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闭塞论文_匡荣杰,徐月圆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闭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闭塞,列车,间隔,交通,系统,交叉口,无线通信。

移动闭塞论文文献综述

匡荣杰,徐月圆[1](2019)在《基于移动闭塞理念的道路车辆跟驰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公路交通当前的出行现状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移动闭塞的理念,提出了一种采用无线车-地双向连续通信并结合点式单向通信手段的道路车辆跟驰系统。为信号灯间距较长的道路交通中存在的车辆驾驶速度把控不到位和司机控制速度存在不合理导致绿波交通效果无法实施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向。(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32期)

徐效宁,王菲,何镭强,王文涛,牛勤[2](2019)在《高速铁路移动闭塞模式下轨道电路作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闭塞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广泛应用,它能有效的缩短行车间隔,提高运输效率。随着铁路运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外开始研究干线铁路实现移动闭塞模式下的可行性。介绍欧洲列控系统(ETCS)移动闭塞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装备轨道占用检查装置的虚拟闭塞系统工作原理,探讨了轨道电路在现阶段高速铁路移动闭塞模式下的作用,为国内移动闭塞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王博通[3](2019)在《车联网环境下基于移动闭塞的交叉口群速度引导模型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拥堵导致的时间延误、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8%。交叉口作为城市路网交通流的主要集散点,80%以上的交通延误集中在交叉路口和道路瓶颈。因此,对交叉口群进行有效地交通流组织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之一。车联网(Connected Vehicle,CV)的出现,通过车路协同技术实现了车、路和信号灯之间的信息共享,可有效引导车辆快速通过交叉口群。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保障车辆快速通行时的安全性。移动闭塞理论是一种通过最小追踪间隔实现线路运行效率最大化的技术,可实现均衡效率和安全的精准车速引导。因此,在CV环境下基于移动闭塞理论进行交叉口群速度引导研究对缓解城市路网拥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CV环境下多车道交叉口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移动闭塞理论建立速度引导模型,为解决车辆通行的效率与安全问题提供参考。首先,从传统环境下速度引导、CV环境下速度引导、交叉口群速度引导和移动闭塞理论发展现状等四部分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基于现有研究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其次,在对车联网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传统环境、车联网环境下的经典速度引导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总结。然后,对移动闭塞理论以及其交叉口速度引导适用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时间窗概念,将绿灯时间转换为可利用的闭塞时距,提出了交叉口群单点、协同两种速度引导策略,并从引导原理介绍、引导模型设计和引导逻辑总结等方面设计了相应的模型。再者,基于EstiNet仿真软件通过二次开发构建了 CV环境仿真场景,实现交叉口群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信息共享,基于共享信息进一步开发所提出的两种速度引导模型。随后,从效率(停车时间IP,延误时间DT,平均速度AS)、安全(加速度变化JR)、排放(排放模型PE)和可靠性(行程时间可靠性TTR)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CV环境下速度引导综合评价函数(SEF)。针对有无引导,分析了效率、安全、排放和可靠性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单点模型与协同模型对比、单点模型与经典速度引导模型对比、固定闭塞协同模型与移动闭塞协同模型对比等,研究了提出6个指标的变化规律。最后,针对模型的实施效果进行装载率(PR)、遵从率(CR)、通信距离(CD)、引导环境(GE)等方面的敏感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实施单点模型后,SEF值从0.003提升到0.160。对PE、IP、DT、AS、AR和TTR等6个指标分别改善了 11.3%、93.5%、63.1%、14.0%、22.2%和38.8%。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协同模型在单点模型改善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升AS。通过模型对比可知,单点模型比经典速度引导模型在IT和TTR指标上改善程度更高。移动闭塞协同模型比固定闭塞协同模型拥有更高的AS和TTR。通过敏感性因素分析,模型的改善效果与PR、CR和CD的取值正相关,并且当PR和CR的取值在50%以上时,模型的改善速率显着提高。另外,在CR、PR相同情况下,相比而言CR具有更高的SEF值。最后,相对城市环境,所提出的速度引导模型在郊区环境下具有更好的改善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冯禹[4](2019)在《基于青藏线ITCS系统的移动闭塞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列控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于卫星定位的移动闭塞技术成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只有青藏线增强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Incremental Train Control System,ITCS)是基于卫星定位的列控系统,ITCS系统具有接口简单、轨旁设备少、后期维护成本低等优点。但由于ITCS系统列车定位方式和完整性检查方式的局限性导致ITCS系统很难实现移动闭塞功能。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善ITCS系统列车定位方式和完整性检查方式不足的优化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移动闭塞模型。通过方案对比和追踪效率的计算,选择了“撞硬墙”移动闭塞方案。为了验证该方案的正确性,使用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并对运行场景和安全防护功能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证明基于ITCS系统的“撞硬墙”移动闭塞模型可以有效提高列车追踪效率,在高速的情况可以使列车区间追踪间隔缩短19%,并且保证了一定的故障防护功能。论文主要工作有:(1)对青藏线ITCS系统的系统构成和实现的功能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 ITCS系统虚拟闭塞模式的运行场景和故障防护功能,提出了列车定位方式和完整性检查方式的优化方法。(2)根据文献,选取车辆参数,利用MATLAB建立虚拟闭塞模式和移动闭塞模式的仿真模型,计算追踪效率和追踪间隔。根据模型的对比分析和移动闭塞模式的安全防护原则,完成“撞硬墙”移动闭塞模式的方案选择。(3)通过SIMULINK搭建优化后“撞硬墙”移动闭塞模式的列车追踪模型,分析了正常情况下的运行场景。设计故障情况并注入系统模型,研究了系统故障时的安全防护方法,并通过仿真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裕明,李小兵,闵鹏[5](2019)在《城轨交通西门子TGMT移动闭塞信号培训测试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城轨交通西门子TGMT移动闭塞信号培训测试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应用。该系统用于TGMT的ATS培训、本地化工程软件测试和国产化子系统集成测试等方面,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多个城市的地铁线路上。(本文来源于《铁道通信信号》期刊2019年03期)

徐效宁,李辉,王菲,吕书丽[6](2019)在《基于CTCS-3级列控系统的高速铁路移动闭塞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的运输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装备CTCS-2/3级列控系统,采用准移动闭塞方式。CTCS-4级列控系统取消轨道电路,通过地面和车载设备共同完成列车定位,能够实现移动闭塞,进一步缩短行车间隔。但是,我国高速铁路一直基于轨道电路实现列车占用检查,干线铁路也未有取消轨道电路的列控系统运用。通过分析现阶段CTCS-4级列控系统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TCS-3级列控系统的高速铁路移动闭塞实现方案,并阐述该方案的系统总体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方案中列控地面子系统综合利用列车位置报告和轨道电路信息,保证了移动闭塞的运输效率。同时给出了一种移动闭塞方式下行车许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建模和运营场景进行验证,为我国高速铁路移动闭塞的实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9年10期)

张旭,陈玉玲[7](2019)在《移动闭塞条件下地铁列车的运行优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移动闭塞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方式,完成地铁列车的运行的智能化控制。目前,我国对移动闭塞系统研究正逐步深入,为了在移动闭塞条件下,使地铁的运行更加优化,提升地铁的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文慧,苗建瑞[8](2018)在《基于闭塞时间理论的移动闭塞追踪间隔时间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闭塞作为一种最新的闭塞制式,可以在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的前提下,使列车的追踪间隔达到最短。针对移动闭塞条件下列车追踪间隔,给出了列车对区间的时间占用带计算方法,利用时间带重迭法设计了基于闭塞时间理论(Blocking Time)的移动闭塞追踪间隔计算方法。对于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要素,在visual studio平台上设计了不同的仿真实验方案,利用本文给出的追踪间隔计算方法,对影响追踪间隔的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了各因素对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鲁秋子[9](2018)在《基于UIC406的移动闭塞模式下越江段列车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信号系统控制列车的角度研究如何减小列车在越江区间的最小追踪间隔问题,以提高长大越江区间线路通过能力。首先,介绍移动闭塞模式下列车通过越江区间的运行方式,信号系统需保证线路正常运营,越江段区间风井之间仅有1列车运行;其次,结合列车运行特点,参考UIC406能力分析方法推算出移动闭塞模式下列车在越江区间内最小追踪间隔的计算模型,得出最小追踪间隔与列车在越江区间中运行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通过对所得的函数进行求导,推算出列车在区间中的最高运行速度、接近速度的取值及对最小追踪间隔的影响,并求得函数的极小值;最后,通过仿真软件验证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并提出信号控制列车的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都市快轨交通》期刊2018年06期)

滕达,唐凯林,黄长鹏,姜庆阳[10](2018)在《基于移动闭塞的仿真VOBC特殊点注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区域控制器ZC子系统测试时遇到的线路数据库特殊点覆盖率不全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闭塞原理的仿真VOBC特殊点注入方法。该算法首先对线路数据库进行数据预处理;再根据列车所处的位置,利用速度、加速度、移动授权、列车不确定性等参数,计算列车的下一位置;最后根据位置来判断列车是否经过特殊点,若经过,则将特殊点注入位置报告发送到ZC。经在广州地铁7号线室内测试验证,线路特殊点覆盖率达到了99.52%,且遗漏的点也符合安全要求,有效提高了ZC系统功能测试效率。(本文来源于《铁道通信信号》期刊2018年07期)

移动闭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移动闭塞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广泛应用,它能有效的缩短行车间隔,提高运输效率。随着铁路运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外开始研究干线铁路实现移动闭塞模式下的可行性。介绍欧洲列控系统(ETCS)移动闭塞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装备轨道占用检查装置的虚拟闭塞系统工作原理,探讨了轨道电路在现阶段高速铁路移动闭塞模式下的作用,为国内移动闭塞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闭塞论文参考文献

[1].匡荣杰,徐月圆.基于移动闭塞理念的道路车辆跟驰系统设计[J].科学技术创新.2019

[2].徐效宁,王菲,何镭强,王文涛,牛勤.高速铁路移动闭塞模式下轨道电路作用探讨[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9

[3].王博通.车联网环境下基于移动闭塞的交叉口群速度引导模型及仿真[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冯禹.基于青藏线ITCS系统的移动闭塞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5].陈裕明,李小兵,闵鹏.城轨交通西门子TGMT移动闭塞信号培训测试系统[J].铁道通信信号.2019

[6].徐效宁,李辉,王菲,吕书丽.基于CTCS-3级列控系统的高速铁路移动闭塞实现[J].铁道标准设计.2019

[7].张旭,陈玉玲.移动闭塞条件下地铁列车的运行优化建议[J].传播力研究.2019

[8].刘文慧,苗建瑞.基于闭塞时间理论的移动闭塞追踪间隔时间特性研究[J].山东科学.2018

[9].鲁秋子.基于UIC406的移动闭塞模式下越江段列车运行[J].都市快轨交通.2018

[10].滕达,唐凯林,黄长鹏,姜庆阳.基于移动闭塞的仿真VOBC特殊点注入方法研究[J].铁道通信信号.2018

论文知识图

移动闭塞式ATC系统天线系统驾驶列...固定自动闭塞与撞硬墙移动闭塞...移动闭塞列车间隔控制模型移动闭塞行车许可计算模型撞硬墙与撞软墙移动闭塞区间追...京津客运专线准移动闭塞08:15...

标签:;  ;  ;  ;  ;  ;  ;  

移动闭塞论文_匡荣杰,徐月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