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少俊:我与《黄埔》杂志论文

顾少俊:我与《黄埔》杂志论文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朋友家中看到几本《黄埔》杂志,随手翻了一下,很快就对这本杂志产生了兴趣。《黄埔》杂志里的文章大多是亲历抗战的老兵们写的,文字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以后,我经常看《黄埔》杂志,看完后推荐给同事、同学。他们都认为这本杂志不错,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黄埔》杂志让我了解到,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帮助下创办的,建校的初衷是“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目的是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

1926年夏天,国民革命军高唱“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战歌出师北伐。黄埔教官们在北伐军中担任领导职务,黄埔生们在基层带兵,部队士气旺盛,不到10个月的时间,打败了封建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几十万大军。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再度携手,两党黄埔师生无役不与,200多黄埔师生担任师以上军职,指挥全国三分之二部队。抗战中,黄埔师生奋不顾身、血洒疆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黄埔》杂志让我知道,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历过战火硝烟,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和强大,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国家和民族珍贵的记忆。几年前,省委统战部的一位领导让我把全省100多位黄埔抗战老兵采访一遍。我非常高兴接受这样的任务,这是一个和黄埔抗战老兵零距离接触的机会。黄埔抗战老兵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抢救那一段历史记忆,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和老兵们频繁接触的那几年,是我一生中珍贵的记忆。

(4)充分发挥雷达、AIS导航作用,无论如何,在恶劣天气来临时都必须特别谨慎地驾驶,直到恶劣天气过去为止。

采访老兵的那几年,《黄埔》杂志扩增到96页,全彩印刷,并推出“我的军校生活”“两岸关系展望”“中国远征军”“黄埔老兵的人生纪实”“我心中的黄埔前辈”“黄埔老人的幸福晚年”“台儿庄大捷”等主题策划,可读性、史料性大大增强。《黄埔》杂志每一期我都认真阅读,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外出采访,我也把杂志带在身旁。

2017年,我采访扬州黄埔老兵汪安民时,他拿出他姐夫生前写的回忆录给我看,告诉我,他姐夫陈华是黄埔军校5期生,陆军大学将官班2期毕业生。抗战期间,陈华在二战区和八路军并肩战斗,多次合作,取得了一次次辉煌胜利。

有朋友对我说:“这些老兵都是90多岁的人了,你对他们好,他们没有能力报答你。他们的后代还会误解你,你这样做何苦呢?我们也奇怪,你的动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说:“《黄埔》杂志给了我力量和勇气。《黄埔》杂志像一个精神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每当采访遇到困难时,翻开杂志,心中就会豁然开朗。特别是‘黄埔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忠勇赴国难,痴心为统一’等栏目和文章,更是给我启迪和奋勇向前的力量。”

在黄埔老兵家中采访发现,他们把《黄埔》杂志视为至宝,搬家时,其他东西都可以不要,但《黄埔》杂志一期都不能少。黄埔老兵吕振锟说:“现在《黄埔》杂志越办越好了,内容丰富,文章优美。”吕老曾通过《黄埔》杂志找到他的贵州同学黎克松,对《黄埔》杂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由此可见,《黄埔》杂志是黄埔老兵、黄埔后代之间联系的纽带。

黄埔老兵徐寿山参加过武汉会战,当时他在25军任排长。我根据老人的回忆,写了《鏖战南浔线》一文,文章被《黄埔》杂志采用。徐寿山家在淮安涟水,当时老人102岁,采访的时间不能长,我前后去了3次。从我家到涟水要坐3个多小时的汽车。我不怕辛劳,老人每讲一点,我都认真记录。文章发表后,我接到一位抗战老兵后代打来的电话,他说:“我爸爸1937年参军,也在25军。参军后,家里一直没有他的消息。你能帮我问问老人,他认识我爸爸吗?我不奢望他还活着,只想找到他牺牲的地方。”我遗憾地告诉他,老人在我采访两个月后过世了。

2015年8月,我到沛县楚埠村采访一位叫沙以德的黄埔抗战老兵。公交车开到半路停了下来,前面修路走不了。我问当地人:“这里离楚埠村有多远?”那人说,还有几十里。我决定走过去,周围人都吃了一惊,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坐在家里身上都不断地淌汗。这样的天气,步行几十里,简直不可想象。那天,我从上午9点多开始步行,中间没有歇一口气,一直走到下午2点多,才在楚埠村找到沙老的家。沙老躺在床上,神思还很清楚,我心中一喜,心想此行不虚。谁知采访了一半,沙老的儿子坚决制止我采访,说:“我怀疑你是骗子。”并说出理由:“第一、省里安排你到我家采访,县里怎么不用车子送你过来。第二、这么热的天,你坐公交车,步行5个多小时,让我无法想象。我怀疑,你肯定有什么其他目的。”我把介绍信拿给他看,对他说:“你可以打电话到省里核实。”他仍然不相信,采访不得不停止。几个月后,他打电话向我道歉,说错怪我了。我又一次去楚埠,才完成采访任务。

钟明文等[15]研究表明隧道施工产生的围岩塑性区主要集中在拱脚处,在拱脚附近需要加长锚杆的长度,可以保证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本文数值计算结果反映了类似规律,在台阶法基础上设置临时仰拱和琐脚锚管后,不仅减小了初支因弯矩产生的应力,还能充分利用锚管的锁脚作用,能够较好的控制地层变形。台阶法拱顶变形量为25.3 mm,与之相比,临时仰拱台阶法变形量会降低22.3%,能控制围岩变形,保证隧道安全。而且,与CD法和CRD法相比[16],临时仰拱台阶法施工更加灵活,能加快施工进度,降低造价。综合考虑,依托工程最终选用临时仰拱台阶法施工。

我想起《黄埔》杂志上有老兵写过第二战区国共合作打鬼子的一篇文章。忻口会战期间,5万日军在50辆坦克、20辆装甲车、几十架飞机的掩护下,猛攻卫立煌部队的阵地。卫立煌部队伤亡惨重,压力很大。朱德命令八路军129师夜袭日军阳明堡飞机场,一举炸毁24架日机,使日机数日内无法对忻口正面作战的友军实施轰炸。那篇文章是一个基层军官写的,虽然不太详细,但抗战期间二战区是国共合作的典范却是不争的事实。陈华当时任14军10师30旅58团上校团长,他的回忆很有史料价值。我看了回忆录后,参考相关资料写了一篇《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文章。文章发表后,读者反响很好。《黄埔》杂志让我懂得,真实的文字才能打动人,采访老兵不能随意加上自己的臆想和推断,必须真实地写出老兵们的所见所想。

《黄埔》杂志自1988年创刊以来,秉承“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的宗旨,登载黄埔抗战老兵们以及黄埔后代的故事,关注台海形势,宣传党的对台方针政策。《黄埔》杂志倾注了编辑们的汗水和心血,他们为弘扬黄埔精神,促进国家统一兢兢业业地工作。多年来,我对《黄埔》杂志的喜爱有增无减,今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认真阅读《黄埔》杂志。世界炎黄是一脉,天下黄埔是一家。我相信两岸统一的那一天一定不会太远!

表2给出了在不同DMA大小(kbyte)下,单、双DMA缓冲机制的图像传输速率V1/V2的测试结果,以及双DMA缓冲机制下图像传输带宽提升的百分比(V2-V1)/V1。

将1424例到我院诊断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主体,研究时间选取为2017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将冠脉造影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全部患者均行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参与本实验的1424例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患者为769例,患者的年龄在50~74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99±4.25)岁,女性患者为655例,患者的年龄在52~75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07±4.36)岁。

标签:;  ;  ;  ;  ;  ;  ;  ;  ;  ;  

顾少俊:我与《黄埔》杂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