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论文和设计-曾彪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包括直流电源模块、充电控制模块和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包括串联的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直流电源模块的输出端经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与所述充电接口相连;所述第一MOS管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充电接口向所述直流电源模块流通,所述第二MOS管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向所述充电接口流通。这样,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反向串联,在停止对电池充电后,可有效防止直流电源模块与充电接口的电流互相倒灌,保证了电路的状态可控,且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包括直流电源模块(10)、充电控制模块(20)和充电接口(30),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20)包括串联的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经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与所述充电接口(30)相连;所述第一MOS管(Q1)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充电接口(30)向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流通,所述第二MOS管(Q2)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向所述充电接口(30)流通。

设计方案

1.一种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包括直流电源模块(10)、充电控制模块(20)和充电接口(30),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20)包括串联的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经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与所述充电接口(30)相连;所述第一MOS管(Q1)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充电接口(30)向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流通,所述第二MOS管(Q2)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向所述充电接口(30)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40),所述控制器(40)的控制输出端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均相连,以控制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导通与关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20)还包括第六电阻(R6),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级经所述第六电阻(R6)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漏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类型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均为P型MOS管,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相连,其源级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级相连,所述第二MOS 管(Q2)的漏极与所述充电接口(30)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20)还包括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3)的基级与所述控制器(40)的所述控制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均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保护模块(50),所述温度保护模块(50)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的电源芯片(IC)相连,所述温度保护模块(50)在电路元件温度过高时输出一低电平信号至所述电源芯片(IC),以关闭所述电源芯片(IC)的输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保护模块(50)包括第一电阻(R1)和热敏电阻(R2),所述控制器(40)的第三输出端口依次经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热敏电阻(R2)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热敏电阻(R2)的公共端与所述电源芯片(IC)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九电阻(R9),所述充电接口(30)的正极经所述第九电阻(R9)与所述控制器(40)的第二输入端口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十电阻(R10),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40)的第四输入端口相连,另一端适于与电池相连。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镍氢电池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镍氢电池是由氢离子和金属镍合成,具有能量密度比镍铬电池大、使用寿命更长、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镍氢电池作为一种可充电电池,被普遍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中。传统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大都使用基于一个MOS管的控制电路来控制充电电路的导通与关断,当MOS管关断时,由于MOS管的内部集成了一个体二极管,MOS管两侧的电路未被完全隔断,会产生电流倒灌,影响电路的稳定性甚至烧毁电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镍氢电池充电电路,以解决现有充电电路会产生电流倒灌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包括直流电源模块、充电控制模块和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包括串联的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直流电源模块的输出端经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与所述充电接口相连;所述第一MOS管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充电接口向所述直流电源模块流通,所述第二MOS管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向所述充电接口流通。

进一步的,所述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均相连,以控制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的导通与关断。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六电阻,所述第二MOS管的源级经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的类型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均为P型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的输出端相连,其源级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级相连,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充电接口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控制模块还包括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基级与所述控制器的所述控制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均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温度保护模块,所述温度保护模块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的电源芯片相连,所述温度保护模块在电路元件温度过高时输出一低电平信号至所述电源芯片,以关闭所述电源芯片的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保护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和热敏电阻,所述控制器的第三输出端口依次经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热敏电阻接地,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热敏电阻的公共端与所述电源芯片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所述充电接口的正极经所述第九电阻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口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第十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四输入端口相连,另一端适于与电池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中,第一MOS管与第二MOS管反向串联,在停止对电池充电后,可有效防止直流电源模块与充电接口的电流互相倒灌,保证了电路的状态可控,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直流电源模块,20-充电控制模块,30-充电接口,40-控制器,50-温度保护模块,Q1-第一MOS管,Q2-第二MOS管,Q3-三极管,R1-第一电阻,R2-热敏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D1-第一二极管,L1-电感,VCC-直流电源,IC-电源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施例中镍氢电池充电电路的原理图;其中,结合图2所示,所述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包括直流电源模块10、充电控制模块20和充电接口30,所述充电控制模块20包括串联的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经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与所述充电接口30相连;所述第一MOS管Q1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充电接口30向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流通,所述第二MOS管Q2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向所述充电接口30流通。

其中,充电接口30用于插入镍氢电池,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可依次经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与充电接口30的正极相连,也可依次经第二MOS管Q2、第一MOS管Q1与充电接口30的正极相连,从而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在电路中的位置可互换。充电接口30的负极接地,形成充电回路。第一MOS管Q1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充电接口30向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流通,具体为:第一MOS管Q1内集成的体二极管的阳极为此体二极管与直流电源模块10相连的一端,其阴极为此体二极管与充电接口30相连的一端。第二MOS管Q2适于在关断状态下防止电流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向所述充电接口30流通,具体为:第二MOS管Q2内集成的体二极管的阳极为此体二极管与充电接口30相连的一端,其阴极为此体二极管与直流电源模块10相连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电池正常充电时,电池插入充电接口30,电池的正极与充电接口30的正极相连,其负极与充电接口30的负极相连。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同时处于导通状态,直流电源模块10输出的充电电压经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充电接口30对电池充电。停止对电池充电时,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同时处于断开状态,若此时电池未从充电接口30中取出,第一MOS管Q1内的体二极管有效的防止了电流从充电接口30向直流电源模块10流通,防止电池电流倒灌影响直流电源模块10的正常运行;第二MOS管Q2内的体二极管有效的防止了电流从直流电源模块10向充电接口30流通,保证了电路的状态可控且起到保护电池的作用。

这样,由于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在停止对电池充电后,可有效防止直流电源模块10与充电接口30的电流互相倒灌,保证了电路的状态可控,且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所述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器40,所述控制器40的控制输出端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均相连,以控制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导通与关断。其中,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控制输出端直接相连。这样,控制器40可在电池需要充电时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导通,在电池无需充电时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关断,保证电路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所述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第六电阻R6,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级经所述第六电阻R6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漏极相连。

当电池反向接入充电接口30时,电池的正极与充电接口30的负极相连,其负极与充电接口30的正极相连,控制器40控制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关断。此时电池产生的电流经电池正极、充电接口30负极、地、直流电源模块10、第一MOS管Q1、第六电阻R6、充电接口30正极回到电池负极。

这样,由于电池反接产生的电流经过第六电阻R6,而不经过第二MOS管Q2,第六电阻R6起到限流的作用,可防止电池反接导致的大电流的产生,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类型相同。由于所述充电电路要求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同时导通、同时关断,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类型相同,可使用控制器40的单个输出端口同时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即控制器40的控制输出端为单个端口。这样,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只占用了控制器40的单个输出端口,节约了硬件资源,有利于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均为P型MOS管,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相连,其源级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级相连,所述第二MOS管Q2的漏极与所述充电接口30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P型MOS管默认为P型增强型MOS管。设控制器40的控制输出端为控制器40的第一输出端口,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将所述第一输出端口记为CTRL_MOS0。当控制器40的第一输出端口输出一较高电平至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关断;当控制器40的第一输出端口输出一低电平至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导通。由于控制器40的输出电压一般在5V左右,其高电平的驱动能力不足,而P型MOS管为低电平导通,从而无需使用额外的电路提高控制器40的高电平的驱动能力,更加有利于降低成本。其中,第一MOS管Q1源级、第二MOS管Q2源级的公共端经第七电阻R7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第二MOS管Q2的栅极相连。第七电阻R7起到保护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作用,防止MOS管被击穿。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优选所述充电控制模块20还包括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3的基级与所述控制器40的所述控制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均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如图2所示,这里相当于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控制器40的第一输出端口之间连接有三极管Q3,代替上述实施例中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控制器40的第一输出端口之间的直接连接。

当需要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导通时,控制器40输出一高电平至三极管Q3的基级,三极管Q3导通,进而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经三极管Q3接地,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导通。

这样,三极管Q3可用于将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栅极的电压下拉到地,起到辅助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仅列举优选三极管Q3为NPN型,三极管Q3还可为PNP型,三极管Q3型号的不同所导致电路的变化与本实施例并无实质区别。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八电阻R8,三极管Q3的基级经第八电阻R8与控制器40的第一输出端口相连。第八电阻R8为限流电阻,防止电流过大烧毁三极管Q3。

如上述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结合图2所示,其中,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包括直流电源VCC、电源芯片IC、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以及第五电阻R5,直流电源VCC经第一电容C1接地,直流电源VCC、第一电容C1的公共端与电源芯片IC的VIN引脚相连;电源芯片IC的FB引脚依次经第一二极管D1、第三电阻R3与控制器40的第二输出端口相连;电源芯片IC的SW引脚依次经电感L1、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接地,电感L1、第四电阻R4的公共端与第一MOS管Q1的漏极相连,电感L1、第四电阻R4的公共端还经第三电容C3接地;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的公共端与电源芯片IC的FB引脚相连;电感L1、第四电阻R4的公共端还经第二电容C2与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的公共端相连。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将控制器40的第二输出端口记为PWM0。

其中,第一电容C1用于过滤直流电源VCC输出信号中的交流分量和杂波干扰。电感L1、第四电阻R4的公共端为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电感L1、第三电容C3用于对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进行LC滤波。控制器40输出的PMW信号依次经第三电阻R3、第一二极管D1至电源芯片IC的FB引脚,以调节电源芯片IC的输出电压电流;第三电阻R3为限流电阻,起到保护电源芯片IC的作用,第一二极管D1用于防止控制器40停止输出PMW信号后产生的低电位对电源芯片IC的FB引脚的电位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电压。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为分压电阻,用于对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进行采样,并反馈至电源芯片IC的FB引脚进行反馈控制。第二电容C2用于在直流电源模块10输出电压产生变化的时候增加反馈量,以及时调整输出并达到稳定,且加快了直流电源模块10的动态响应过程,使输出波动范围减小,避免超调现象,增加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直流电源模块10用于输出电池充电所需的充电电压。

实施例3

如上述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结合图2所示,其中,还包括温度保护模块50,所述温度保护模块50与所述直流电源模块10的电源芯片IC相连,所述温度保护模块50在电路元件温度过高时输出一低电平信号至所述电源芯片IC,以关闭所述电源芯片IC的输出。

本实施例优选所述温度保护模块50包括第一电阻R1和热敏电阻R2,所述控制器40的第三输出端口依次经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热敏电阻R2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热敏电阻R2的公共端与所述电源芯片IC相连。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将控制器40的第三输出端口记为ch_EN。其中,优选第一电阻R1、热敏电阻R2的公共端与电源芯片IC的EN引脚相连,正常状态下,控制器40的第三输出端口经第一电阻R1、热敏电阻R2分压之后输出一高电平至电源芯片IC的EN引脚,电源芯片IC正常工作。当电路中元件温度过高时,热敏电阻R2的阻值减小,超过一定阈值时,控制器40输出至电源芯片IC的EN引脚的电平被拉低至低电平,电源芯片IC关闭输出。

这样,本实施中的温度保护模块50可在电路元件温度过高时关闭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优选第一电阻R1、热敏电阻R2的公共端还与控制器40的第一输入端口相连。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将所述第一输入端口记为Tem_P。这样,当电路中元件温度过高时,热敏电阻R2两端的低电平输送至控制器40,以给控制器40作报警指示。

实施例4

如上述所述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结合图2所示,其中,还包括第九电阻R9,所述充电接口30的正极经所述第九电阻R9与所述控制器40第二输入端口相连。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将控制器40的第二输入端口记为BV0。当电池正常充电时,电池电压经第九电阻R9采样后输送至控制器40,若电池电压超过最高保护电压,控制器40可及时启动保护流程,停止对电池充电。此外,电池未插入充电接口30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处于关断状态,直流电源模块10经过电源芯片IC、电感L1、第一MOS管Q1的体二极管、第六电阻,在充电接口30的正极产生一基准电压(一般为3.6V),控制器40还可经第三电阻R3对充电接口30正极的电压进行采样。若电池插入充电接口30,则充电接口30正极的电压被下拉至电池电压(一般小于3V),控制器40可根据采样电压的变化以决定是否启动充电。

这样,本实施例中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可对充电接口30的电压进行采样,具有保护电池的作用,还可根据采样电压决定是否启动充电。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优选所述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所述充电接口30的负极经所述第十二电阻R12接地,所述充电接口30负极、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公共端经所述第十一电阻R11与所述控制器40的第三输入端口相连。

如图2所示,将控制器40的第三输入端口记为BC0。本实施例中,控制器40可通过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对电池的充电电流进行采样,输送至控制器40第二输入端口的采样电压和第三输入端口的采样电流可为控制器40第二输出端口输出的PWM信号提供调节基准,以便控制器40灵活控制电路状态。此外,若电池反向接入充电接口30,控制器40可通过采样电流和采样电压及时检测到电池接反,进而及时关闭充电电路,具有防电池反接的作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优选所述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第十电阻R10,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40的第四输入端口相连,另一端适于与电池相连。如图2所示,将控制器40的第四输入端口记为TB0。控制器40可通过第十电阻R10采样电池的内部温度,若电池温度过高则停止充电以保护电池。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对上述实施例中的镍氢电池充电电路的工作过程作出完整的说明。

初始状态下,默认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处于关断状态。控制器40第三输出端口的输出经第一电阻R1和热敏电阻R2分压后,输出一高电平至电源芯片IC的EN引脚,电源芯片IC开始工作。控制器40的第二输出端口输出PWM信号至电源芯片IC的FB引脚,调节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电压和电流。直流电源模块10的输出依次经第一MOS管Q1的体二极管、第六电阻,在充电接口30的正极产生一基准电压,充电接口30正极的电压经第九电阻R9输送至控制器40的第二输入端口,控制器40对充电接口30正极的电压进行采样。若控制器40检测到的采样电压值为基准电压(或为3.6V),则控制器40判断电池未插入充电接口30,充电电路保持初始状态;若控制器40检测到的采样电压值为电池电压(或小于3V),则控制器40判断电池已经正确插入充电接口30,控制器40控制充电电路准备对电池进行充电。

充电电路准备对电池进行充电时,控制器40的第一输出端口输出一高电平,所述高电平经第八电阻R8限流后输送至三极管Q3的基级,三极管Q3导通,进而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均接地,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同时导通。直流电源模块10输出的充电电压经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对电池进行充电。

充电过程中,电池电压经第九电阻R9输送至控制器40的第二输入端口,控制器40对电池电压进行采样。充电电流经第十一电阻R11输送至控制器40的第三输入端口,控制器40对充电电流进行采样。控制器40根据所述采样电压和采样电流,调节其第二输出端口输出的PWM信号,直流电源模块10保持稳定输出。

充电过程中,电池电压经第九电阻R9输送至控制器40的第二输入端口,控制器40对电池电压进行采样,若控制器40检测到所述采样电压超过电池的最高保护电压,控制器40开始启动保护流程,停止对电池充电,如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关断。

充电过程中,控制器40的第四输入端口经第十电阻R10采样电池的内部温度,若控制器40检测到电池温度过高则停止充电。

充电过程中,若电路元件温度过高,热敏电阻R2的阻值减小,超过一定阈值时,控制器40第三输出端口的输出经第一电阻R1和热敏电阻R2分压后,输出一低电平至电源芯片IC的EN引脚,电源芯片IC关闭输出。同时热敏电阻R2两端的低电平输送至控制器40的第一输入端口,以给控制器40作报警指示。

充电完成后,控制器40的第二输出端口停止输出PWM信号至电源芯片IC的FB引脚;同时控制器40的第一输出端口输出一低电平至三极管Q3的基级,三极管Q3关断,进而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电位保持高位,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同时关断,停止对电池充电。

若电池正负极反向插入充电接口30,控制器40根据其第二输入端口采集的采样电压和其第三输入端口采集的采样电流检测到电池接反,控制器40的第三输出端口输出一低电平至电源芯片IC的EN引脚,电源芯片IC停止工作。此时电池电流经电池正极、充电接口30负极、地、直流电源模块10、第一MOS管Q1、第六电阻R6、充电接口30正极回到电池负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0497.2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419265U

授权时间:20190920

主分类号:H02J 7/00

专利分类号:H02J7/00

范畴分类:37C;38G;

申请人:深圳市慧嘉智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市慧嘉智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留仙二路中粮商务公园3栋1403

发明人:曾彪

第一发明人:曾彪

当前权利人:深圳市慧嘉智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闫冬

代理机构:1147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隆源天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一种镍氢电池充电电路论文和设计-曾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