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北板块北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石炭世,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
华北板块北缘论文文献综述
焦骥,裴福萍,周皓,魏敬洋,王奕朋[1](2019)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早石炭世的构造属性: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O同位素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吉中地区早石炭世的构造环境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吉中地区早石炭世时期处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陆内裂谷或裂陷槽环境,另一种观点认为吉中地区早石炭世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上述争议存在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对区内早石炭世火成岩的研究。本文对吉中石头口门水库地区早石炭世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研究区位于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缝合带附近,西北部与松辽盆地相邻,(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崔玉良,渠洪杰,陈英富,王森[2](2019)在《华北板块北缘解放营子地区发现~2.61Ga斜长角闪岩》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Objective)华北板块北缘作为华北克拉通北部与中亚造山带东南段(兴蒙造山带)构造单元邻接部位,保存了大陆裂解、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等多个地质演化阶段记录,聚焦了诸多学者关注。前人虽然对其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于华北克拉通北界构造位置还存在诸多争议:(1)华北克拉通北界为赤峰—开源断裂;(2)华北克拉通北界位于赤峰—开源断裂(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王琦[3](2019)在《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太古宙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古宙变质岩"为华北板块北缘太古代最底部的地质体,零散分布的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体是其主要组成。主要包括角闪石岩、辉石岩等在内的铁镁质岩石,这些岩石类型是原始火山沉积的产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岩石类型。铁镁质岩石的主要矿物有石榴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和石英。岩相学确定了变质作用的3个变质反应的存在,且与推测的矿物相的转化关系相吻合,同时与地质温压相结合,得出了研究区的变质热事件的IBC型和PTt演化轨迹确定了太古宙末期的变质热事件具有近等压冷却的过程。(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林智炜,吴堑虹,奚小双,夏艳菊,刘飚[4](2019)在《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姚五沟岩体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太仆寺旗地区的姚五沟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41.6 Ma±1.3 Ma(MSWD=0.78),形成于晚侏罗世。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具高硅富碱的特征,A/CNK=0.93~1.07,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V"字型,Eu负异常较显着(δEu=0.30~0.43),轻重稀土分异明显(w(La)N/w(Yb)N=34.04~48.59)。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Sr和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较高的10000×w(Ga)/w(Al)值(2.85~2.92)和w(Zr+Nb+Ce+Y)值(537.80×10~(-6)~584.10×10~(-6));表明其属A型花岗岩,由下地壳部分熔融而来,并伴随少量幔源组分参与,形成于非造山伸展环境。与研究区内的后淖S型花岗岩(255.8 Ma±1.6Ma,晚二迭世)和白旗A型花岗岩(134.6Ma±1.1Ma,晚侏罗世)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由晚二迭世到晚侏罗世,岩浆源区由上地壳的泥质岩部分熔融转换为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伴随少量幔源组分参与,其大地构造背景由陆-陆碰撞环境转换为非造山伸展环境。(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王师捷,徐仲元,董晓杰,王挽琼,李鹏川[5](2018)在《华北板块北缘中段花岗闪长岩-苏长辉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土牧尔台地区发育大量的酸性侵入岩,仅局部出露一些苏长辉长岩岩体.前人对该基性岩岩体的研究较少,且缺少其与周围同时代酸性侵入岩演化关系的讨论.基于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75.3±2.6Ma,苏长辉长岩为270.1±4.2Ma,两者均为早二迭世产出.苏长辉长岩贫硅(SiO_2=46.2%~49.8%)和高场强元素(Nb、Ti、Zr等),富Mg#(59.16~67.58)和大离子亲石元素(Cs、Ba、Sr等),具有较低的稀土总量和较平缓的配分曲线,及Eu正异常(δEu=1.02~2.41),显示幔源侵入岩的特点;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在65.6%~67.0%之间,K_2O含量为3.71%~4.15%,为准铝质系列(A/CNK=0.94~0.98),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样品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K等),亏损重稀土元素、高场强元素(Nb、Ti、Th等),存在Eu负异常(δEu=0.61~0.69),具有大陆弧火山岩的特征,同时岩石中存在镁铁质包体,表明其岩浆来源是壳幔混源的.两者的时空关系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基性岩浆来自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岩石圈地幔,底侵加热地壳产生花岗质岩浆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结合区域研究背景,表明花岗闪长岩-苏长辉长岩岩体形成于俯冲的构造背景下,且在早二迭世,古亚洲洋仍未闭合.(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关庆彬[6](2018)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开原—延吉地区二迭纪—早侏罗世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原—延吉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的演化,又受到了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迭加和改造,是研究古亚洲洋闭合和两大构造域转换的关键地区。本文以开原—延吉地区二迭纪-早侏罗世火成岩和开原构造混杂岩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年代学资料和本文锆石LA-ICP-MS U-Pb和SHRIMP U-Pb定年结果,将研究区二迭纪-早侏罗世的岩浆活动划分为四期:二迭纪(285Ma-252Ma)、早叁迭世-晚叁迭世早期(250Ma-235Ma)、晚叁迭世中期(229Ma-208Ma)和晚叁迭世晚期-早侏罗世(207Ma-175Ma)。利用岩石组合、地球化学、Lu-Hf同位素、Sr-Nd同位素讨论了它们的岩浆源区性质和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综合区域上火成岩的岩石组合、时空展布特点以及构造混杂岩的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二迭纪-早侏罗世的构造演化史。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早-中二迭世期间发育大河深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的钙碱性火山岩组合和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的侵入岩组合,显示了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晚二迭世的岩浆活动以八家子石英闪长岩为代表,属于偏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Cs、Ba、K、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岩浆起源于加厚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与同时代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构成活动大陆边缘弧的岩石组合。色洛河群、青龙村群构造混杂岩中也存在晚二迭世与俯冲相关的火山岩组合。结合兴凯地块西南缘二迭纪期间发育钙碱性侵入岩和火山岩组合,表明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的同时也在向兴凯地块俯冲。早叁迭世早期的岩浆活动以福洞镇斑状花岗岩为代表,具有富硅、富碱的特征,属于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P),高Sr低Y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性质。ε_(Hf)(t)值和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3.10~+5.68和915Ma~1473Ma,表明岩浆起源于中-新元古代增生的加厚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受到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研究区同时代的呼兰群和五道沟群变质事件,以及研究区内分布大量的同碰撞型花岗岩,表明早叁迭世早期古亚洲洋洋盆闭合,华北板块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兴凯地块开始碰撞。研究区发育双峰式侵入岩以及高镁安山岩、玄武岩,表明开始陆-陆碰撞的同时,俯冲板片发生断裂。中叁迭世期间,照北山岩组发生变质以及海相地层全部消失,表明残余海退出,古亚洲洋完全闭合。中叁迭世-晚叁迭世早期的岩浆活动以勇新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楠田花岗闪长岩为代表,属于偏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显示低Sr低Yb的特点,ε_(Nd)(t)值和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2.5~1.2和916Ma~1258Ma,岩浆起源于中-新元古代增生的加厚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于挤压的构造环境。花岗闪长岩高Sr低Yb显示埃达克岩的特征,ε_(Hf)(t)值和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4.98~-9.22和1851Ma~2213Ma,岩浆起源于加厚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挤压增厚的构造环境。结合区域上同碰撞型花岗岩的时空分布,表明碰撞造山作用一直持续到晚叁迭世早期。晚叁迭世中期的岩浆活动以出露在大林沟的流纹岩为代表,具有富硅、碱,贫铁、镁、钙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准过铝质-过铝质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的“V”字型,强烈亏损Sr、Ba、Eu、Ti和P元素,属于A型流纹岩。ε_(Hf)(t)值和二阶段模式年龄为+6.67~+11.17和531Ma~814Ma,表明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增生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分布在研究区、张广才岭、小兴安岭、辽西和燕辽地区大量同时代的A型花岗岩、A型流纹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同时呼兰群发生变形,暗示它们形成于陆-陆碰撞后伸展环境。晚叁迭世晚期-早侏罗世的岩浆活动以二长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和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为代表。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高硅、富铝、低镁,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K、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有活动大陆边缘侵入岩的特点,岩浆起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具有富硅、碱,贫铁、镁、钙,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K、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ε_(Hf)(t)值和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6.26~+10.19和572Ma~824Ma,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增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结合研究区内分布大量的钙碱性侵入岩和火山岩以及与俯冲相关的埃达克岩,并且显示出由东向西的俯冲极性,表明晚叁迭世晚期-早侏罗世期间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欧亚大陆之下。开原构造混杂岩由中-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岩块、古元古代片岩岩块、二迭纪侵入岩、基性变质岩和大理岩岩块、早叁迭世火山岩岩块和浅变质碎屑岩基质组成。其中王小堡基性变质岩原岩为玄武岩,喷发于晚二迭世(258Ma),形成于弧前坡折带隆起区的拉裂环境;早叁迭世火山岩(~250Ma)形成于板片断离的局部伸展的环境;基质中照北山岩组在中叁迭世(245Ma)发生变质作用,代表了开原地区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综上所述,二迭纪期间古亚洲洋在进行双向俯冲,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与兴凯地块南缘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早叁迭世早期古亚洲洋洋盆闭合,陆-陆碰撞开始,形成残余海。中叁迭世残余海退出,古亚洲洋沿着长春-汪清-珲春一线完全闭合,碰撞造山作用一直持续到晚叁迭世早期。晚叁迭世中期研究区进入到造山后伸展环境。晚叁迭世晚期-早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月古[7](2018)在《华北板块北缘早二迭世火山岩的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亚洲洋在晚二迭世至早叁迭世期间沿着索伦缝合带最终闭合已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然而,关于其晚期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至今仍然保持着争议。晚古生代火山岩广泛发育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其中亚造山带东南部。为了约束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成因、构造背景,并解决古亚洲洋晚期阶段的构造演化,论文对晚古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苏吉组和大红山组火山岩主要由玄武质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凝灰岩组成。新的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苏吉组和大红山组火山岩分别形成于280-261 Ma和276-267 Ma。苏吉组和大红山组火山岩都属于低K拉斑玄武岩至高K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并且以LREEs,K,Rb和Ba较为富集,Nb,Ta和Ti较为亏损,Eu显着负异常为特点,这与大陆弧型岩浆活动非常相似。为探讨中亚造山带增生于华北板块北缘的演化过程,我们将苏吉组与大红山组火山与中亚造山带出露的大石寨组火山岩(311-274 Ma)进行对比研究,我们认为古亚洲洋可能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旋回。我们将这两个旋回分别命名为“较老的古亚洲洋”和“较年轻的古亚洲洋”,并提出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变过程:(1)晚石炭世之前,“较老的古亚洲洋”通过北部造山带和南部造山带之间的软碰撞闭合;(2)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较年轻的古亚洲洋”沿着原来“较老的古亚洲洋”闭合的位置重新打开,形成一个新的大洋盆地;(3)早二迭世晚期至中叁迭世,“较年轻的古亚洲洋”向南平俯冲导致板缘造山带沿华北克拉通北缘开始形成,同时伴随着北部造山带和南部造山带再次碰撞导致“较年轻的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王师捷,徐仲元,董晓杰,杜洋,崔维龙[8](2017)在《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二迭纪的构造属性:来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苏吉组基性岩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对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土牧尔台地区苏吉组玄武安山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并用此来制约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苏吉组玄武安山岩中的锆石形态较好,均为自形—半自形,具有明显的震荡环带,且Th/U值为0.61~1.06,反映其为典型的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苏吉组玄武安山岩形成于早二迭世((279.0±2.1)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苏吉组玄武安山岩贫硅(49.0%~55.2%)和HFSEs,富铝(15.70%~17.80%)、镁(Mg#=49.84~67.02)和LILEs,具有较低的稀土元素总量和较平缓的稀土分配方式,显示了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加之本组安山岩具有高镁安山岩的属性,所以该组火山岩源区应为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综上,笔者认为苏吉组安山岩形成于俯冲的构造背景下,在早二迭世古亚洲洋未闭合。(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刘翼飞,江思宏[9](2017)在《兴蒙造山带及华北板块北缘钼矿化——进展、规律、问题与成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兴蒙造山带及其南侧受古亚洲洋南向俯冲所影响的华北板块北缘内各有1条显着的中生代斑岩钼成矿带,并在东西两侧首尾相连。文章综述了伸展环境下的斑岩钼矿床的研究进展,对兴蒙造山带及华北板块北缘内这2条钼成矿带的成矿背景、分布规律、矿床共生组合特点、成矿岩浆的属性、巨量金属和水的来源以及斑岩铜、钼矿化的异同等进行了总结,并从成矿岩浆源区塑造过程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巨型钼成矿带的形成特点。这2条钼成矿带在地质特征和区域矿床组合上非常相似,具有相似的启动时间和峰值时间,与区域内的斑岩铜矿化在时代上具有不共生的特点,矿化特征也与美国科罗拉多地区产出的高F型斑岩钼化类似,二者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显示,南、北2条钼成矿带的成矿岩浆与古生代斑岩铜成矿岩浆以及中生代的碱性岩浆均具有相似的特征,为脱水熔融的产物,并与古老陆下岩石圈地幔包体、新生代软流圈地幔玄武岩具有显着的差别。研究认为,南钼矿带的岩浆源区是亏损金属和水的古老岩浆源区在古生代洋片俯冲过程脱水交代改造后的产物,北钼矿带的岩浆源区是古生代洋片俯冲增生形成的富水源区。成(含)矿岩石Sr同位素研究显示,南、北2条钼成矿带成矿源区均启动于Rb/Sr比值较低的源区,受到上部高Rb/Sr比值地壳的混染;Nd同位素特征的对比研究显示,二者初始Nd值差别极大,但是Sm/Nd比值非常相似,显示放射性成因Nd的积累在叁迭纪以后是一致的,也说明初始Nd值的差别是成矿源区塑造前所形成和继承的,同时也说明初始Nd值的差异可能掩盖了Mo成矿岩浆形成的真正原因。通过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典型钼成矿带的对比研究,认为南、北2条钼成矿带成矿的岩浆源区位于陆下岩石圈地幔,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向南、北两侧的俯冲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塑造富集型源区、水化造山带和增厚岩石圈等几个方面。俯冲改造、加厚并富集了水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陆下岩石圈获得了地球化学上的不稳定性,在伸展构造环境(可能有多期伸展)驱动下,脱水熔融以达到稳定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其化学成分将逐渐与古老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化学成分趋于一致。因此,水化的陆下岩石圈地幔在伸展过程中的低程度批式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富含金属和水的高分异型岩浆构成了成矿岩浆,并在岩石圈的不同尺度经过多阶段结晶分异-同化混染后,就位成为近矿岩浆房。陆下岩石圈脱水熔融的结束也意味着巨型热液钼矿化作用的结束,并决定了俯冲后巨型热液成矿带总的生命周期,这也与兴蒙造山带及华北板块北缘钼矿化(甚至其他热液型矿化)在早白垩世(约130 Ma)趋于减弱并熄灭的现象一致,也使得新生代的碱性岩浆岩不具有显着的脱水熔融特征。综上,笔者认为兴蒙造山带及华北板块北缘的斑岩钼矿化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属于古亚洲洋俯冲作用水化的源区在后期强烈伸展环境下部分熔融的产物,是古亚洲洋俯冲成矿作用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古生代塑造的富集型源区在中生代伸展构造驱动下的复合成矿作用。(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7年03期)
刘锦[10](2017)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开原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开原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和清河镇岩群为研究对象,利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确定了该区中生代岩浆岩和清河镇岩群的形成时代。通过对中生代岩浆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它们的岩浆源区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综合区域上中生代岩浆岩分布特点和清河构造混杂岩地质特征,探讨了开原地区中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LA—ICP—MS锆石U—Pb结果表明开原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可分为早叁迭世(尖山子岩体)、晚叁迭世早期(宝兴岩体、树德屯岩体)、早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振兴岩体、双岭岩体、八棵树岩体、大叁家子岩体、李家台岩体、城子山岩体和营厂岩体)和早白垩世(砬子山岩体、同丰屯岩体和德仁组火山岩)等四个期次。早叁迭世尖山子二长花岗岩主要沿清河断裂分布,呈北西西向展布,锆石U-Pb年龄为251±1.3Ma。岩石具高硅低镁特征,δCe=0.14~0.83,较明显的负Ce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亏损Ta、Nb、P等高强场元素。岩浆起源于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且有大洋物质的混入。晚叁迭世早期岩浆岩包括宝兴花岗闪长岩体和树德屯闪长岩体。宝兴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35±1.3Ma,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Ti等高强场元素,原始岩浆源区起源于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树德屯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24±1.9Ma,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以及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Hf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岩浆岩的特点,原始岩浆源区应起源于亏损的地幔楔,岩浆上升过程中有地壳物质加入。晚叁迭世晚期构造环境转变为碰撞造山后的伸展环境。早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岩浆岩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包括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振兴黑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80±1Ma,岩浆源区起源于上地壳的部分熔融。双岭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76±2Ma,李家台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73±2Ma,城子山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69±1Ma,营厂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56±2Ma,它们均具高硅低镁,富Sr贫Y、Yb的特征,为典型的埃达克岩,其岩浆源区来自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发育的埃达克质花岗岩代表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地壳加厚环境。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体制的转换发生在晚叁迭世末期—早侏罗世早期。早白垩世岩浆岩包括砬子山石英正长岩体、同丰屯花岗斑岩体和德仁组火山岩,它们形成于地壳加厚后岩石圈拆沉作用引起的伸展垮塌环境,与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或破坏的高峰期时间一致。清河镇岩群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内包含了中太古代、新太古代、中元古代和晚二迭世—早叁迭世等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的地质体,为一套构造混杂岩。碎屑锆石年龄表明照北山岩组形成于晚二迭世—早叁迭世,物源区主要为华北克拉通北缘古生代岛弧带,部分物源来自华北克拉通内部和松辽地块。照北山岩组中获得了一组245Ma的变质年龄,代表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时间为中叁迭世早期。综上所述,开原地区早叁迭世处于古亚洲洋持续俯冲阶段,在中叁迭世早期(~245Ma)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中叁迭世—晚叁迭世早期开原地区仍处于陆陆碰撞阶段,晚叁迭世晚期由挤压环境转换为伸展构造环境。早侏罗世开始,开原地区进入了古太平洋构造域体制下,早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早期处于持续俯冲地壳加厚阶段,早白垩世岩石圈拆沉引起软流圈上涌处于伸展垮塌阶段。(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华北板块北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研究目的(Objective)华北板块北缘作为华北克拉通北部与中亚造山带东南段(兴蒙造山带)构造单元邻接部位,保存了大陆裂解、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等多个地质演化阶段记录,聚焦了诸多学者关注。前人虽然对其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于华北克拉通北界构造位置还存在诸多争议:(1)华北克拉通北界为赤峰—开源断裂;(2)华北克拉通北界位于赤峰—开源断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北板块北缘论文参考文献
[1].焦骥,裴福萍,周皓,魏敬洋,王奕朋.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早石炭世的构造属性: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O同位素的证据[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崔玉良,渠洪杰,陈英富,王森.华北板块北缘解放营子地区发现~2.61Ga斜长角闪岩[J].中国地质.2019
[3].王琦.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太古宙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演化[J].西部探矿工程.2019
[4].林智炜,吴堑虹,奚小双,夏艳菊,刘飚.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姚五沟岩体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J].地质找矿论丛.2019
[5].王师捷,徐仲元,董晓杰,王挽琼,李鹏川.华北板块北缘中段花岗闪长岩-苏长辉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地球科学.2018
[6].关庆彬.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开原—延吉地区二迭纪—早侏罗世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8
[7].王月古.华北板块北缘早二迭世火山岩的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8].王师捷,徐仲元,董晓杰,杜洋,崔维龙.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二迭纪的构造属性:来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制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
[9].刘翼飞,江思宏.兴蒙造山带及华北板块北缘钼矿化——进展、规律、问题与成因初探[J].矿床地质.2017
[10].刘锦.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开原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