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动力学效应论文_马福东,王婷,彭斌,刘建友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气动力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空气动力学,隧道,高速铁路,车站,地下,数值。

空气动力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马福东,王婷,彭斌,刘建友[1](2020)在《复杂深埋地下高铁车站站台及通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模拟及设计对策选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京张高铁新八达岭隧道及地下车站的设计方案,采用数值计算软件,模拟地下车站屏蔽门和安全门两种模式下站台的最大风速、最大瞬变压力、压缩波峰值、人行通道最大风速等空气动力学效应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无站台门时,车站中部会车使站内气动效应最不利,压力最大峰值可达508 Pa;设置屏蔽门时车站越行线位置的气动效应恶化,高速过站时在屏蔽门上产生的气动压力最大达到937 Pa,屏蔽门门口位置的最大风速值可达9.88 m/s;设置安全门时,到发线越行对站台风压作用小,站台风速低于5 m/s,站内人行通道风速可达7.5 m/s。八达岭地下车站采用安全门模式,站台风压和站内风速均可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20年01期)

李学伟[2](2019)在《京霸高速铁路北京新机场地下车站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修建高速铁路。为了解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与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人们开始在地下修建高速铁路地下车站。但涉及高速铁路地下车站的一系列空气动力学问题也随之而来,稍有考虑不周,都会对车站内结构的设计以及乘客的安全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速铁路地下车站的气动效应进行详细的研究。本论文以京霸高速铁路北京新机场地下车站为工程依据,采用FLUENT有限元软件,对高速铁路地下车站的空气动力学相关问题进行仿真模拟,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相关结论如下:(1)对空气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及进一步研究,以此为理论基础,为仿真计算设置边界条件。并根据已有的实测数据对数值计算进行验证,以保证数值模拟的可信度。(2)分析并总结了列车驶入地下车站站前隧道时,引起隧道以及地下车站内空气压力变化的基本规律。模拟了列车分别从不同方向单线运行时,在不同阶段中对地下车站以及屏蔽门附近产生的气动效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列车进站前产生的压力波成为造成屏蔽门及其周围空间气动压力达到极值的首要因素。(3)研究了地下车站站内隔离墙对站台位置处气动效应的保护作用,并模拟了高速列车在地下车站不同位置交会时对地下车站的气动效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交会的两辆高速列车所产生的压力波在车站内相互迭加或相互抵消是影响地下车站内屏蔽门位置处气动效应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的控制待交会列车先后进入地下车站的时间差,将会使屏蔽门位置处的气动压力降至最低。本论文对京霸高速铁路北京新机场地下车站实施了精细化建模并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充分地分析了地下车站站内结构对于高速列车进站以及列车交会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地下车站内屏蔽门所受气动荷载情况,为设计地下车站屏蔽门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28)

马冀,孙海华,张晓天,张云清[3](2017)在《考虑空气动力学效应的赛车操纵动力学行驶轨迹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动力学效应不仅直接影响赛车的加速特性与燃油经济性,对赛车的操纵稳定性也有很大影响。本文建立整车气动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外流场进行数值分析,得到赛车不同行驶状态下气动力参数,建立"不等长双横臂悬架","齿轮齿条转向"为基本特征的整车动力学模型,通过动力学仿真对比空气动力学效应对整车操控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稳态回转等工况分析不足转向特性,横摆角速度响应时间,最大侧向加速度等性能指标,评价空气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22)

冯娴慧,褚燕燕[4](2017)在《基于空气动力学模拟的城市绿地局地微气候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社区2km内尺度上,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空气动力模拟软件,融合绿地生物特征解释式,设置城市近地面层典型气候条件,模拟社区建筑群与绿地之间的局地微气候风温效应场景。模拟实验结果证实,绿地与建筑区域之间的气候效应与其布局方式密切相关,绿地格局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微气候风温环境的变化。正是由于不同空间格局绿地营造的不同微气候环境,因而不同规划设计方案对生境状况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从模拟结果来看,在绿地的不同布局环境中,绿地与建筑区之间微气候的风速大小、风场分布及温度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定量关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来确定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7年04期)

周奎,阮方鸣,张景,苏明,王珩[5](2016)在《电极移动速度效应的空气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解释了电极向靶运动过程中放电间隙形成局部低真空的机理.结合小间隙放电的双过程模型,初步阐释了气体压强变化对放电间隙内部相关电参量的影响机理,进而分析电极速度对放电参数的影响.基于我们团队自主研制的电极移动速度效应检测仪,进行反复实验,对大量的试验数据进行仿真分析,探索小间隙静电放电过程中放电参数对电极移动速度的依赖性.结果表明:电极移动速度与放电电流峰值、放电电流脉冲上升速度,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与放电电流脉冲下降速度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于推进非接触静电放电测试标准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刘俊,车轮飞[6](2016)在《高速模式下地铁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断面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维数值模拟方法和动网格技术对地铁列车以高速通过不同断面地铁隧道时的空气动力学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车体表面的压力变化情况,由车外压力换算得到了车内压力。参考美国地铁压力舒适度标准选取了最优断面;针对单体隧道和普通区间隧道2种情况,给出了时速100~140km/h时不同动态密封指数下,B型和A型地铁列车的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断面优化取值,可供城市高速地铁隧道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6年05期)

程爱君,马伟斌[7](2016)在《铁路隧道变截面空气动力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隧道内瞬变压力、洞口微气压波与隧道长度、列车速度的关系,结合相近长度隧道的现场实测结果,得出了动车组以300和350 km/h速度通过一长度800 m隧道时隧道内瞬变压力界限值与洞口微气压波。分析结果表明,该隧道内变截面处断面面积由100 m2减为93 m2后,瞬变压力与微气压波能满足设计标准的要求。通过仿真计算进一步验证了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6年01期)

李红梅,刘磊,白鑫,孙丽霞,宣言[8](2015)在《套衬对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流体动力学计算软件建立动车组通过带有套衬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模型,运用滑移网格技术数值模拟了动车组通过隧道时的叁维非定常可压缩外流场,分析套衬位置和厚度对车体表面、隧道壁面压力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套衬位于隧道入口时,车体表面压力变化最大,比无套衬时增加6.58%,套衬位于隧道出口时,车体表面的压力变化最小;套衬位置对隧道内压力分布规律影响较小,隧道壁面压力变化最大值均出现在距进口1 492 m附近,套衬位于隧道入口时,大多数监测点的压力均最大,套衬位于隧道出口时,隧道壁面大多数监测点的压力相对较小;相对于无套衬时,压力变化最大值增幅为2.44%,降幅可达2.03%;随着套衬厚度的增加,隧道壁面、车体表面压力变化最大值不断增加,比无套衬时分别增加约4.39%和7.90%。(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5年12期)

张雄[9](2015)在《地铁空气动力学效应实车测试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昆明地铁首期工程南段为对象,对地铁空气动力学效应实车测试方法进行研究,为后续的测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主要测试项目、测试工况的选取以及测点的布置。(本文来源于《2015年第十六届西南地区暖通热能动力及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14)

王建仓[10](2015)在《京张城际高速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开始步入高铁时代,为了解决城市用地紧张与人们出行方便之间的矛盾,人们开始将高速铁路车站设置于地下,然而,当列车高速通过结构复杂的地下车站时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影响人们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需对高速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和缓解措施做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本文以京张城际高速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初步设计图纸(方案二)为工程依据,以空气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八达岭车站进行仿真建模计算,探讨了当高速列车通过八达岭地下车站时,所引起站内气动效应的变化规律,主要完成的工作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无泄压井、屏蔽门时,列车高速通过八达岭地下车站时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站内气动效应最为不利的过站方式为“站中会车”,在该工况下站台位置最大的瞬变压力值为0.58kPa/1.7s,超过了[p]<0.41kPa/1.7s的舒适性标准,站台最大风速值为3.49m/s,满足《地铁设计规范》中“站台和站厅层瞬时风速不宜大于5m/s”的建议2、研究了屏蔽门的设置对地下车站气动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屏蔽门设置后,站台位置的最大瞬变压力值为0.4kPa/1.7s,满足舒适性标准,但会使得车站内正线位置处的气动效应恶化;列车在正线中心会车时在屏蔽门上产生的气动压力最大达到937Pa,屏蔽门门口位置的风速值最大达到了9.88m/s,其超过了《地铁设计规范》中“站台和站厅层瞬时风速不宜大于5m/s”的建议。3、研究了泄压井对地下车站站内气动效应的影响,优化了泄压井的位置和面积。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缓解八达岭地下车站气动效应最为有利位置应该在区间隧道与喇叭口的交汇处,在此位置设置泄压井的最优开口率应该在25%—30%之间;按照优化后的工况设置泄压井时可以降低站台位置最大压力值31.36%,最大瞬变压力值31.03%,最大风速值42.69%。4、研究了地下车站中岩墙对车站气动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岩墙会明显降低站台上的气动效应,尤其是站台位置风速值,降幅超过100%,但会使得岩墙中间的正线上的气动效应恶化,影响了过站列车上乘客的舒适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空气动力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修建高速铁路。为了解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与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人们开始在地下修建高速铁路地下车站。但涉及高速铁路地下车站的一系列空气动力学问题也随之而来,稍有考虑不周,都会对车站内结构的设计以及乘客的安全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速铁路地下车站的气动效应进行详细的研究。本论文以京霸高速铁路北京新机场地下车站为工程依据,采用FLUENT有限元软件,对高速铁路地下车站的空气动力学相关问题进行仿真模拟,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相关结论如下:(1)对空气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及进一步研究,以此为理论基础,为仿真计算设置边界条件。并根据已有的实测数据对数值计算进行验证,以保证数值模拟的可信度。(2)分析并总结了列车驶入地下车站站前隧道时,引起隧道以及地下车站内空气压力变化的基本规律。模拟了列车分别从不同方向单线运行时,在不同阶段中对地下车站以及屏蔽门附近产生的气动效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列车进站前产生的压力波成为造成屏蔽门及其周围空间气动压力达到极值的首要因素。(3)研究了地下车站站内隔离墙对站台位置处气动效应的保护作用,并模拟了高速列车在地下车站不同位置交会时对地下车站的气动效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交会的两辆高速列车所产生的压力波在车站内相互迭加或相互抵消是影响地下车站内屏蔽门位置处气动效应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的控制待交会列车先后进入地下车站的时间差,将会使屏蔽门位置处的气动压力降至最低。本论文对京霸高速铁路北京新机场地下车站实施了精细化建模并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充分地分析了地下车站站内结构对于高速列车进站以及列车交会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地下车站内屏蔽门所受气动荷载情况,为设计地下车站屏蔽门提供了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气动力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马福东,王婷,彭斌,刘建友.复杂深埋地下高铁车站站台及通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模拟及设计对策选定[J].铁道标准设计.2020

[2].李学伟.京霸高速铁路北京新机场地下车站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3].马冀,孙海华,张晓天,张云清.考虑空气动力学效应的赛车操纵动力学行驶轨迹优化[C].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4].冯娴慧,褚燕燕.基于空气动力学模拟的城市绿地局地微气候效应研究[J].中国园林.2017

[5].周奎,阮方鸣,张景,苏明,王珩.电极移动速度效应的空气动力学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6

[6].刘俊,车轮飞.高速模式下地铁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断面优化分析[J].暖通空调.2016

[7].程爱君,马伟斌.铁路隧道变截面空气动力学效应分析[J].铁道建筑.2016

[8].李红梅,刘磊,白鑫,孙丽霞,宣言.套衬对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影响研究[J].铁道建筑.2015

[9].张雄.地铁空气动力学效应实车测试方案研究[C].2015年第十六届西南地区暖通热能动力及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10].王建仓.京张城际高速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空气动力学效应一1歹lJ车穿越隧道产生空气动力学效一1列车穿越隧道产生空气动力学效应一1列车穿越隧道产生空气动力学效应一2AEA新型列车及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滑坡飞行位移曲线

标签:;  ;  ;  ;  ;  ;  ;  

空气动力学效应论文_马福东,王婷,彭斌,刘建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