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养分,玉米,形态,木薯,根系,效率。
氮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康亮,梁琼月,姚一华,蒋强,董蒙蒙[1](2019)在《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根系形态、构型及氮吸收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低氮(N)条件下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的根系形态、构型及吸收动力学变化,以阐明木薯氮高效吸收机制,为指导木薯生产和木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5年在广西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室大棚内进行了试验。盆栽试验采用双因素(品种×氮水平)区组设计。供试木薯品种包括氮高效品种华南10号(SC10)与氮低效品种华南205(SC205)。氮水平包括不施氮(N0)和施N 55.2 mg/kg土(N1)。每盆装10kg土,种植1株幼苗。木薯出苗60天后,取出并洗净根系,利用根系扫描仪EPSON2000进行根系图像采集,利用WinRHIZO PRO根系分析软件分析图片,获得根系形态指标。将整株植株分成根、茎、叶叁个部分,测量干重和氮含量。根系分层试验在大型根系观测系统中进行。吸收动力学试验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并比较分析了木薯根系形态、根系构型特征及硝态氮吸收动力学参数差异。【结果】N1和N0条件下,氮高效品种SC10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SC205(P <0.05)。N0条件下,SC10的整株生物量降幅为37.4%,SC205的降幅为69.4%,品种SC10的降幅显着低于SC205 (P <0.05);SC10的根、茎、叶和全株氮积累量均显着高于SC205,全株氮积累量为SC205的152%。与N1相比,N0处理的木薯品种SC10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细根根长的降幅分别为11.0%、10.0%和20.4%,SC205的降幅分别高达35.9%、27.7%和50.2%,两个品种下降幅度差异显着(P <0.05)。低氮诱导木薯根系分布下移,SC10根系呈上宽下窄叁角形,最深可达180 cm土层;SC205根系呈椭圆形,最深达130cm土层。氮素吸收动力学试验结果发现SC10、SC205的Km分别为3.27和7.87 mmol/L,表明SC10根系对NO_3~–的亲和性更高。【结论】氮高效品种SC10的根系对硝态氮的亲和力(Km)几乎是氮低效品种SC205的两倍。在氮素胁迫条件下,氮高效品种可形成优于氮低效品种的根系构型,特别是根系的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细根根长的下降幅度显着小于氮低效品种,是有效缓解氮胁迫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吉旺[2](2019)在《综合农艺管理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栽培学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淮海区域夏玉米单产不断提高,但氮肥过量施用现象却普遍存在。施用氮肥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施氮超过一定水平后,产量有所降低,而且土壤溶液中大量盈余氮素也会因挥发或淋洗损失,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前人已从栽培方式、种植密度及氮肥运筹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报道,但仅限于对某一个或两个因素交互效应的研究。自2009年开始,通过将不同的农艺措施和肥料运筹相结合设置农民习惯栽培(Control)、高产高效栽培(Opt-1)、超高产栽培(HY)和再高产高效栽培(Opt-2)等试验处理,研究了综合农艺管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单一增施氮肥,产量不能持续提高;过量施氮降低了千粒重和亩穗数,影响了产量形成。再高产高效处理(Opt-2)提高了亩穗数和千粒重,产量显着提高。过量施氮,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下降。综合农艺管理实现高产、高效、低耗生产。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Opt-2处理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36%、31%和33%,同时氮肥用量减少21%。改变肥料运筹策略,减少夏玉米季施氮量和增加冬小麦季追肥比例,Opt-2处理提高冬小麦季当季氮肥利用率73%,残留氮肥利用率238%;提高夏玉米季当季氮肥利用率79%,残留氮肥利用率141%,并减少肥料氮素损失量39-54%。综合农艺管理改善夏玉米光合相关生理特性并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与CK处理相比,Opt-2处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提高22-32%,SPAD值提高了23-62%,净光合速率提高了29%,而且显着增加了最大和实际量子效率。当地夏玉米的适宜施氮量是184.5 kg ha~(-1),过量或不足的施氮量都会对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施氮量不足导致叶绿体被膜降解和基粒发育不良,施氮量过多导致基粒片层扭曲和间隙扩大,不利于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光合特性差异导致干物质积累量不同,Opt-1、HY和Opt-2处理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CK处理增加了7%、42%和25%,即Opt-2处理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冠层透光率与植株整齐度较高,子粒灌浆速率与LAI的高值持续期均较长,有利于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Opt-2处理显着改善了土壤理化特性。与其他处理相比,Opt-2处理的土壤容重较低,水稳性团粒重量分数较大,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较高。适宜的土壤理化特性为高产、高效玉米生产奠定基础。2009-2018年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改麦套为直播、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调减氮肥用量、适当晚收等综合农艺管理,在减氮16%基础上,增产27%、提效63%。同时,降低表层土壤容重,提高水稳性团粒重量分数,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吸收性能,改善光合性能,可实现夏玉米的高产高效。(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建强,韩配配,李银水,廖星,秦璐[3](2019)在《不同氮效率油菜苗期根系形态及养分累积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低氮胁迫下氮效率差异油菜在根系形态及养分吸收累积方面的差异,以一对氮效率差异油菜种质为材料,通过水培研究在低氮胁迫下苗期根系形态和养分累积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浓度处理下,两个材料根系和养分累积量都存在显着差异(P<0.01)。低氮胁迫下(N浓度为0.38mmol/L),油菜主根长和侧根长显着增加,根系木质化程度降低,养分累积量显着下降。与氮低效油菜种质相比,氮高效油菜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侧根数及主根长,分别高出30.96%、22.02%、24.13%、28.20%和40.62%,且植株氮、磷、钾累积量分别是氮低效油菜的2.02、1.89、3.37倍。此外,氮高效油菜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数目增加,伸长区细胞长度增加,可能导致了油菜主根的伸长生长。综上所述,与氮低效油菜相比,氮高效油菜对低氮胁迫耐受力更强,根系较为发达、养分累积量降低幅度小。因此,氮高效油菜种质可能通过更发达的根系和更多的养分累积来应对低氮胁迫。(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谢国辉[4](2019)在《深松配施控释肥提高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松可以改变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土壤温湿度,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及控释肥养分释放,进而可以对控释肥养分释放率与玉米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调控。为探究春玉米生长发育规律对深松配施控释肥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试验基地以先玉696为材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试验共设10个处理:分别在深松和浅旋两种耕作方式下设不施氮肥对照(CK),高产模式(HY),减氮模式(DN),控释肥高产模式(CN),控释肥减氮模式(DCN)。研究深松配施控释肥对控释肥养分释放和玉米生长的影响。从土壤环境、控释肥养分释放率与释放速率、植株根系结构特征、光合生理特性、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方面,系统分析在浅旋和深松两种耕作方式下控释肥养分释放与玉米生长间的相互关系,为玉米生产上合理应用控释肥提供技术支持,并为进一步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深松配施控释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采用深松耕作后,0-60cm 土层的土壤容重和15-35cm 土层的土壤紧实度得到显着降低,疏松的土壤环境及适宜的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在玉米各生育时期0-15cm 土层的田间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促进了控释肥养分的释放率,提高了各生育阶段控释肥养分的释放速率。同时,随土壤结构与理化特性的改善,玉米根系的生长得到促进,使玉米单株总根系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显着提高。各时期植株叶片的叶面积指数和单位叶片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也显着提升,并加快了各时期玉米的净光合速率,显着增加了各时期玉米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量,使玉米产量提高4.35%-11.9%,氮肥利用效率提升0.66-6.4kg/kg。而且减少了收获后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降低了肥料对环境的污染。(2)深松、春玉米物质积累、控释肥养分释放叁者的响应关系:深松通过改善土壤环境有效促进了控释肥养分释放与玉米生长发育规律的吻合,增强了控释肥的肥效,是玉米增产增效种植的新的有效措施。经拟合分别得出两年内控释肥养分累计释放率与土壤温度、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单株氮素积累量之间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2017年:Y=-0.0042x~2+0.38x+15.39(R~2=0.9714),Y=0.175x~2-17.55x+450.97(R~2=0.962*),Y=0.003x~2-0.323x+9.294(R~2=0.981*);2018 年:Y=-0.0067x~2+0.8x+2.84(R~2=0.9999),Y=0.003x~2-0.327x+8.346(R~2=0.961*),Y=0.164x~2-15.895x+445.656(R~2=0.988*)。(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康亮[5](2019)在《不同氮效率木薯根系生长、光合作用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系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属(Manihot)多年生灌木植物,主要栽培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叁大薯类之一。在我国,木薯不仅是主要的淀粉工业和生物质能源原料,也是粮食安全的有效补充作物。氮素是木薯正常生长发育过程的首要元素,一定程度的增施氮肥能提高木薯产量,但过量施氮既浪费资源又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利用遗传改良手段,选育氮高效作物品种被认为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首先以25个木薯品种为材料,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并以产量和相对氮积累量对其氮效率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从氮高效型和氮低效型品种中分别选出代表品种华南10号(SC10)和华南205号(SC205),在低氮、常氮两种供氮水平下,通过分析比较两个品种间的氮积累特征、根系形态、根系构型和硝态氮吸收动力学差异,以及两个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特征、光合特性和氮代谢同化酶差异等,从氮素吸收和利用两个方面解释木薯氮高效的机理。最后利用RNA-Seq技术对两因素(品种X处理)下木薯功能叶的基因表达进行探测,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这些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氮高效基因型在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中可能的分子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木薯氮效率的评价供试25个木薯品种的氮素吸收(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品种、氮处理及交互作用上存在极显着差异,可从中筛选出氮高效品种。以低氮处理产量和相对氮积累量(低氮/高氮)为指标,将25个木薯品种分为四个类型,通过比较两年的分类情况,最终选择SC10作为氮高效型品种,SC205作为氮低效型品种。通径分析表明,木薯的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对整株干物重有正的贡献作用,且吸收效率的贡献率较高。2.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氮素吸收差异特征(1)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差异显着;不同阶段的氮积累量结果表明,SC10在苗期至块根形成期(即出苗后0~80天)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SC205,N1、NO条件下分别达1.42和1.56倍;而在块根形成期至膨大期(出苗后80~160天)两个木薯品种的氮素积累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两种氮效率型木薯品种的氮素吸收差异在块根形成期之前存在,之后差异变小。(2)苗期SC10的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显着高于SC205;两品种的细根(直径<0.5mm)比例在N1条件下无显着差异,但NO条件下SC10在细根、中根(直径0.5~1.5mm)的分配比例显着高于SC205。相关分析表明,木薯的整株吸氮量与总根长及单位根长吸氮速率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单位根长吸氮速率对于整株吸氮量的贡献大于总根长。(3)微根管试验发现,除出苗30天后,其余各时期SC10在浅层(35cm)、深层(65cm)土壤的根长密度大于SC205,但差异不显着。玻璃窗观察法同样证实了SC10扎根更深,深层根分布比例更高,其中出苗180天后,SC10在80~180cm处的分布比例在N1、NO条件下比SC205高10.599%、3.5%;SC205的根系则较集中在浅层土壤中。(4)根系N03-吸收动力学试验表明SC10氮高效木薯拥有较低的Km值及Vm值,而SC205氮低效木薯的Km值及Vm值均较高。表明氮高效型木薯品种更适应低氮条件的外界环境。3.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氮素利用差异特征(1)两种供氮水平下SC10的全生育期干物质量均显着高于SC205。干物质合成强度结果表明,块根形成期至膨大期的干物质合成强度最高,且SC10在各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合成强度在N1条件下分别比SC205高25.4%、35.6%、36.5%、31.0%。表明氮高效型木薯品种的干物质合成能力强于氮低效型木薯品种。(2)在木薯的各生育期,SC10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SC205,但两个木薯品种间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Ci)、蒸腾速率(Tm)则随氮处理和生育期进程互有高低。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在块根形成期和膨大期呈现SC205显着高于SC10,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值则在块根形成期呈现SC205显着高于SC10。相关分析表明,在全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始终与干物质量极显着正相关,而Pn值仅在块根形成期与干物质量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叶面积指数对干物质量积累的贡献作用远大于Pn值。(3)两种供氮水平下木薯叶片的NR、GS、GOGAT、GDH活性存在显着的品种间差异,SC10显着高于SC205,说明氮高效型木薯品种对的N03-同化速率较高。通过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上述4种酶活性与木薯吸氮量的关系发现,对于氮高效型品种SC10,NR活性对其吸氮量的贡献率最高,而对于氮低效型品种SC205,GOGAT活性对其吸氮量的贡献最高,表明不同氮效率型木薯品种存在不同的氮同化酶限制。4.不同氮效率型木薯品种叶片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RNA-Seq技术获得了两种供氮水平下两个品种叶片的转录组信息,经组装拼接后,SC10N1、SC10N0、SC205N1、SC205N0分别共有27096、26945、27598、24928个基因表达。利用DGE方法分析了SC10、SC205在N0处理下的差异表达,分别得到68、1307个差异表达,说明N0处理对SC10的影响较小。GO分析显示,在N0处理下,SC205上调基因显着富集于氧化还原过程中,下调基因富集于脂类代谢、光合系统中,表明SC205光合体系受损严重。KEGG富集分析显示,在N0处理下,SC10上调基因显着富集于类黄酮代谢途径,该途径与色素及抗氧化活性有关,而SC205下调基因显着富集于光合作用和天线蛋白中,进一步说明SC205的光合体系遭到破坏。(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牛乐[6](2019)在《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根系对磷铁亏缺的形态和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养分亏缺条件下,玉米根系形态和生理的改变对养分资源获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揭示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对低铁、低磷胁迫的响应及玉米在磷铁交互作用下的变化对玉米磷铁营养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郑单958(Zea mays L.cv.ZD958)和先玉335(Zea mays L.cv.XY335)根系形态和养分吸收对低铁、低磷胁迫及铁磷耦合的响应,探明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形态和养分吸收之间的关系以及铁、磷元素资源的获取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管磷供应如何,ZD958具有比XY335更高的苗干重和磷吸收,低磷条件下ZD958与XY335的根干重无差异,高磷条件下ZD958具有比XY335更小的根干重。低磷胁迫下两个基因型玉米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和根毛长度均无显着差异,在高磷下ZD958具有比XY335更大的平均根直径和更小的总根长、根表面积,两个玉米基因型根毛长度无显着差异,因此认为两种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不是通过根形态的改变来获取磷素;在两个磷水平下,ZD958具有比XY335更高的柠檬酸、苹果酸浓度,但酸性磷酸酶无差异;在磷浓度为12.5μM到250μM之间时,ZD958的磷吸收速率显着高于XY335,因此认为两种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主要是通过改变根系生理来适应低磷胁迫,且ZD958是磷高效基因型玉米。2、在低铁胁迫下,ZD958具有比XY335更大的铁累积量,在高铁处理下有相同的表现;低铁胁迫显着降低了两种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的苗干重和根干重,且在同一铁浓度下,ZD958具有比XY335更大的苗干重与根干重;在低铁胁迫下,两玉米的总根长无差异,但ZD958具有比XY335更大的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根体积,在高铁处理下有相同的表现,且ZD958具有比XY335更大的总根长。当营养液铁浓度在12.5μM到200μM之间时,ZD958具有比XY335更高的铁吸收速率,因此本试验认为两种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是通过根系形态和生理共同作用来适应低铁胁迫,且ZD958是铁高效基因型玉米。3、本论文在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低磷和低铁胁迫试验研究基础上,以ZD958(磷高效、铁高效)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铁磷耦合下玉米生物量累积、根系形态和养分吸收改变。结果表明,在磷铁耦合的条件下,苗干重、根干重、总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随着铁浓度的提高有显着的增加,相比之下,平均根直径却是随着铁浓度的提高有下降的趋势。玉米地上部分受低磷胁迫的影响较大,根系则受高磷的影响较大;从根质量比来看,玉米在高磷条件下长势较低磷胁迫下有显着优势。磷铁耦合对于玉米的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养分吸收都有显着影响。本研究发现在低铁条件下,高磷抑制了玉米对铁的吸收,由此可见,磷和铁对于玉米根系的生长以及养分的吸收是有着相互作用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温立玉,薛艳芳,张慧,张秀清,高英波[7](2019)在《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花粒期氮素转运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明确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花粒期氮转运与代谢特性,从溯源的角度探析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花粒期的氮素吸收、转运与利用特性。【方法】以氮高效型玉米品种‘鲁单818’的亲本自交系(母本Qx508,父本Qxh0121)和氮低效型玉米品种‘鲁单981’亲本自交系(母本Q319,父本Lx9801)为供试材料,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氮素供应水平(N 0 g/盆、7.1 g/盆和14.2 g/盆,记作N0、N1和N2)对4个不同氮效率玉米亲本自交系花粒期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氮素分配与利用效率以及叶片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分析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利用的生理机制与遗传特性。【结果】吐丝后各自交系干物质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表现为茎叶干物重显着降低,穗和粒的干物重显着增加,且Qxh0121和Q319的干物质重均显着高于其另一亲本。从吐丝到成熟,茎鞘和叶的氮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穗和粒的氮含量显着增加,且Qxh0121和Q319自交系叶片、茎鞘、籽粒氮含量均显着高于其另一亲本自交系。花后氮吸收量均表现为Qxh0121显着高于Qx508,Q319显着高于Lx9801。且在低氮(N1)和高氮(N2)处理下,Qxh0121氮转运效率较Qx508分别高29.2%和14.3%,花后氮转运对籽粒贡献率较Qx508分别高74.0%和17.4%。Q319氮转运效率较Lx9801分别高43.4%和24.7%,花后氮转运对籽粒贡献率较Lx9801分别高75.3%和39.6%。Qxh0121和Q319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也高于对应的自交系。在N1和N2水平下,Qxh0121的产量比Qx508分别高43.3%和42.5%,Q319的产量比Lx9801分别高20.2%和10.5%。吐丝至成熟期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在吐丝后10 d左右。Qxh0121和Q319的NR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各时期均高于其另一亲本,表现出较强的氮素吸收和同化能力。【结论】氮高效型玉米品种‘鲁单818’表现为父本高效,氮低效型玉米品种‘鲁单981’表现为母本高效。因此,未来育种应充分挖掘‘鲁单818’的父本Qxh0121及‘鲁单981’的母本Q319的氮高效潜力,提高其花前氮的转移效率以及花后氮向籽粒的分配能力,是其对应杂交种进一步实现高产并增加籽粒氮浓度、减少秸秆氮素残留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沂岭,赵学强,张玲玉,沈仁芳[8](2019)在《铵硝营养对水稻氮效率和矿质养分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NH_4~+和NO_3~–是对植物有效的两种主要无机氮源。水稻一般被认为是偏好NH_4~+的植物,但是在NO_3~–条件下,水稻也能良好地生长。大多数关于水稻铵硝营养的报道是在pH 6.0左右的水培条件下开展的,但是对于酸性条件下水稻铵硝营养研究很少。随着土壤酸化的加重及一些边际酸性土壤被用作水稻种植,研究酸性条件下水稻的铵硝营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水培试验,在pH 5.0的条件下,通过添加和不添加pH缓冲剂MES(2-(N-吗啡啉)乙磺酸),研究了NH_4~+和NO_3~–对水稻生长、氮效率和矿质养分(N、P、K、Ca、Mg、Fe、Zn、Cu、Mn)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添加MES的条件下,水稻地上部生长(株高、叶绿素含量、干重)在NH_4~+和NO_3~–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而添加MES后,NH_4~+处理的水稻地上部生长优于NO_3~–。不管是否添加MES,NO_3~–处理的水稻地下部生长(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物质量)优于NH_4~+。水稻含氮量和氮利用效率在不同NH_4~+和NO_3~–处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是NH_4~+处理的水稻氮吸收效率高于NO_3~–。与NO_3~–相比,NH_4~+增加了水稻地上部P和Fe含量,而降低了水稻地上部Ca、Mg、Zn、Cu和Mn含量,对K含量影响较小。上述结果表明,NH_4~+有利于改善水稻地上部生长,提高氮吸收效率、地上部P和Fe含量,而NO_3~–则有利于水稻发根,提高地上部Ca、Mg、Zn、Cu和Mn含量。(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2期)
牛乐,位晶,唐宏亮[9](2019)在《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根系对低铁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对低铁胁迫的响应,为玉米铁营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2种不同氮效率的玉米基因型(ZD958和XY335)在低铁(5μmol/L)和高铁(200μmol/L)条件下生物量累积和分配、根系形态和养分吸收的变化。[结果]低铁胁迫下,2种基因型玉米的苗干重、根干重、总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ZD958的苗干重、根干重、根体积、根表面积比XY335分别高45.00%、28.33%、21.27%、16.41%,但2个品种在低铁处理下根质量比与平均根直径明显增加;在低铁胁迫下,ZD958的氮累积量、磷累积量、钾累积量和铁累积量比XY335分别高36.80%、48.12%、45.08%和47.19%。[结论]氮低效的玉米基因型ZD958较氮高效玉米基因型XY335对低铁胁迫更为敏感。(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尹晓明,李辰[10](2019)在《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叶片光合作用及氮利用特征的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扬稻6(氮高效品种)、武玉粳3(氮低效品种)为材料,在含有2.86mmol/L NH_4~+溶液培养条件下,分别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分析了中位叶、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氮同化酶的活性、叶片氮含量与转移率以及对子粒的贡献。结果表明:(1)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显着高于中位叶;扬稻6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显着高于武玉粳3,而中位叶净光合速率在品种间差异不显着。(2)硝酸还原酶活性(NRA)、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是中位叶高于旗叶、灌浆期高于开花期、扬稻6高于武玉粳3。从开花到灌浆期,旗叶可溶性糖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而中位叶可溶性糖含量呈减少的趋势。旗叶可溶性糖含量高于中位叶、扬稻6高于武玉粳3。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的趋势,扬稻6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武玉粳3。扬稻6、武玉粳3中位叶可溶性蛋白的转出率分别是50.3%、37.6%;旗叶可溶性蛋白的转出率分别是69.5%、44.4%。(3)中位叶总氮积累量显着高于旗叶、开花期显着高于灌浆期。扬稻6中位叶、旗叶氮转移量分别为35.6%、34.7%;武玉粳3中位叶、旗叶氮转移量分别为26.9%、35.3%。(4)去除中位叶,子粒氮分别比对照减少了6.9%(扬稻6)、4.6%(武玉粳3);子粒产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7.3%(扬稻6)、4.9%(武玉粳3)。去除旗叶,子粒氮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0.5%(扬稻6)和9.2%(武玉粳3);子粒产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3.8%(扬稻6)、11.1%(武玉粳3),表明旗叶对子粒氮和产量的贡献更大。总之,氮高效品种旗叶光合作用和氮同化能力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另一方面,其中位叶储存的氮也能及时转移到子粒中,提高了氮效率,这反映了不同氮效率品种氮素利用差异的机制。(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氮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淮海区域夏玉米单产不断提高,但氮肥过量施用现象却普遍存在。施用氮肥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施氮超过一定水平后,产量有所降低,而且土壤溶液中大量盈余氮素也会因挥发或淋洗损失,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前人已从栽培方式、种植密度及氮肥运筹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报道,但仅限于对某一个或两个因素交互效应的研究。自2009年开始,通过将不同的农艺措施和肥料运筹相结合设置农民习惯栽培(Control)、高产高效栽培(Opt-1)、超高产栽培(HY)和再高产高效栽培(Opt-2)等试验处理,研究了综合农艺管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单一增施氮肥,产量不能持续提高;过量施氮降低了千粒重和亩穗数,影响了产量形成。再高产高效处理(Opt-2)提高了亩穗数和千粒重,产量显着提高。过量施氮,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下降。综合农艺管理实现高产、高效、低耗生产。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Opt-2处理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36%、31%和33%,同时氮肥用量减少21%。改变肥料运筹策略,减少夏玉米季施氮量和增加冬小麦季追肥比例,Opt-2处理提高冬小麦季当季氮肥利用率73%,残留氮肥利用率238%;提高夏玉米季当季氮肥利用率79%,残留氮肥利用率141%,并减少肥料氮素损失量39-54%。综合农艺管理改善夏玉米光合相关生理特性并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与CK处理相比,Opt-2处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提高22-32%,SPAD值提高了23-62%,净光合速率提高了29%,而且显着增加了最大和实际量子效率。当地夏玉米的适宜施氮量是184.5 kg ha~(-1),过量或不足的施氮量都会对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施氮量不足导致叶绿体被膜降解和基粒发育不良,施氮量过多导致基粒片层扭曲和间隙扩大,不利于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光合特性差异导致干物质积累量不同,Opt-1、HY和Opt-2处理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CK处理增加了7%、42%和25%,即Opt-2处理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冠层透光率与植株整齐度较高,子粒灌浆速率与LAI的高值持续期均较长,有利于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Opt-2处理显着改善了土壤理化特性。与其他处理相比,Opt-2处理的土壤容重较低,水稳性团粒重量分数较大,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较高。适宜的土壤理化特性为高产、高效玉米生产奠定基础。2009-2018年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改麦套为直播、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调减氮肥用量、适当晚收等综合农艺管理,在减氮16%基础上,增产27%、提效63%。同时,降低表层土壤容重,提高水稳性团粒重量分数,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吸收性能,改善光合性能,可实现夏玉米的高产高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康亮,梁琼月,姚一华,蒋强,董蒙蒙.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根系形态、构型及氮吸收动力学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张吉旺.综合农艺管理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栽培学机制研究[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王建强,韩配配,李银水,廖星,秦璐.不同氮效率油菜苗期根系形态及养分累积差异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4].谢国辉.深松配施控释肥提高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5].康亮.不同氮效率木薯根系生长、光合作用及转录组分析[D].广西大学.2019
[6].牛乐.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根系对磷铁亏缺的形态和生理响应[D].河北大学.2019
[7].温立玉,薛艳芳,张慧,张秀清,高英波.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花粒期氮素转运特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8].陈沂岭,赵学强,张玲玉,沈仁芳.铵硝营养对水稻氮效率和矿质养分吸收的影响[J].土壤.2019
[9].牛乐,位晶,唐宏亮.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根系对低铁胁迫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9
[10].尹晓明,李辰.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叶片光合作用及氮利用特征的差异分析[J].作物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氮浓度培养条件下Chlorellasp.(68...](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299973.nh0014&suffix=.jpg)
![不同程度复水后玉米新叶的光合潜力变...](/uploads/article/2020/01/05/4d0ebc01a7cfca803066b09a.jpg)
![氮源对硅藻的生长量和回收效率的影响](/uploads/article/2020/01/05/2a4039d052a23ce853f25df1.jpg)
![技术路线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142575.nh0004&suffix=.jpg)
![氮浓度对硅藻的生长量和回收效率的影...](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11290.nh0096&suffix=.jpg)
![磷浓度对硅藻的生长量和回收效率的影...](/uploads/article/2020/01/05/025466cc75c93b78baf994b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