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97例临床治疗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97例临床治疗分析

王福安(河南许昌市妇幼保健院儿科461000)

【中图分类号】R727.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175-02

【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治措施。方法2011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新生儿中确诊为败血症的97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97例中治愈93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2例,病死率2.06%。结论新生儿败血症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预防菌群失调。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septicemia)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体内产生迁移病灶。在中国,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占新生儿疾病的首位[1]。败血症是目前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而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种类与地理位置、年代变迁有密切关系,其发病率与宿主的敏感性、地区、经济状况和围产因素有关[2]。现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97例败血症患儿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2012年6月新生儿科收治的凡具有易感因素、感染中毒症状、细菌培养阳性的疑诊或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97例患儿,诊断依据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3]败血症的诊断标准。男59例,女38例,足月儿86例,早产儿1例,发病年龄≤3d32例,3~7d21例,>7d26例,自然分娩79例,剖宫产18例。

1.2方法观察指标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治疗结果。

2结果

2.1临床表现吸奶少、精神反应差75例(77.3%)、黄疸20例(20.6%)、腹胀、呕吐17例(17.5%)、发热或体温不升61例(62.8%)、面色青灰、苍白19例(19.6%)、肝脾肿大10例(9.7%)。

2.2实验室检查WBC<5×109/L者18例;日龄≤3dWBC>25×109/者21例,日龄>3dWBC>20×109/者26例;PLT<100×109/者29例。

2.3病原学检查97份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65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以上3种病原菌共54例(83.1%)。其他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他肠杆菌共11例(16.9%)。

2.4临床药敏实验结果: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率为94%~100%;对阿米卡星、菌必治、头孢噻肟耐药率为31%~58%;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②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代表的其他机会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率为82%~93%左右,对阿米卡星、菌必治、头孢噻肟耐药率为71%以下。

2.5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按药敏实验选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配合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输新鲜血等综合治疗,同时积极进行支持与对症治疗,包括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97例中治愈93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2例,病死率2.06%。

3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细菌感染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虽然血培养阳性仍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本组调查其阳性率仅达67%,且耗时较长,难以作为败血症诊断的早期指标[4]。早期进行白细胞计数检查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该项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限[5],本组病例中白细胞计数异常18例,占18.6%。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即要选用抗生素治疗,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通常联合应用一种青霉素类和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作为初选药物。因为这二种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并能产生协同作用。在严重感染的病例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联合应用。新生儿败血症各种病原菌的构成比随着年代、地域不同而变迁,而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致病菌的耐药性逐年上升,并出现多重耐药,是现代临床医学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本组资料致病菌中葡萄球菌感染占全部病例的83.1%,明显高于国内谢永强[6]报道的70.1%。一般治疗应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对症治疗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支持治疗有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免疫疗法在新生儿出生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更明显,生后对各种抗原的刺激反应不敏感,感染后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

新生儿败血症的非特异性表现即便是做血培养也让医生诊断产生困难。所以,对于让孩子能及时有效的得到诊断与治疗而言,早期识别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症状与体征、早期加以妥善治疗对于每个家庭、每个医院来说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常立文,等.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

[2]徐放生.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2005,12(1):6-7.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4]周小坚,陈鲜威,陆中权.C反应蛋白监测对指导新生儿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疗程的意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8):763~764.

[5]余加林.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2):100-102.

[6]谢永强,邓秋连,陈卓瑶,等.广州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探讨(附261例检测报告)[J].新医学,2004,35(6):344-346.

标签:;  ;  ;  

新生儿败血症97例临床治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