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摩擦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摩擦,表面,性能,效应,疏水,润滑油,添加剂。
摩擦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杰,孟祥铠,王玉明,梁杨杨,彭旭东[1](2019)在《机械密封织构化表面粗糙度效应的有限元模型与摩擦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粗糙度效应对机械密封织构化端面承载能力、摩擦学特性以及密封性能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机械密封的混合润滑模型,针对确定性非高斯随机分布粗糙表面,考虑润滑液膜的宏微观空化作用和粗糙峰的接触,研究了圆孔型织构化机械密封的摩擦学性能和密封性能.结果表明:平衡状态下处于全膜润滑区间的非高斯型粗糙织构表面,在研究范围内均方根值越大的表面其减摩效果越好,且泄漏率越大,从混合润滑区到全膜润滑区转变的速度也随之增大;非高斯表面的偏态值和峰态值对密封表面的承载能力,润滑性能以及密封性能有影响,但无明显规律;在混合润滑区,圆孔织构具有增摩效果,而在全膜润滑区表现出减摩效果.(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行阳,阮敬杰,葛宙,杨义,曹允[2](2018)在《边缘效应对织构化Si-DLC膜油中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起边缘应力集中的边缘效应是影响边界润滑条件下织构材料摩擦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中采用激光加工、电化学和机械抛光的方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边缘未修形和修形凹坑织构,在此基础上采用溅射/射频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沉积了Si-DLC膜,研究了边缘修形对织构化薄膜在油中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加载条件下凹坑织构接触界面的应力分布,考察了修形对边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缘修形可大幅降低凹坑织构化薄膜与不锈钢对偶球配副间的摩擦以及对偶的磨损.织构的摩擦学性能与边缘效应呈正相关关系,边缘修形可使凹坑边缘的最大接触应力降低30%左右,有利于缓和凹坑边缘的刮擦作用从而降低织构材料的摩擦磨损.(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淑燕,张东,郭峰[3](2018)在《离子液体和ZDDP的摩擦学性能及协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离子液体和ZDDP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以及协同作用机制,以降低ZDDP在工业润滑油中的用量或开发新添加剂。方法选用聚α烯烃(PAO-4和PAO-8)为基础油,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和季膦盐油酸离子液体(Ionic Liquid,IL)为添加剂,在四球试验机上考察了添加剂对基础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及协同作用机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EDS对磨斑表面进行形貌和化学组分分析,利用表面粗糙度轮廓仪对磨斑进行了叁维扫描并测量了其粗糙度,利用球盘式光干涉测量装置研究了添加剂对成膜特性的影响。结果 40℃时,ZDDP和IL复配物的摩擦系数介于ZDDP和IL之间。100℃时,基础油PAO4失效,添加ZDDP和IL复配物后,其摩擦系数降低至0.085,低于单独添加IL和ZDDP时的摩擦系数。基础油PAO8的摩擦系数约为0.11,单独添加IL与添加ZDDP和IL复配物后的摩擦系数非常接近(约为0.09)。SEM图像显示,在40℃和100℃时向基础油中添加ZDDP和IL复配物,工况下对应的磨斑直径最小,且表面粗糙度值均小于基础油和基础油中添加ZDDP。卷吸速度为300 mm/s和450 mm/s时,单独添加IL或添加ZDDP和IL复配物,可提高润滑油的中心膜厚,有效缓解乏油状况。结论与基础油相比,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ZDDP和离子液体复配时具有很好的减摩抗磨协同效应;混合润滑条件下,向基础油PAO中单独添加IL或ZDDP和IL复配物时,可有效减缓接触区内的乏油状况。(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张琳[4](2018)在《ZTA陶瓷表面织构制备及其摩擦学增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车祸等意外事故频发,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饱受关节性病痛的折磨。由于普通药物难以完全治愈,人工关节置换成为治疗关节性疾病最有效的途径。陶瓷材料例如ZrO_2和Al_2O_3由于其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能优异被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人工关节材料,但陶瓷材料是一种脆性材料且导致其摩擦学性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本论文通过在陶瓷材料表面进行表面织构构筑,来改善陶瓷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扩大其在人工关节领域的应用。本文利用热压烧结法制备了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25 wt.%ZrO_2(3 mol.%Y_2O_3)增韧Al_2O_3陶瓷(ZTA),同时对ZTA陶瓷组织结构、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还研究了其摩擦学性能。利用光纤激光器在ZTA陶瓷表面进行圆孔型织构构筑,并探索激光功率,激光调Q频率、雕刻速度及脉冲宽度对圆孔型织构尺寸以及热影响区厚度、圆度和锥度的影响。依据织构质量的分析,当激光功率为12 W,激光调Q频率为50 kHz,雕刻速度为1000 mm/s,脉冲宽度为45 ns时,可以获得直径约为95μm和深度约为20μm的圆孔型织构,此时圆孔的热影响区厚度为13.5μm,圆度为0.88,锥度为0.6。并利用上述激光加工工艺参数在ZTA陶瓷表面加工了织构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12%、32%和45%的圆孔型织构阵列。在干摩擦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织构面积百分比(0%、6%、12%和32%)对ZTA陶瓷与Al_2O_3销对磨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的ZTA陶瓷进行摩擦学测试。当载荷为40 N时,随着织构面积百分比的增加,ZTA陶瓷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相应增加,摩擦系数从0.48升高到0.62,磨损率从7.8×10~(-9)mm~3/Nm增加到1.2×10~(-8)mm~3/Nm,织构并没有起到减磨的作用。当载荷为70 N时,随着织构面积百分比的增加,ZTA陶瓷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先减小后增大,无表面织构的ZTA陶瓷摩擦系数为0.73,磨损率为9.2×10~-44 mm~3/Nm,织构面积百分比为12%时ZTA陶瓷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降低到最小值分别为0.49和4.9×10~(-5)mm~3/Nm。当载荷继续增大到100 N时,无表面织构的ZTA陶瓷摩擦系数为0.50,磨损率为3.8×10~(-7)mm~3/Nm,织构面积百分比为6%时,ZTA陶瓷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降低到最小分别为0.47和8.5×10~(-8)mm~3/Nm。载荷为70 N和100 N时,ZTA陶瓷表面的圆孔型织构通过收集磨屑,减少摩擦过程中磨屑产生的犁削作用,有效的抑制了陶瓷表面的脆性断裂,改善ZTA陶瓷的摩擦学性能。在模拟关节滑液条件下,对织构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6%、12%、32%和45%的ZTA陶瓷与Al_2O_3对磨时的行为。当载荷为40 N时,ZTA陶瓷的摩擦系数随织构百分比的增加而减小,无表面织构的ZTA陶瓷摩擦系数为0.202,织构面积百分比为45%时ZTA陶瓷的摩擦系数达到最小值为0.166。当载荷增大到70 N时,随着织构面积百分比的增加摩擦系数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无表面织构的ZTA陶瓷摩擦系数为0.186,织构面积为45%时ZTA陶瓷的摩擦系数达到最小值为0.175。当载荷继续增加到100 N时,随着织构面积百分比的增加摩擦系数同样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无表面织构的ZTA陶瓷摩擦系数为0.192,织构面积为45%时ZTA陶瓷的摩擦系数达到最小值大约为0.178。在模拟关节滑液润滑条件下,表面织构可以储存润滑液,同时提供一定的承载力,从而改善ZTA陶瓷的摩擦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江泽琦,方建华,刘坪,陈波水,冯彦寒[5](2018)在《电磁效应对润滑油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改进的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电磁场作用下磷酸叁甲酚酯(T306)、硫代磷酸铵盐(T307)、氯化石蜡(T301)、丁辛基二硫代磷酸锌(T202)、双辛基二硫代磷酸锌(T203)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并结合表面分析结果从电磁场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对润滑油的润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磁效应有利于增强T306的抗磨性能,但会削弱T307的抗磨性能,且对这两种添加剂的减摩性能有不利影响;电磁效应有利于增强T301,T202,T203的抗磨和减摩性能。在物理效应方面,主要考虑电磁场对磨损微粒的作用力;在化学效应方面,主要从添加剂所含活性元素及其分子结构等方面考虑其与润滑性能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Sahil,Julka,Mohd,Imran,Ansari,Dineshsingh,G.Thakur[6](2016)在《pH值对用于海洋环境的Ni-P-Al_2O_3化学复合镀层的机械,物理和摩擦学属性影响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Successful co-deposi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within an Electroless Nickel-Phosphorous(ENi-P) matrix is dependent on various factors like bath composition, particle compatibility with metallic matrix, bath reactivity(pH), particle size and their distribution. ENi-P deposits incorporating Al_2O_3/Alumina in a disperse phase have varied effects on properties and attributes like surface roughness(Ra), microhardness, wear resistance,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deposits obtained. This paper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alumina(1.55 g/L) on Ra, microhardness, surface morphology, deposition rate, wettability, wear resistance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ENi-P-Al_2O_3 composite deposits on mild steel substrates at bath pH 5, 7 and 9. Study reveals that optimum deposit parameters and deposition rates are achieved with bath pH. However, not much study has been undertaken concerning composite deposits obtained from higher bath pH or basic bath. This is attributable to the fact that at higher bath pH or alkaline baths, the bath gets unstable and eventually degrades or decomposes, thereby resulting in sub optimal or poor deposition. Henc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by preparing suitable baths, operating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and enabling successful composite deposition in acidic and alkaline baths have reveale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above mentioned properties of the as-deposited composite deposits, as the pH is increased from pH 5 to pH 9. This aspect can therefore be advantageously utilized for preparing various marine components like fasteners, nuts, bolts, washers, pipes, cables, components having relative motion etc.(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期刊2016年04期)
杨蔚权,陈波水,方建华,王九,谷科城[7](2016)在《含氮基团与油酸甲酯型硼酸酯的摩擦学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油酸甲酯为原料,分别制备了一种油酸甲酯型硼酸酯类化合物和一种油酸甲酯型含氮硼酸酯类化合物。采用红外光谱方法表征了其键合结构,并采用四球摩擦试验机评测了其在液体石蜡和菜籽油2种基础油中的抗磨减摩特性,以考察含氮基团对油酸甲酯型硼酸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添加油酸甲酯型硼酸酯相比,在2种基础油中添加含氮基团的油酸甲酯型硼酸酯均可提高承载能力;引入含氮基团对液体石蜡极压性能无明显影响,但会提高其抗磨性能,且仅在低添加量时可提高减摩性能,而在较高添加量时会降低减摩性能;引入含氮基团可提高菜籽油极压性能,但会降低减摩性能,且仅在低添加量时可提高抗磨性能,而在较高添加量时会降低抗磨性能。(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6年02期)
任洪梅[8](2015)在《界面效应对钛合金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密度小,比强度高,疲劳抗力高,特别是在海洋气氛中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领域。然而,钛合金存在着摩擦系数高,对粘着磨损和微动磨损非常敏感,耐磨性差,严重影响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极大地限制了钛合金的应用。本文旨在通过改变钛合金的界面效应包括表面形貌和表面润湿性探讨微结构的形貌和表面润湿性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本文为提高钛合金的摩擦学性能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低表面能修饰光滑Ti6A14 V合金表面制备出符合Wenzel模型的疏水表面,涂覆SiO2制备出符合Cassie模型的疏水表面。涂覆Si02改变了水滴与表面的接触方式其接触角为140.6°,滚动角为56.5°。2.经激光加工微结构和低表面能修饰相结合,制备出符合Wenzel状态的疏水Ti6A14V表面,涂覆Si02得到符合Cassie状态的超疏水Ti6A14V表面。且比光滑表面具有更大的接触角和更小的滚动角。微结构间距为100μm的表面接触角大于300μm的,网格微结构表面的接触角大于点阵的。网格的最大接触角可达158.4°,滚动角只有3.6°。3.光滑Ti6A14V合金表面的摩擦学性能测试表明,随表面疏水性能的增强,试样的摩擦系数减小,磨痕深度变浅。在50 mN载荷下,符合Cassie模型或Wenzel模型的表面均可显着减小摩擦系数,但在5 N载荷下,这种作用减弱。表面涂覆Si02的比磨损率比空白样减小了7.69%,表面未涂覆SiO2的比磨损率比空白样减小了3.08%。4.激光加工表面的摩擦学性能测试表明,在50 mN载荷下,表面未涂覆SiO2的摩擦系数为空白样的0.6倍左右,而表面涂覆SiO2的摩擦系数仅为空白样的0.5倍左右。网格的摩擦系数为点阵的0.8倍左右。在5N载荷条件下,表面涂覆SiO2的网格和点阵的比磨损率相比空白样分别降低了53.8%和32.3%。但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并不显着,涂覆SiO2有助于减小摩擦系数曲线的波动性。5.在低速下,符合Cassie模型或Wenzel模型的表面可显着提高摩擦学性能,但在高速下,这种作用减弱。间距越大速度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越大,且涂覆Si02的网格的摩擦学性能受速度的影响小于点阵的。(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5-12-01)
李康妹[9](2015)在《基于激光冲击效应的微坑加工方法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导致的磨损是机械设备失效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控制摩擦、改善润滑与减少磨损已成为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综合提高机械系统运转效率和服役寿命的迫切需求。微坑阵列等表面织构能够有效改善摩擦副表面的摩擦学性能,延长摩擦副的使用寿命。基于激光冲击效应的微坑阵列加工方法是一种利用激光冲击力学效应的微坑加工新方法,目前人们对该工艺的工艺方法及所加工微坑阵列的摩擦学性能了解尚不系统和深入。本文以典型金属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基于激光冲击效应的微坑阵列加工工艺机理、工艺适用性、激光冲击工艺参数对微坑阵列几何物理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微坑阵列的摩擦磨损性能,为激光冲击工艺参数选择提供优选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激光冲击微造型工艺机理与工艺方法研究。结合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形成过程分析和高压冲击波作用下材料高应变率动态响应过程仿真建模,揭示了激光冲击微造型工艺机理,并对微坑塑性变形状态及残余应力状态进行了预测。通过考察典型金属材料在激光冲击微造型工艺中所制备微坑几何形貌与尺寸的一致性,发现激光冲击微造型工艺具有良好的工艺稳定性和材料适用性,从而为激光冲击微造型工艺规律分析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基础。基于激光冲击微造型工艺过程,提出了一种高应变率条件下材料动态硬度的测试方法。二、激光冲击微造型工艺影响规律研究。通过激光冲击微造型试验,系统研究了激光冲击微造型工艺参数(激光功率密度、光斑直径和重复冲击次数等)对微坑几何特征(直径、深度及深径比等)和微坑表面粗糙度、塑性变形层显微硬度、晶粒尺寸等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大和激光重复冲击次数的增加,微坑直径、深度、深径比、塑性变形层的硬化程度以及晶粒细化程度均增大,但由于应变硬化作用,会表现出冲击饱和效应。随着激光光斑直径的增大,微坑直径也相应增大,但始终小于光斑直径。在激光单脉冲能量一定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激光光斑直径阈值,当光斑直径大于该阈值时,微坑深度、深径比、塑性变形层硬化程度以及晶粒细化程度均随着激光光斑直径的增大而减小。当光斑直径小于该阈值时,在等离子体屏蔽效应的作用下,随着光斑直径的增大,微坑深度、微坑塑性变形层硬化程度以及晶粒细化程度均随之增大,微坑深径比的变化因具体情况而异。激光冲击微造型工艺对微坑表面粗糙度的改变取决于材料的原始表面粗糙度及激光冲击参数。当材料原始表面粗糙度较大,且激光功率密度和重复冲击次数较小时,微坑表面粗糙度小于原始表面粗糙度。反之,则大于原始表面粗糙度。叁、动压润滑条件下微坑阵列的摩擦性能研究。在流体动压润滑条件下,通过叁维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微坑密度、微坑深径比等微坑设计参数和雷诺数等流体特征参数对油膜的压力分布、无量纲平均油膜承载力、无量纲平均油膜剪切力和动压系数等摩擦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在流体动压润滑条件下,微坑提高摩擦副动压性能的机理是微坑楔形效应和涡流效应的综合作用;在本文研究的参数范围内,存在最优的微坑密度和微坑深径比使油膜具有最佳的动压性能;而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最优微坑深径比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最优微坑密度保持不变。四、贫油润滑条件下微坑阵列的摩擦学性能研究。在贫油润滑条件下,通过设计合理的摩擦学试验并建立摩擦性能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转速和载荷等工况条件下不同密度和深度微坑阵列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发现,随着微坑密度的增大,摩擦副的摩擦系数、最大承载力及失效时间等摩擦性能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存在一个最佳微坑密度范围使摩擦性能达到最优,其机理是由于固-固接触区域接触比压及固-液接触区域润滑作用的双重效应;随着微坑深度的增加,摩擦性能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同时,通过对磨损表面形貌和能量谱图的分析发现,激光冲击微坑造型能够有效降低摩擦副表面的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综上所述,本文结合激光冲击效应形成过程分析和激光冲击压力作用下金属高应变率弹塑性动态响应过程仿真研究,分析了激光冲击微造型的工艺过程与机理。通过激光冲击微造型工艺试验,研究了激光冲击微造型工艺的适用性和激光工艺参数对微坑几何形貌、物理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叁维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和摩擦学性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流体动压润滑和贫油润滑条件下微坑阵列的摩擦磨损性能,为激光冲击微坑阵列参数的主动优化设计奠定了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6-01)
毛新建[10](2015)在《介孔硅纳米微粒在酯类油中抗氧协同效应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介孔硅纳米微粒作为酯类油添加剂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介孔硅纳米微粒的合成及结构表征以硅酸四乙酯为前驱体、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叁乙醇胺为催化剂,合成制备了介孔硅纳米微粒,并选择醇洗法去除模板剂。并采用多种现代测试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介孔硅纳米材料的形貌、粒径;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其物相进行分析,确定样品的结晶状态;用氮气吸附脱附分析表征了所得样品的孔结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得到的介孔硅纳米微粒呈现球形,粒径为30nm左右,介孔结构呈现无序性,比表面积为112m2/g。2)介孔硅纳米颗粒抗氧化性能研究采用旋转氧弹测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烧瓶氧化等方法测试了介孔硅纳米微粒作为酯类油添加剂的抗氧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介孔硅纳米微粒未体现出抗氧效果,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氧化油品的颜色变化程度。3)介孔硅纳米微粒与传统抗氧剂的协同作用研究采用旋转氧弹测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烘箱氧化等方法测试了介孔硅纳米微粒与传统抗氧剂的协同抗氧作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介孔硅纳米微粒与传统抗氧剂T512以及T203起到了一定的抗氧协同作用。4)介孔硅纳米微粒的摩擦学性能研究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介孔硅纳米微粒作为癸二酸二异辛酯(Dios)、偏苯叁酸酯(1938)以及叁羟甲基丙烷油酸酯(1427)叁种酯类油基础油的抗磨添加剂时,添加浓度和载荷对其抗磨减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介孔硅纳米微粒在叁种酯类油分散性一般,对其润滑性能没有坏影响的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抗磨性能。(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5-05-01)
摩擦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起边缘应力集中的边缘效应是影响边界润滑条件下织构材料摩擦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中采用激光加工、电化学和机械抛光的方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边缘未修形和修形凹坑织构,在此基础上采用溅射/射频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沉积了Si-DLC膜,研究了边缘修形对织构化薄膜在油中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加载条件下凹坑织构接触界面的应力分布,考察了修形对边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缘修形可大幅降低凹坑织构化薄膜与不锈钢对偶球配副间的摩擦以及对偶的磨损.织构的摩擦学性能与边缘效应呈正相关关系,边缘修形可使凹坑边缘的最大接触应力降低30%左右,有利于缓和凹坑边缘的刮擦作用从而降低织构材料的摩擦磨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摩擦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文杰,孟祥铠,王玉明,梁杨杨,彭旭东.机械密封织构化表面粗糙度效应的有限元模型与摩擦学特性分析[J].摩擦学学报.2019
[2].吴行阳,阮敬杰,葛宙,杨义,曹允.边缘效应对织构化Si-DLC膜油中摩擦学性能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18
[3].杨淑燕,张东,郭峰.离子液体和ZDDP的摩擦学性能及协同效应研究[J].表面技术.2018
[4].张琳.ZTA陶瓷表面织构制备及其摩擦学增强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5].江泽琦,方建华,刘坪,陈波水,冯彦寒.电磁效应对润滑油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8
[6].Sahil,Julka,Mohd,Imran,Ansari,Dineshsingh,G.Thakur.pH值对用于海洋环境的Ni-P-Al_2O_3化学复合镀层的机械,物理和摩擦学属性影响效应(英文)[J].JournalofMarineScienceandApplication.2016
[7].杨蔚权,陈波水,方建华,王九,谷科城.含氮基团与油酸甲酯型硼酸酯的摩擦学协同效应[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6
[8].任洪梅.界面效应对钛合金摩擦学性能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5
[9].李康妹.基于激光冲击效应的微坑加工方法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10].毛新建.介孔硅纳米微粒在酯类油中抗氧协同效应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