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酸酯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碳酸酯,聚氨酯,复合材料,碳纤维,纤维,碳酸,氟化。
碳酸酯基论文文献综述
朱莎莎,章安东,査刘生[1](2019)在《静电纺丝法制备聚碳酸酯基聚氨酯纳米纤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四氢呋喃(THF)为混合溶剂配制聚碳酸酯基热塑性聚氨酯(PU)纺丝溶液,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PU纳米纤维。重点研究了纺丝溶液浓度、混合溶剂中DMF和THF的体积比、纺丝电压和纺丝溶液流速对PU纳米纤维形态、直径及其分散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纺丝液浓度为12%,混合溶剂中DMF与THF体积比为1∶1,纺丝电压为10 kV,纺丝溶液流速为0. 8 m L/h时,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得的PU纳米纤维粗细均匀,表面光滑,纤维之间无粘连现象,形成的纳米纤维膜空隙率高。(本文来源于《聚氨酯工业》期刊2019年03期)
王一良[2](2018)在《透明功能化聚碳酸酯基聚氨酯薄膜的分子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高性能聚合物光学材料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透明聚氨酯(PU)薄膜因其独特的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具有传统聚氨酯的优异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光学性能,在光伏、光学仪器、防护、汽车和电子产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透明聚氨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酯型和聚醚型聚氨酯。聚酯型聚氨酯因其分子链中的酯基极性高,易结晶,透明性差;聚醚型聚氨酯的分子链间作用力较聚酯弱,结晶度低,透明性好,但机械强度较差、耐紫外和耐溶剂性能差。此外,聚氨酯存在耐温性差、易燃和熔融滴落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开发具有高性能的透明聚氨酯薄膜是聚氨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根据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通过对聚碳酸酯多元醇(PCDLs)的分子结构设计和原材料的选择,制备出高透明的聚碳酸酯基聚氨酯(PCU)薄膜,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性研究,赋予其特殊的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依据脂肪族PCDLs的酯交换法合成机理和催化剂的催化机理,通过引入Ti元素改性Mg-Fe LDH催化剂,调节其酸碱匹配强度,合成高效的环境友好型Mg-Fe/Ti LDH酸碱双功能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脂肪族PCDLs的酯交换合成反应。采用XRD、FTIR、TEM和酸碱度测试等方法对Mg-Fe/Ti LDHs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微观结构、酸碱度、形成机理、催化活性等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g-Fe/Ti LDHs催化剂是按照溶解-沉积-脱水缩合-结晶化的机理合成,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同时具备质子酸位和路易斯碱位。随着Ti元素加入量的增大,催化剂的碱性减小,酸性增大,其协同催化活性先增大后减小。2、根据透明聚氨酯的分子结构设计原理,利用自制的Mg-Fe/Ti酸碱双功能催化剂,通过两步酯交换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结构、不同分子量的脂肪族PCDLs。采用FTIR、~1H NMR、GPC、DSC、水分测试、羟值测定和粘度测试等方法对双聚碳酸酯单体和PCDLs的分子结构、羟值、水分含量、结晶行为、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和粘度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步酯交换法提高了合成的多元醇分子量的可控性;运用多元共聚有效地降低PCDLs分子链的对称性,打破其内部规整有序结构,获得无规共聚、流动性好的透明PCDLs,从而提高了所制备的PCU薄膜光学性能。此外,通过复合扩链进一步提高PCU薄膜的透光率;引入环己烷环状结构,避免因PCU分子主链对称性差而导致的力学性能恶化,同时提高了其耐热性。3、以自制的不同结构和不同分子量的脂肪族PCDLs为软段,IPDI和单一扩链剂1,4-BDO(或复合扩链剂1,4-BDO/PG)为硬段,采用逐步加成溶液法合成一系列透明PCU;并利用自制的制膜装置制备厚度均匀,无外观缺陷的透明PCU薄膜。使用FTIR、WAXD、AFM、TGA、DSC、DMA、力学性能、透光率、黄度指数、吸水率、静态水接触角、形状记忆性能等测试方法对PCU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不同R值、不同软硬段含量、不同结构多元醇、不同分子量多元醇以及复合扩链剂对透明PCU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采用无规共聚合成的PCDLs合成PCU,可以将微相分离程度控制在一定程度,制备出高性能的透明PCU薄膜。4、在系统地研究透明PCU薄膜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基础上,选用综合性能最佳的PCU薄膜配方,以1,4-BDO、PG和BPAF为复合扩链剂,制备一系列高耐热性的透明氟化PCU薄膜。采用FTIR、WAXD、AFM、TGA、DSC、DMA、透光率、力学性能、黄度指数、静态水接触角等测试方法对透明氟化PCU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研究了氟含量对FPCU薄膜的结构、光学性能、黄变性能、热学性能、力学性能、耐水性能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氟元素的引入有效提高了透明FPCU薄膜的热稳定性、耐候性、力学性能和疏水性,且透明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5、按照“有机-无机阻燃剂协效阻燃”的思路,采用复合改性技术,先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超细化处理,再利用二氨基硅烷偶联剂对超细化后的APP进行改性,获得与PCU相容性较好,且耐热性好的膨胀型阻燃剂(CAPP)。采用FTIR、XPS、SEM、TGA、粒径分布等测试方法对并CAPP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探讨其形成机理。以自制的无机CAPP阻燃剂与有机无卤阻燃剂(600R)协效阻燃,合成并制备阻燃性能好的透明RPCU薄膜。运用FTIR、TGA、SEM、透光率、力学性能、静态水接触角、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等测试方法对透明阻燃PCU薄膜的结构、光学性能、耐热性、力学性能、耐水性、阻燃性进行表征和分析,并探讨了CAPP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研究表明超细化处理和氨基硅烷偶联剂改性技术联用,有效提高了CAPP的热稳定性和疏水性,以及与RPCU的相容性。复合阻燃剂的加入,燃烧时形成膨胀的炭层,极大地提高了透明PCU薄膜的阻燃性能,降低阻燃剂的用量,解决了聚氨酯材料易熔滴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RPCU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阻燃过程为气相和凝聚相交叉协同阻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12-25)
于志省,白瑜,王巍[3](2018)在《聚碳酸酯基导热复合材料的热学与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短切碳纤维(CCF)与片状石墨烯(FGE)为导热填料,经表面改性后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制备聚碳酸酯(PC)基导热复合材料,利用MFR,TG,SEM等方法考察了材料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和断面结构形貌。表征结果显示,PC/Si@(0CCF/30FGE)表现出优异的耐热性能、耐热分解性能和导热性能,面内与过面导热系数分别为10.9,1.0 W/(m·K),相对纯PC分别增长53倍和4倍。PC/Si@(0CCF/30FGE)的力学性能低于PC/Si@(30CCF/0FGE)。CCF与FGE复合填料导热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介于两单一填料导热复合材料之间,PC/Si@(25CCF/5FGE)的性能好于PC/Si@(30CCF/5FGE)。CCF导热复合材料断裂以基体剥离和碳纤维断丝为主,而CCF/FGE导热复合材料断裂方式主要是复合填料与基体的整体剥离。(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刘元龙[4](2017)在《碳酸酯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超临界CO_2回收及再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已经在数码类电子产品中获得成功且广泛的应用,未来将在新能源和储能领域蓬勃发展。因为锂离子电池包含有价金属元素和含氟电解液,所以电池的生命周期结束后,面临着资源化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问题。本文依据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相关理论,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响应曲面法优化电解液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建立电解液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研究电解液主要成分的超临界CO_2萃取行为;阐明夹带剂对超临界CO_2回收电解液成分和萃取效率的影响规律;实现电解液回收产物再利用,并揭示了使用再利用电解液的Li/Li Co O_2电池初始循环库伦效率较低的原因。为了优化电解液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响应曲面法建立萃取压力P、萃取温度T、萃取时间t与萃取效率η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为η=+87.61+2.11P+0.81T+0.92t-0.23P·t+0.31T·t-2.22P2-0.52t2;各因素对电解液超临界CO_2萃取效率的影响程度为P>t>T;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3 MPa,萃取温度40°C,萃取时间45 min,此时电解液平均萃取效率达到85.1%。还采用ICP、FT-IR、GC-MS和NMR等方法分析了电解液萃取产物成分,结果表明,经过优化萃取工艺处理后,电解液锂盐浓度由电池拆解时的0.89 mol·L_(-1)降低至0.66 mol·L_(-1),有机溶剂成分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证明了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是一种有效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方法。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有机溶剂的气相色谱-氢焰离子化检测和LiPF_6的核磁共振定量分析方法,有机溶剂在0.2~0.45 mg·m L_(-1)和LiPF_6在0.167~0.99mol·L_(-1)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精密性、重现性和稳定性;采用两种定量方法研究电解液主要成分在超临界CO_2中萃取行为,结果表明,链状碳酸酯与环状碳酸酯在超临界CO_2中具有不同的萃取行为。弱极性的链状碳酸酯DMC和EMC在相对弱极性的超临界CO_2体系中萃取效率较高,分别为87.7%和81.8%,环状碳酸酯EC和锂盐LiPF_6在相对强极性的超临界CO_2体系中萃取效率较高,分别为98.1%和67.4%。为了提高电解液成分的超临界CO_2萃取效率,采用论文建立的两种定量方法,研究低级醇类和环状碳酸酯类夹带剂对超临界CO_2回收电解液成分和萃取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低级醇类夹带剂最佳用量为6%,此时甲醇和乙醇夹带剂的电解液萃取效率由85.1%分别增加至89.8%和87.5%;环状碳酸酯类夹带剂最佳使用量为9%,此时PC和BC夹带剂的电解液萃取效率由85.1%分别增加至89.5%和86.4%;环状碳酸酯类夹带剂能有效提高电解液有机溶剂组分和锂盐的萃取效率,其中PC夹带剂对萃取效率增加效果较好。建立了电解液超临界CO_2萃取用夹带剂的选择依据,应选择中等极性、低粘度的有机碳酸酯溶剂,协助电解液强极性组分的溶解和扩散。为了实现电解液超临界CO_2回收产物的再利用,采用分子筛和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除去废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回收产物中的水分和HF,按照商品化电解液的配方,补充成分合成了再利用电解液,并对电解液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再利用电解液的HF含量为37 ppm,水分含量为18 ppm,离子电导率为0.19 m S·cm~(-1)(20°C),锂离子迁移数为0.76(25°C),电化学窗口达到5.4 V(vs.Li/Li+);再利用电解液的Li/LiCoO_2扣式电池在0.2 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5 m Ah·g~(-1),并且经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在77 m Ah·g~(-1)以上,其容量保持率为66%,库伦效率为96.2%,实现了废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超临界CO_2回收产物再利用;还采用EIS、SEM和XPS研究再利用电解液对Li Co O_2电极界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利用电解液中POyFz x-根杂质较多且容易分解,生成的HF反复破坏CEI膜,导致再利用电解液的Li/Li Co O_2电池初始充放电循环周期库伦效率较低。(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董甜甜,张建军,柴敬超,贾庆明,崔光磊[5](2017)在《聚碳酸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锂离子电池由于采用易泄露、易挥发、易燃烧的碳酸酯有机溶剂,在高温或极端条件下使用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此类安全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还可以大幅度提升固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固态电解质又分为无机固态电解质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2大类.无机固态电解质能够在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化学稳定性,并且电化学窗口较宽,机械强度更高,室温离子电导率较高,但脆性较大,柔韧性差,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偏低,难以满足室温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但其加工成型容易,形状可变.比较而言,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更适宜大规模生产,离产业化相对更近.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研究较多的是聚醚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如聚环氧乙烷和聚环氧丙烷),但其缺点是室温离子电导率低,需要对其改性或进一步开发综合性能更加优异的其他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聚碳酸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含有强极性碳酸酯基团)以及高介电常数,可以有效减弱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提高载流子数量,从而提高离子电导率,因此被认为是一类非常有前途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体系.基于此,本文重点综述了最近研究热点的聚碳酸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包括聚(叁亚甲基碳酸酯)体系、聚(碳酸丙烯酯)体系、聚(碳酸乙烯酯)体系和聚(碳酸亚乙烯酯)体系等,并详细阐述了上述每种聚碳酸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电化学性能、优缺点及改性手段,归纳出其离子配位-解配位过程和离子扩散机制,还对聚碳酸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望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曹帅[6](2017)在《聚碳酸酯基荧光复合塑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熔融混合和高温模压的方法,以聚碳酸酯和稀土荧光材料为原料,制备出不同厚度(0.5、1.0、和1.5 mm)的荧光复合塑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分析系统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测试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稀土荧光材料在聚碳酸酯中均匀分散;荧光复合塑料的激发与发射光谱强度与其厚度成正比关系,在1.5 mm厚度时最大,光谱的形状没有随着厚度的改变而改变;荧光复合塑料在激发光不同功率(600、850、1 100、1 350和1 600 mW)的激发下,其发光强度与激发光功率成正比关系,荧光转换效率与激发光功率成反比关系,对于给定厚度和浓度的荧光复合塑料,其所制备的白光LED的光通量与激发光功率满足线性关系,φ光通量=0.226·P激发光+23.08,表明荧光复合塑料是一种适合于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应用的材料。(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7年03期)
王香香,王萍萍,李崇裔,薛锋,丁恩勇[7](2016)在《中空玻璃微珠含量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基复合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回收聚酯饮料瓶片(R-PET)为主要原材料,以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MA-GMA)为增容剂,将硅烷偶联剂KH560处理后的中空玻璃微珠(HGM)与R-PET/PC/E-MA-GMA(70/30/10)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制备复合泡沫材料。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表观密度、极限氧指数、导热系数和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0~50 phr HGM对复合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GM改性成功并与基体紧密结合,HGM的加入使RPET的结晶性下降,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降低,但是所得的复合泡沫材料的表观密度减小,最小达到0.729 g/cm3,基体的隔热性提高,导热系数减小到0.089 W/(m·K),燃烧过程熔融滴落现象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王晓环,蒋玉湘,徐文龙,罗明艳,李翠苹[8](2016)在《聚碳酸酯基聚氨酯/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碳酸酯二元醇为软段,利用预聚体法制备了系列聚碳酸酯基聚氨酯/芳纶浆粕纤维(Aramid pulp)复合材料,研究了芳纶浆粕纤维对聚碳酸酯基聚氨酯弹性体(PUE)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及电子拉伸机等测试仪器对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芳纶浆粕纤维能有效实现对聚氨酯弹性体的增强作用,其中对撕裂强度的增强尤为突出。当芳纶浆粕纤维用量为0.5%时,复合材料的撕裂强度由106 k N/m提高到120 k N/m,表现出最好的力学性能;芳纶浆粕纤维在聚氨酯中分散均匀,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10期)
梁飞,刘尚文,余丽丽,范涛,王小库[9](2016)在《可降解脂肪族聚碳酸酯基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预聚体法合成毒性小、生物降解性能优异的医用聚碳酸酯基水性聚氨酯,硬段选用L-赖氨酸二异氰酸酯(LDI),软段选用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分别考虑了R值、扩链剂用量、预聚温度等因素影响。当异氰酸酯基∶羟基摩尔比为1∶1.5,6%(wt,质量分数)的扩链剂1,4-丁二醇、采用80℃的预聚温度时合成的聚碳酸酯基水性聚氨酯性能最优,拉伸强度为52.5MPa,水解降解60d失重率为39%,降解性能优异,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08期)
侯婷[10](2016)在《激光透射扫描制备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基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复合材料具备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刚度、重量、强度、疲劳特性等其他方面的综合特性也比一般的材料要优越,因此其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船舶工业等领域。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其中,增强相是碳纤维,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复合材料中作为受力材料,而基体是树脂,主要起粘结树脂与碳纤维的作用。它的综合性能比金属合金更优异。激光加工的速度快、能量集中,所以它引起的热应力形变也少。由于技术优越,因此激光几乎能够加工所有的材料,把激光加工技术成功的应用到复合材料的制备中必将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对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进行了改善,在传统的手糊成型基础上,引入激光透射扫描技术,通过对比引入前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拉伸强度等性能的变化,分析激光透射扫描技术对手糊成型工艺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基复合材料最好的成型方式是手糊成型+两次激光透射扫描。在碳纤维进行液相氧化处理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激光进行手糊成型+二次激光透射扫描制备而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试样比使用激光进行手糊成型+一次激光透射扫描制备而成的试样的抗弯强度高7.15%-32.37%。同时使用激光进行手糊成型+二次激光透射扫描制备而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要高于使用手糊成型+一次激光透射扫描制备而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大概增加了40.42%-62.73%。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改善它的力学性能,分别对碳纤维布进行了清洗和氧化处理,通过改变清洗方式以及清洗时间,对比不同的氧化方法、氧化时间对碳纤维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碳纤维处理方案为:清洗方式为乙醇+丙酮(1:1),最佳清洗时间为2h;氧化方式为液相氧化-浓硝酸氧化处理,最佳氧化时间为3h。在该处理方案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增加了33.98%-51.61%、抗拉强度增加了17.42%-35.59%,均达到最大值,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最后,在本次实验中,选择CBT(环形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改善树脂溶液的粘度,并探究出最佳的CBT添加量为1.5%,分析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强度变化机理以及碳纤维增强机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碳酸酯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高性能聚合物光学材料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透明聚氨酯(PU)薄膜因其独特的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具有传统聚氨酯的优异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光学性能,在光伏、光学仪器、防护、汽车和电子产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透明聚氨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酯型和聚醚型聚氨酯。聚酯型聚氨酯因其分子链中的酯基极性高,易结晶,透明性差;聚醚型聚氨酯的分子链间作用力较聚酯弱,结晶度低,透明性好,但机械强度较差、耐紫外和耐溶剂性能差。此外,聚氨酯存在耐温性差、易燃和熔融滴落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开发具有高性能的透明聚氨酯薄膜是聚氨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根据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通过对聚碳酸酯多元醇(PCDLs)的分子结构设计和原材料的选择,制备出高透明的聚碳酸酯基聚氨酯(PCU)薄膜,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性研究,赋予其特殊的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依据脂肪族PCDLs的酯交换法合成机理和催化剂的催化机理,通过引入Ti元素改性Mg-Fe LDH催化剂,调节其酸碱匹配强度,合成高效的环境友好型Mg-Fe/Ti LDH酸碱双功能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脂肪族PCDLs的酯交换合成反应。采用XRD、FTIR、TEM和酸碱度测试等方法对Mg-Fe/Ti LDHs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微观结构、酸碱度、形成机理、催化活性等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g-Fe/Ti LDHs催化剂是按照溶解-沉积-脱水缩合-结晶化的机理合成,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同时具备质子酸位和路易斯碱位。随着Ti元素加入量的增大,催化剂的碱性减小,酸性增大,其协同催化活性先增大后减小。2、根据透明聚氨酯的分子结构设计原理,利用自制的Mg-Fe/Ti酸碱双功能催化剂,通过两步酯交换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结构、不同分子量的脂肪族PCDLs。采用FTIR、~1H NMR、GPC、DSC、水分测试、羟值测定和粘度测试等方法对双聚碳酸酯单体和PCDLs的分子结构、羟值、水分含量、结晶行为、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和粘度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步酯交换法提高了合成的多元醇分子量的可控性;运用多元共聚有效地降低PCDLs分子链的对称性,打破其内部规整有序结构,获得无规共聚、流动性好的透明PCDLs,从而提高了所制备的PCU薄膜光学性能。此外,通过复合扩链进一步提高PCU薄膜的透光率;引入环己烷环状结构,避免因PCU分子主链对称性差而导致的力学性能恶化,同时提高了其耐热性。3、以自制的不同结构和不同分子量的脂肪族PCDLs为软段,IPDI和单一扩链剂1,4-BDO(或复合扩链剂1,4-BDO/PG)为硬段,采用逐步加成溶液法合成一系列透明PCU;并利用自制的制膜装置制备厚度均匀,无外观缺陷的透明PCU薄膜。使用FTIR、WAXD、AFM、TGA、DSC、DMA、力学性能、透光率、黄度指数、吸水率、静态水接触角、形状记忆性能等测试方法对PCU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不同R值、不同软硬段含量、不同结构多元醇、不同分子量多元醇以及复合扩链剂对透明PCU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采用无规共聚合成的PCDLs合成PCU,可以将微相分离程度控制在一定程度,制备出高性能的透明PCU薄膜。4、在系统地研究透明PCU薄膜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基础上,选用综合性能最佳的PCU薄膜配方,以1,4-BDO、PG和BPAF为复合扩链剂,制备一系列高耐热性的透明氟化PCU薄膜。采用FTIR、WAXD、AFM、TGA、DSC、DMA、透光率、力学性能、黄度指数、静态水接触角等测试方法对透明氟化PCU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研究了氟含量对FPCU薄膜的结构、光学性能、黄变性能、热学性能、力学性能、耐水性能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氟元素的引入有效提高了透明FPCU薄膜的热稳定性、耐候性、力学性能和疏水性,且透明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5、按照“有机-无机阻燃剂协效阻燃”的思路,采用复合改性技术,先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超细化处理,再利用二氨基硅烷偶联剂对超细化后的APP进行改性,获得与PCU相容性较好,且耐热性好的膨胀型阻燃剂(CAPP)。采用FTIR、XPS、SEM、TGA、粒径分布等测试方法对并CAPP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探讨其形成机理。以自制的无机CAPP阻燃剂与有机无卤阻燃剂(600R)协效阻燃,合成并制备阻燃性能好的透明RPCU薄膜。运用FTIR、TGA、SEM、透光率、力学性能、静态水接触角、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等测试方法对透明阻燃PCU薄膜的结构、光学性能、耐热性、力学性能、耐水性、阻燃性进行表征和分析,并探讨了CAPP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研究表明超细化处理和氨基硅烷偶联剂改性技术联用,有效提高了CAPP的热稳定性和疏水性,以及与RPCU的相容性。复合阻燃剂的加入,燃烧时形成膨胀的炭层,极大地提高了透明PCU薄膜的阻燃性能,降低阻燃剂的用量,解决了聚氨酯材料易熔滴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RPCU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阻燃过程为气相和凝聚相交叉协同阻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酸酯基论文参考文献
[1].朱莎莎,章安东,査刘生.静电纺丝法制备聚碳酸酯基聚氨酯纳米纤维的研究[J].聚氨酯工业.2019
[2].王一良.透明功能化聚碳酸酯基聚氨酯薄膜的分子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3].于志省,白瑜,王巍.聚碳酸酯基导热复合材料的热学与力学性能[J].石油化工.2018
[4].刘元龙.碳酸酯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超临界CO_2回收及再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5].董甜甜,张建军,柴敬超,贾庆明,崔光磊.聚碳酸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学报.2017
[6].曹帅.聚碳酸酯基荧光复合塑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J].塑料工业.2017
[7].王香香,王萍萍,李崇裔,薛锋,丁恩勇.中空玻璃微珠含量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基复合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
[8].王晓环,蒋玉湘,徐文龙,罗明艳,李翠苹.聚碳酸酯基聚氨酯/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
[9].梁飞,刘尚文,余丽丽,范涛,王小库.可降解脂肪族聚碳酸酯基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6
[10].侯婷.激光透射扫描制备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基复合材料[D].吉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