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穗颈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基因,节间,赤霉素,基因芯片,激素,旱稻。
长穗颈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城[1](2010)在《旱稻极窄叶突变体和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的人以此为口粮。它同时是全球基因组研究的单子叶植物中的模式植物。突变体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辐照旱稻品种IRAT109获得一批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从第五代(M5)中分别选取极窄叶突变体TB-56和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TB-72,进行分子标记定位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TB-56主要形态特征:植株矮化,株高仅72.25cm,比亲本IRAT109降低了32.34%生育期延迟,叶片极窄;穗长变短、结实率降低,但粒型、百粒重却无显着差异;叶片维管束系统发育不良,外层薄壁细胞发生缺陷从而排列不规则;由于维管系统的发缺陷致使水稻整个生育期养分的运输、生理代谢等受到影响,引起株高变矮、叶片变窄、结实率降低;2.将TB-56分别与原始亲本IRAT109、籼稻品种9311构建定位群体进行遗传性分析,在TB-56/IRAT109群体中,F1表现正常,F2分离群体在上海、海南两地均呈9:3:4分离比例,经过卡方检验符合2对隐性上位基因极窄叶基因(暂命名enll)和窄叶基因(暂命名nl7)共同控制的假设遗传模式;而在TB-56/9311构建的作图群体中,F1表现正常,F2分离群体则呈现出3:1分离比例,即受一对隐性基因窄叶基因nl7控制;3.采用分组分离群体法对两套F2作图群体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具有隐性上位作用的极窄叶基因enll被定位在第1号染色体长臂端的RM3615附近;窄叶基因nl7被定位在第7号染色体RM8245和RM21433之间,与这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cM和4.8cM;4.TB-72主要形态特征:株高明显增高,比亲本IRAT109增加50.78%,其中倒数第一节增加了94.35%,占整个植株株高的42.54%以上,分蘖数相对减少,全生育期叶色稍微泛黄导致叶绿素含量差异显着,粒型的变化也比较明显;5.将TB-72与IRAT109构建定位群体,F1代植株穗颈长34cm与亲本相近,F2代群体正常株和长穗颈突变株表现为3:1的分离比(χ2(0.0457)<χ2(3.84)),表明该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6.分别将用于定位eui1、eui2位点所用的标记和根据该基因序列所设计的引物在两个亲本间进行筛选,均未能表现出多态性,推测该突变体可能携带新的长穗颈基因,暂命名为eui3。对其F2定位群体采用分组分离群体法,用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长穗颈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定位,将eui3基因初步定位在第6号染色体SSR标记RM528附近。(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唐彦强,杜川,胡思淋,桑贤春,杨正林[2](2010)在《一个水稻长穗颈突变体eui1(t)的鉴定和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优良恢复系缙恢10号种子,在其后代获得了一个长穗颈高秆突变体,暂命名为eui1(t)。与诱变亲本相比,倒一节间、倒二节间和穗颈显着伸长,其中,顶节间伸长最为明显。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西农1A/eui(t)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初步将eui1(t)基因定位在第5染色体长臂末端,位于SSR分子标记RM3321和RM26内侧,分别相距12.3cM和15.8cM。(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0年05期)
邓力喜,于正芳,王锋,梁满中,陈良碧[3](2009)在《水稻长穗颈eui突变体长选3S最上节间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和半定量PCR对水稻长穗颈eui突变体长选3S与对照培矮64S最上节间快速伸长期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在检测到的56983芯片杂交点只发现527个差异表达转录本,其中上调表达的362个,下调表达的165个.生物信息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转录本包括信号传导相关基因、膜及运输基因、细胞生长与凋亡相关基因、复制与修复相关基因、碳代谢相关基因,次生代谢物合成相关基因和其它功能未知基因.研究结果为了解水稻最上节间伸长机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邓力喜[4](2009)在《水稻长穗颈eui突变体长选3S最上节间基因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选3S是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群体中选育出来的一种对赤霉素敏感的长穗颈突变体,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本文以培矮64S为对照,采用水稻基因芯片和半定量RT-PCR技术对长选3S最上节间快速伸长期全基因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具有60000个杂交点,代表36926个单一基因的的寡聚核苷酸基因芯片上,检测到54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362个为上调表达的转录本,占差异表达基因的66.42%;183个为下调表达的转录本,占差异表达基因的33.58%。通过半定量RT-PCR对差异基因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表明芯片结果中基因表达差异的可靠性高。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的转录本包括信号传导相关基因、膜及运输基因、细胞生长与凋亡相关基因、复制与修复相关基因、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次生代谢物合成相关基因和其它功能未知基因。在信号转导相关基因以及碳水化合物和次生代谢物相关基因中发现许多与节间伸长有关的基因。eui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这些相关基因的表达,实现最上节间快速伸长。3、从芯片结果中选择表达差异达10倍以上的2个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为未知功能基因,其启动子区存在激素响应元件,可能与激素信号转导有关。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获得了包含基因完整ORF的cDNA克隆。测序结果表明他们的序列与9311完全相同,而与日本晴存在碱基差异。构建了该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将该基因转化到拟南芥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张红林,刘海平,张瑞祥,刘跃清[5](2009)在《高秆隐性长穗颈不育系K17eA与非eui基因K17A主要性状及其杂种优势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K17eA是由江西省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秆隐性长穗颈不育系,2003年通过江西省审定,K17eA系列组合选育与应用2007年通过江西省科技厅成果鉴定。通过对长穗颈不育系K17eA和K17A主要性状的比较发现,K17eA不仅继承了K17A粳质籼核"叁高一低"的优良特性和配合力强的优点,也完全解决了不育系的包颈问题,其制种过程中可以不用或少用"九二○"。用K17eA和K17A与不同生态型的恢复系配组,至今已育成K17eA系列组合8个,这8个组合目前正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09年02期)
梁满中[6](2008)在《长穗颈eui基因促进温敏核不育水稻最上节间伸长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选3S是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后代中选育出的具有长穗颈(eui)基因的温敏核不育水稻,eui基因具有促进水稻最上节间快速伸长的特点,可以应用于消除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包颈现象,在杂交水稻制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对eui基因的遗传规律,eui基因促进最上节间伸长的细胞和生理机理,以及最上节间伸长期全基因组水平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具长穗颈性状的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与常规稻杂交,其F_1最上节间长度正常,其F_2群体的正常株与长穗颈株的分离比为3∶1。表明eui基因为一对隐性基因。eui基因与花粉育性基因是独立遗传的。2、最上节间伸长的动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最上节间伸长的时期为始花前6 d至始花当天。始花前1~3 d为节间快速伸长期,此时期主要由节间中下部细胞大幅度伸长所致。eui基因促进最上节间伸长的细胞学机制是促进细胞数量和细胞长度的增加,其中以细胞长度增加为主。3、对eui基因表达条件研究表明,eui基因的表达与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的温度呈显着负相关,与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花粉可育性显着正相关。可育性影响最上节间伸长的本质是花粉发育促进内源赤霉素(GA_1、GA_3、GA_4)含量的提高,高内源赤霉素(GA_1、GA_3、CA_4)含量促进最上节间伸长。但比较突变体长选3S和野生型培矮64S不同育性条件下内源赤霉素(GA_1、GA_3、GA_4)含量表明,两者之间激素含量没有显着差别。表明eui基因不促进内源赤霉素(GA_1、GA_3、GA_4)合成。外源赤霉素处理结果表明,长选3S比野生型培矮64S对外源赤霉素敏感,因此推测,eui可能是一类对激素敏感的突变基因。4、水稻基因芯片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发现长穗颈eui基因表达的有545个差异表达转录本,其中上调表达的转录本362个,下调表达的转录本183个。生物信息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的转录本包括信号传导相关基因、膜及运输基因、细胞生长与凋亡相关基因、复制与修复相关基因、碳代谢相关基因,次生代谢物合成相关基因和其它功能未知基因。在上调的转录本中,信号传导相关基因表达较多的是双组分体系相关基因、钙信号通道和碳代谢相关基因,次生代谢物合成相关基因以及赤霉素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杨淑琴,李培富[7](2008)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对长穗颈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对长穗颈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分别携有长穗颈基因eui1、eui2和野生型基因Eui的水稻协青早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测定了在孕穗末期不同器官内源GAs、ABA和IAA的含量变化和成熟期植株高度和最上节间的长度差异。结果表明:孕穗末期携有eui1、eui2和Eui基因的保持系内源GAs和ABA均显着高于对应的不育系,内源IAA的含量也表现相同的趋势,只是差异不显着;成熟期形态观察表明,最上节间受雄性不育影响的程度大于株高,eui1和eui2基因受影响的程度大于Eui基因。说明细胞质雄性不育对长穗颈基因的表达有显着的负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杨淑琴,李培富,马宏玮[8](2008)在《不同节间伸长期水稻长穗颈基因对内源激素含量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长穗颈基因促进水稻上部节间伸长的生理机制,以分别携有长穗颈基因eui1、eui2和野生型基因Eui的水稻协青早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测定了在不同节间伸长期不同器官内源GAs、ABA和IA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最上节间剧烈伸长前,携有eui基因的水稻内源GAs含量在不同的器官里都剧烈增加,内源ABA含量在节间里也表现相同的趋势,携有eui基因水稻的GAs与ABA含量的比值显着高于Eui基因的水稻,携有eui2基因水稻的内源激素含量及GAs与ABA含量的比值介于eui1和Eui基因之间。可见eui基因主要是通过在不同器官里产生大量的GAs来促进上部节间的显着伸长,其中eui1基因在促进上部节间伸长方面强于eui2。而IAA促进上部节间伸长方面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1期)
马洪丽[9](2007)在《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的研究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eui基因作为"杂交稻种子生产的第四遗传要素",二十多年来,备受国内外遗传育种学者的关注。最近,关于水稻穗颈伸长基因EUI的定位与克隆、功能鉴定及eui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概述了长穗颈基因eui的发现、定位与克隆、作用机制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7年05期)
杨淑琴,康建宏[10](2007)在《不同生育期水稻长穗颈基因对内源赤霉素质量摩尔浓度的影响及对GA_3敏感性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含有突变的长穗颈基因eui1、eui2和野生型基因Eui的水稻(Oryzasativa L.),协青早不育系和保持系6个品系为材料,研究长穗颈基因在不同生育期对内源赤霉素(GAs)质量摩尔浓度的影响和苗期、孕穗末期对GA3敏感性的反应.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协eB(1)和协eA(1)不同器官和组织的GAs质量摩尔浓度逐渐升高.到了孕穗末期,尤其是协eB(1)幼穗内的GAs质量摩尔浓度剧烈增加,是协B的7倍.协eB(2)和协eA(2)的内源GAs质量摩尔浓度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基本也呈上升趋势,但不及协eB(1)和协eA(1),却明显高于协B和协A,表明:含eui1和eui2基因的水稻,其节间基部、剑叶和幼穗中含有较高的GAs,从而使最上节间明显伸长.不论在苗期还是孕穗末期,各器官和组织对GA3敏感性的强弱顺序依次为eui1>eui2>Eui.(本文来源于《农业科学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长穗颈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优良恢复系缙恢10号种子,在其后代获得了一个长穗颈高秆突变体,暂命名为eui1(t)。与诱变亲本相比,倒一节间、倒二节间和穗颈显着伸长,其中,顶节间伸长最为明显。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西农1A/eui(t)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初步将eui1(t)基因定位在第5染色体长臂末端,位于SSR分子标记RM3321和RM26内侧,分别相距12.3cM和15.8c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穗颈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黄志城.旱稻极窄叶突变体和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0
[2].唐彦强,杜川,胡思淋,桑贤春,杨正林.一个水稻长穗颈突变体eui1(t)的鉴定和基因定位[J].种子.2010
[3].邓力喜,于正芳,王锋,梁满中,陈良碧.水稻长穗颈eui突变体长选3S最上节间基因差异表达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9
[4].邓力喜.水稻长穗颈eui突变体长选3S最上节间基因表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5].张红林,刘海平,张瑞祥,刘跃清.高秆隐性长穗颈不育系K17eA与非eui基因K17A主要性状及其杂种优势比较[J].中国稻米.2009
[6].梁满中.长穗颈eui基因促进温敏核不育水稻最上节间伸长机理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7].杨淑琴,李培富.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对长穗颈基因表达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8
[8].杨淑琴,李培富,马宏玮.不同节间伸长期水稻长穗颈基因对内源激素含量的调节[J].中国农学通报.2008
[9].马洪丽.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的研究与利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7
[10].杨淑琴,康建宏.不同生育期水稻长穗颈基因对内源赤霉素质量摩尔浓度的影响及对GA_3敏感性的反应[J].农业科学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