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背景论文_李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实生活背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背景,现实生活,道德教育,现实主义,西藏,文学,共同体。

现实生活背景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1](2017)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儿童生活共同体的现实际遇及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尤为关注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情感依赖——对新的地域空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儿童而言,新的地域是其"乡愁"的起点,他们更需要这种情感依赖。文章通过对滕尼斯、韦伯、鲍曼及费孝通等人共同体理论的梳理,揭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并强调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既应该是必要的"乌托邦"坚守,又应该是立足于儿童现实生活的追求。同时强调,在重构过程中要处理好时间与空间、互动与关系、活动与价值等叁对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包长春[2](2017)在《引入现实生活背景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面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物理知识只是应付考试或课本的习题,并不是生活背景中的日常物理现象"的问题,对如何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帮助中学生构建全面且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进行了探索。(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7年35期)

陈跃曦[3](2016)在《根植现实背景构建生活课堂——谈落实新课标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6年34期)

杨松[4](2015)在《让更具现实生活背景的教学素材融入数学课堂——以“认识公顷”教学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数学课堂客观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现象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数学知识学习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新版教材基本克服了这一弊端,它遵循小学生好奇、好思、喜新的心理特点,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学素材丰富多采,呈现形式生动多样,力求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去探究一些数学问题。(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5年03期)

林咏梅[5](2014)在《现实与理想:西藏高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的教改背景与改革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分析西藏高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培养的人才专业化水平低,入职后无法满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需求的现实背景,提出教学改革设想:强化专业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习督导,抓好巩固强化,改革评价方式等。(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4年09期)

张再红[6](2010)在《图形/背景的现实化——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形/背景分离理论源于心理学,后来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尤其是句法结构的意义。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文学文本分析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中,我们分析了文本中叁种图形/背景:题旨性或整体性的图形/背景、结构性或局部性的图形/背景、语言层面的图形/背景。图形/背景在该小说中的现实化表明,该理论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有效的叙事手法,同时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特别的美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期刊2010年00期)

杨清[7](2008)在《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的背景与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和严峻挑战。究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学校道德教育远离了现实生活,把某些形而上的教条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依据,导致了单纯的道德知识灌输和机械的行为训练,它只注重道德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忽视道德的生成性和人文性,致使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知识的教育,成为道德说教、道德知识灌输,是为知识而知识、为方法而方法的形式主义教育,背离了道德教育的生存性。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构建道德教育大厦的基石,生活是道德教育产生的基础,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基础。道德教育只有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才能发出力量而且成为真正的教育。同时,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是一种由哲学抽象到教育具体的应然推理,即使该理念已成为所有人在德育观念上的共识,也并不意味着这些观念在现实中就能变成充分而明智的行动,我们必须关注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在现实中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或误解。本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生活”和“道德教育”的概念进行解析与界定。不同的学者对“生活”的内涵有不同的见解;而在“生活”的外延上,依据不同的纬度和标准也可将生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二部分:对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别作考察与分析。道德教育与生活经历了融合、分离又重新结合的过程,道德教育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同时又超越生活,是为了未来的、可能的生活做准备。第叁部分: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现实背景进行分析。道德教育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严重脱离了生活实践,背离了教育的初衷,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要求。第四部分: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策略进行研究。首先要树立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其次要构建以生活为依托的道德教育内容,最后要贯彻实践式的道德教育方法。(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5-01)

韩振江[8](2003)在《无限延伸的铁轨——在9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背景中再谈作家与生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关于作家与生活的关系的论述是历史形成的,是对20世纪前半叶现实主义文学实践精辟的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理论指导意义。毛泽东有关生活的论述有叁个要点:文学的源泉是社会生活,而且是唯一的源泉;文学创作的道路是长期地无条件地深入生活,到工农兵群众中去;文学创作的初始阶段是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的一切。后来在文艺实践中,人们把毛泽东的观点概括成了"深入生活",它对解放区和17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过重大的指导作用,影响延续至今。无论承认与否,毛泽东关于"生活"的论述是文艺理论的一条基本规律。它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失去其理论价值,因为它来自文学实践,又付诸文学实践,是被检验了的正确的理论。(本文来源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期刊2003年00期)

谷华实[9](2003)在《关注现实生活 引导自主发展——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要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克服以往学校德育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只注重学生社会化的单纯知识灌输等弊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做人。一、关注学生现实生活道德存在于学生(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期刊2003年05期)

王珊[10](2001)在《引入现实生活背景的初中物理教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研究表明,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时常使用来自生活经验的错误观念。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识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背景(real-life context),从学生经验出发教学。然而,已有教学研究对引入现实生活背景的问题仍停滞在定性思辨阶段,未真正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本研究拟为引入现实生活背景的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实证支持。首先用问卷和访谈法分析现实生活背景对科学概念形成的影响;然后以问卷调查学生对各种现实生活背景的兴趣差异;最后实验探讨以不同教学方法(“探究”法和“讲授——接受”法)引入背景的教学效果,比较它们与传统教学效果的差异。 选择初二学生为被试,以“简单机械”为测试内容,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初中生在物理问题解决时常受来自生活经验的错误前概念影响。这种影响性别差异不显着,但不同物理基础学生之间差异显着,物理基础好的学生相对容易克服其影响,形成正确概念。 (2)在教科书问题和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物理问题中,学生都会受生活经验影响,产生错误前概念。但在后一类问题中这种影响显着大于在前一类问题中。 (3)初中生对物理学习中的不同现实生活背景兴趣差异显着,对古代7 引入现实生活背景的初中物理教学实验研究 文明、体育运动、卡通等背景的兴趣显着高于家庭用具和生产劳动这样的 背景。男生对生产劳动这一背景的兴趣显着高于女生,女生对游戏和卡通 两项背景的兴趣显着高于男生 就所有背景而言,女生的兴趣显着高于男 生,物理基础好的学生的兴趣显着高于物理基础差的。 N)在帮助学生解诀探究型问题方面,以探究方式引入背景的教学效 果显着好于传统教学,以讲授方式引入背景的教学效果也显着好于传统教 学。但在帮助学生解决传统型问题方面,以探究方式引人背景的教学与传 统教学差异不显着,以鹏方式引涧景的教学效果显着差于传输学。(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1-05-01)

现实生活背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面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物理知识只是应付考试或课本的习题,并不是生活背景中的日常物理现象"的问题,对如何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帮助中学生构建全面且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进行了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实生活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1].李旭.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儿童生活共同体的现实际遇及重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包长春.引入现实生活背景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17

[3].陈跃曦.根植现实背景构建生活课堂——谈落实新课标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J].才智.2016

[4].杨松.让更具现实生活背景的教学素材融入数学课堂——以“认识公顷”教学设计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5].林咏梅.现实与理想:西藏高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的教改背景与改革设想[J].西藏科技.2014

[6].张再红.图形/背景的现实化——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探析[J].外语教育.2010

[7].杨清.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的背景与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

[8].韩振江.无限延伸的铁轨——在9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背景中再谈作家与生活的关系[J].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2003

[9].谷华实.关注现实生活引导自主发展——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策略[J].教育导刊.2003

[10].王珊.引入现实生活背景的初中物理教学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论文知识图

瞿昙寺回廊壁画E12“金刚座佛”笔者拍摄瞿昙寺回廊壁画E2“付嘱龙王”1 学习情境设计过程模式图SecondLife 中...5-2 日本数研版教材微观叁维度分析折线...中国浙教版教材微观叁维度分析折线图

标签:;  ;  ;  ;  ;  ;  ;  

现实生活背景论文_李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