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支护结构,该隧道支护结构应用于隧道施工中,隧道支护结构包括:第一管棚组件,第一管棚组件设置在隧道与位于隧道上方的地面之间;管幕组件,管幕组件设置在第一管棚组件的下方,管幕组件包括多个支撑管,多个支撑管组成环形结构以形成用于行驶车辆的隧道空间。本实用新型的隧道支护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施工结构不能保证地面沉降的精度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隧道支护结构,应用于隧道施工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支护结构包括:第一管棚组件(10),所述第一管棚组件(10)设置在隧道与位于所述隧道上方的地面之间;管幕组件(20),所述管幕组件(2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棚组件(10)的下方,所述管幕组件(20)包括多个支撑管(21),多个所述支撑管(21)组成环形结构以形成用于行驶车辆的隧道空间。
设计方案
1.一种隧道支护结构,应用于隧道施工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支护结构包括:
第一管棚组件(10),所述第一管棚组件(10)设置在隧道与位于所述隧道上方的地面之间;
管幕组件(20),所述管幕组件(2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棚组件(10)的下方,所述管幕组件(20)包括多个支撑管(21),多个所述支撑管(21)组成环形结构以形成用于行驶车辆的隧道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
第二管棚组件(30),所述第二管棚组件(30)设置在所述隧道空间的下端,以用于支撑车辆行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幕组件(20)包括第一支撑管幕组(22)和第二支撑管幕组(23),所述第一管棚组件(10)包括多个第一锁扣管(11),多个所述第一锁扣管(11)间隔地设置,以覆盖在所述第一支撑管幕组(22)的上方;所述第二管棚组件(30)包括多个第二锁扣管(31),多个所述第二锁扣管(31)间隔地设置,以覆盖在所述第二支撑管幕组(23)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锁扣管(11)和\/或多个所述第二锁扣管(31)呈波浪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棚组件(10)与所述第一支撑管幕组(22)之间设有第一混凝土层,所述第二管棚组件(30)与所述第二支撑管幕组(23)之间设有第二混凝土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
多个连接组件(40),所述连接组件(4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管(21)之间,多个所述连接组件(40)用于将多个所述支撑管(21)连接起来组成环形结构,
其中,所述连接组件(40)包括多个连接件(41),多个所述连接件(41)沿所述支撑管(21)的延伸方向间隔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管(21)之间相互连通以形成封闭的浇灌空间,所述浇灌空间为环形,以用于灌注混凝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21)上设有两个连通口(211),所述支撑管(21)通过两个所述连通口(211)分别与位于该支撑管(21)两侧的两个所述支撑管(21)的所述连通口(211)进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口(211)沿所述支撑管(21)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
第一顶撑组件(50),所述第一顶撑组件(50)设置在所述连通口(211)处,以连接所述连通口(211)的上端和下端;
其中,所述第一顶撑组件(50)包括多个第一顶撑杆(51),多个所述第一顶撑杆(51)沿所述支撑管(21)的延伸方向间隔地布置,以对相连的两个所述支撑管(21)的连接处进行顶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
第二顶撑组件(60),所述第二顶撑组件(60)设置在所述支撑管(21)内,所述第二顶撑组件(6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管(21)的内壁抵接以顶撑所述支撑管(21);
其中,所述第二顶撑组件(60)包括多个第二顶撑杆(61),多个所述第二顶撑杆(61)沿所述支撑管(21)的延伸方向间隔地布置,以对所述支撑管(21)进行顶撑。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隧道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隧道在施工过程和施工完成后对于地上施工的路基沉降的要求精度不是很高,而随着铁路和公路的扩张,一些隧道的施工其上方是现有的建筑,一旦下方隧道开挖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沉降现象,时间越长沉降越明显,对隧道施工上方的建筑造成破换,甚至倒塌,十分危险。
例如,现有的某火车站,由于处于市中心,路上交通拥堵,急需开设新的道路以分散车流,某市政规划建两条地下车道以穿过火车站,这样不仅能缓解了现有的道路拥堵,同时还解决了之前公路需要绕开火车站造成路程加长的问题。但是,在隧道施工中需要两条公路需要穿过火车站下方,其在开挖过程中对于现有的路面沉降具有极为严苛的要求,路基最大沉降为10mm,故,该隧道施工中如何控制地面沉降将成为本工程成败关键,而现有技术中的施工技术要求对于路上地面沉降的控制精度不高且施工极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支护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施工结构不能保证地面沉降的精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隧道支护结构,应用于隧道施工中,隧道支护结构包括:第一管棚组件,第一管棚组件设置在隧道与位于隧道上方的地面之间;管幕组件,管幕组件设置在第一管棚组件的下方,管幕组件包括多个支撑管,多个支撑管组成环形结构以形成用于行驶车辆的隧道空间。
进一步地,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第二管棚组件,第二管棚组件设置在隧道空间的下端,以用于支撑车辆行驶。
进一步地,管幕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管幕组和第二支撑管幕组,第一管棚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锁扣管,多个第一锁扣管间隔地设置,以覆盖在第一支撑管幕组的上方;第二管棚组件包括多个第二锁扣管,多个第二锁扣管间隔地设置,以覆盖在第二支撑管幕组的上方。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锁扣管和\/或多个第二锁扣管呈波浪形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管棚组件与第一支撑管幕组之间设有第一混凝土层,第二管棚组件与第二支撑管幕组之间设有第二混凝土层。
进一步地,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多个连接组件,连接组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管之间,多个连接组件用于将多个支撑管连接起来组成环形结构,其中,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连接件,多个连接件沿支撑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地设置。
进一步地,多个支撑管之间相互连通以形成封闭的浇灌空间,浇灌空间为环形,以用于灌注混凝土。
进一步地,支撑管上设有两个连通口,支撑管通过两个连通口分别与位于该支撑管两侧的两个支撑管的连通口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连通口沿支撑管的延伸方向设置,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第一顶撑组件,第一顶撑组件设置在连通口处,以连接连通口的上端和下端;其中,第一顶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顶撑杆,多个第一顶撑杆沿支撑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地布置,以对相连的两个支撑管的连接处进行顶撑。
进一步地,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第二顶撑组件,第二顶撑组件设置在支撑管内,第二顶撑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管的内壁抵接以顶撑支撑管;其中,第二顶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二顶撑杆,多个第二顶撑杆沿支撑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地布置,以对支撑管进行顶撑。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隧道支护结构,以应用在隧道施工中,该隧道支护结构包括第一管棚组件以及设置在其正下方的环形管幕组件,第一管棚组件设置在管幕组件上方以减小地面对管幕组件的压力,同时管幕组件与第一管棚组件一起对隧道进行支护大大降低了地面的沉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施工结构地面沉降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隧道支护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隧道支护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相邻两个支撑管连接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支撑管的侧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管棚组件;11、第一锁扣管;20、管幕组件;21、支撑管;211、连通口;22、第一支撑管幕组;23、第二支撑管幕组;30、第二管棚组件;31、第二锁扣管;40、连接组件;41、连接件;50、第一顶撑组件;51、第一顶撑杆;60、第二顶撑组件;61、第二顶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支护结构,应用于隧道施工中,请参考图1至图4,隧道支护结构包括:第一管棚组件10,第一管棚组件10设置在隧道与位于隧道上方的地面之间;管幕组件20,管幕组件20设置在第一管棚组件10的下方,管幕组件20包括多个支撑管21,多个支撑管21组成环形结构以形成用于行驶车辆的隧道空间。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隧道支护结构,以应用在隧道施工中,该隧道支护结构包括第一管棚组件10以及设置在其正下方的环形管幕组件20,第一管棚组件10设置在管幕组件20上方以减小地面对管幕组件20的压力,同时管幕组件20与第一管棚组件10一起对隧道进行支护大大降低了地面的沉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施工结构地面沉降大的问题。
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第二管棚组件30,第二管棚组件30设置在隧道空间的下端,以用于支撑车辆行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隧道支护结构还设有第二管棚组件30,第二管棚组件30设置在管幕组件20组成的封闭的隧道空间下端,以减小隧道内车辆对下方的管幕组件20的压力。
管幕组件20包括第一支撑管幕组22和第二支撑管幕组23,第一管棚组件10包括多个第一锁扣管11,多个第一锁扣管11间隔地设置,以覆盖在第一支撑管幕组22的上方;第二管棚组件30包括多个第二锁扣管31,多个第二锁扣管31间隔地设置,以覆盖在第二支撑管幕组23的上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管幕组件20具有第一支撑管幕组22和第二支撑管幕组23,第一支撑管幕组22位于第二支撑管幕组23的上方,第一管棚组件10设置在第一支撑管幕组22的正上方,第二管棚组件30设置在第二支撑管幕组23的上方,第一管棚组件10和第二管棚组件30均包括多个钢管组成,多个钢管间隔地设置成一排以组成第一管棚组件10或第二管棚组件30,第一管棚组件10还可根据设置为多拍的钢管,各个钢管之间相互连接。。
多个第一锁扣管11和\/或多个第二锁扣管31呈波浪形设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管棚组件10和第二管棚组件30根据各自其下方的管幕组件20的形状进行设置,管幕组件20由多个圆形的支撑管组成,多个支撑管的上方为一个个圆弧间隔地设置,第一管棚组件10和第二管棚组件30根据支撑管设置成波浪形。
第一管棚组件10与第一支撑管幕组22之间设有第一混凝土层,第二管棚组件30与第二支撑管幕组23之间设有第二混凝土层。
本实施例中的在第一管棚组件10与第一支撑管幕组22之间填充由混凝土,在第二管棚组件30与第二支撑管幕组23之间设有第二混凝土层。
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多个连接组件40,连接件41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管21之间,多个连接组件40用于将多个支撑管21连接起来组成环形结构,其中,连接组件40包括多个连接件41,多个连接件41沿支撑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地设置。多个支撑管21之间相互连通以形成封闭的浇灌空间,浇灌空间为环形,以用于灌注混凝土。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隧道支护结构在相邻的支撑管21之间还设置有连接组件40,多个支撑管21通过各个连接组件40连接在一起围成封闭的隧道空间,相邻的两个支撑管21设有一个连接组件40,每组连接组件40包括多个连接件41.连接件41优选钢管,钢管两端分别焊接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管21上,以将两个支撑管21连接起来,多个连接件41沿支撑管21的延伸方向间隔地设置
支撑管21上设有两个连通口211,支撑管21通过两个连通口211分别与位于该支撑管21两侧的两个支撑管21的连通口211进行连接。
如图2至4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每个支撑管21的两侧沿支撑管的延伸方向进行切割,以形成连通口211,两个相邻的支撑管21通过相对的连通口211对接焊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支撑管21之间的连通。
连通口211沿支撑管21的延伸方向设置,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第一顶撑组件50,第一顶撑组件50设置在连通口211处,以连接连通口211的上端和下端;其中,第一顶撑组件50包括多个第一顶撑杆51,多个第一顶撑杆51沿支撑管21的延伸方向间隔地布置,以对相连的两个支撑管21的连接处进行顶撑。隧道支护结构还包括:第二顶撑组件60,第二顶撑组件60设置在支撑管21内,第二顶撑组件60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管21的内壁抵接以顶撑支撑管21;其中,第二顶撑组件60包括多个第二顶撑杆61,多个第二顶撑杆61沿支撑管21的延伸方向间隔地布置,以对支撑管21进行顶撑。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隧道支护结构设有第一顶撑组件50和第二顶撑组件60,第一顶撑组件50包括多个第一顶撑杆51,第一顶撑组件50沿支撑管的延伸方向设置在两个支撑管的连接处,多个第一顶撑杆51间隔地设置以对支撑管进行支撑;第二顶撑组件60包括多个第二顶撑杆61,第二顶撑组件60设置在支撑管21内,多个第二顶撑杆61沿支撑管21的延伸方向间隔地进行设置,以对支撑管21的不同位置进行顶撑,防止支撑管21局部压扁或变形。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隧道支护结构,以应用在隧道施工中,该隧道支护结构包括第一管棚组件10以及设置在其正下方的环形管幕组件20,第一管棚组件10设置在管幕组件20上方以减小地面对管幕组件20的压力,同时管幕组件20与第一管棚组件10一起对隧道进行支护大大降低了地面的沉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施工结构地面沉降大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3649.7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8(济南)
授权编号:CN209586393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E21D 11/14
专利分类号:E21D11/14;E21D11/10
范畴分类:25A;
申请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奥体西路2666号铁建大厦A座
发明人:王焕;李占先;苏国举;刘秀芝;高艳花;袁洋;郭勇;曹晶;李腾
第一发明人:王焕
当前权利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韩建伟;谢湘宁
代理机构:1124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支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