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痹号论文_杨德才,潘利,任国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痹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氯喹,关节炎,类风湿,药疗法,皮质醇,雷公藤,药效。

通痹号论文文献综述

杨德才,潘利,任国锋[1](2009)在《氨甲喋呤羟氯喹合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36例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氨甲喋呤、羟氯喹合通痹1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属风寒湿痹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综合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共筛选72例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属风寒湿痹的患者,均(本文来源于《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期刊2009-11-13)

潘利[2](2006)在《氨甲喋呤羟氯喹合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36例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为了延缓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侵蚀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国内外主张早期联合使用改变病情药。本课题旨在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氨甲喋呤、羟氯喹与通痹Ⅰ号方合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的疗效及安全性,与西药对照组(氨甲喋呤+羟氯喹)比较,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综合治疗方案。由于近期国内已有文献报道氨甲喋呤与羟氯喹合用疗效优于氨甲喋呤,故本课题不另设单用氨甲喋呤治疗的对照组。 方法: 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系2005年9月~2005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风湿科的门诊或住院病人共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分布、以及关节X线分级、关节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羟氯喹200mg/d,每次100mg、分两次服;氨甲喋呤10mg、静滴、每周一次;通痹Ⅰ号方水煎服300ml,每天一剂、分两次服。通痹Ⅰ号方及组成:黄芪10g、桂枝6~10g、当归10g、白芍10g、威灵仙10g、伸筋草15g、青风藤20g、秦艽10g、制大黄6g、甘草10g,临床根据病人症状随症加减。对照组口服羟氯喹200mg/d,每次100mg、分两次服;氨甲喋呤10mg、静滴、每周一次。以上两组患者若是在进入试验前接受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激素治疗,剂量必须至少稳定30天,并且在以后的治疗中维持不变。两组共观察8周。 3 疗效及安全性观测: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相关体征如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疼痛指数等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其评分的变化,并对中医次症如关节作冷、畏恶风寒、关节重着、乏力的改善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如RF、ESR、CRP等;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每四周复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ALT、AST、BUN、SCr)、心电图,必要时随时复查以上指标。 4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与治疗前基础值进行比较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前后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非参数方法评估有效性指标。安全性分析时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效率为5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8%、显效率为31.25%,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总体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 2 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在改善晨僵、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关节疼痛指数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在减少关节压痛数及关节疼痛指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关节肿胀(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6-04-01)

王志兴,王子漠,杨德才[3](2004)在《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痹Ⅰ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学的病理学效应,同时观察通痹Ⅰ号方对动物胃黏膜损害情况,以初步评定通痹Ⅰ号方的安全用药性能。方法:WISTAR大白鼠40只全部进行佐剂关节炎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A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B组予以67%通痹Ⅰ号灌胃;C组予以134%通痹Ⅰ号灌胃;D组予以268%通痹Ⅰ号灌胃;E组予以5mg/2ml雷公藤双层片溶液灌胃,自造模之后19日起开始给药,灌药时间为7天。给药完毕后,处死大鼠,称取脾、胸腺、肾上腺湿重;测量血清IL-6水平;做关节滑膜、胃黏膜病理切片。结果:B、C、D、E组均能显着减轻大鼠脾、胸腺、肾上腺等免疫器官的重量和降低大鼠IL-6水平。与A组比较,P<0.05。E、C、D组之间比较,叁组无明显差异。B、C、D、E组均能显着减轻大鼠关节病理改变。D组胃黏膜损害程度明显低于E组。结论:通痹Ⅰ号有抑制AA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中,高剂量组免疫抑制作用与雷公藤制剂相当。通痹1号对大鼠胃黏膜无损害,显着低于雷公藤制剂。通痹Ⅰ号为治疗RA的有效方剂。(本文来源于《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08-01)

王志兴[4](2003)在《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本实验通过完全弗氏佐剂(CFA)对大鼠进行关节炎造模——AA大鼠模型,模拟人体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并设置通痹Ⅰ号方高。中、低剂量组、雷公藤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进行AA大鼠模型IL-6水平以及胸腺、脾、肾上腺湿重的观测和统计学处理;同时对AA大鼠模型炎性关节滑膜进行病理切片,以了解通痹Ⅰ号方对AA大鼠免疫水平的影响及对其病患关节病理改变的作用,探求该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学机制。 观察通痹Ⅰ号方最大耐受量,以初步评定该药的安全用药性能。 对通痹Ⅰ号方进行临床验证性研究。 方法 将40只大鼠全部造模,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A组,空白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B组,通痹Ⅰ号低浓度灌胃组予以67%通痹Ⅰ号灌胃;C组,通痹Ⅰ号中浓度灌胃组予以134%通痹Ⅰ号灌胃;D组,通痹Ⅰ号高浓度灌胃组予以268%通痹Ⅰ号灌胃;E组,雷公藤灌胃组予以5mg/2ml雷公藤双层片溶液灌胃。自造模之后19日起开始给药。每组每只灌注量按20ml/Kg计算。每天灌药一次,灌药时间为7天。观察各组动物关节肿胀程度及皮下结节情况,体重及活动度等情况。对大鼠免疫器官脾、胸腺、肾上腺的湿重、大鼠血清IL-6水平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处理。制作并观察关节滑膜病理切片。 20只小鼠不分组,予以268%通痹Ⅰ号2ml/次灌胃,每天灌药叁次,灌药十天。观察小鼠活动及死亡的情况。 48例RA患者予以通痹Ⅰ号常用量治疗3个月,观察其关节功能、肿胀疼痛及ESR、ASO、RF等情况。 结果 B、C、D、E组均能显着减轻大鼠脾、胸腺、肾上腺等免疫器官的重量和显着降低大鼠IL-6水平。与A组比较,P<0.05。E、C、D组之间比较,叁组无明显差异。B、C、D、E组均能显着减轻大鼠关节病理改变。 10日内小鼠除大便变稀外未见中毒表现,无一只死亡。 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肿胀疼痛及ESR、ASO、RF有显着性改善。 结论 通痹Ⅰ号有抑制AA大鼠免疫功能及改善其关节病理改变的作用,其中、高剂量组作用与雷公藤制剂相当。 通痹Ⅰ号服用安全无毒。 通痹Ⅰ号为治疗RA的有效方剂。(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3-06-30)

童吉平[5](2002)在《通痹Ⅰ号治疗痹证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通痹 号加诺松的抗炎镇痛药效及急性毒性试验 ,以寻求治疗痹证的有效方剂和合理用药方案。方法 :炎症模型采用小鼠耳肿胀法、足跖浮肿法、棉球植入法 ,并测量皮质醇含量及免疫器官质量。镇痛模型采用小鼠热板法及扭体法 ,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耐受量测定法。结果 :通痹 号及通痹 号加诺松均能提高热板法、扭体法所致小鼠痛阈值 ,延长扭体反应潜伏期 ,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 ,抑制蛋清引起的小鼠足肿胀 ,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 ,调节血清皮质醇含量 ,而对小鼠免疫器管质量无显着影响。急性毒性试验表明二者口服安全。结论 :通痹 号有调节皮质醇的作用 ,抗炎镇痛作用与诺松 ( 0 .4g)相当 ,但通痹 号加诺松 (高剂量 )的镇痛作用优于通痹 号 ,诺松临床用量可减半。(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02年03期)

通痹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为了延缓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侵蚀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国内外主张早期联合使用改变病情药。本课题旨在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氨甲喋呤、羟氯喹与通痹Ⅰ号方合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的疗效及安全性,与西药对照组(氨甲喋呤+羟氯喹)比较,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综合治疗方案。由于近期国内已有文献报道氨甲喋呤与羟氯喹合用疗效优于氨甲喋呤,故本课题不另设单用氨甲喋呤治疗的对照组。 方法: 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系2005年9月~2005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风湿科的门诊或住院病人共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分布、以及关节X线分级、关节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羟氯喹200mg/d,每次100mg、分两次服;氨甲喋呤10mg、静滴、每周一次;通痹Ⅰ号方水煎服300ml,每天一剂、分两次服。通痹Ⅰ号方及组成:黄芪10g、桂枝6~10g、当归10g、白芍10g、威灵仙10g、伸筋草15g、青风藤20g、秦艽10g、制大黄6g、甘草10g,临床根据病人症状随症加减。对照组口服羟氯喹200mg/d,每次100mg、分两次服;氨甲喋呤10mg、静滴、每周一次。以上两组患者若是在进入试验前接受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激素治疗,剂量必须至少稳定30天,并且在以后的治疗中维持不变。两组共观察8周。 3 疗效及安全性观测: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相关体征如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疼痛指数等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其评分的变化,并对中医次症如关节作冷、畏恶风寒、关节重着、乏力的改善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如RF、ESR、CRP等;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每四周复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ALT、AST、BUN、SCr)、心电图,必要时随时复查以上指标。 4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与治疗前基础值进行比较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前后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非参数方法评估有效性指标。安全性分析时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效率为5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8%、显效率为31.25%,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总体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 2 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在改善晨僵、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关节疼痛指数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在减少关节压痛数及关节疼痛指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关节肿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痹号论文参考文献

[1].杨德才,潘利,任国锋.氨甲喋呤羟氯喹合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36例观察[C].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2009

[2].潘利.氨甲喋呤羟氯喹合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36例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6

[3].王志兴,王子漠,杨德才.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C].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4].王志兴.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3

[5].童吉平.通痹Ⅰ号治疗痹证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

论文知识图

关节滑膜、软骨病理及关节影像学表现关节软骨局灶性关节软骨脱关节软骨面通痹I号中剂量治疗组大鼠模型关节滑膜病...通痹合剂2号对CIA大鼠关节滑膜病理积...

标签:;  ;  ;  ;  ;  ;  ;  

通痹号论文_杨德才,潘利,任国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