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杂原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筛,原子,分子,基材,次氯酸,氢键,硫脲。
杂原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赫,洪新,高畅,牛晓青,唐克[1](2019)在《杂原子介孔MCM-41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对含喹啉模拟柴油的吸附脱氮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介孔MCM-41分子筛和叁种杂原子(Zn、Ba和Ce)介孔MCM-41分子筛,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低温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几种介孔分子筛对氮含量为1732μg/g含喹啉模拟柴油的吸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几种分子筛均具有典型的介孔结构,且杂原子已进入到分子筛骨架中。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构建介孔分子筛模型,模拟的XRD谱图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进一步模拟了喹啉分子在杂原子介孔分子筛团簇上的吸附,计算了吸附能及被吸附分子和吸附中心的距离(d_((N-M)))。几种分子筛的吸附脱氮性能顺序依次为Zn-MCM-41> Ce-MCM-41> Ba-MCM-41> MCM-41;Zn-MCM-41的吸附性能最好,吸附能最大,吸附分子和吸附中心的距离d_((N-M))最小。吸附时间对杂原子介孔分子筛的吸附脱氮性能具有较大影响,而吸附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Zn-MCM-41、Ba-MCM-41和Ce-MCM-41分子筛的最佳吸附时间分别为40、10和30 min,最佳吸附温度分别为40、30和40℃。(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孙杰,黄谋进,曾志杰[2](2019)在《使用分子模拟研究烷基支链及杂原子对沥青质聚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质聚集常见于沥青改性、沥青氧化以及石油运输、加工等工艺中。本文借助分子模拟技术,通过构建一系列沥青质分子模型详细研究了烷基支链及氮杂原子对沥青质堆积聚集的影响。研究表明,烷基支链的引入可以帮助稳定沥青质分子,但是仅较短的烷基支链有利于沥青质分子间的聚集,长链烷基支链则会抑制沥青质分子间的聚集。氮杂原子可能主要通过提高沥青质分子成键能交叉项进而提高沥青质分子的总能量,但是相对烷基支链而言氮杂原子对沥青质分子聚集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9期)
韦海龙,刘雪梅,王满学[3](2019)在《分子碘催化的以碳-氢键直接官能化的方式进行的碳-杂原子键形成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杂原子键的形成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官能团转化之一。基于碳-氢键官能化的有机合成反应可以简化原料,缩短反应流程,能够实现常规方法难以制备的目标产物,是最经济、最简洁、最有效的途径,符合原子经济的现代合成理念。分子碘是一种廉价易得、无毒、对环境友好的温和的Lewis酸和强氧化剂。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报道的分子碘促进的通过碳-氢键直接官能化方式进行的碳-杂原子键形成反应。(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9期)
郭亚杰,黄艳红,刘超,黄威,赵萍萍[4](2019)在《双金属杂原子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苯羟基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V-BSA-15作为适宜的载体负载Zn2+或Cd2+形成双金属功能化催化材料的制备及苯直接光催化羟基化反应.利用XRD、FTIR、DRUV-Vis、SEM-EDS、HRTEM等对水热法合成的催化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n2+或Cd2+通过取代反应可以嵌入到V-SBA-15基质中,V主要以孤立四面体VO4的形式存在.光催化直接苯羟基化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为28%和33%,催化剂至少可以重复使用3次,而活性维持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焦晓洁[5](2019)在《含硒、硫杂原子的荧光探针设计合成及其细胞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具有合成相对简单、识别基团多样、细胞膜透性好、生物毒性较低等优点,辅以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是检测生物体内活性分子及重要离子强有力的工具。由于活性分子的寿命短、反应活性高、瞬态转换快等特性而对探针的稳定性、实时性、光谱多样性等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也使得探针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实现近红外区的靶向特异检测及对亚细胞水平活性物种的检测仍不多见。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二章中,选取经典的染料罗丹明6G,利用次氯酸对苯腙的氧化作用使罗丹明6G内酰胺水解开环进而触发荧光“开启”效应,合理地设计和合成了荧光探针Lyso-1。该探针对HOCl表现出非常高的选择性,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细胞毒性低,实现了对细胞内、外源HOCl的实时荧光成像检测,并且通过末端吗啉基团的引入,使探针显示出极好的溶酶体靶向定位功能。其次,我们选取发射波长较长(650 nm)、斯托克斯位移大(90 nm)、细胞膜透性好、细胞毒性低的苯并吡喃鎓-花菁类染料作为荧光团,利用富电子的吩噻嗪基团作为受体,通过缩合反应将吩噻嗪基团连接到苯并吡喃鎓-花菁类染料荧光团上,成功设计合成了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荧光作用机制且具有线粒体靶向定位功能的荧光探针Mito-1。由于吩噻嗪环上的硫原子可以被次氯酸氧化生成亚砜从而改变其供电子能力,实现了对次氯酸的特异检测。同时选取苯并吡喃鎓-花菁类染料作为荧光团,硒原子作为受体,利用硒原子容易被氧化的特性,成功设计合成了具有过氧亚硝酸根识别功能的荧光探针LSe。该探针表现出典型的荧光比率变化,既能实现对细胞外源ONOO~-的检测,也能检测巨噬细胞内源产生的ONOO~-,为进一步深入探究ONOO~-在细胞内的生理作用提供了新的重要工具。第叁章中,将含有甲基亚砜的基团融入到苯并噻唑半菁、苯并吡喃鎓-花菁、N-烷基化甲基吡啶半菁等荧光基团中,成功设计合成了具有强的推-拉电子体系(D-π-A)的荧光开启型探针TzSO、CcSO和SpSO/MpSO。基于ICT荧光作用机制,当探针的甲基亚砜被甲硫氨酸还原酶A(MsrA)还原成甲硫基后,出现明显的荧光信号变化,从而实现了对MsrA的荧光成像检测。与已报道的可用于MsrA检测的其它探针相比,它们一方面保持了对MsrA的高度选择性,能够被应用到活细胞中MsrA酶活性的检测。另一方面,探针TzSO对MsrA的响应速度更快,只需要20 min的作用时间即可使其荧光信号增强达到饱和,且能够用于活细胞及帕金森病模型细胞中Msrs酶活性的实时检测;探针CcSO不仅同样能够用于活细胞及帕金森病模型中Msrs的检测,而且可以实现亚细胞定位,用于线粒体中Msrs酶活性的检测。第四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对汞离子具有高选择性的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L-NS_2O_2,该探针利用苯并吡喃鎓-花菁类染料作为荧光团,以NS_2O_2结构作为识别位点,基于ICT荧光作用机制,在加入汞离子后其最大发射波长从728 nm蓝移到663 nm,形成明显比率变化且两处波长均在大于650 nm的近红外区,同时伴随有肉眼可见的溶液颜色变化(从蓝色变成玫粉色),对汞离子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检测限低于10 nM。另外,该探针具有细胞膜透性好,细胞毒性低等优势,能够被应用到活细胞中对汞离子进行比率荧光成像检测。(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刘留,谭周亮,张福平,吕银,魏婷婷[6](2019)在《猕猴桃果皮制备杂原子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超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果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果皮,这些废弃物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本文以废弃猕猴桃果皮为原料,以氢氧化钾为活化剂,制备了杂原子掺杂多孔碳。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和氮气吸附-脱附(BET)等手段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果皮预碳化、活化的方法可以得到N、O、S杂原子原位共掺杂多孔碳;经过氢氧化钾活化后,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大幅增加,比表面积最高可达1698. 6 m~2/g。在叁电极体系下对制备的碳材料超级电容器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钾与猕猴桃果皮质量比1∶3时,电极材料具有最佳的超电性能;在扫描速率为5 m V/s时,材料的比电容为221. 1 F/g,同时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经过4000次的长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3. 2%。(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姜丰[7](2019)在《杂原子掺杂树脂基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电极材料是新型超级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而碳材料是最受科研人员青睐的电极材料。在各种各样的碳材料中,树脂基炭材料是作为电极材料的优良选项。树脂材料——树脂基炭材料的前驱体——微观形貌可控,可据此设计树脂基炭材料的特殊形貌;树脂材料是杂原子的良好载体,碳化过程中即可完成掺杂,改善树脂基炭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硫脲和甲醛是常见的工业原料,二者在酸催化下缩聚形成硫脲醛树脂(TF),其分子链中含有大量N、S原子,为实现树脂基炭材料的掺杂提供了先天的条件。硫脲醛树脂基炭材料(CTF)含有大量的N、S杂原子,N、S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降低碳材料的表面疏水性,并能够与电解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赝电容,适合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然而,硫脲醛树脂脆弱的热稳定性,导致碳化后的N、S共掺杂树脂基炭电极材料并未达到理想中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进行了以下叁方面的研究,探讨如何强化硫脲醛树脂基炭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硫脲醛树脂作为前驱体,调控原料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用量,通过水热法合成硫脲醛树脂(HTTF),碳化后得到不同的N、S共掺杂树脂基炭电极材料(CHTTF)。使用SEM和TEM表征HTTF和CHTTF的形貌特征,通过TG、XRD、Raman以及XPS表征其结构组成,使用电化学工作站上研究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片状的HTTF团聚成松散聚集体,碳化后得到具有不规则的块状结构的CHTTF,其上有些许孔隙,表面有HTTF熔融产生的纹路,CHTTF的高N、S含量可以产生赝电容,补充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在2.0 mol L~(-1)的H_2SO_4电解液中进行电化学测试,1 A g~(-1)时,电极材料比电容值为220.8 F g~(-1),在10 A g~(-1)的电流密度下,电容保留率达到78.4%,倍率性能优异,长循环10000次后,电容保留率高达101.0%,循环稳定性卓越,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应用潜力巨大。以PPy中空球作为软模板和掺杂剂,合成出硫脲醛树脂/PPy中空球复合材料(TF/PPy),碳化后得到一种新型N、S共掺杂树脂基炭(CTF/PPy)电极材料。通过SEM和TEM分析,PPy中空球改变了树脂基炭材料的表面形貌,使之变得光滑。通过TG、XRD、拉曼、XPS等技术手段,PPy中空球改变了树脂基炭材料的化学结构,导致电极材料石墨化程度提高,并且杂原子的结合态发生了变化,改善了电极材料的亲水性,产生更多的赝电容。在电化学表征中测得1 A g~(-1)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值为226.8 F g~(-1),10 A g~(-1)时电容保留率为67.0%,倍率性能良好。在10 A g~(-1)的电流密度下,长循环10000次后,测得电极材料的电容保留率高达120.1%,循环稳定性优异,是一种优秀的电极材料。使用MnCO_3作为锰源,与硫脲醛树脂复合,得到硫脲醛树脂/MnCO_3复合材料,直接碳化可得到硫脲醛树脂基炭/MnO复合电极材料(CTF/MnO),氧化其预碳化产物,二次碳化可制备出硫脲醛树脂基炭/MnO_2复合电极材料(CTF/MnO_2)。根据SEM、TEM、EDS、TG、XRD、Raman测试结果,证明Mn的氧化物与硫脲醛树脂基炭材料成功实现复合。根据电化学分析,1 A g~(-1)的电流密度下,CTF/MnO和CTF/MnO_2的比电容值分别为193.5 F g~(-1)和232.5 F g~(-1),10 A g~(-1)时电容保留率分别为74.9%和73.5%,倍率性能优良,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2)
于越[8](2019)在《杂原子掺杂磷酸铝分子筛及二维层状磷酸铝的合成与相关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筛作为无机多孔晶体材料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因其优异的催化和吸附分离性能,在石油化工和环境等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继传统分子筛之后,结构多样的磷酸铝分子筛不断被开发出来。特别是杂原子的引入,常常赋予骨架以优异的催化及分离等性能。其中,同晶取代杂原子掺杂提供了一种简便的制备方式,不仅避免了杂原子自身对分子筛孔道占据而引起的吸附量下降,也同时带来了骨架外质子而影响了孔道内氢键的构成。随着磷酸铝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开放骨架磷酸铝材料被合成出来,其中包括叁维开放骨架结构、二维层状结构和一维链状结构。在低维磷酸铝化合物的结构中,有机物种、平衡骨架电荷的质子及结晶水的存在为这类材料提供了高效的质子传输通道,因此赋予其优异的质子传导性能。本论文以磷酸铝分子筛及二维层状磷酸铝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吸附分离与质子传导性能展开研究,特别是研究了金属杂原子取代对于这两种性质的影响,从而为磷酸铝分子筛及二维层状磷酸铝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以N,N,N’,N’-四甲基-1,6-己二胺为结构导向剂,在水热条件下通过同晶取代的方式分别在骨架中引入Mg或Co杂原子,合成了系列具有ERI拓扑结构的磷酸铝分子筛,并与同构的纯磷酸铝分子筛相比较,研究了杂原子掺杂对其二氧化碳吸附与分离性能的影响。其中,Co APO-ERI在273 K与1 bar条件下展现出了高达57.3cm~3g~(-1)的吸附量。计算表明,杂原子的引入导致了吸附焓的提高进而影响了样品的吸附量。此外,CO_2/CH_4、CO_2/N_2分离比与模拟Breakthrough实验同时证明了杂原子取代可以提高磷酸铝分子筛的二氧化碳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同晶取代杂原子掺杂是提高磷酸铝分子筛二氧化碳吸附与分离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2.基于咪唑类分子良好的电荷转移性能,以1,2-二甲基咪唑作为结构导向剂合成了高电导率的AFI结构的磷酸铝分子筛,并通过同晶取代引入杂原子制备Mg APO-AFI,使电导率提升至原材料的4倍。Mg APO-AFI在分子筛材料中展现出优异的电导性能,在98%湿气与368K条件下的电导率高达2.55×10~(-3)Scm~(-1)。结果表明,杂原子的引入为结构质子传导通路引入了高活性的质子,通过增加载子数量的方式增加了电导率;并通过减少样品电导通路中跳跃位点间距离的方式降低了材料的电导活化能。3.以咪唑分子为结构导向剂,在溶剂热体系下合成了系列同构的具有LAU拓扑结构的磷酸铝分子筛MAPO-LAU(M=Mn,Co,Zn),并在相同杂原子掺杂量的前提下,系统地研究了掺杂原子种类对质子传导性能的影响。其中,在98%湿气条件下,Zn APO-LAU在室温298K下的电导率达6.1×10~(-4)Scm~(-1),在323K下高达1.05×10~(-3)Scm~(-1)。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在掺杂量相同时,Zn APO-LAU的电导率的高于Co APO-LAU和Mn APO-LAU。4.以咪唑分子为结构导向剂,在溶剂热体系下合成了二维层状磷酸铝材料[N_2C_3H_5]_2[Al_3P_4O_16H]。其具有优异的电导性能,在98%湿气与298 K室温条件下达3.3×10~(-4)Scm~(-1),368K时达1.76×10~(-3)Scm~(-1)。此外,样品在高温湿气环境中可保持较高的稳定性。5.以具有单一手性的结构导向剂R-(+)-α-甲基苄胺与S-(-)-α-甲基苄胺分别合成了具有镜像对称结构的二维层状磷酸铝[R-C_8H_12N]_8[H_2O]2_·[Al_8P_12O_48H_4]与[S-C_8H_12N]_8[H_2O]_2·[Al_8P_12O_48H_4](命名为AlPO-CJ72-R与AlPO-CJ72-S)。这是首例报道的光谱纯开放骨架化合物。结构中的有机分子通过手性氢键链影响了无机骨架中AlO_4与PO_3(=O)或PO_2(=O)(OH)四面体的连接方式,并将手性传递于骨架中。鉴于结构中存在的丰富的氢键链,Al PO-CJ72在98%湿气与363K条件下呈现出高达3.01×10~(-3)Scm~(-1)的电导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平[9](2019)在《双杂原子掺杂碳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氧还原反应(ORR)是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等能量转换装置中的重要反应之一。然而,该反应动力学反应过程缓慢,反应过程也很复杂,因此需要合适的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速率和效率。当前用于催化ORR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是贵金属Pt,但是其储量少,价格高,限制了金属空气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所以寻找催化性能优异且价格低廉的催化剂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以植酸和醋酸铁形成的金属胶为前驱体,然后进行高温碳化,最后通过氨气作为氮源进行氮掺杂得到了优异的ORR催化剂(Fe-N-C/Fe_(100-x-y-z)P_xO_yN_z/NPC)。Fe-N-C/Fe_(100-x-y-z)P_xO_yN_z/NPC由多种活性成分组成如NPC,铁基多孔空心球和磷酸基团。在碱性介质中,Fe-N-C/Fe_(100-x-y-z)P_xO_yN_z/NPC表现出优于Pt/C的催化性能,其半波电势达到0.86V。同时将Fe-N-C/Fe_(100-x-y-z)P_x O_yN_z/NPC应用于锌空气电池,其能量密度高达675 Wh kg_(Zn)~(-1)。Fe-N-C/Fe_(100-x-y-z)P_x O_yN_z/NPC优异的催化活性得益于NPC、Fe-N-C、铁基多孔空心球和磷酸基团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2)通过对铷植酸凝胶高温退火,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高活性球状纳米碳ORR电催化剂(PON/C-"Rb")。催化剂由表面经PO_4~-基团修饰的N,P掺杂的球状纳米碳组成,Rb含量极低(0.005 wt%)。在退火过程中RbCl抑制了碳材料的团聚,形成了球状纳米碳。由于PON/C-“Rb”上存在更多的边缘、缺陷和PO_4~-基团,因此制备的PON/C-“Rb”电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ORR催化活性,其半波电位为0.87 V,高于商业Pt/C催化剂。同时将PON/C-“Rb”应用于锌空气电池,其比容量和能量密度分别为705 mAh g_(Zn)~(-1)和860 Wh Kg_(Zn)~(-1)。(3)以单宁酸为碳源,磷酸氢二钠为磷源,氯化亚铁为铁源采用一锅热解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一种由FeP_x纳米颗粒和Fe-N-C基团负载在N,P共掺杂的碳(NPC)上的叁功能电催化剂。FeP_x/Fe-N-C/NPC催化剂中各组分的协同作用,使其对氧还原反应(ORR)、析氧反应(OER)和析氢反应(HER)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耐久性。将FeP_x/Fe-N-C/NPC应用于锌空气电池表现出性能优于以Pt/C-IrO_2制备的电池。同时,将催化剂应用于水的电解,其表现出的催化性能优于贵金属IrO_2-Pt/C。(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宋开绪[10](2019)在《过渡金属和杂原子修饰的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持续增长的能源消耗使得燃料电池和电解水等清洁能源技术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研究重点。而这些技术均主要受益于开发适合的催化剂材料。目前最好的催化剂,如铂和钌基催化剂等,因稳定性差、资源稀缺且价格高昂等缺点而严重阻碍了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因此,研究开发出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且成本低廉的新型催化剂,是实现燃料电池和电解水等技术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技术关键。本文采用Fe、Co、N和P掺杂,利用一定的实验策略,可控的调节催化剂的化学组成、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制备出了高效的催化活性位点,增加了可利用的活性位点密度,提高了其传输电子和物质的能力,制备出了四种高效的过渡金属基杂原子掺杂碳材料:第一,邻菲罗啉铁复合物通过MOFs的吸附和位点分离作用引入到其孔道中,防止了大范围金属纳米粒子的堆积和孔道的坍塌,再经高温热解得到了多级孔碳材料(Fe/N/C-T)。第二,以CTAC和SiO_2分别作为软硬模板,再经高温热解和酸刻蚀后得到了具有中空碳纳米小球的多级孔碳材料(Fe/N-HCS-X-T)。第叁,以苯胺五聚体二羧酸为配体,利用溶剂热的方法制备一种Fe/Co-MOF负载在NF上,作为碳源和金属源,磷化后得到了Fe/Co/P-NPs。第四,利用配体交换反应在NF上制备出了钴掺的类普鲁士蓝前驱体,对其磷化后得到了呈山丘状的Fe/Co/P-ZIF-67,8。最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能谱(XRD)等技术对材料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再利用循环伏安(CV)、线性扫描伏安(LSV)和计时电流稳定性测试(I-T)等电化学手段对材料的电催化活性、稳定性和抗甲醇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发现,本文制备的Fe/N/C-900和Fe/N-HCS-0.5-800均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两种材料的碱性ORR起始电位分别达到了0.98和1.00 V vs.RHE,表明具有高效的ORR催化活性,Fe/N-HCS-0.5-800的碱性ORR催化性能甚至略优于Pt/C。此外,Fe/N-HCS-0.5-800的酸性HER起始过电位为40 mV,表现出了较优异的HER催化活性。Fe/Co/P-NPs和Fe/Co/P-ZIF-67,8则均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OER催化活性,在10 mA cm~(-2)时的过电位分别为270和220 mV,优于RuO_2的催化活性。此外,它们在酸碱性HER及全水裂解反应中也有优异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杂原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沥青质聚集常见于沥青改性、沥青氧化以及石油运输、加工等工艺中。本文借助分子模拟技术,通过构建一系列沥青质分子模型详细研究了烷基支链及氮杂原子对沥青质堆积聚集的影响。研究表明,烷基支链的引入可以帮助稳定沥青质分子,但是仅较短的烷基支链有利于沥青质分子间的聚集,长链烷基支链则会抑制沥青质分子间的聚集。氮杂原子可能主要通过提高沥青质分子成键能交叉项进而提高沥青质分子的总能量,但是相对烷基支链而言氮杂原子对沥青质分子聚集的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原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赫,洪新,高畅,牛晓青,唐克.杂原子介孔MCM-41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对含喹啉模拟柴油的吸附脱氮性能[J].燃料化学学报.2019
[2].孙杰,黄谋进,曾志杰.使用分子模拟研究烷基支链及杂原子对沥青质聚集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9
[3].韦海龙,刘雪梅,王满学.分子碘催化的以碳-氢键直接官能化的方式进行的碳-杂原子键形成反应[J].广东化工.2019
[4].郭亚杰,黄艳红,刘超,黄威,赵萍萍.双金属杂原子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苯羟基化反应[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焦晓洁.含硒、硫杂原子的荧光探针设计合成及其细胞成像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6].刘留,谭周亮,张福平,吕银,魏婷婷.猕猴桃果皮制备杂原子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超电性能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姜丰.杂原子掺杂树脂基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9
[8].于越.杂原子掺杂磷酸铝分子筛及二维层状磷酸铝的合成与相关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李平.双杂原子掺杂碳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
[10].宋开绪.过渡金属和杂原子修饰的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