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化保存论文-喻婷

玻璃化保存论文-喻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玻璃化保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业,技术成果转化,低温保存,商业计划

玻璃化保存论文文献综述

喻婷[1](2019)在《生物材料玻璃化保存技术产业化项目商业计划书》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保存是众多生物材料目前唯一有效的长期保存手段,在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相关的市场规模非常庞大,而且仍处于快速增长的机遇期。自现代低温保存开展以来,虽然相关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度,但至今远未成熟,当前行业的一些惯用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本文所述项目则主要基于一系列生物材料玻璃化低温保存技术,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和创业活动。想要使创业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得到提升,使项目决策有据可依,本文研究并制定了项目的创业计划,具体内容包括:(1)内外部环境分析:在对创业环境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主要讨论了内部环境、行业环境与宏观环境这叁方面内容,此外本文还对这一项目面临的威胁与机遇进行了总结分析,研究了该企业的不足与优势,利用SWOT工具对企业的业务层战略与经营战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项目的宏观环境良好,行业市场规模庞大而且处于积极发展的态势;项目外部存在的创业机会大于威胁,内部优势远大于劣势,因此应以SO经营战略作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2)发展规划:基于对创业环境的分析,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企业价值提升和利益关系维护四方面对项目的未来叁年发展制定详细规划。最终确定在产品研发方面,叁年内将完成两型先导产品开发和临床实验,并获得至少一型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在市场推广方面,在叁年内主要面向实验室及其他研究单位进行产品投放;在价值提升方面,从公司硬件、软件两方面来提升并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在关系维护方面,将在叁年内努力建立起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客户关系及竞争者关系,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基础。(3)营销策略:运用STP分析,对项目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及产品的市场定位;并基于此利用4P理论,由该项目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对这一项目的营销策略进行阐述,以科学的方式确立了该项目的总体方向。通过研究确定公司的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一、二线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产品的市场定位也确定为高科技的高端产品。研究制定了项目的基本营销策略,为项目的营销确立了总体方向。(4)财务分析与预测:在财务假设前提下,综合评估了该项目今后5年当中不同财务数据的情况,获得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此外,本文还评估了这一项目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周期等财务指标。研究确定了项目的基本投融资方案,获得了项目的关键财务数据;通过经营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即使业务增速发展低于预期,其各项财务指标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回报率,最终确定该项目具有很强的投资价值。(5)创业风险与策略:从政策、经营和技术等方面对本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总结发现政策、经营和技术风险都集中体现在行业监管政策可能导致项目产品在上市前的准备周期较长、经营投入较大和技术难度较高,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针对细分市场监管力度差异性分阶段开展业务的基本对策。通过以上几方面工作,完成了对该项目的内部环境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系统的总结,并且分析了这一项目的可行性,使项目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得到了提升;通过推动项目的产业化顺利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低温保存行业及其下游的干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辅助生殖、组织移植等的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陈春[2](2019)在《生物组织切片的玻璃化保存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保存是实现生物材料长期保存的唯一有效方法,在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应用,玻璃化保存方法能有效避免传统低温保存方法中存在的冷冻损伤。但现有的生物材料玻璃化保存方法换热效率低,无法实现大体积样品保存;承载样品体积小,无法实现切片级别样品保存;无载体接触式降复温,样品被污染风险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1)引入微尺度强化换热原理,从工质、样品和载体表面结构出发,成功搭建一套生物材料玻璃化保存系统。微射流冲击强化换热技术,实现降复温工质微尺度化;设计并制作样品载体,实现样品传热路径微尺度化;在载体表面进行微结构构造,实现载体表面特征微尺度化。提高换热效率,降低样品污染风险,成功实现生物组织切片玻璃化保存。(2)研究了系统的微尺度换热特性。通过仿真为玻璃化系统提供设计参考参数,以仿真分析参数的敏感性及影响规律,并佐以实验验证;以实验测试来优选不同设计方案。对玻璃化保存系统的微尺度换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证实,降复温工质微尺度化、样品层薄膜化和载体表面特征微尺度化,对换热效果均有增强作用。通过物理实验,以样品降复温速率和玻璃化效果作为评价指标。(3)通过低温保护剂的毒性比较和玻璃化效果探究,筛选出适合射流冲击降复温玻璃化保存的低温保护剂。对红细胞进行玻璃化保存,大量实验结果表明,细胞的平均存活率达到96%以上;对大鼠肝切片进行玻璃化保存,实验结果表明,肝切片保存后存活率达到94%以上,成功验证本研究所设计的玻璃化保存系统优越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王洋,于亚婷,王吉,陈春[3](2018)在《硅质微通道玻璃化保存芯片的结构热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玻璃化保存是指以超高速降温促使生物材料发生玻璃化转变后低温存贮,能有效避免传统低温保存过程中冰晶生长等因素造成的低温损伤,是细胞、组织等生物材料的理想长期保存方法。基于微通道换热原理的玻璃化保存芯片技术能够满足玻璃化保存的超高速降温需求,但降温过程中的快速温度变化将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对芯片结构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特别当芯片采用硅这种生物相容性好但强度较差的材料时,热应力影响更为突出。建立微通道玻璃化保存芯片的叁维CFD模型,对降温过程中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和热应力作用进行整场求解,预测不同条件下芯片降温性能及结构中的应力场,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算例,分析微通道深度、宽度、壁厚和长度等结构参数对芯片内热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参数对硅质微通道芯片结构热应力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通道深度,通道壁厚,通道宽度,通道长度;通过正交试验所得出的最优参数组合能在满足玻璃化保存所需降温速率的同时保证芯片的结构强度。所提出的仿真方法和结果将为微通道玻璃化保存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支持。(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S2期)

张宵敏,周新丽[4](2018)在《最小体积法玻璃化保存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温保存领域,玻璃化能有效防止冰晶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保存效果。玻璃化保存需要的条件是极快的降温速率和高浓度的低温保护剂,但高浓度低温保护剂会对细胞造成渗透损伤和毒性损伤。最小体积法能通过减小样本体积,大大提高降温速率,降低实现玻璃化所需的保护剂浓度。本文综述了最小体积法玻璃化保存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有载体的微滴玻璃化保存、喷射微滴玻璃化保存、生物打印微滴玻璃化保存和微流体封装微滴玻璃化保存。其中,喷射微滴玻璃化保存、生物打印微滴玻璃化保存及微流体封装微滴玻璃化保存,是将新型的微滴产生技术与玻璃化技术相结合,因其能迅速产生大小均匀的微滴,具有高通量特点,在低温保存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洋[5](2018)在《玻璃化保存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及热力耦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保存可以长期有效地保存组织和细胞等多种生物材料,目前在生命科学研究、物种保存以及临床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玻璃化保存方法可有效避免降温过程中的低温损伤,相对传统方法有原理性的突破。现有玻璃化保存方法主要是通过样品微量化提升降温速率,操作难度大且换热效率有限;同时开放式的操作方式容易污染生物样品;此外,玻璃化保存对象通常体积较小,且运动过程复杂,实验研究对其中的复杂物理过程认识不足。针对玻璃化保存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数值仿真方法研究本文对微通道内流动沸腾过程涉及的相变、换热等物理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其在微尺度下的相变特性、流动形态、换热特性、力学特性以及流固、热-力耦合特性,建立相应的控制方程,比较和确定了离散方法,形成针对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数值仿真方法。该方法为后续章节建立玻璃化保存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奠定理论基础。(2)玻璃化保存微通道流动沸腾作用的降温机理研究基于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数值仿真方法,针对生物样品玻璃化保存微通道系统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对其降温机理进行研究;搭建玻璃化保存中降温过程的实验系统,对数值仿真方法的准确性进行对比验证;研究降温工质流速、微通道结构、样品层厚度以及微通道材质等因素对降温速率的影响规律,为建立玻璃化保存系统的降温速率控制方法提供途径。(3)玻璃化保存微通道的热-力耦合效应研究运用微通道流动沸腾实现玻璃化保存,具有超高的降温速率,能够突破传统方法的速率限制,但微通道芯片与生物样品在巨大温度梯度下产生较大热应力,可能造成微通道结构断裂或保存失效。因此,本文针对玻璃化保存微通道系统的热-力耦合效应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在对降温过程的热-力耦合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将玻璃化保存微通道降温过程数值分析中所求得的温度场作为温度载荷,建立热-力耦合数值计算模型。然后,对不同流动条件、微通道芯片参数及材质下玻璃化保存微通道芯片以及生物样品在降温过程中受到的热应力进行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对玻璃化保存系统热应力大小的影响规律,对预测系统的可靠性提供基础数据。(4)玻璃化保存微通道芯片的优化设计基于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过程的仿真方法,运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试验,确定影响热应力的主要参数及其取值范围。通过极差分析,得出对玻璃化保存降温过程中降温速率及热应力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运用多指标综合平衡法得到玻璃化保存微通道芯片的最优参数组合。根据正交试验结果,验证最优参数组合能在满足玻璃化保存所需降温速率的同时保证芯片的结构强度及生物样品的成功保存,为玻璃化保存微通道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支持。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1)建立了适用于玻璃化保存微通道的仿真方法本文在对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涉及的物理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详细研究流动沸腾换热过程在微尺度下的各种特性,建立沸腾换热过程的控制方程,形成针对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数值仿真方法。经实验验证,该方法可实现对玻璃化保存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过程的准确模拟,突破目前对玻璃化保存研究中大部分研究仅限于实验研究的现状。(2)提出了玻璃化保存微通道降温作用及热-力耦合效应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对于不同的玻璃化低温保存对象有不同的玻璃化转变临界降温速率,并且玻璃化保存所采用的超高速的降温速率所产生的热应力,可能导致微通道芯片结构发生断裂或生物样品保存失效。本文基于针对玻璃化保存降温过程的数值仿真方法研究,分析不同因素对降温速率和热应力的影响规律,为控制玻璃化保存降温速率和热应力提供依据,对突破玻璃化保存技术的瓶颈、促进玻璃化保存的工程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3)提出了玻璃化保存微通道芯片的优化方法基于提高玻璃化保存系统的降温速率,以实现对玻璃化保存临界降温速率的突破,同时保证系统结构能满足降温过程中的热应力限制。本文通过对微通道结构的优化设计,提出了系统的优化方法,所得出的最优方案能在满足微通道芯片热应力限制的情况下,达到较高的降温速率。优化方法能够帮助研发人员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实际生产加工提供建设性建议,推动玻璃化保存的行业应用。(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5-17)

江超杰[6](2018)在《面向玻璃化保存的微尺度强化换热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的玻璃化保存方法普遍存在换热效率有限、样品载量低、污染风险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微通道、微射流、射流微通道叁种微尺度强化换热方法应用于玻璃化保存降复温,期望实现玻璃化保存降复温方法的突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微通道原理,设计制作了用于玻璃化保存的微通道式降复温装置。并搭建实验系统,研究操作压强、微通道芯片尺寸和低温保护剂浓度对装置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通道式降复温装置的降温速率最高可达34825±2052℃/min,复温速率最高可达149500±10052℃/min,装置样品载量范围52μL-585μL。但是样品载量增加时,样品中的温度不均匀性趋于明显。(2)基于微射流原理,设计制作了用于玻璃化保存的微射流式降复温装置。并通过实验,研究了操作压强、射流间距、孔隙率对装置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157μL的样品进行降复温实验时,取得的降温速率最高达到11456±456℃/min,复温速率最高为130000±11325℃/min。相对于微通道式装置,微射流式装置综合换热效率稍差,但样品中的温度均匀性更好。(3)基于射流微通道原理,研究用于玻璃化保存的射流微通道式降复温方法。首先设计制作了一套射流蜘蛛网型微通道式降复温装置,并开展初步的实验研究;在其基础上,提出优化的射流平直微通道方案,并仿真分析了装置结构参数对换热特性的影响;最终设计制作了面向玻璃化保存的射流平直微通道式降复温装置,并通过实验研究操作压强、样品层厚度对装置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射流平直微通道式装置具有超高的换热效率和较好的温度均匀性,实验中取得的降温速率最高可达13270±986℃/min,复温速率最高为17021±1176℃/min,装置样品载量范围 110μL-440μL。本文系统地将叁种微尺度强化换热方法应用于玻璃化保存降复温,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特别是样品载量相对传统方法有显着突破,具备实现大体积细胞悬浮液、组织等生物材料玻璃化保存的能力,为玻璃化保存方法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4)

Fazil,Hussain,Panhwar[7](2018)在《基于近红外激光介导的二维纳米片及其在细胞玻璃化保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2D)氧化石墨烯(GO)和二硫化钼(MoS2)纳米片作为良好的光热剂而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在载体,已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这两种纳米材料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诊断治疗、能源转换和水清洁等方面研究的发展。对于它们的空间热效应,已经在生理温度和热疗温度范围内(37-46℃)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索。调控这些纳米片的空间热分布,对低温下(-196至37 ℃)的生物材料的微结构控制则有更深远的应用,这些应用包括仿生的冷冻微铸造、食品和药品的冻干和生物材料的低温保存等。然而,GO和MoS2纳米片的热效应在低温下的应用还未被充分探索过。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GO和MoS2纳米片的近红外激光诱导光热效应,来研究其对生物样品在复温过程中抑制冰核形成和冰晶生长的影响。采用此方法,快速的降温到-196 ℃深低温的细胞被成功的回收,有着高存活率和完整的生物学功能。这些纳米片的光热效应从来没有被应用到低温保存中从而获得足够快的升温速度来减少复温过程中的再结晶。为了解决低温保存中的再结晶问题,我们利用了纳米片的光热效应。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化学合成和水热法分别合成了 GO和MoS2纳米片,利用他们的光热效应成功的实现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复温。针对所采用的808 nm近红外激光,我们自主搭建了一套激光辐射装置来更好地实现激光能量脉冲对实验样品的作用。同时,为了提供对样品冷冻和复温过程的更全面的评估,我们使用有限元方法来研究在水浴复温和激光照射下塑料麦管内细胞样品的传热。实验和模拟结果都表明,细胞悬液中的GO和MoS2纳米片可以显着提高冷冻速率并有效地降低复温过程中的反玻璃化和再结晶。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两种纳米片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激光辐射能量下对细胞悬液样品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808 nm激光分别作用在0.03%(w/v)的GO和0.06%(w/v)的MoS2浓度下,对细胞玻璃化冷冻保存具有最佳的效果。GO和MoS2纳米片作为光热剂来实现空间上均匀加热是一个有前景的方法来提高很多细胞系的低温保存效果。因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基于纳米片光热效应的有效方法来控制玻璃化生物样品在复温过程中的结晶行为,这可能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3)

朱凯旋[8](2018)在《基于水凝胶封装的干细胞玻璃化保存和3D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干细胞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对日渐增大的干细胞需求,低温保存干细胞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慢速冷冻会造成细胞不可避免的损伤,常规的玻璃化保存细胞往往需要高浓度的渗透性低温保护剂,使样品在冷冻过程中完全玻璃化,降复温过程中没有冰晶形成,这样才能确保细胞冷冻复温后有较高的存活率。人们通常为了减少玻璃化保存过程中胞内冰的形成一方面加高渗透性低温保护剂的浓度,另外一方面减小玻璃化保存样品的体积,增加降温和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速率。高浓度(≈8M)、有毒的低温保护剂往往会对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减小冷冻样品体积往往使冷冻过程变得复杂,增加操作人员的工作量,细胞在冷冻过程的损失率增加。针对目前玻璃化保存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损伤机理的研究中,通过冷热台实现5℃/min、10℃/min和15℃/min叁种不同的降温速率,再通过显微镜上摄像机记录下细胞在不同降温速率下体积变化,得到实验数据通过数学公式拟合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在冷冻过程中细胞膜对水输运两个重要参数,渗透性系数Lpg和水输运的活化能ELp,并用它设计更好的冷冻方案,从机理上了解冷冻过程中减少细胞的溶液损伤和胞内冰损伤。同时采用20℃/min、30℃/min和60℃/min叁种不同的降温速率测试间充质干细胞在冷冻过程中胞内冰形成的概率,找到合适降温速率,减少冷冻过程中胞内冰对细胞的损伤。本文在玻璃化保存辅助材料上,采用水凝胶来抑制玻璃化冷冻和复温过程中胞内冰的形成,以往水凝胶封装玻璃化保存要求完全玻璃化,因此要求微胶囊直径足够小(直径<250μm)和低温保护剂浓度足够高(≈8M),本文采用核壳结构的大体积水凝胶微胶囊(直径>500μm)装载猪的脂肪干细胞部分玻璃化保存(微胶囊外边有冰晶形成,微胶囊内部由于水凝胶对冰晶抑制作用,无冰晶形成,因此,避免了胞内冰对细胞的损伤),大大提高了封装效率,本研究中的大体积微胶囊可以实现对大体积(十几到几百毫升的样品)细胞悬浮液(在细胞治疗和移植中使用频繁)的快速封装。并使用超低浓度的低温保护剂(≈2 M渗透性低温保护剂加0.5M非渗透性低温保护剂),直接投入到液氮中进行冷冻,冷冻复苏后得到的细胞存活率较高(代替完全玻璃化或者带有可见冰的部分玻璃化)。使用不同组份四组的低温保护剂条件下,水凝胶封装后能够大大提高细胞冷冻后的存活率(四种不同配方的低温保护剂封装后冷冻保存得到的细胞存活率依次为:24%到73%,25%到71%,25%到63%和21%到56%)。本研究表明水凝胶微胶囊在细胞的冷冻和复温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冰晶的形成和传播。大体积的微胶囊在干细胞的治疗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同时对微胶囊的产生方法上进行改进,与传统的微液滴是通过油相和水相或者水相和油相两相剪切形成的相比,本研究采用叁相全水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溶剂快速生成海藻酸钠微胶囊的方法,有效的保护细胞活性。本文中的方法相比传统水-水相生成微胶囊的方法,能够灵活对微胶囊的良径、壳核相对厚度进行调节,使用的外围溶液是与细胞相容性较好的水溶性溶液,这使得在交联生成水凝胶微胶囊的过程中细胞或其他生物样品的活性不会受到损伤。封装猪的脂肪干细胞,用于3D培养,由于整个封装和交联过程中,细胞都处于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溶液中,细胞受到损伤较小,细胞的生长状况良好,细胞在第七天已经生长成团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本文还在大体积微胶囊封装保存干细胞的基础上,把最外层溶液用氯化钙溶液替换油相,生成具有壳核结构的微纤维,进一步提高封装效率,同时微纤维的形状与生物的血管、肌腱和神经比较类似,对更进一步3D培养仿生学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微纤维状水凝胶封装猪的脂肪干细胞(pADSCs)悬浮液,且用纱布包裹后直接投入液氮中,实现超低浓度低温保护剂条件下的玻璃化保存。尤其在1M渗透性(0.5M丙二醇和0.5乙二醇)低温保护剂条件下玻璃化保存后存活率超过70%,本方法外层连续相使用了 CaCl2溶液代替以往的油相,避免了从油相中把微纤维分离出来的操作。该研究用微纤维封装细胞,封装效率远远大于微胶囊封装细胞。因为微纤维和微胶囊相比,易于盛放,不需要特殊的冷冻容器盛放,可以直接投入液氮或者液氮蒸汽中玻璃化保存,且直接投放液氮或者液氮蒸汽中,降温速率要远大于用容器盛放的样品的降温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3-01)

王洋,周晓明,江超杰[9](2017)在《玻璃化保存降温过程中微通道的热应力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通道方法可用于增强玻璃化保存的传热,但在超高速冷却速率下,通道结构可能受到不均匀温度分布产生的热应力影响,导致结构断裂。为研究热应力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ANSYS Workbench为仿真计算平台建立了叁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以模拟微通道中的两相流及其相关热传递过程。对降温过程中的流固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整场求解,从而同时得到降温过程的瞬态温度场和瞬态应力场。通过仿真计算在不同冷却条件下通道结构中热应力的最大值,用于评估微通道结构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CFD方法为预测和优化微通道冷却系统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7年22期)

邓熊[10](2017)在《参附注射液玻璃化保存的大鼠坐骨神经修复异体神经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提高大鼠坐骨神经深低温玻璃化保存效果的可行性。方法:将SPF级SD雄性大鼠坐骨神经分别在含有不同浓度参附注射液(0%、5%、10%、30%)的玻璃化液(A、B、C、D组)中深低温(-80℃)保存4周,观察不同浓度参附注射液组保存后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双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神经生物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用保存后的大鼠坐骨神经修复对应Wistar雄性大鼠(A'、B'、C'、D'组)坐骨神经10mm缺损,术后不同时间段对大鼠基本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在实验周期中(4、8、12、16周)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进行检测对比,于第16周对移植段大鼠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进行检测,观察再生神经组织学形态。结果:透射电镜观察,A、B、C、D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髓鞘改变,但B、C、D组轻于A组;LSCM观察,B、C、D组绿色荧光较强,红色荧光较弱,A组绿色荧光较弱,红色荧光最广;Bcl-2蛋白表达,A组低于B、C、D组,B组低于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蛋白表达,B、C、D组低于A组,C、D组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蛋白在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各期SFI,术后16周后电生理、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及髓鞘厚度,均显示C'、D'组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比较及C'、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再生神经超微结构,A'、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较少、直径较细,分布稀疏,髓鞘较薄;C'、D'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多,分布广泛、髓鞘较厚。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提高玻璃化保存大鼠坐骨神经的效果,促进异体移植后受体坐骨神经的再生。(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玻璃化保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温保存是实现生物材料长期保存的唯一有效方法,在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应用,玻璃化保存方法能有效避免传统低温保存方法中存在的冷冻损伤。但现有的生物材料玻璃化保存方法换热效率低,无法实现大体积样品保存;承载样品体积小,无法实现切片级别样品保存;无载体接触式降复温,样品被污染风险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1)引入微尺度强化换热原理,从工质、样品和载体表面结构出发,成功搭建一套生物材料玻璃化保存系统。微射流冲击强化换热技术,实现降复温工质微尺度化;设计并制作样品载体,实现样品传热路径微尺度化;在载体表面进行微结构构造,实现载体表面特征微尺度化。提高换热效率,降低样品污染风险,成功实现生物组织切片玻璃化保存。(2)研究了系统的微尺度换热特性。通过仿真为玻璃化系统提供设计参考参数,以仿真分析参数的敏感性及影响规律,并佐以实验验证;以实验测试来优选不同设计方案。对玻璃化保存系统的微尺度换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证实,降复温工质微尺度化、样品层薄膜化和载体表面特征微尺度化,对换热效果均有增强作用。通过物理实验,以样品降复温速率和玻璃化效果作为评价指标。(3)通过低温保护剂的毒性比较和玻璃化效果探究,筛选出适合射流冲击降复温玻璃化保存的低温保护剂。对红细胞进行玻璃化保存,大量实验结果表明,细胞的平均存活率达到96%以上;对大鼠肝切片进行玻璃化保存,实验结果表明,肝切片保存后存活率达到94%以上,成功验证本研究所设计的玻璃化保存系统优越的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玻璃化保存论文参考文献

[1].喻婷.生物材料玻璃化保存技术产业化项目商业计划书[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陈春.生物组织切片的玻璃化保存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3].王洋,于亚婷,王吉,陈春.硅质微通道玻璃化保存芯片的结构热应力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4].张宵敏,周新丽.最小体积法玻璃化保存的研究进展[J].制冷学报.2018

[5].王洋.玻璃化保存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及热力耦合效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6].江超杰.面向玻璃化保存的微尺度强化换热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7].Fazil,Hussain,Panhwar.基于近红外激光介导的二维纳米片及其在细胞玻璃化保存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8].朱凯旋.基于水凝胶封装的干细胞玻璃化保存和3D培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9].王洋,周晓明,江超杰.玻璃化保存降温过程中微通道的热应力数值模拟[J].中国科技论文.2017

[10].邓熊.参附注射液玻璃化保存的大鼠坐骨神经修复异体神经缺损[D].重庆医科大学.2017

标签:;  ;  ;  ;  

玻璃化保存论文-喻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