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孔隙流体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隙,流体,晶格,模型,微观,速率,介质。
孔隙流体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段茜,刘向君[1](2018)在《气水两相裂缝型介质孔隙流体微观分布模式及其声学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声波速度与流体饱和度的关系已开展了大量实验工作,声波速度随饱和度的变化规律与孔隙流体在孔隙尺度范围分布的不均匀性有关,从理论上采用等效流体模型来定量表征通常存在着较大偏差。从弹性波动理论出发,以纵波震源作为激发震源项,采用时间域二阶和空间域八阶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气水两相裂缝型介质的声波波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计算不同孔隙流体分布模式下和不同饱和度情况下岩样的声波速度,分析了岩样在不同孔隙流体分布模式下声波速度随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并对物理实验得出的声波速度随饱和度变化的规律从孔隙流体微观分布角度给出了合理解释。数值计算方法简单且精度高,对地震数据解释以及烃类开采过程中监测孔隙流体结构和组分变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Applied Geophysics》期刊2018年02期)
周东宝,张淑君,郭观林,王梅,张朝[2](2017)在《基于Micro-PIV和LBM的土壤孔隙网络中流体速度分布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孔隙结构复杂多变,揭示其内部流场特性对于描述和预测土壤中水分传输、溶质迁移等现象至关重要.基于规则性的土壤孔隙网络模型,采用Micro-PIV(Micro-scale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显微粒子成像测速系统)技术分析不同雷诺数下孔隙结构中流体运动的特征,通过LBM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晶格玻尔兹曼方法)对孔隙结构中流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微观尺度下孔隙网络模型中不同孔隙区域流速分布差异明显,中线区域流场呈规律性分布,孔喉处为高速区,流速达到0.001 4 m/s,水平方向相邻两圆柱靠近边界处存在低速区,速度不高于0.000 2 m/s,在垂直于流向方向上速度场具有良好的对称性;靠近上下边界的大孔隙区域流体优先通过,流体的速度可达到0.003 0 m/s.LBM方法模拟的孔隙网络模型中流场分布结果与试验获得的流场分布吻合,其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009 4 m/s,表明土壤孔隙网络模型能有效模拟土壤孔隙,捕捉微观尺度上的流体运动特征,为应用孔隙网络模型研究土壤孔隙中溶质运移和反应等问题提供了微观尺度的度量工具.(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唐永强,吕成远,侯吉瑞[3](2016)在《基于孔隙分布的幂律流体剪切速率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非牛顿流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非牛顿流体在多孔介质内所受剪切速率的计算变得日益重要。综述了多孔介质条件下幂律流体剪切速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各剪切速率的物理意义,发现现有算法大部分未充分考虑孔隙结构对剪切速率的影响。通过毛细管束渗流模型的理论推导,提出了考虑孔隙分布的幂律流体数均剪切速率、体均剪切速率和黏均剪切速率算法。将该算法用于研究聚合物在高渗砂岩中的渗流规律,计算了低分子量聚合物在渗透率相近但孔隙结构不同的岩心内流动时的表观黏度。与传统算法的计算结果和实验测定结果相比较,论证本算法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唐永强,吕成远,王锐,崔茂蕾[4](2015)在《基于孔隙半径分布的幂律流体剪切速率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多孔介质条件下幂律流体剪切速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各剪切速率的物理意义,发现现有算法大部分未充分考虑孔隙结构对剪切速率的影响。通过毛细管束渗流模型的理论推导,提出了考虑孔隙半径分布的幂律流体数均剪切速率、体均剪切速率和粘均剪切速率算法。将该算法用于研究聚合物在高渗砂岩中的渗流规律,计算了低分子量聚(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杨彧,杨晓松,段庆宝[5](2015)在《水库蓄水与断层带流体孔隙压时-空分布的数值模拟——以紫坪铺水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汶川地震破裂带上的断层岩及围岩的渗透率测量,获得了研究区岩石的渗透率随深度变化的规律。依据所得到的渗透率实验数据,数值模拟了紫坪铺水库蓄水所产生的流体孔隙压的时空分布。模拟结果显示,渗透率是否随深度变化,其流体孔隙压的模拟结果也相差很大。由于断层带具有高渗的特点,因此与水库底部存在水力联系的断层带及其宽度对流体渗透的模拟结果有明显的影响。断层带越宽,下渗作用越明显,流体孔隙压的分布与断层带的产状越接近。若断层带宽度为100~300m,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时,其震源区的流体孔隙压为0.1~0.15MPa,与库体载荷在断层面上产生的附加正应力相当。该模拟结果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否与紫坪铺水库蓄水存在关联的重要约束。(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5年02期)
唐刚,巴晶,晏信飞,杨志芳,曹宏[6](2013)在《微观孔隙流体分布表征及其等效介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储层逐渐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与难点。这类储层普遍具有非均质性强、岩石类型多样、孔隙尺寸变化大、孔隙形状多变和流体分布复杂等特点,常规地震反演与解释方法面临重要挑战,必须深入研究其微观孔隙结构、流体分布及其地震响应特征,指导地震定量解释。本研究通过对岩石样品的CT扫描成像,获得具有微米级分辨率的数字岩心图像。然后采用数学形(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叁专题论文集》期刊2013-10-13)
杨柳,袁辉,彭永灿[7](2011)在《孔隙流体性质对井眼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渗流力学以及弹性力学理论,求解了孔隙流体为宾汉流体时的井眼围岩应力分布状态。通过计算表明,孔隙流体性质对井眼围岩的应力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孔隙流体为宾汉流体时,由于受到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周向应力值比孔隙流体是牛顿流体值小,径向应力值比孔隙流体是牛顿流体时大,孔隙流体性质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覃生高[8](2010)在《储层孔隙分布及流体渗流特征的分形描述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藏原始状态的多样性、动态过程的多变性及其问题的不确定性,使得油藏动态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基于简单的线性渗流规律已不能满足描述油藏动态系统非线性规律的需要,必须利用新理论、新方法建立新的模型。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油藏动态系统研究新理论、新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储层孔隙空间结构的非均质性及其多相流体渗流特征,综合利用分形数学、室内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分形幂律关系,利用岩心进汞-退汞毛细管压力曲线,研究了不同渗透率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特征与分形维数的对应关系,对比分析了低渗透岩心孔隙分形特征与中、高渗透岩心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渗透岩心孔隙结构具有多重分形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多孔介质中流体运移动力学特征,指出粘性指进对形成剩余油的重要作用。利用赫尔-肖元胞实验装置和颗粒充填模型开展的粘性指进可视化实验,分析了驱替相与被驱替相的界面非稳定性和介质非均质性,尤其是注入端和采出端附近的非线性渗流对诱发粘性指进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初期指进形态对后续轴向指进形态和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粘性指进生长过程是驱替相粒子表面(界面)成核和分形生长的结果,指进图形具有自相似结构特征。根据能量的转化分析给出了分形体形态增长的模式。根据粒子扩散运动的随机性以及驱替过程中粘性指进前缘演化动力学方程与DLA(有限扩散凝聚)模型动力学方程的一致性,利用DLA模拟分析了粘性指进前缘的分形生长规律并对储层剩余油挖潜提出了建议。初始优势生长方向决定了整个分形生长图形的轴向形貌特征;界面张力影响粒子横向扩散几率,决定整个分形生长图形的横向形貌特征。在分析润湿性对储层渗流规律和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分形理论推导了包含排替和渗吸过程的广义毛细管压力曲线模型和相对渗透率曲线新模型。通过实验对比分析表明,广义毛细管压力曲线分形模型提高了曲线拟合效果,尤其适应于Brooks-Corey模型不能描述的毛细管压力曲线;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拟合参数预测了相对渗透率曲线,其流体的相变、相间传质的变化幅度与非线性渗流作用度相关:非线性作用度强,相应相变和相间传质变化的幅度就大。分形方法的应用结果表明,粘土矿物颗粒堵塞岩心后,孔隙分布发生较大变化,大孔隙数目减少,微孔隙比例增加,表现为岩心分形维数值增大,岩心非均质性增强,从而使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增加,两相相对渗透率区间变窄,迫使油井过早废弃;储层中粘性指进前缘接近油井附近时,由于该区域介质的非均质分布以及较强的非线性渗流特征,油井动态时间序列分形模型参数将发生变化,据此可以诊断油井生产动态的改变。(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10-03-15)
吴家文[9](2009)在《低渗透油层微观孔隙内流体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低渗透油层与高渗透油层孔隙结构的差异,从微观上找出低渗透油层驱油效率低的原因,本文以润湿性实验、驱油实验和岩心微观解剖实验为基础,结合理论分析和软件计算,研究了不同渗透率、不同润湿性岩心的孔隙结构特征、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与孔隙结构的关系,取得的成果如下:研制了岩心微观解剖实验方法并完成了设备组装。该方法综合荧光显微镜与金相显微镜的观测结果,利用景深扩展软件、测量软件,结合荧光分析技术,可实现对低渗透天然岩心自然断面上的孔隙半径、孔喉比、平面配位数、平面迂曲度、形状因子等微观参数和剩余油饱和度的测量。选取5块低渗透岩心依次进行了润湿性实验、驱油实验和岩心微观解剖实验。为了研究低渗透岩心与高渗透岩心孔隙结构上的差异,另外选取5块中高渗透岩心同时进行实验,以便于对比分析。对拟进行驱油实验和岩心微观解剖实验的10块天然岩心分别测量了洗油前、洗油后和水洗后的润湿性。结果表明,低渗透岩心以亲水为主;驱油实验时常用的洗油方法严重地改变岩心的润湿性,使其更加偏于亲油。通过一定时间的水洗,可基本消除这种影响,使岩心的润湿性基本恢复到初始状态。因此,研究岩心的润湿性时应在洗油前或水洗后进行。测量完天然岩心水洗后的润湿性后,开展了驱油实验,并立刻进行了岩心微观解剖实验,拍摄了岩心自然断面上的金相和荧光两种模式的照片,测量了各岩心的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孔喉比、平面配位数、平面迂曲度、形状因子等参数。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渗透率的减小,岩心平均孔隙半径减小,但这一趋势并不明显,说明孔隙半径对渗透率的影响不显着;(2)孔喉比随渗透率的减小而增大。分类特征明显,低渗透岩心与高渗透岩心的孔喉比存在明显的差异;(3)渗透率越小,平面配位数越小,这说明低渗透岩心孔隙连通差;(4)随着渗透率的减小,平面迂曲度变大,这说明低渗透率岩心中孔隙的空间展布情况较高渗透岩心复杂;(5)低渗透岩心的形状因子较高渗透岩心小很多,说明低渗透岩心孔喉截面形状更加复杂,不利于油水在其中的流动。(6)孔喉比大、形状因子小是低渗透岩心与高渗透岩心最显着的差异。通过金相模式和荧光模式两种照片的对比,研究了岩心中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在油湿和中性润湿岩心中,孔隙半径越小,存在剩余油的概率越大。而水湿岩心中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大孔隙中;(2)无论水湿还是油湿岩心,随着孔喉比的增加,孔隙中存在剩余油的概率均增大;(3)无论水湿还是油湿岩心,随着平面配位数的增加,存在剩余油的概率均减小,说明改变孔隙微观上的连通情况有助于提高采收率;(4)无论水湿还是油湿岩心,随着迂曲度的增加,存在剩余油的概率均增大,说明孔隙形状越复杂,越不利于驱出剩余油;(5)水湿和中性润湿岩心中形状因子越小,存在剩余油的概率越大。而在油湿岩心中,随着形状因子的减小,存在剩余油的概率变小;(6)低渗透油层孔喉狭小、形状复杂,油滴在孔道中的卡断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形式;(7)孔喉比大、形状因子小是低渗透油层驱油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油滴从喉道进入孔隙的过程中,毛管压力由大变小,毛管力始终是水驱油的动力。间断的油滴在从喉道进入孔隙时更加容易被捕获形成剩余油。一旦剩余油在孔隙中形成,就无法建立有效的压力梯度将其驱出。低渗透油层由于喉道细小,以油滴形式捕集下来的剩余油占有更大比重。孔喉比大所造成的卡断是低渗透油层驱油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09-03-18)
邵长金,李相方[10](2006)在《电导率和流体分布关系的微观孔隙网络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电导率和流体分布关系的研究还很少,仅有的一项研究是在有机玻璃微观模型上进行的。利用实际Berea砂岩的微CT断层叁维图像原型数据,根据Yeong和Torquato提出的两相多孔介质的重构方法,用形状因子控制模型中的孔隙和喉道形状,运用模拟退火方法实现了孔隙岩样的重构过程;给出了模型的统计指标,包括孔隙与喉道大小、孔喉特征半径比等孔隙特征和孔喉形状、配位数等孔隙导通特征。由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渗流特征和实际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表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电导率和流体分布的关系进行了微观孔隙网络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孔隙形状及分布不同,分布在孔隙中的流体状态也发生变化,导致电阻率发生变化。这些结果可用孔隙中水膜的变化来解释。(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06年05期)
孔隙流体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孔隙结构复杂多变,揭示其内部流场特性对于描述和预测土壤中水分传输、溶质迁移等现象至关重要.基于规则性的土壤孔隙网络模型,采用Micro-PIV(Micro-scale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显微粒子成像测速系统)技术分析不同雷诺数下孔隙结构中流体运动的特征,通过LBM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晶格玻尔兹曼方法)对孔隙结构中流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微观尺度下孔隙网络模型中不同孔隙区域流速分布差异明显,中线区域流场呈规律性分布,孔喉处为高速区,流速达到0.001 4 m/s,水平方向相邻两圆柱靠近边界处存在低速区,速度不高于0.000 2 m/s,在垂直于流向方向上速度场具有良好的对称性;靠近上下边界的大孔隙区域流体优先通过,流体的速度可达到0.003 0 m/s.LBM方法模拟的孔隙网络模型中流场分布结果与试验获得的流场分布吻合,其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009 4 m/s,表明土壤孔隙网络模型能有效模拟土壤孔隙,捕捉微观尺度上的流体运动特征,为应用孔隙网络模型研究土壤孔隙中溶质运移和反应等问题提供了微观尺度的度量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孔隙流体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段茜,刘向君.气水两相裂缝型介质孔隙流体微观分布模式及其声学响应特性[J].AppliedGeophysics.2018
[2].周东宝,张淑君,郭观林,王梅,张朝.基于Micro-PIV和LBM的土壤孔隙网络中流体速度分布表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7
[3].唐永强,吕成远,侯吉瑞.基于孔隙分布的幂律流体剪切速率算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4].唐永强,吕成远,王锐,崔茂蕾.基于孔隙半径分布的幂律流体剪切速率算法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5].杨彧,杨晓松,段庆宝.水库蓄水与断层带流体孔隙压时-空分布的数值模拟——以紫坪铺水库为例[J].地震地质.2015
[6].唐刚,巴晶,晏信飞,杨志芳,曹宏.微观孔隙流体分布表征及其等效介质模型[C].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叁专题论文集.2013
[7].杨柳,袁辉,彭永灿.孔隙流体性质对井眼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
[8].覃生高.储层孔隙分布及流体渗流特征的分形描述与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10
[9].吴家文.低渗透油层微观孔隙内流体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
[10].邵长金,李相方.电导率和流体分布关系的微观孔隙网络模型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