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芳香烃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芳烃,芳香烃,色谱,受体,污泥,废水,超导体。
芳香烃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金浩,王莹,张玉凤,王摆,宋伦[1](2019)在《渤海北部典型芳香烃类化合物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渤海北部海上油气区及周边近岸海域典型芳香烃类化合物污染状况,2015年5月现场采集了32个站位的海水样品,针对7种苯系物(BTEX)和17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测定,并采用商值法和毒性当量法对污染物开展单一和联合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研究海域海水中7种苯系物总含量范围为65.1~222.6 ng·L~(-1),以甲苯含量最高,表层含量略低于底层,油气区平均含量低于周边近岸,受到陆源污染输入的影响特征明显。表层海水中ΣPAHs含量范围为98.9~356.0 ng·L~(-1),平均值为184.5 ng·L~(-1),以低环芳烃占优势,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比值法判定该海域PAHs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油及其加工产品。该海域海水中苯并(a)芘的风险商RQ值大于0.1,表现出低度风险,其余3种处于可接受水平。4种芳香烃类化合物联合生态风险等级为低度风险,对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但不同区域仍存在一定差异性,海上石油开采与陆源输入是影响该海域个别区域生态风险较高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佳霖,张美根,唐贵谦,孙业乐,吴方堃[2](2018)在《芳香烃低估和二羰基化合物生成SOA对SOA模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PM_(2.5)的重要组分之一,但其模拟浓度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目前对SOA来源认识不足,致使大气化学模式难以准确描述和量化SOA的生成。最近的研究表明,SOA气相前体物之一的芳香烃排放被低估,同时云滴和气溶胶表面对二羰基化合物的不可逆吸收(简称M)也被证实是SOA的重要来源之一,且相关前体物之一的乙二醛来源也被低估。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MS-CMAQ开展四组敏感性试验,并将SOA模拟结果与收集到的2014年6月3日至7月11日(EP1)和10月14日至11月14日(EP2)两个时段内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芳香烃排放低估和未考虑的源于二羰基化合物的SOA(M生成途径和乙二醛低估)对SOA浓度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仅考虑芳香烃排放低估对SOA模拟结果影响(芳香烃排放增加为初始的3倍)时,SOA在两个时段的平均模拟结果约增加为初始的2倍。当仅增加SOA的M生成途径时,因两模拟时段内大气液水含量和生物源对乙二醛的贡献皆不同,故SOA模拟结果的改善程度也有所不同:EP1时段内SOA平均浓度约增加1.57μg/m~3,而EP2时段内SOA平均浓度则仅增加0.26μg/m~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乙二醛来源低估影响,两个时段内SOA平均浓度增加为初始结果的3倍,其中液相过程生成的SOA分别占总SOA的39.0%和18.5%。(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VOCs监测与治理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0-16)
高云,朱文亮,季玲玲,骆晓敏,胡文敏[3](2017)在《基于白兰地中10种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真假酒鉴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并进行加标回收率、精密度、应用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等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建立了对白兰地中10种芳香烃类化合物进行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主要以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体系对10种化合物进行梯度洗脱,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叁种品牌205批次样品中的10种芳香烃类化合物浓度水平进行测定,建立相关数据库以获得鉴定白兰地品质及等级的评判标准,并使用该评判标准发现28批次市售假冒白兰地。(本文来源于《酿酒》期刊2017年06期)
逄秀梅[4](2017)在《内外源性芳香烃类化合物对芳香烃受体的诱导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烃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物质。芳香烃受体(AhR)是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能够被多种天然或化学合成的物质激活,介导AhR配体的毒性效应和生物学效应。AhR的活性是由配体调节的,为了探究AhR对其配体的应答,实验构建了两株重组细胞株。选取多种内外源性芳香烃化合物对重组细胞进行刺激,探究不同来源的配体对AhR的诱导效应。主要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1.重组细胞株Hepa1.6-pGl4.43和HepG2-pGl4.43的构建及其稳定株的筛选。实验利用质粒pGl4.43[luc2P/XRE/Hygro]转染鼠肝癌细胞Hepa1.6和人肝癌细胞HepG2,构建了两株受XRE应答元调控的,以荧光素酶作为报告基因的重组细胞株,潮霉素B筛选浓度分别为800μg/mL和200μg/mL。结果证明,两株重组细胞具有高灵敏性,较低浓度的TCDD(100 pM)、FICZ(10 nM)既能明显引起荧光素酶的表达。2.验证重组细胞对配体应答的准确性。我们利用TCDD、FICZ刺激野生型鼠肝癌细胞Hepa1.6和人肝癌细胞HepG2,检测细胞色素酶CYP1A1,CYP1B1的表达量,结果与重组细胞株呈现相同的趋势。因此,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应答芳香烃类化合物的高灵敏细胞系,可以利用构建的重组细胞系探究AhR对其配体的应答。3.探究AhR对其配体的应答反应。实验利用构建的重组细胞报告基因系统,筛选5种外源,7种食源,4种内源性化合物,来确定他们对芳香烃受体的应答。结果显示外源性配体和内源性配体是AhR的激动剂。大部分的食源性配体浓度较低时能够激活AhR,是AhR弱激动剂,但是在高浓度时,某些食源性配体具有抑制AhR的作用,是AhR拮抗剂。在重组鼠肝癌细胞的食源性配体与FICZ/TCDD共同作用实验证明,食源性配体协同FICZ对AhR的作用;高浓度的3’,4’-DMF、QUE、RES、CUR抑制TCDD对AhR的作用,而API、DAI一直呈协同的趋势。在重组人肝癌细胞的食源性配体与FICZ/TCDD共同作用实验证明,低浓度的API、QUE、RES、CUR协同FICZ/TCDD对AhR的作用而高浓度呈现拮抗趋势;而DAI、3’,4’-DMF一直呈协同的趋势。4.验证食源性配体对细胞活性的抑制。用MTT比色法评估野生型细胞活力的抑制发现,随着浓度的升高,对细胞活性抑制率逐渐增大,并且对人肝癌细胞的毒性明显大于鼠肝癌细胞。构建以荧光素酶为报告基因的重组细胞具有灵敏、简单、快速的特点,可以满足本实验检测芳香烃受体介导的内外源性化合物的应答。明确AhR对其配体的应答,对我们探究芳香烃类化合物对AhR的调控以及明确各种来源的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王晓慧[5](2017)在《芳香烃化合物的结构与超导等物性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掺杂的稠环芳香烃有机超导体是最近这几年超导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以实现室温超导为目的,研究人员们致力于此类新型超导材料和超导现象的探索和观察。有机超导体具有很轻的重量及低维特性,一方面使其成为潜在的高温超导体应用材料,如芳香烃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制造有机发光二级管(OLED),另一方面也使得有机超导体成为人们研究低维体系的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和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独特材料。但目前有机超导体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掺杂结构及原子位置难以确定、对超导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清晰、许多材料的研究仍不够深入等。针对这些存在的科学问题,本论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芳香烃超导体的晶体结构、掺杂原子位置、电子性质、磁性等物性,以及电子关联效应与超导机理间的关系。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K掺杂的四环体系的晶格结构、热力学稳定性、电子性质和超导预测。通过考虑不同的空间群对称性和掺杂浓度,发现最稳定的掺杂结构是P2_1对称性的K_2掺杂的结构,并给出了掺杂的K原子位置;通过计算给出了不同掺杂浓度下的电子能带结构,发现尽管K_2掺杂是半导体,但是给予少量微扰电荷将会使体系发生绝缘体-金属转变,并且分析晶体的热力学稳定性后发现K_2掺杂带微扰电荷后的体系是稳定的;通过差分电荷密度的分析证实了体系内K原子转移电子到有机分子上的超导机制;估算了带微扰电荷后K_2掺杂体系的超导转变温度。2、Sm掺杂的四环体系的晶格结构、电子性质和磁性研究。针对不同的空间群和初始磁组态,确立了掺杂Sm原子后的晶格结构和Sm原子位置,发现Sm原子掺杂四环体系最稳定的结构是C2/c对称性下的反铁磁结构;分析了电子结构随Hubbard U参数的变化;计算了 GGA和GGA+U两种方法下的态密度后发现,GGA泛函下,Sm的4f电子在费米能级处有一个非常尖锐的DOS峰,GGA+U泛函下,Sm的4f电子的DOS被推开,费米能级上的电子态主要由C的2p电子贡献;Sm掺杂时体系表现为反铁磁金属性,Sm原子自旋磁矩为5.9 μB,轨道磁矩为-1.6μB,总磁矩为4.3μB,C原子上的极化磁矩为0.1μB;Sm在这类材料中是+2价的,两个电子转移到有机分子上;同时也证实在此类体系中电子关联效应不可忽略。3、K掺杂的对叁联苯体系的晶体结构、电子性质、掺杂导致的成键情况演化和对超导现象的推测。经过计算确定了 K掺杂的对叁联苯体系最稳定的结构是P2_1对称性下的K_2C_(18)H_(14),K原子掺杂在了相应的对叁联苯分子的C-C单键相连的桥键处;通过电子性质的计算发现叁种掺杂浓度下都有两条能带穿过费米面而呈现金属态,其中最稳定的K_2C_(18)H_(14)的费米面处的态密度值为每分子1.28states.eV-1;由差分电荷密度和电荷局域密度的分析证实K原子转移电子到有机分子上;根据计算推测K_2C_(18)H_(14)对应于最近实验上发现的7.2K的超导相。4、K掺杂叁环体系的表面生长构型下的掺杂难度、掺杂结构、电子性质及电荷转移。对于K掺杂的叁环分子体系,建立了表面吸附模型,从晶体生长的角度分析了各种掺杂浓度下最可能产生的晶格结构和掺杂位置,发现K吸附在表面的情况是总能最高、最不稳定的结构,推测K原子是可以掺杂进体块内的,而不是吸附在表面;给出了各掺杂浓度下的态密度分布及与块体材料态密度的对比,发现表面生长情况下的K原子掺杂叁环分子体系也可以形成金属态;发现K原子转移电子到有机分子上,表面吸附的情况下也可能成为超导体。芳香烃化合物体系自发现超导现象以来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本论文对芳香烃化合物超导体的结构、磁性、电子性质、晶体生长以及电子关联效应等超导机制方面给出了清晰的物理图像,对以后超导现象在宏观和微观表象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人们寻找高温超导甚至室温超导的探索,也对有机超导体的制备和应用有指引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4-01)
张学军[6](2015)在《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芳香烃类化合物后的留样复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建立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芳香烃类化合物后的留样复测方法。方法从工作场所采集的空气样品经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检测后,剩余的解吸气体按照第1次采样时的方向,在10 ml/min的低流量条件下重新模拟采样吸附到原来的吸附炭管中,然后采用与第1次测定时同样的实验方法和条件进行第2次解吸测定。结果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各芳香烃化合物第2次的解吸效率接近第1次的解吸效率;当留样比例超过50%时,第2次测定的结果与第1次测定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定的时间内二次解吸效率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7%(n=6)。结论本法简单、快捷,不增加任何耗材,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种芳香烃类化合物测定后的留样复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5年23期)
王靖宇,宁寻安,李锐敬,温炜彬,杨佐毅[7](2015)在《典型印染废水处理过程中芳香烃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污泥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C-MS测定了典型综合印染废水处理厂废水和污泥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原水中苯系物总量为203.96±15.18μg·L-1,其中二甲苯占62.7%,尾水中苯系物总量为0.2±0.029μg·L-1,整个处理工艺对苯系物的去除效率为99%.原水中多环芳烃(PAHs)总浓度达1349.51±35.77 ng·L-1,以3—6环为主,主要富集在颗粒物上.整个工艺对PAHs的去除效率为95%,尾水中PAHs总浓度为65.81±20.99ng·L-1,以2—3环为主.干污泥中PAHs含量高达2996.10±151.0 ng·g-1,污泥吸附为水相中PAHs去除的主要机理之一.印染污泥直接填埋或农用会引起潜在的生态危害.(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5年06期)
胡玉霞,常福厚,白图雅,吕晓丽,余婉佳[8](2015)在《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及芳香烃受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其具有致癌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PAHs能与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结合,产生某些毒性反应而发挥致癌作用。AhR是一种配体依赖性激活转录因子,被PAHs等配体激活后,调控一系列与代谢有关的基因的表达,参与诸如信号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探讨PAHs与AhR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生化药物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王靖宇[9](2015)在《印染废水处理过程中芳香烃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和去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染废水是我国主要工业废水之一,废水产生量大,并且具有碱性强、色度高、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生物降解性能差等特点。印染废水的处理正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污染物控制目标主要包括COD、氨氮、色度和SS等,但印染废水中毒性和致癌性有机物需要引起关注,此方面研究尚属空白。参照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录,本研究将苯系物和多环芳烃(PAHs)作为目标污染物,这两类芳香烃化合物均具有毒性或致癌性,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选取珠叁角地区印染废水处理厂(TDWT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水相和泥相中苯系物和PAHs含量,系统分析印染废水处理过程中苯系物的去除特性,着重探讨典型印染废水中PAHs的污染特征,并评价印染污泥中PAHs的生态风险。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原始印染废水中苯系物总量的平均浓度为6.735±8.59μg/L,污染程度远低于石油化工废水和焦化废水。由于原辅材料、生产工艺、产量和废水组成的不同,6个印染废水处理厂原水中苯系物总量存在差异,最高的是TDWTP-F, 达 23.839 ± 2.20μg/L,最低的是TDWTP-C,仅为1.161±0.19μg/L。不同处理工艺对印染废水中苯系物均可取得良好的去除效果,尾水中苯系物总量的平均浓度仅为0.652±0.23μg/L,去除效率维持在76.5-93.1%之间。印染废水中苯系物主要成分为甲苯和二甲苯,其在原水中分别占苯系物总量的37±13%和47±15%,其次是乙苯占10%,最小比例的是苯、苯乙烯和异丙苯,尾水中苯系物的组成分布与原水基本一致。(2)印染废水处理系统对苯系物去除效果良好,TDWTP-A和TDWTP-E中去除苯系物的关键工序均为好氧处理,分别占苯系物去除总量的78.3%和82.2%,主要去除机理是好氧生物降解和曝气吹脱。此外TDWTP-A和TDWTP-E的厌氧反应和混凝沉淀处理对主要苯系物去除具有辅助作用,此阶段综合苯系物去除量分别占总去除量的21.6%和16.4%。(3)典型综合印染废水中PAHs总量达1349.51±35.77 ng/L,组成以3-6环为主,且原水中PAHs主要富集在悬浮颗粒物上,占总量的88%。TDWTP-G的物化处理法+脉冲循环流化床处理工艺对废水中PAHs去除效果良好,尾水中PAHs总浓度降为65.81±20.99 ng/L,去除效率达95%,残留在尾水中的PAHs以2-3环为主。废水处理过程中生物降解和污泥吸附是水相中PAHs去除的主要机理,其中吸附在污泥中的PAHs总量达2996.10±151.00 ng/g。印染污泥中PAHs,总体生态风险几率小于10%,但苊、芴、菲、苯并(b)荧葸、苯并(k)荧葸、茚并(123-cd)芘和苯并(ghi)芤等7种单一物质对生物均具有毒副作用,污泥填埋或农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原雯,王雪玲[10](2015)在《毛细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中空气中苯,甲苯等6种芳香烃化合物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场所苯系物是最重要的污染之一,对人身体有较强的危害,本文研究用Clarus550色谱有效分离苯系物,试验建立分析方法,优化平衡条件,采用外标法定量计算分析结果。用该法测定了6种芳香烃类化合物,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各组分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测定值与标准值基本一致,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5年03期)
芳香烃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PM_(2.5)的重要组分之一,但其模拟浓度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目前对SOA来源认识不足,致使大气化学模式难以准确描述和量化SOA的生成。最近的研究表明,SOA气相前体物之一的芳香烃排放被低估,同时云滴和气溶胶表面对二羰基化合物的不可逆吸收(简称M)也被证实是SOA的重要来源之一,且相关前体物之一的乙二醛来源也被低估。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MS-CMAQ开展四组敏感性试验,并将SOA模拟结果与收集到的2014年6月3日至7月11日(EP1)和10月14日至11月14日(EP2)两个时段内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芳香烃排放低估和未考虑的源于二羰基化合物的SOA(M生成途径和乙二醛低估)对SOA浓度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仅考虑芳香烃排放低估对SOA模拟结果影响(芳香烃排放增加为初始的3倍)时,SOA在两个时段的平均模拟结果约增加为初始的2倍。当仅增加SOA的M生成途径时,因两模拟时段内大气液水含量和生物源对乙二醛的贡献皆不同,故SOA模拟结果的改善程度也有所不同:EP1时段内SOA平均浓度约增加1.57μg/m~3,而EP2时段内SOA平均浓度则仅增加0.26μg/m~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乙二醛来源低估影响,两个时段内SOA平均浓度增加为初始结果的3倍,其中液相过程生成的SOA分别占总SOA的39.0%和18.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香烃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金浩,王莹,张玉凤,王摆,宋伦.渤海北部典型芳香烃类化合物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毒理学报.2019
[2].李佳霖,张美根,唐贵谦,孙业乐,吴方堃.芳香烃低估和二羰基化合物生成SOA对SOA模拟影响[C].2018全国VOCs监测与治理高峰论坛论文集.2018
[3].高云,朱文亮,季玲玲,骆晓敏,胡文敏.基于白兰地中10种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真假酒鉴定方法研究[J].酿酒.2017
[4].逄秀梅.内外源性芳香烃类化合物对芳香烃受体的诱导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5].王晓慧.芳香烃化合物的结构与超导等物性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6].张学军.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芳香烃类化合物后的留样复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
[7].王靖宇,宁寻安,李锐敬,温炜彬,杨佐毅.典型印染废水处理过程中芳香烃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污泥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5
[8].胡玉霞,常福厚,白图雅,吕晓丽,余婉佳.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及芳香烃受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
[9].王靖宇.印染废水处理过程中芳香烃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和去除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
[10].原雯,王雪玲.毛细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中空气中苯,甲苯等6种芳香烃化合物含量[J].化学工程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