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梧州市543000
1.病例报告
患者,17岁,孕1产0,因“停经40+2周,下腹胀痛伴阴道流血流液15小时”于2015年06月10日23时30分入院。核对孕周无误,孕期经过顺利,定期产检,孕7月时出现双下肢浮肿并逐渐加重,体重增加明显,但未予特殊处理,2天前有轻度右上腹隐痛,无阴道流血流液,10日早08时30分无诱因出现下腹胀痛,伴少量阴道流血,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胆红素明显升高,凝血功能异常,18:30胎膜自破,羊水Ⅲ度浑浊,转本院治疗。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病史。入院查体:T36.5℃,P122次/min,R22次/min,BP120/70mmHg。体型肥胖,皮肤巩膜黄染,无肝掌、蜘蛛痣。颈软,心肺听诊正常,肝脾肋下未及,腹壁水肿,腹肌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双下肢重度水肿。产科检查:宫高41cm,腹围107cm,不规则宫缩,胎先露头,浅入盆,胎心142次/min。骨盆外测量22cm-25cm-18cm-8.5cm。阴检:外阴未产型,阴道畅,宫颈软,宫口开大2.5cm,胎膜已破,见少量黄色粘稠羊水流出,先露-2。
外院生化检查:ALT151U/L,AST172U/L,TBIL107.30μmol/L,DBIL67.4μmol/L。凝血四项PT26.8s,APTT52.35s,FIB0.38g/L,WBC15.31×10E9;入院诊断:孕1产0妊娠40+2周头位临产;重症肝炎;胎儿窘迫。考虑胎儿窘迫,完善各项检查同时,配血及输凝血因子如冷沉淀、新鲜血浆,急诊行全麻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见羊水呈黄绿色、粘稠粪染,量约600ml,助娩一男活婴,Apgar评分:1min4分,5min7分,体重3500g,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出血约2500ml,予宫肌注射卡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250ug后宫缩好转。
术前化验肝肾功ALT157U/L,AST195U/L,GLU3.39mmol/L,BUN6.72mmol/L,尿酸533μmol/L,Scr243μmol/L;凝血四项PT27.6s,APTT60.4s,FIB0.66g/L;病毒性肝炎抗原抗体检测均阴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支持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诊断,术后给予抗感染、利尿、输新鲜血浆及冷沉淀等治疗,动态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术后第1日白细胞进行性增高(自14.97×109/L增至34.95×109/L),血红蛋白自145g/L降至88g/L,肝肾功提示转氨酶及胆红素进一步升高,术后第2日黄疸明显加重,腹胀明显,出现大量腹水,肝肾功提示酶胆分离,病情危重,术后7天出现腹壁伤口渗液严重,伤口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复查肝功示低蛋白血症,予拆线加强换药,伤口行二次缝合术,继续给予保肝、退黄、抗感染、输血及血浆等治疗,患者于2015年7月2日痊愈出院。出院诊断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
2、病例讨论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fattyliverofpregnancy,AFLP)是一种发生于妊娠晚期或产后早期的严重并发症,平均妊娠周数为35~36周,多见于初产妇、男胎及多胎妊娠。
目前认为AFLP的发病机制与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的酶缺陷有关。AFLP早期诊断困难,该患者病史短,临产后急诊入院,发现肝功异常,入院前两天出现右上腹隐痛,呕吐胃内容物1次,未予重视,起病急,黄疸迅速加深,凝血障碍,故入院时拟诊为重症肝炎,因临产、胎儿窘迫,在完善相关化验改善凝血功能同时,急诊行剖宫产术,新生儿得以及时抢救。
一项前瞻性研究提出AFLP的诊断标准:(1)呕吐;(2)腹痛;(3)多尿或烦渴;(4)脑病;(5)胆红素升高(>14μmol/L);(6)低血糖(<4mmol/L);(7)高尿酸血症(>340μmol/L);(8)白细胞增多(>11×109/L);(9)超声下可见腹水或“亮肝”;(10)转氨酶升高(ALT、AST>42U/L);(11)血氨升高(>47μmol/L);(12)肾损害(血肌酐>150μmol/L);(13)凝血异常(凝血酶原时间>14s或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34s);(14)肝活检提示微囊泡脂肪变。在无其他疾病可以解释的情况下,符合上述6项或6项以上指标即可确诊。
该患者化验提示肝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异常升高,血氨升高,凝血功能障碍,确诊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虽明确诊断滞后,但剖宫产终止妊娠及时。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给予输新鲜血浆及冷沉淀,改善其凝血功能,宫肌注射卡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250ug后宫缩好转,产后出血得以有效控制。术后肝肾功能损害加剧,出现酶胆分离、急性肾功能不全,腹壁伤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给予加强护肝支持治疗,腹壁伤口二次缝合,患者最终得以成功救治。因此,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AFLP应尽快终止妊娠,而防治产后出血及多脏器功能损害是抢救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