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碱性磷酸酯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酸酯,碱性,玉米螟,棉铃虫,受体,蛋白,亚洲。
碱性磷酸酯酶论文文献综述
江威,吴秋兰,窦欣,管政兵,蔡宇杰[1](2018)在《解淀粉芽孢杆菌YP6中碱性磷酸酯酶AP3的酶学性质及其溶磷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微生物溶磷机制多种多样,利用其解磷能力可有效促进植物生长。【目的】探究溶磷菌解淀粉芽孢杆菌YP6的溶磷机制,提高磷资源的利用率。【方法】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克隆并表达YP6中磷酸酯酶AP3基因,研究AP3的酶学性质并验证AP3的溶磷作用。【结果】AP3为碱性磷酸酯酶,最适反应pH为10.3,最适反应温度为40°C,AP3对pNPP亲和性较高,V_m为4 033.4μmol/(min·mg),K_m为12.2 mmol/L。用纯酶AP3处理24 h后,磷矿粉中的有效磷显着增加。接种菌株YP6发酵7 d后,也使土样中有效磷明显增长。【结论】揭示了碱性磷酸酯酶AP3的溶磷能力,丰富了溶磷微生物库及对微生物溶磷机制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07期)
严喜鸾,陈馨,肖义陂,刘杰[2](2017)在《基于适体生物传感器的碱性磷酸酯酶化学发光检测腺苷》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一种可用于腺苷检测的适体生物传感器,以羧基磁性微球为载体,在其表面组装腺苷适体与地高辛修饰之腺苷适体互补的核酸短链,先加入一定浓度的腺苷,再连接抗地高辛的碱性磷酸酯酶,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发光值,根据腺苷加入前后化学发光强度的变化来定量检测腺苷。实验考察了羧基磁性微球用量、氨基修饰的腺苷适体用量、地高辛修饰的核酸短链用量及抗地高辛的碱性磷酸酯酶用量对体系组装和腺苷识别的影响。结果显示,优化条件下,在1.0×10~(-7)~1.0×10~(-3)mol/L范围内,腺苷浓度的对数与发光信号呈线性关系(r~2=0.976 9),定量下限为1.0×10~(-7)mol/L。与其他核苷相比,腺苷的选择特异性更好,且在稀释血清中适体对腺苷有很好的特异性识别能力。(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徐爱贵,肖红波,睢玉芸,刘佳,巢龙[3](2017)在《基于碱性磷酸酯酶催化银沉积增敏的痕量Hg~(2+)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便携性好、成本低等优点~([1,2]),但有毒汞离子的超敏电分析一直面临挑战,例如一类水质中限定汞含量不高于0.00005mg/L(50ppt),常规电分析法难以检测如此低的浓度。在此,我们报道基于碱性磷酸酯酶(ALP)催化沉积银和微滴阳极溶出伏安法的信号放大,可用于Hg~(2+)的超敏伏安分析,优化条件下的Hg~(2+)检测下限低至0.01 nM(2 ppt)。(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14)
张霄,胡晓丹,仲建锋,武爱华,徐重新[4](2016)在《小菜蛾碱性磷酸酯酶受体表达与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原核表达小菜蛾(Plutella xyllostella)中肠膜结合碱性磷酸酯酶(membrane-bound alkaline phosphatase,mALP)并经Ligand blot验证其具有与Cry1Ac毒素结合的能力;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研究Cry1Ac-mALP的结合模式,预测毒素和受体结合区域及关键氨基酸位点(热点残基),为了解毒素-受体互作机制及分子改造增强Cry毒素活性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针对小菜蛾mALP全长设计引物,并以小菜蛾c DNA为模板扩增mALP基因,双酶切后用T4连接酶连接至pET-26b原核表达载体,将构建的pET-26b-mALP载体转化Trans1-T1克隆感受态,挑取克隆并提取质粒后进行PCR、双酶切和测序验证,将验证无误的重组质粒转化E.coliBL21(DE3)表达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将诱导表达后的mALP转至PVDF膜上,通过Western blot和Ligand blot分别验证mALP是否成功表达以及是否具有与Cry1Ac毒素结合的能力。对mALP进行同源建模、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模型评价,获得的mALP最佳叁维结构与Cry1Ac毒素利用Patch DOCK和Fire Dock程序进行分子对接试验,对确定的最佳毒素-受体复合物进行结合区域和结合氨基酸位点分析,并通过计算机辅助的丙氨酸突变扫描试验确定毒素和受体参与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结果】扩增出小菜蛾mALP基因并克隆至pET-26b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coli BL21(DE3)表达感受态后挑取阳性克隆提取质粒后进行PCR、双酶切和测序均显示构建正确。通过原核表达和Western blot验证成功表达了mALP蛋白,并经Ligand blot试验证实了原核表达的mALP具有和Cry1Ac毒素结合的能力。利用同源建模成功获得了mALP的叁维结构,通过Patch DOCK和Fire Dock分子对接程序,获得毒素和受体的对接复合物,通过溶剂可及表面积变化计算和Ligplot分析,确定毒素结构域Ⅱ和结构域Ⅲ均参与了受体结合,并且毒素和受体均以疏水结合和氢键结合模式参与结合,最后通过热点残基预测发现Cry1Ac毒素和mALP中分别有3个氨基酸残基(376ASN、443SER和486SER)和4个氨基酸残基(452ARG、499THR、502TYR和513TYR)是参与互作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结论】经原核表达的小菜蛾mALP同样具有与Cry1Ac毒素结合的能力,并利用分子模拟技术预测了小菜蛾mALP叁维结构及与Cry1Ac毒素结合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3期)
王冰洁,袁向东,赵曼,刘臣,陈琳[5](2016)在《棉铃虫中肠钙粘蛋白、氨肽酶N及碱性磷酸酯酶的抗血清对Cry1Ac和Cry2Aa毒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Cry1A和Cry2A类Bt蛋白通过特异性地与昆虫中肠上的受体蛋白结合而发挥杀虫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转基因抗虫作物。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Cry2A类蛋白的作用机制和Cry1A受体蛋白在Cry2A发挥毒力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首先提取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BBMV,制备了钙粘蛋白(CAD)、氨肽酶N(APN)和碱性磷酸酯酶(ALP)3种受体蛋白的抗体和抗血清;然后,利用Western blot检测BBMV上这3种受体蛋白后,利用抗体封闭技术比较了敏感棉铃虫和Cry1Ac抗性棉铃虫(BtR)中3种受体蛋白的抗血清对Cry1Ac和Cry2Aa毒力的影响。【结果】对敏感品系棉铃虫,这3种已知的Cry1Ac受体蛋白抗血清显着地降低了Cry1Ac和Cry2Aa的毒力。其中APN抗血清对Cry1Ac毒力的影响最大,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降低了84.44%;ALP抗血清对Cry2Aa的毒力影响最大,棉铃虫幼虫死亡率比对照降低了71.04%。Cry1Ac对Cry1Ac抗性棉铃虫(BtR)的毒力显着降低,Cry2Aa的毒性也减弱。在Cry1Ac抗性棉铃虫(BtR)中,3种受体抗血清对Cry1Ac的影响比在敏感棉铃虫中的影响小,尤其是CAD和APN抗血清对Cry1Ac毒力的抑制率显着低于在敏感棉铃虫中的抑制作用;CAD和ALP抗血清对Cry2Aa毒力的影响与在敏感棉铃虫中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但APN抗血清可以显着降低Cry2Aa对Cry1Ac抗性棉铃虫(BtR)的毒力。【结论】棉铃虫CAD,APN和ALP不仅参与了Cry1Ac的杀虫过程,也对Cry2Aa毒力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这3种蛋白可能与棉铃虫对Cry1Ac和Cry2Aa产生抗性及交互抗性相关。(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张涛[6](2016)在《棉铃虫钙粘蛋白、氨肽酶N和碱性磷酸酯酶在CrylAc抗性演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棉铃虫是危害棉花的重要害虫之一,转Bt基因棉花的广泛种植很好地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但是转Bt基因棉的持续大面积种植,使得害虫长期处于转基因作物Bt毒蛋白的高压选择下而产生的对Bt作物抗性问题愈发严重。已知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机制是复杂和多样的,但中肠结合位点钙粘蛋白(CAD)、氨肽酶-N(APN)和碱性磷酸酶(ALP)基因的改变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机制。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机制随着抗性的变化情况,并明确各种可能的抗性机制在抗性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的作用,本人针对该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结果如下:1、棉铃虫体内常用的内参基因α-微管蛋白(α-tubulin,α-tub)、β-肌动蛋白(β-actin)、肌动蛋白 2(actin2)、延长因子(Elongation factor 1 alpha,ef-1α)、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海藻糖-3-磷酸脱氢酶(Trehalose 6-phosphate synthase,Tps)和18S核糖体RNA(18S ribosomal RNA,18SrRNA)等七个基因在抗、感棉铃虫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不同品系和不同抗性水平之间内参基因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差异。q-PCR实验时所用内参基因有严格的使用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双内参基因和多内参基因同时使用结果要优于单个内参的使用情况。2、对中肠受体蛋白-钙粘蛋白(CAD)在棉铃虫体内的变化情况系统性研究,发现抗性和毒转正品系棉铃虫CAD的表达量,在棉铃虫的整个世代周期中都有分布的蛋白,蛹期表达量最低。抗性棉铃虫的CAD相对表达量要高于毒转正棉铃虫。两个品系中,CAD表达量最高的时期是在其生长发育的第2龄期。此外,成虫的不同部位和组织之间其表达量也有一定的差异。3、APN为整个棉铃虫世代历期都有分布的蛋白,同样蛹期表达量最低。抗性棉铃虫的APN相对表达量要低于毒转正的棉铃虫。两个品系中,APN表达量最高的时期是在其生长发育的第3龄期;而且就APN的同一龄期而言,其抗性品系各个龄期都表现出比毒转正品系的表达量低,抗性品系表达量最高的3龄期除外。其中毒转正品系幼虫各个龄期的表达量差异不显着。抗性和毒转正棉铃虫表达量随着龄期的变化其体内APN的分布基本上呈倒“V”字形变化。4、ALP的情况与CAD和APN两个受体基因不同,其表达量在抗性品系中各个龄期的表达要高于毒转正品系中的表达,而且除第4龄期差异不显着外,其它各个龄期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表达量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其中在毒转正品系中,APN表达量最高的时期是在其生长发育的第5龄期。抗性品系生长发育则相对于毒转正品系的生长发育要早一些,表达量最高的龄期出现整个世代周期的第3龄期。此外就毒转正品系而言,前5个龄期与抗性品系趋势刚好相反。5、CAD、APN和ALP在毒转正棉铃虫幼虫前肠、中肠、后肠、马氏管和表皮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表达量依次为:中肠>前肠>后肠>马氏管>表皮。在成虫的不同性别、不同部位和不同抗性品系之间表达量分布也不相同6、敏感品系棉铃虫在沉默掉ALP基因后,在生测中没有Bt胁迫的情况下,其死亡率、化蛹率和羽化率与对照相比均没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1-11)
徐志红,李俊凯[7](2015)在《多杀菌素对亚洲玉米螟碱性磷酸酯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多杀菌素对亚洲玉米螟碱性磷酸酯酶、酯酶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离体时多杀菌素不影响亚洲玉米螟碱性磷酸酯酶活性,但在活体时处理48 h后显着抑制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离体时多杀菌素对亚洲玉米螟酯酶同工酶活性并无影响,但是在活体时酯酶同工酶E4、E5、E6酶带受到明显抑制。(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来倩倩[8](2015)在《焦磷酸抑制聚T模板CuNPs合成的非标记荧光探针用于碱性磷酸酯酶活性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作为非标记的荧光探针,以DNA为模板制备的荧光纳米材料因其具有光稳定性、生物相容性、无毒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领域。针对一些检测生物酶存在的成本高、灵敏度低、操作复杂等问题,本文基于焦磷酸(PPi)对聚T链为模板的荧光铜纳米颗粒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发展了一种非标记的荧光增强的方法用来检测碱性磷酸酯酶活性。该方法不仅直接在均相溶液中就可进行,而且所需时间短,成本低廉。其检测下限达到0.5U·L-1。(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5年07期)
靳婷婷[9](2014)在《亚洲玉米螟中肠类钙粘蛋白和碱性磷酸酯酶与Cry1Ac抗性产生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玉米螟是我国主要的玉米害虫,表达Bt Cry毒素的转基因玉米为其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已有关于鳞翅目害虫对转Bt玉米产生抗性的报道,而本实验室亦证实通过Cry1Ab、Cry1Ac持续汰选,可以获得亚洲玉米螟抗性种群,这些现象都说明亚洲玉米螟具备对Cry毒素产生抗性的可能性,而害虫对Cry毒素产生抗性将成为威胁该技术长期使用的主要原因。“多基因”策略是延缓抗性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研究不同Cry毒素在昆虫中肠上的受体则是该策略的基础。研究受体与抗性产生的关系,将为抗性监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在实验室已克隆亚洲玉米螟中肠类钙粘蛋白(ofCAD)的基础上,进一步克隆了另一个Cry1Ac受体碱性磷酸酯酶(ofALP),并且从转录水平调节及突变2个方便研究了上述2个受体与Cry1Ac抗性产生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果。通过原核表达和配体杂交技术将Cry1Ab/Cry1Ac在类钙粘蛋白上的结合区域定位在1347~1562位氨基酸的肽段上,该肽段位于ofCAD序列的近膜区(MPR);通过高压汰选,得到具有较高抗性的Cry1Ac抗性个体,在抗性个体中首次发现了3个MPR的突变体,即有2-3个氨基酸替换突变的MPR1-r1和MPR-r3,以及既有氨基酸替换突变又有一个26个氨基酸缺失突变的MPR-r2,且1458T→S在3个突变中均发生。成功原核表达MPR-r2,利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及与MPR多肽片段进行比较,明确了MPR-r2突变体与Cry1Ac的结合能力下降。通过与亚致死量的Cry1Ac毒素进行混合后饲喂敏感品系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发现MPR多肽片段存在增效作用,而在突变体中则丧失这一现象;通过荧光定量PCR,发现在Cry1Ac抗性品系幼虫中,钙粘蛋白的转录水平在1、2、4龄发生显着下调。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亚洲玉米螟敏感品系的碱性磷酸酶基因ofalp;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明确了其主要分布在中肠后半部分上皮细胞的顶部、基部及细胞侧板;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首次证实ofALP是Cry1Ac结合受体;该结合可以被GalNAc解离;原核表达的ofALP的Cry1Ac结合区域多肽片段具备与Cry1Ac结合的能力并且可以对毒素起到增效作用;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未发现ofALP的转录水平在抗、敏感品系亚洲玉米螟中具有显着差异。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亚洲玉米螟类钙粘蛋白的表达水平、MPR区域突变尤其是缺失突变可能是其对Cry1Ac毒素产生抗性的原因,为今后检测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抗性个体的分子标记提供了参考。ofALP是亚洲玉米螟幼虫中肠上Cry1Ac毒素的受体,未发现其表达量与抗性有显着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4-06-01)
陆伟,冀堃[10](2013)在《低碱性磷酸酯酶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碱性磷酸酯酶症(hypophosphatasia,HPP)是一种由ALPL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系统性疾病,因其编码的非组织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issue non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TNAP)活性降低从而表现出骨骼及牙齿硬组织发育不良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偏低。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低碱性磷酸酯酶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23期)
碱性磷酸酯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备了一种可用于腺苷检测的适体生物传感器,以羧基磁性微球为载体,在其表面组装腺苷适体与地高辛修饰之腺苷适体互补的核酸短链,先加入一定浓度的腺苷,再连接抗地高辛的碱性磷酸酯酶,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发光值,根据腺苷加入前后化学发光强度的变化来定量检测腺苷。实验考察了羧基磁性微球用量、氨基修饰的腺苷适体用量、地高辛修饰的核酸短链用量及抗地高辛的碱性磷酸酯酶用量对体系组装和腺苷识别的影响。结果显示,优化条件下,在1.0×10~(-7)~1.0×10~(-3)mol/L范围内,腺苷浓度的对数与发光信号呈线性关系(r~2=0.976 9),定量下限为1.0×10~(-7)mol/L。与其他核苷相比,腺苷的选择特异性更好,且在稀释血清中适体对腺苷有很好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碱性磷酸酯酶论文参考文献
[1].江威,吴秋兰,窦欣,管政兵,蔡宇杰.解淀粉芽孢杆菌YP6中碱性磷酸酯酶AP3的酶学性质及其溶磷作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8
[2].严喜鸾,陈馨,肖义陂,刘杰.基于适体生物传感器的碱性磷酸酯酶化学发光检测腺苷[J].分析测试学报.2017
[3].徐爱贵,肖红波,睢玉芸,刘佳,巢龙.基于碱性磷酸酯酶催化银沉积增敏的痕量Hg~(2+)电分析[C].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4].张霄,胡晓丹,仲建锋,武爱华,徐重新.小菜蛾碱性磷酸酯酶受体表达与分子模拟[J].中国农业科学.2016
[5].王冰洁,袁向东,赵曼,刘臣,陈琳.棉铃虫中肠钙粘蛋白、氨肽酶N及碱性磷酸酯酶的抗血清对Cry1Ac和Cry2Aa毒力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6
[6].张涛.棉铃虫钙粘蛋白、氨肽酶N和碱性磷酸酯酶在CrylAc抗性演化中的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7].徐志红,李俊凯.多杀菌素对亚洲玉米螟碱性磷酸酯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
[8].来倩倩.焦磷酸抑制聚T模板CuNPs合成的非标记荧光探针用于碱性磷酸酯酶活性的测定[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5
[9].靳婷婷.亚洲玉米螟中肠类钙粘蛋白和碱性磷酸酯酶与Cry1Ac抗性产生关系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10].陆伟,冀堃.低碱性磷酸酯酶症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