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跟你说的,你听进去了吗?”有时,身边人突然这么一问,我们却一点都记不起他说了啥。我们常会注意外人的言论,而对身边人(亲人和挚友)充耳不闻。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戴维·刘易斯对此发表了一些有趣的见解。
Prospects CHEN Zi-yun LI Tian-bin LIU Si-chang et al.(83)
Mehta对4位菲尔兹奖获得者进行深入的人物剖析,发现他们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共性是:(1)“数学无处不在”的态度.创造性成为他们难以“关掉”的思维倾向;生活中的兴趣和爱好对专业思维起到积极的影响.(2)对美学的追求.(3)数学研究中独特的个人风格.对4位数学家的刻画表明数学上的成功来自热情与游戏心,来自寻找自身领域与其它学科的联系[31].
1.选择性接受。身边人每天跟我们说很多话,有我们愿意听的,也有觉得烦的。我们的思维有时像一个漏斗,倾向于接受那些比较符合自己观点的语言,而对很多不接受的、想回避的,无意中就把它们忽略了。
2.因为熟悉,所以轻视。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身边人的想法,反而觉得他们的话没价值,很少真正聆听其见解、关心其想法。比如,不管子女多大,在父母眼里依然是孩子,所以一些老人不太在意成年儿女的想法。
3.不能以身作则。有时候,身边人要求别人做的事情,他们自己却做不到,不能以身作则,说出来的话也大打折扣。比如常熬夜的爸爸告诫孩子早睡有益,孩子是不会当真的。
4.交流不注意时机。身边人的对话往往随时发生,比如专心致志工作时,太太突然跑来说孩子的事情,你就可能会充耳不闻。而关系不太近的人反而会审时度势,选合适的时机交谈。
如果想获得别人的倾听,首先要学会倾听别人。如果想让自己说的话有分量,也请先仔细聆听,确认你弄明白对方的想法和思路时,才知道如何把话说得更“动听”,说到别人的心坎里。
(摘自《生命时报》)
标签:身边论文; 想法论文; 孩子论文; 论文论文; 充耳不闻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家庭医药》2019年第10期论文; 广东爱家心理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