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片机与嵌入式技术新书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卢海文[1](2020)在《基于安卓终端的智能水文监测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水资源的监测是认识和揭示水文现象的主要手段,水文测流数据是水利调度的根本依据。而无人测流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课题。随着高新技术如无线通讯技术、单片机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可供水利使用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使得水利测验技术也变得更加智能化、网络化。本课题针对目前黄河中游段水文站-府谷水文站现阶段的水文测验平台进行研究,把测验平台划分为如下层次,依次为传感数据层、有线通讯层、物联网传输层、本地服务层、安卓终端监测层。传感数据层主要进行水文关键数据如流速、水深的自动测量以及运行参数的采集,文章在这个层次重点描述了传感器的机械结构布置、信号采集仪的开发以及滤波、信号线的布置等内容;有线数据层主要实现了两台PLC(负责起点距运动控制的PLC和缆车主体PLC)与各自的NB-Io T开发板载STM32L系列芯片的Modbus通讯,在这个层次STM32L主控芯片的串口3与PLC的RS485通讯口通过485-TTL转换模块实现硬件通讯,通讯协议采用Modbus RTU模式;在物联网传输层主要实现了阿里云平台的搭建,包括创建对应的虚拟设备,规则引擎、开发嵌入式设备和安卓终端的物联网接入;在本地服务层,通过在本地服务器上创建数据库以及对外发布Web服务,为安卓终端提供了操作本地数据库的远程接口;安卓终端监测层则是基于安卓平台开发的移动终端软件,该软件使用阿里云物联网平台提供的SDK实现物联网接入,实现与测流平台的远程通讯,通过在安卓平台开发Web客户端功能实现与本地服务器的间接通讯。该平台作为一种通用的水利信息采集平台,能够实现水文工作人员在任意地点的水文作业。
马淼[2](2020)在《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应用也很快在计算机上实现,目前随着半导体行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处理性能也在不断地提升,在这期间出现了大量的基于计算机平台的图像处理相关算法。早期德州仪器TI生产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是专门针对数字信号设计的一种处理器类型,例如TI公司达芬奇系列的多核多媒体处理器TMS320DM6467T,该芯片使用采用了ARM核心以及DSP核心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架构,通过将图像处理中大量的矩阵运算在DSP中的乘法器等硬件资源上加速,从而大大提升了嵌入式平台在特定场景下的处理速度。随着当今半导体技术以及嵌入式平台的飞速发展,基于DSP平台的处理性能已经不能满足高分辨率以及高色彩度空间的实时图像处理需求。随着嵌入式对图像处理的性能的需求不断提升,基于多核心的专业图形图像处理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就是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本文所使用的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就是英伟达NVIDIA公司推出的基于GPU的图像处理平台Jetson Nano,基于此平台,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部分内容的工作:(1)搭建基于Jetson Nano平台的基础开发环境,安装Opencv、pycuda、jupyter notebook等软件的开发环境,选择合适的电源、摄像头CCD模块以及设备网卡等外围模块。制作Jetson Nano软件镜像,安装内网映射功能以供远程操作设备等。(2)在PC计算机上实现了若干基本图像算法逻辑,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并对算法进行了基本的优化,对完成验证仿真的图像算法进行嵌入式平台移植工作,让算法运行在Jetson Nano的ARM核心上。(3)对运行在Ubuntu Linux系统上的算法进行下一步的移植工作,对部分能够实现GPU加速运算的算法进行GPU设备的移植,最大化算法的实时性能,并与ARM核心端的运行效率进行对比,同时还进行了多种编程语言(python、C++)的对比,测试不同编程语言在时间效率上的差异等工作。(4)在完成基本算法的GPU加速运算之后,对目标跟踪算法中涉及的基本的算法模块进行封装以及联调,实现目标跟踪算法的逻辑功能,并进一步在算法底层优化相关算法设计部分,提高算法的实时性。
朱检兵[3](2019)在《基于STM32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造成的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骤然增多。与此同时,年轻的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工作的繁重、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年龄的增长,使自身患上心血管疾病及各种潜在慢性心脏疾病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基于这一状况,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便携式的心电监护系统,该系统分为四个部分:心电模拟信号采集电路、心电模拟信号数字处理电路、数字滤波、上位机软件系统。由于心电信号极易受到干扰,在本文中选择了一种集成度非常高、抗干扰能力较强的芯片AD8232作为心电采集前端的主控芯片;心电信号数字处理电路负责将心电采集前端送入的模拟心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在本文中选择了STM32F103C8T6作为心电监护系统的MCU,同时采用无线蓝牙通信的方式实现与上位机的数据传送,蓝牙模块采用超低功耗的BLU4.0;数字滤波是对采集到的心电信号进行相关的去噪处理,将心电信号中含有的干扰信号去除掉后得到更加纯净的心电信号,在本文中采用滤波器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心电数字信号进行相关的去噪处理;上位机是负责接收下位机传送的数字信号,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字滤波、波形显示、心率计算、数据保存、系统时间显示。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在于硬件电路的设计,由于信号的微弱且易受干扰的特点,硬件电路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模块之间可能存在的串扰以及系统电源波纹系数的问题,同时在PCB布线时将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分区域设计,模拟地与数字地分开敷铜后通过一点相连,避免了交叉布线带来的电磁干扰。通过上位机的设计并调试通过,可以较好地显示正常的心电信号并实现了相应的功能,达到了预期目标,最后也总结了研究中的不足并进行了展望。
盛东亮[4](2018)在《科技教材与科技零售图书的差异及其协同策划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系统论述了科技出版领域的教材与零售图书的核心特点与形式区别,对二者的读者定位、作者来源、图书内容、装帧设计、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论证,并结合两种协同策划的实践方法—基于同一种技术的教材与零售图书协同策划方法与基于同一个作者的教材与零售图书协同策划方法,分析了这两种协同策划方法的策划案例及其策划要点。最后提出了另外一种协同策划理念,按"技术路线的纵向拓展策划方法"。
张合伟[5](2017)在《基于CPS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4.0”概念的推出以及“中国制造2025”方针的制定,其核心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发挥的作用将愈来愈凸显。由于CPS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概念还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其中感知识别层是CPS的核心层次,而无线射频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作为感知识别层的重要实现技术,兼之其发展又比较成熟,在图书馆领域应用实例比较成功,因此本课题通过对RFID技术的研究以及探讨其在图书馆管理系统应用来引导对CPS系统的进一步分析,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CPS系统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并对其关键技术RFID进行分析探讨。首先对CPS系统结构和特性进行分析,并重点从技术角度研究和讨论了CPS的理论技术体系,其次对其关键技术RFID进行分析研究,详细探讨了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RFID系统的基本部件。2.根据图书馆管理系统业务流程以及用户需求,提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针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系统业务流程以及组织结构的弊端提出改进,并对图书馆管理系统功能结构重新设计,将其分为RFID智能卡管理、读者管理、图书管理、流通管理、系统管理、阅览室管理、文献检索管理7个模块;基于感知层、通信层、计算层、控制层以及服务层5层图书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并为多个设备的集中管理建立了应用平台。3.对图书馆管理系统安全检测系统进行硬件设计。提出安全检测系统的整体框架图,并对其功能模块依次进行研究,重点设计了RFID读写器天线,并搭建主控板平台,对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电源模块、JTAG接口、存储器、复位电路以及蜂鸣器进行设计。4.对图书馆管理系统自助借还系统进行软件开发。首先对自助借还系统使用流程进行分析研究,再次提出自助借还系统扫描图书的算法,并对其算法进行举例研究,最后提出借阅图书与归还图书的操作流程图,并对自助借还模块进行设计,使自助借还系统界面更加人性化。
沈佳辉[6](2016)在《基于WSN的消防预警及室内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每年的火灾数目也在同比增长,其中13年和14年的火灾数量是前几年的2.5倍,并且特大火灾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8月12日天津塘沽开发区的爆炸事件更是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爆炸及火灾共造成165人死亡。此外公共建筑物内日常的人员定位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在图书馆、大型会议室以及展览室等场所的人员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面的研究背景,本文结合消防预警及人员定位技术提出并设计了一套基于WSN的消防预警及室内人员定位的演示评估系统。该系统可分为定位子系统以及监测子系统,其中定位子系统主要功能为对日常人员位置及轨迹进行跟踪显示,监测子系统的功能为火灾预警及显示实时的日常室内环境参数。监测子系统用基于TI的CC2530微控制器无线协议栈。无线采集节点内置的MSP430G2553微控制器收集温湿度传感器、空气微粒传感器和光传感器得到的环境质量数据经由ZigBee无线网络传送至ZigBee-IP网关。基于S3C2440的嵌入式ZigBee-IP网关将采集到的环境质量数据以Web网页的形式向监测人员提供实时环境参数报告,可用于公共建筑物内的环境监测及火灾预警。定位子系统的设计采用双定位方式相融合方法,其中采用惯性导航为主定位方式,并配合RSSI指纹辅助定位。移动节点采集MPU9250九轴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通过MSP430f5529主控芯片将数据传送至ZigBee无线网,并根据采集到三轴的加速度和陀螺仪数据依据基于步行者航位推算(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设计了步伐检测、方向判断以及人员的状态判定三种算法。在PC上利用LabVIEW软件设计了人员定位监测界面,实时显示运动轨迹及运动状态。最后对系统进行整体测试,步伐计数误差在3%以内,能够准确显示当前监测人员的状态信息以及周围环境参数信息。辅助指纹定位的平均定位误差为52.57cm,标准差为27.025cm,能满足辅助定位需求。在结合辅助定位情况下实验显示能够较好地校正惯性定位产生累计的误差,系统平均定位误差下降到26.39cm,相比于单一惯性导航定位和单一指纹定位,提高了系统定位精度。
刘定强[7](2011)在《流程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过程的测量数据是流程工业关于过程状态的重要信息源,这些重要信息源需要通过现场计量装置测量。工业过程计量装置的实际测量数据不可避免产生误差甚至出现偏离允许的范围。因此,对工业现场计量装置校准进行研究并保证装置的计量性能处于受控范围就成为流程工业过程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对流程工业现场装置计量性能的研究,就是要通过参考标准对现场装置计量性能检测和获取数据,并对这些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通过这些数据来优化装置的计量性能、评估装置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尽力消除系统误差、降低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此来提高工业装置的测量性能。本研究作为广东省科技厅项目“面向中小流程企业的工业计量问题研究及应用”(粤科函财字[2007]519号)的一个子项目,主要从计量角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着力解决如下几方面的内容:⑴研究流程工业现场先进、复杂装置的计量性能问题;⑵研究工业现场精密温度测量装置常用自校准方法及其自校准参数的准确快速求取方法;⑶研究工业现场温度传感器分散但集中控制的综合计量装置高效率校准方法;⑷研究具有通讯接口的现场温度测量装置自动校准,并通过实例开发一套工业现场具有通讯接口的智能仪表的自动校准系统。本文从硬件开发到软件设计,完成了一整套现场温度校准系统。该系统下位机硬件是基于AVR内核的Atmegal128单片机为核心制作的嵌入式控制电路;分析了我国温度计量基准状况,并采用电阻比进行热电阻温度计的电阻测量;设计了自动换向恒流源;分析和设计了硬件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集成了LCD模块,在开发和调试中显示部分都有效地给人们提供直观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分为两部分:上位机程序和下位机程序。上位机程序基于Visual Studio.NET软件平台进行设计。校准过程产生的大量数据靠人工手动去记,显然费时费力,而且容易造成人为错误。鉴于此,本文开发了一个全自动校准系统。在Excel中,其中一个文档主要完成对标准器的温度采集,另一个文档主要针对不同的被校准设备编制数据采集表和原始数据表;下位机程序使用了C语言。AVR单片机编译器支持C编译器,下位机系统软件全部采用C语言编写。整个温度测量系统在主程序控制下工作;对设计和制作完成的系统进行了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试验,获得了试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过程和结果基本符合系统预期的设计要求和使用目的。
吴昇,廖同庆[8](2011)在《提高单片机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和探索》文中认为以增强单片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针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尝试,并提出了改善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
张帆[9](2011)在《面向公路交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交通问题逐渐增加,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构建车、路、人三者结合的智能公路是实现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技术和设备在运用中普遍存在不足。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具有覆盖范围广、安装维护方便、采集数据丰富、分布式协同感知等优点,近年来有关WSN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研究已成为一大热点,目前已演化为物联网、车联网的研究热潮。瑞典吕勒奥理工大学在智能公路(iRoad)项目中提出“智能路标系统”。该系统基于WSN技术,以Mulle平台为硬件基础,TinyOS平台为软件基础,在欧洲E4公路上实现了智能路标(节点)的信息采集。实验结果表明节点能够有效的监测到行驶的车辆,但能耗是阻碍其应用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本论文以通过节能技术最大限度地延长系统工作时间为研究目的,针对应用中的节能需求在能耗管理、节能策略、控制算法和测量工具等方面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有:1.研究节点的能耗分布,建立动态能耗管理。研究节点节能的一个关键前提就是掌握能耗的分布。本文基于能耗测量装置对节点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工作能耗进行监测,并根据结果绘制对比图。已有的研究文献认为能耗主要集中在通信部分,本文的实验证明感知和处理部分的能耗也不可忽视。基于节点的能耗分布,在TinyOS软件平台上建立起传感器、处理器和收发器三者综合考虑的资源映射与调度模型,实现动态能耗管理,减少了元器件空闲时的能量浪费。2.研究节点的节能策略,建立动态节能策略框架。依据本文提出的能耗分布模型,结合智能路标对车辆检测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节能策略,由信号处理、低功耗侦听和传感器激活率三部分组成。在MicaZ平台上对节能策略做出了验证,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能量消耗。最后,给出了描述节点动态能耗的公式以及实验验证。3.能耗一致性控制理论和方法。WSN根据实际环境协同地完成监测任务。通过协作不仅可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还可以从整体上减缓能量的消耗。本文基于代数图论描述了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关系,建立了交互图和交互矩阵。提出了通过共享能耗信息,由一致性算法控制节点之间的协作,使各个节点达到能耗均衡的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使剩余能量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趋于一致,从而从整体上达到节能的效果,延长系统工作时间。4.实时能耗监测。通过研究国内外对WSN能耗的分析,发现当前对能耗的研究手段存在不足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建立可在实际环境对WSN工作的实时能耗进行监测的平台。开发出移动便携的能耗测量装置,具有体积小,高精度,对节点正常工作无影响的特点,可在实际环境中监测到节点的实时能耗。
程翠翠[10](2011)在《基于OMAP3530处理器的水声扩频通信模块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用于水声通讯的扩频通信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技术之一。论文首先介绍了扩频通信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了目前的应用需求和当前各国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直接序列扩频原理的通信技术进行了详细推导,比较了直扩等几种常用扩频方式的性能,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通过分析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在理论上验证了实验的可行性,证明直扩系统有很强的抗噪声、抗衰落性能。OMAP处理器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双核处理器之一,本文以OMAP3530处理器为系统核心,构建了一种用于水声数据传输的通信平台,详尽探讨了双核之间的通信机制,重点阐述了MailBox通信方法和共享内存方法,兼顾两核的特点及优势,采取双核分工协作方式,将接口控制等事务管理分配到ARM核,数据处理部分送至DSP核执行,嵌入式Linux为操作系统,以C6run工具为桥梁,完成两核之间的协同工作,实现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功能。本文以Vc++6.0为平台,结合Linux操作系统下交叉编译调试工具,完成了系统通信软件的实现,通过进行水池实验,获取了实验数据。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扩频通信系统有很强的抗干扰、抗多途性能,在较低的信噪比条件下,可达到传输速率为28bps,误码率低于10-5的单工数据通信,保证了低误码率的可靠信息传输。
二、单片机与嵌入式技术新书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与嵌入式技术新书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安卓终端的智能水文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相关背景概述 |
1.2 国内外监测系统概况 |
1.3 监测系统开发技术发展 |
1.4 课题内容与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
2.1 安卓概述 |
2.1.1 安卓介绍 |
2.1.2 Android应用程序组件 |
2.2 NB-IOT技术概述 |
2.3 嵌入式技术概述 |
2.4 WEB SERVICE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卓终端监测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3.1 水文测流平台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
3.2 业务需求 |
3.3 用户需求 |
3.3.1 设备管理 |
3.3.2 数据查询 |
3.4 功能性需求 |
3.5 非功能性需求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总体结构 |
4.2 硬件选型 |
4.2.1 下位机主控芯片的选择 |
4.2.2 通讯模块的论证与选择 |
4.3 主控制器模块设计 |
4.3.1 STM32L芯片的硬件连接 |
4.3.2 TTL与RS485转换模块设计 |
4.3.3 USB转 TTL模块 |
4.4 BC28模块硬件介绍 |
4.5 STM32L芯片开发环境的搭建 |
4.6 传感层的硬件设计 |
4.6.1 测深 |
4.6.2 测流速方案介绍 |
4.6.3 旋桨流速仪信号采集电路 |
4.6.4 水底信号采集电路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体通讯设计 |
5.1 通讯概述 |
5.2 下位机主控电路板与PLC的通讯设计 |
5.2.1 Modbus通讯协议 |
5.2.2 主控芯片与PLC的串口通讯 |
5.2.3 主控芯片与PLC的 Modbus通讯技术实现 |
5.3 NB-IOT与物联网平台的通讯设计 |
5.3.1 MQTT协议简介 |
5.3.2 阿里云物联网平台的数据流转 |
5.3.3 NB-IOT的通讯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6.1 软件功能解析 |
6.2 本地服务器开发 |
6.2.1 数据库与数据表设计 |
6.2.2 Web服务开发 |
6.3 安卓终端程序通讯与功能开发 |
6.3.1 Android的物联网平台接入 |
6.3.2 安卓的Webservice开发 |
6.4 监测系统通讯演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A |
(2)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GPU图像处理器 |
1.2.2 实时图像处理平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图像处理硬件平台设计 |
2.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1.1 软硬件系统架构 |
2.1.2 Jetson Nano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介绍 |
2.2 图像采集模块 |
2.2.1 CCD摄像机及CSI接口 |
2.2.2 USB摄像头 |
2.3 图像处理加速模块GPU |
2.4 LCD显示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像处理算法研究及仿真 |
3.1 图像预处理基本算法 |
3.1.1 图像灰度变换 |
3.1.2 图像插值和抽样算法 |
3.1.3 图像旋转投影变换 |
3.1.4 图像滤波算法 |
3.2 图像特征提取 |
3.2.1 图像边缘检测 |
3.2.2 直线特征检测 |
3.3 图像ROI区域阈值分割算法 |
3.3.1 固定阈值分割算法 |
3.3.2 Otus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分割 |
3.3.3 最大熵阈值分割算法 |
3.3.4 图像形态学处理 |
3.4 图像特征提取及融合算法 |
3.4.1 角点检测算法 |
3.4.2 图像金字塔融合 |
3.4.3 图像相似性度量 |
3.5 相机标定及其矫正 |
3.6 目标特征检测跟踪算法 |
3.6.1 帧差法 |
3.6.2 帧累积法 |
3.6.3 背景减除 |
3.6.4 高斯背景建模 |
3.6.5 Mean shift跟踪 |
3.6.6 HOG特征跟踪 |
3.7 实验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3.7.1 灰度变换结果 |
3.7.2 滤波算法结果 |
3.7.3 边缘检测结果 |
3.7.4 图像矫正结果 |
3.7.5 图像融合算法结果 |
3.7.6 帧差法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像处理系统设计及测试 |
4.1 软件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2 图形图像处理单元加速程序实现 |
4.3 算法移植运行结果分析 |
4.4 软硬件算法优化 |
4.4.1 图像融合算法优化 |
4.4.2 算法在GPU硬件上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展望与总结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基于STM32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心电信号的相关理论 |
2.1 心电信号产生的机理 |
2.2 心电信号的波形分析 |
2.3 心电信号的特征 |
2.4 心电信号的测量方式 |
2.5 心电信号的主要干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
3.1 硬件电路的总体设计 |
3.2 模拟采集电路的设计 |
3.2.1 元器件的选择 |
3.2.2 一级放大和高通滤波电路的设计 |
3.2.3 二级放大和低通滤波电路的设计 |
3.3 数字化处理电路的设计 |
3.3.1 主控芯片的选择 |
3.3.2 最小系统和OLED电路的设计 |
3.4 蓝牙电路的设计 |
3.5 电源电路的设计 |
3.6 心电监护仪整体原理图和PCB的制作 |
3.7 MCU程序的编写 |
3.7.1 系统时钟配置 |
3.7.2 串口配置 |
3.7.3 DMA配置 |
3.7.4 ADC转换配置 |
3.7.5 定时器配置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心电监护系统上位机的设计 |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
4.2 系统各模块的设计 |
4.2.1 登录界面的设计 |
4.2.2 蓝牙通信的设计 |
4.2.3 系统时间获取模块的设计 |
4.2.4 心电信号预处理模块的设计 |
4.2.5 心率计算模块的设计 |
4.2.6 心电波形显示模块的设计 |
4.3 系统软件界面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心电监护系统的调试与验证 |
5.1 系统硬件的制作 |
5.2 系统硬件电路的整体调试 |
5.3 系统软件的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科技教材与科技零售图书的差异及其协同策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教材与科技零售图书的差异 |
1.1 图书内容比较 |
1.2 装帧设计比较 |
1.3 营销模式比较 |
2 教材与零售图书的协同策划 |
2.1 基于同一种技术的协同策划方法 |
2.2 基于同一个作者的协同策划方法 |
3 展望 |
(5)基于CPS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CPS研究现状 |
1.2.1 国外CPS研究现状 |
1.2.2 国内CPS研究现状 |
1.3 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CPS及相关技术概述 |
2.1 CPS的定义 |
2.2 CPS的结构 |
2.2.1 CPS的基本功能逻辑单元 |
2.2.2 CPS的体系结构 |
2.3 CPS的相关技术 |
2.3.1 工业云计算技术 |
2.3.2 工业大数据技术 |
2.3.3 工业无线网络 |
2.3.4 机器对机器通信技术 |
2.3.5 RFID技术 |
2.4 RFID系统 |
2.4.1 RFID工作原理 |
2.4.2 RFID系统的基本部件 |
2.5 RFID技术标准及系统类型 |
2.5.1 RFID技术标准 |
2.5.2 RFID系统的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书馆管理系统需求与总体设计 |
3.1 总体需求 |
3.1.1 业务流程 |
3.1.2 用户需求 |
3.1.3 组织结构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设计思路 |
3.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3.2.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3.2.4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3 软件系统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3.4.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
3.5 网络环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书馆管理系统安全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的组成框图 |
4.2 系统各组成部分设计 |
4.3 读写器选择 |
4.4 天线设计 |
4.4.1 天线结构的选择与等效电路 |
4.4.2 天线最佳尺寸设计的理论依据 |
4.4.3 天线电感值与Q值的计算 |
4.5 主控板硬件设计 |
4.5.1 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设计 |
4.5.2 电源模块设计 |
4.5.3 JTAG接口设计 |
4.5.4 存储器及复位电路设计 |
4.5.5 蜂鸣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图书馆管理系统自助借还系统软件开发 |
5.1 自助借还系统概述 |
5.2 算法及数据存储 |
5.3 自助借书模块设计 |
5.4 自助还书模块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WSN的消防预警及室内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室内定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现在仍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ZigBee与加速度传感器定位的相关概念 |
2.1 ZigBee的技术特点与拓扑结构 |
2.1.1 ZigBee的发展 |
2.1.2 ZigBee的技术特点 |
2.1.3 ZigBee的拓扑结构 |
2.2 ZigBee协议介绍 |
2.2.1 物理层 |
2.2.2 介质接入控制层 |
2.2.3 网络层 |
2.2.4 应用层 |
2.3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惯性导航系统 |
2.4 惯性导航系统的坐标系 |
2.5 惯性导航系统中的姿态与旋转矩阵 |
2.6 本章小节 |
3 定位系统的硬件组成及设计原理 |
3.1 定位系统整体概述 |
3.2 ZigBee及CC2530的硬件介绍 |
3.3 环境监测节点的整体硬件电路设计 |
3.3.1 基于低功耗的各模块选择 |
3.3.2 各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
3.3.3 G2553 Launch Pad |
3.4 定位节点的硬件电路设计 |
3.4.1 MPU9250模块及其电路 |
3.4.2 主控模块MSP430f5529 |
3.4.3 ZigBee无线传输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定位系统的软件与算法 |
4.1 环境监测节点软件设计 |
4.1.1 MSP430G2553程序流程 |
4.1.2 上位机Linux程序流程 |
4.2 环境监测节点Web显示与控制界面 |
4.2.1 Web主要框架 |
4.2.2 Web界面 |
4.3 基于PDR的定位算法设计 |
4.3.1 步伐检测算法 |
4.3.2 方向判断算法 |
4.3.3 定位人员状态判断算法 |
4.4 定位演示平台的搭建 |
4.5 定位系统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定位效果实验及数据分析 |
5.1 系统测试实验场景 |
5.2 系统能耗测试 |
5.3 基于RSSI指纹的辅助定位测试 |
5.3.1 距离与RSSI关系测试 |
5.3.2 指纹定位精度测试 |
5.4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定位测试 |
5.4.1 计步实验 |
5.4.2 人员状态识别 |
5.4.3 定位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流程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温度计量技术概述 |
1.2.1 温度计量相关的基本概念 |
1.2.2 温度计量技术发展现状 |
1.2.3 温度的量值传递与溯源 |
1.2.4 温度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 |
1.3 工业现场温度计量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内外温度自动校准系统研究情况 |
1.3.2 国内外工业现场温度自动校准系统研究情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热电阻工作原理 |
2.3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及其电阻-温度关系 |
2.4 工业热电阻温度计及其电阻-温度关系 |
2.5 工业现场热电阻测温系统的关键硬件测量技术 |
2.6 工业现场热电阻测温系统的软件修正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传感器的选择 |
3.2.1 我国温度计量基准状况 |
3.2.2 传感器的选择 |
3.3 测量电路部分的关键硬件设计 |
3.3.1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常见测量电路原理 |
3.3.2 基于电阻比的便携式现场温度校准器测量原理 |
3.3.3 基本电路说明 |
3.3.4 自动换向恒流源设计 |
3.3.5 标准电阻器件的选取 |
3.4 控制系统部分的关键硬件设计 |
3.4.1 单片机芯片的选取 |
3.4.2 显示部件设计及选取 |
3.4.3 通讯电路设计 |
3.4.4 整体电路设计 |
3.5 硬件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软件功能需求 |
4.3 关键程序设计 |
4.3.1 主程序设计 |
4.3.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3 数据滤波子程序设计 |
4.3.4 通讯子程序设计 |
4.3.5 LCD显示程序设计 |
4.3.6 按键设置程序设计 |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4.1 Visual Studio.NET软件平台 |
4.4.2 基于VB.NET与EXCEL互连的校准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试验 |
5.1 引言 |
5.2 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典型修正技术及参数求取方法 |
5.3 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的试验 |
5.3.1 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实物装置 |
5.3.2 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试验平台 |
5.3.3 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上位机软件 |
5.3.4 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试验步骤 |
5.3.5 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系统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提高单片机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二、优化教学内容 |
三、丰富教学手段 |
四、结束语 |
(9)面向公路交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面向公路交通的WSN |
2.1.1 研究概述 |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3 典型成果及应用 |
2.2 研究平台 |
2.2.1 TinyOS |
2.2.2 MicaZ |
2.2.3 Mulle |
2.3 智能路标系统 |
2.3.1 智能路标 |
2.3.2 公路覆盖方式 |
2.3.3 检测车辆的方法 |
2.3.4 车辆检测实验 |
2.3.5 关键技术问题 |
2.4 节能研究现状 |
2.4.1 能耗模型 |
2.4.2 节能策略 |
2.4.3 拓扑控制 |
2.4.4 能耗一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路标的能耗管理 |
3.1 引言 |
3.2 节点能耗分布 |
3.3 节点能耗模型 |
3.3.1 处理器能量消耗模型 |
3.3.2 收发器能量消耗模型 |
3.3.3 传感器能量消耗模型 |
3.4 能耗分布实验 |
3.5 动态能耗管理 |
3.5.1 能耗状态与资源管理 |
3.5.2 能耗状态调度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路标的节能策略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2.1 低功耗侦听 |
4.2.2 传感器激活率 |
4.3 信号处理算法 |
4.3.1 滤波算法 |
4.3.2 组件接口 |
4.3.3 组件模块 |
4.4 实验结果 |
4.5 评估分析 |
4.6 动态节能策略 |
4.7 能耗监测实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能耗一致性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相关知识 |
5.2.1 代数图论 |
5.2.2 网络结构 |
5.3 能耗一致性问题 |
5.4 能耗控制系统模型 |
5.4.1 拓扑关系图 |
5.4.2 控制模型 |
5.5 分析与证明 |
5.6 仿真实验 |
5.6.1 基本一致性方法 |
5.6.2 存在时延的情况 |
5.6.3 动态能耗的影响 |
5.6.4 系统工作时间对比 |
5.7 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时能耗监测平台及实验分析 |
6.1 引言 |
6.2 相关工作 |
6.3 无线能耗信息采集网络 |
6.4 能耗监测装置设计 |
6.4.1 硬件设计 |
6.4.2 软件设计 |
6.5 实时能耗监测平台 |
6.6 实验分析 |
6.6.1 测量精度 |
6.6.2 监测TinyOS的能耗管理 |
6.6.3 测量传感器的能耗 |
6.7 扩展应用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基于OMAP3530处理器的水声扩频通信模块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1.2 水声扩频通信发展综述 |
1.3 嵌入式通信发展介绍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扩频通信技术的原理 |
2.1 扩展频谱通信的基础理论 |
2.1.1 扩频通信的定义 |
2.1.2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
2.2 扩频通信的几种方式 |
2.2.1 直接序列扩频方式 |
2.2.2 跳频扩频方式 |
2.2.3 跳时扩频 |
2.2.4 宽带线性调频方式 |
2.2.5 混合扩频方式 |
2.3 扩频通信系统模型与性能参数 |
2.3.1 扩频通信的系统模型 |
2.3.2 扩频通信的性能参数 |
2.4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
2.4.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4.2 直扩系统的信号分析 |
2.4.3 直扩系统的抗干扰和多径性能分析 |
2.4.4 直扩系统的信噪比和误码率 |
2.5 m序列 |
2.5.1 m序列的性质 |
2.5.2 m序列的相关函数 |
2.5.3 m序列的构造 |
2.6 软件性能仿真及性能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处理器 |
3.1 嵌入式系统 |
3.1.1 嵌入式系统定义及特点 |
3.1.2 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 |
3.1.3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3.2 嵌入式处理器介绍 |
3.2.1 嵌入式处理器 |
3.2.2 ARM体系结构 |
3.2.3 DSP体系结构 |
3.3 OMAP硬件平台介绍 |
3.3.1 总体结构 |
3.3.2 硬件特性 |
3.3.3 ARM Cortex-A8内核 |
3.3.4 TMS320DM64x DSP内核 |
3.4 双核通讯机制 |
3.4.1 通信方式 |
3.4.2 软件架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信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架构 |
4.2 发射信号的形成 |
4.2.1 信道编码过程 |
4.2.2 信息的伪随机编码 |
4.3 接收信号处理过程 |
4.3.1 接收信号捕获过程 |
4.3.2 接收信号的跟踪方法 |
4.4 嵌入式Linux模块实现及性能分析 |
4.4.1 系统开发环境 |
4.4.2 建立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4.4.3 Linux下应用程序的开发 |
4.4.4 系统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单片机与嵌入式技术新书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安卓终端的智能水文监测系统设计[D]. 卢海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2]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设计及实现[D]. 马淼.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STM32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D]. 朱检兵. 南昌大学, 2019(02)
- [4]科技教材与科技零售图书的差异及其协同策划方法[J]. 盛东亮. 科技与出版, 2018(04)
- [5]基于CPS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D]. 张合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6]基于WSN的消防预警及室内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D]. 沈佳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7]流程工业现场精密温度计自动校准的研究[D]. 刘定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8]提高单片机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和探索[J]. 吴昇,廖同庆. 人力资源管理, 2011(08)
- [9]面向公路交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关键技术研究[D]. 张帆.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
- [10]基于OMAP3530处理器的水声扩频通信模块的实现[D]. 程翠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标签:嵌入式技术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定位设计论文; 嵌入式系统设计论文; android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