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欧中合作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困境,地位,权力感,状态自尊
欧中合作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若玉[1](2019)在《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作是解决社会困境的重要途径,探究何种因素会提高个体的合作水平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地位和权力作为社会层级的重要基础,对个体行为会产生不同影响,目前对地位的研究表明地位能提高公正水平,关注他人需求,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关注到个体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权力在人际交往中对个体常产生消极影响,使个体倾向自我中心化,只为达成自己目标而不关注他人感受。权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与地位大不相同,那么,当个体处于不同的权力水平时,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效应是否会发生改变以及会如何改变就更值得探讨。根据社会计量器理论,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感知,是否在地位和权力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也值得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在探索地位影响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权力在地位与合作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并探测自尊在地位与合作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尝试建构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本研究分为叁部分共5个实验研究。所有实验均采用公共物品困境范式研究合作行为。研究一旨在探索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其中实验1a考察地位是否预测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实验1b通过麦克阿瑟梯子启动法考察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因果关系。研究二通过测量个体权力感(实验2a)和通过角色扮演启动权力感(实验2b)两种方式探讨权力在地位与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叁旨在探讨自尊是否在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并建立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结果发现:(1)地位影响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高地位个体的合作水平比低地位个体的合作水平更高。(2)权力调节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在权力感低时,高地位个体的合作水平显着高于低地位个体的合作水平,但在权力感高时不同地位水平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不显着。(3)自尊在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并且权力感通过自尊的中介调节地位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即存在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具体表现为:不论权力感水平高低,高地位个体状态自尊水平显着高于低地位个体状态自尊水平,进而提高其合作水平。但相比于高地位个体,权力感水平对低地位个体的影响更大。综上结果表明,在衡量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时要充分考量权力的调节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即本研究发现的中介的调节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社会困境中影响个体合作行为的前因变量,为帮助解决现有社会困境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颜士梅,陈丽哲[2](2018)在《并购中合作目标互依性对上向信任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社会身份理论,关注组织并购情境中领导和下属合作目标互依性对上向信任的影响作用。通过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ping对317份有效问卷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领导-下属合作目标互依性对员工上向信任有积极预测作用,且心理距离在两者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同时,领导的组织身份凸显性作为领导组织身份特征的表征,负向调节了领导-下属合作目标互依性与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丰富了并购组织情境中信任的相关研究,细化了基于领导社会身份特征的研究,对于并购企业管理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8年08期)
孙雨晴[3](2018)在《《傲慢与偏见》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转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着名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代表作,该作相对真实地反应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人物风貌以及当时的语言特色。本文从语用文体学视角切入,基于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以《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为语料,剖析人物在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却转为遵守礼貌原则的机制及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5期)
邵春艳,张平海[4](2018)在《区域化教师教育联盟在免费师范生培养中合作机制探析——以云南省免费师范生培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教育联盟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论文以云南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为例,对教师教育联盟发展的宗旨和功能、组织与框架、内涵与运行、管理与运作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继而分析云南省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执行状况存在问题,希望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能够借助教师教育联盟所赋予的功能和职责,将免费师范生培养纳入教师教育联盟工作范畴,以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主要环节为突破口,联盟高校协同构建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推进课程教材建设等,共同提高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高教论坛)》期刊2018年12期)
王永贵,刘菲[5](2018)在《创新能力:发包方对接包方的影响机制研究——战略外包情境中合作冲突与长期合作导向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立足于战略外包情境,从接包方视角出发,选取接包方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关系质量中的合作冲突和长期合作导向作为调节变量,对发包方创新能力对接包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基于分别面向外包项目经理和战略经理的两套企业问卷调研数据,本文采用层次回归技术对相关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接包方知识获取在发包方创新能力和接包方创新能力之间扮演着中介作用;合作冲突对发包方创新能力与接包方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倒U型调节作用;接包方长期合作导向对发包方创新能力与接包方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积极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8年01期)
张志红,樊俊花,单福彬[6](2016)在《农产品流通中合作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将有助于促进农产品销售、提升农产品流通绩效、增加农民收入。笔者基于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委托-代理"理论为支撑,以农户和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为核心,研究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促进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合作契约、提高合作组织在流通环节的影响力、设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推进合作组织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降低合作组织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促进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14期)
孙丽莉[7](2015)在《我国公私合作中合作对象选择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以基础设施领域为起点的公私合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保证公私合作在中国的实施。目前,公私合作模式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公私合作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公私合作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选取公私合作中合作对象选择问题作为切入点,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市场类型的特征以及对于公私合作中合作对象选择的影响,重点剖析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下该如何构建合作对象选择机制。本文从公私合作中合作对象选择机制的理论出发,在具体阐述了公私合作的概念以及公私合作中合作对象选择机制的理论基础之后,对我国公私合作中合作对象选择机制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在分析我国公私合作中合作对象选择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公私合作的市场化分析,探讨不同市场中合作对象选择机制的构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5-05-16)
王姣姣[8](2015)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合作教研与沟通机制保障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技术教育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就如何通过合作教研更有效整合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实现目标人才培养进行阐述与分析。(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王晓莉,孟庆国[9](2015)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制度创新机制研究——以江苏太仓东林农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研究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制度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下对推进合作农场的解读,选取江苏省太仓东林农场为例,分析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制度的基础要素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探讨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制度创新机制。结果表明,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土地规模化的经营主体(合作农场),呈现出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农民就业保障与农村的社会管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形成了集种植业(稻田和果园)、养殖业(猪场和羊场)、生态旅游业"叁位一体"的优化组合。阐明了推进合作农场的制度创新机制主要体现为,规制性、规范性与文化—认知性叁种制度共同约束;叁位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与运行。提出了多途径提高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绩效,多维度加强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组织发育等建议,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提供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周慧霞[10](2014)在《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场域中合作机制的生成与运行——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场域的主体包括学前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城镇学前教育机构、院校等专业群体和幼儿家庭及其他社会个体、组织、团体等。我们应从合理性和合法性角度,探讨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场域中各成员合作机制的生成,并从合作对象的选择、价值观共享、定期持续的交流、工作连接和评价反馈等方面入手,研究场域内各主体合作机制的运行问题。(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4年04期)
欧中合作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基于社会身份理论,关注组织并购情境中领导和下属合作目标互依性对上向信任的影响作用。通过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ping对317份有效问卷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领导-下属合作目标互依性对员工上向信任有积极预测作用,且心理距离在两者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同时,领导的组织身份凸显性作为领导组织身份特征的表征,负向调节了领导-下属合作目标互依性与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丰富了并购组织情境中信任的相关研究,细化了基于领导社会身份特征的研究,对于并购企业管理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欧中合作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张若玉.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颜士梅,陈丽哲.并购中合作目标互依性对上向信任的影响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2018
[3].孙雨晴.《傲慢与偏见》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转化机制研究[J].长江丛刊.2018
[4].邵春艳,张平海.区域化教师教育联盟在免费师范生培养中合作机制探析——以云南省免费师范生培养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
[5].王永贵,刘菲.创新能力:发包方对接包方的影响机制研究——战略外包情境中合作冲突与长期合作导向的调节效应[J].经济管理.2018
[6].张志红,樊俊花,单福彬.农产品流通中合作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
[7].孙丽莉.我国公私合作中合作对象选择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8].王姣姣.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合作教研与沟通机制保障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9].王晓莉,孟庆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制度创新机制研究——以江苏太仓东林农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
[10].周慧霞.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场域中合作机制的生成与运行——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