团建设内容本身增加学生的理解,也能在学生个人关联性上提高对党团组织建设的认同。在调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内化信息传递者的价值内容,进而建立团结向上的班级风貌,在高校辅导员培养“又红又专”的高校大学生精神文明,坚守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晨云.微信传播环境下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D].清华大学,2016.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王韩笑.基于对高校辅导员加强党团建设以及班级管理研究[J].亚太教育,2015
[4]孙运玲.对高校辅导员加强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的探讨[J].今日中国论坛,2013
[5]李 凌.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新闻战线,2018
[6]徐科琼,张若石.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实现[J/OL].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Richard E.Petty,John T.Cacioppo.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6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9-13-0226
标签:党团论文; 态度论文; 高校论文; 辅导员论文; 学生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论文; 团的工作论文;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13期论文; 天津职业大学论文; 北京体育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