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而现代人对健康消费的理念也在不断提升,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健康制造、健康服务、健康管理等内容的大健康产业已经发展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大健康产业指的是以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预防疾病为目标,提供产、学、研产品与相关健康服务的行业总称。文章将从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以大健康产业为背景,探讨做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大健康产业;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运动康复专业是教育部在2012年开始,在体育学门类下设置的专业。该专业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在教育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在教学中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人才培养方面问题诸多,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人才实践能力都有待提升。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我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有益借鉴。
一、我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疾病逐渐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代表性疾病。据相关专家预测,截止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逼近三亿,而大部分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生活自理能力差,为了更好地缓解人口老龄化,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国确立了在2015年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运动康复专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1]当前,我国康复技术人才来源主要是高校康复治疗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但是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短,人才培养数量有限,人才培养规模难以有效地满足社会对运动康复技术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
他临危受命,稳中求变,他把企业兴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多年的负重前行中,他把一个濒临破产的亏损小厂, 建设成为年利税过亿元的企业;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企业,打造成了全国知名品牌。
二、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路径
(一)以康复治疗专业为基础,突出运动康复特色
自2002年开始,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康复治疗本科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众多高校的康复治疗本科教育模式已经逐渐统一、规范和国际化,康复治疗本科专业教育标准得以建立。康复治疗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逐渐明确,其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系统而全面地掌握现代康复医学专业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等,学生在毕业之后,需要争取尽快满足残疾人、老年病人、慢性病患者等不同群体的康复需求。
运动康复专业与传统的体育专业或者医科专业都存在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大多数学校都将其归入体育学门类。而当前部分地区的医疗康复机构实行行业准入制度,这一制度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所在。如何有效地发挥体育运动在伤病防护、运动疗法及健康促进等领域的作用,是运动康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该专业区别于医学专业的康复治疗专业的本质所在。
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促使运动康复专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培养优秀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笔者认为运动康复专业需从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两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方面,尽可能地符合康复治疗专业教育设置的标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在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之上,着重培养学生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单方面注重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而是应当双管齐下,这样学生在将来毕业之后,除了能够进入到各级康复机构工作以外,还可以进入到运动训练基地、疗养院或者是健身会所等领域工作,拓宽学生就业发展渠道。
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对康复保健的认识相较于过去来说有所提升,但实际上许多人对于康复保健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大部分群众较为注重临床治疗,对于后期的康复治疗价值和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运动康复专业可谓是一知半解。如许多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发现该专业开设时间短,担心其在未来就业不理想,因此,学生填报该专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许多开设有运动康复专业的学校,该专业中有近30%的学生都是被调剂的,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运动康复知识时,存在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
(2)气孔 气孔是指在焊接过程中,电弧周围的空气、母材和焊材表面的杂质燃烧分解产生的气体溶在熔池中,且在熔化金属冷却前未能及时逸出而残留在焊缝中形成的孔穴。
(二)规范专业设置标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应用技术性人才已经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运动康复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专业,在大健康产业背景及国家政策号召之下,未来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必然还将会不断地增加。但是,当前开设该专业各类高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可谓是各不相同。如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基本上都是由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转变而来;而医学院校则多是在原有康复治疗学专业基础上增设的;此外,还有部分学校则是在没有师资储备的情况下,同校企合作或者是联合办学的模式下开设该课程的。当前,高校运动康复专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结合各高校的办学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该专业的整体办学条件和建设还缺乏统一模式,如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有明显的差异,这也使得各高校培养出来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真正有效地满足社会对于该领域人才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加大运动康复专业的社会宣传力度,进而有效地扩大招生规模,满足社会人才发展需要。如学校可以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之下,理性评估自身的办学基础、师资力量等,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设备,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等展现运动康复专业的优势,帮助更多的学生及家长了解运动康复专业,鼓励他们填报该专业。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源的多元化,满足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校还要学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打破招生地区的限制,克服生源短缺的困境,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做好准备工作。
(三)课程设置拼凑化,实践教学薄弱化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大健康产业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而在这样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其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创新创业,服务大健康产业。[3]然而,当前部分学校由于思想观念方面的欠缺,并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相关工作的落实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认识过于片面。而且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脱离实践,创新教育方法过于单一,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发展。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学校还需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实践平台,进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四)创新创业教育短缺,学生能力提升效果不佳
康复技能是康复专业人才生存发展的根本,在实际应用中,突出实践能力则是康复专业的内在要求,也是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康复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实践动手能力越强,就业前景也就越好。[2]而结合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当前,虽然有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运动康复专业,但是其人才培养方案却并不是十分理想和完善。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技能训练,将临床见习与毕业实习等内容作为实践教学的全部环节。还有部分高校将“运动康复”概念简单地理解为体育运动与康复医学的组合,只是盲目地将原有的医学理论与运动损伤课程生硬地拼接在一起。这种片面的认识,使得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冗杂,教学方向不够清晰,学生虽然学习了众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差,没有正确的认识体育运动与传统康复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容易顾此失彼,本末倒置。因此,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教学的创新和发展。针对该问题,笔者认为学校还需调整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内容,理解运动与康复之间的关系,保证课程设置的专业化,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满足其就业发展需要。
三、大健康产业视野下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一)加大社会宣传,扩大招生规模
百米林带树木的平均生长势分值为4.3,总体生长状况良好。5级树木(生长旺盛)占54.89%,1级树木(长势很差和濒死)的占0.43%。较前几年统计的数据比较可看出(详见表1)[2],近几年来百米林带中树种的平均健康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乔木层普遍生长势较好,灌木层平均生长势较差。这可能是由于乔木层种植过密,导致中下层植物缺乏日晒所导致。从各个树种的生长势得分情况来看,在上海地区应用较多的银杏、杜英、石榴、桂花、八角金盘、构骨、麦冬等植物在百米林带的生长状况反而并不理想。其中原因值得进一步思考。
针对该问题,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的高校必须要尽快地建立和规范专业设置标准,学校需尽快地确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等内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抬高学校的招聘门槛,落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立现代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为运动康复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质量保障。
(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展现康复的运动功能
运动康复专业是运动与康复的结合,其与传统的康复专业存在有较大的区别。而据相关研究表明,由于运动环境的恶劣和复杂,许多运动员长期受伤病的困扰,只能带伤、带病参加各项训练和比赛,这一类人群可谓是急需了解运动康复专业知识。而且,现今由于物质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健康服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提高服务水平和扩大服务范围可谓是势在必行。因运动康复是传统康复医学的延伸和升华,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大健康产业背景之下,其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与其他学科混为一谈,否则很容易与传统的康复专业内容混淆,容易造成专业定位不明确,影响运动康复专业的长远发展。[4]基于这样的原因,高校还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其就业发展方向,自身办学条件及办学特色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结合专业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三)优化课程结构,做好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运动康复专业是运动与康复之间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在大健康产业背景之下,为了培育更多优秀的专业性人才,高校还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做好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通常来说,高校大部分课程结构主要是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课程三部分内容组成的。通识教育主要包含有公共基础和公共任选课程,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内容虽然存在有一定出入,但大范围内容一致。以运动康复专业为例,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是教学的重点,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内容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有些高校由于思维认识的局限,没有认识到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对于教学发展的影响,要么过于注重学生运动方面知识的获取,要么注重康复专业知识的获取,教学中盲目拼凑和叠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结合该问题来看,学校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思想认识,做好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见习和实习的机会,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需求。
总之,随着当前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地提升,大健康产业体系逐渐形成,运动康复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在大健康产业视野下,高校应当以此为指导,做好运动康复专业内涵建设,通过构建专业特色,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等方式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因此,提高城市移民的民生的立法层级,从宪法和法律层面一方面应当分步骤对迁徙者的权利进行保障,从宪法层面确定公民迁徙权利的地位,构建以迁徙者社会权利保障为侧重的我国公民迁徙权利的宪法规范。在法律层面针对各地开始的户籍改革行动,出台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对取得居住证的城市移民给予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待遇。特别是在积分落户方面,创造条件和途径,引导公民有序落户,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1]马春莲,李庆学,谭欢,张淑芳.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现状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为例[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5,(09):34.
[2]黎健民.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06):73.
[3]龙专,张建佳.我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01):97.
[4]王定宣,陈巧玉,彭博.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02):106-107.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9)-01-0088-04
收稿日期:2018-12-18
作者简介:李志伟(1983-),男,甘肃张掖人,昌吉学院航空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和运动康复。
(责任编辑:陆遐)
标签:专业论文; 健康论文; 高校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人才学论文; 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昌吉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 昌吉学院航空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