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颌后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下颌,功能,面部,气道,软组织,生长发育,颈椎。
下颌后缩论文文献综述
王训,谢慧,樊佳兵,张军梅[1](2019)在《隐适美MA在治疗青少年骨性II类下颌后缩临床疗效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隐适美MA治疗青少年骨性II类下颌后缩患者,观察其导下颌向前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已完成矫治的青少年骨性II类患者16例(女10例,男6例)。对比分析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X线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其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SNB、APDI值、ANS-Me均显着增加、ANB显着减小及覆合、覆盖显着减小。结论隐适美MA能有效纠正生长发育期骨性II类下颌后缩,引导下颌向前,从而改善患者侧貌。因此,隐适美MA将成为多数患者和正畸医生的新选择。(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2期)
周阳明[2](2019)在《上颌前突伴下颌后缩患者的早期序列矫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本情况:患者张某某,女8岁主诉:上牙前突,要求矫治既往史:无特殊现病史:患者家长诉患儿换牙后上前牙前突逐渐加重,患儿有口呼吸及咬下唇的不良习惯全身情况:无特殊治疗前口内检查:患者上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上下牙列拥挤。(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儿童口腔医学技术进步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11-15)
王宝然,吴雯,苏咏宽,耿忠楷,侯伟[3](2019)在《预成型肌功能矫治器(T4K)早期矫治对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上气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预成型肌功能矫治器(T4K)对替牙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8年2月到2018年8月在江苏省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23例替牙列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患者,平均年龄(7.0±1.04)岁,使用预成型肌功能矫治器(T4K)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矫治,拍摄治疗前后CBCT,应用Dolphin 3D 11.9软件进行叁维重建,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测量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患者经过治疗6个月后,上气道总体积(V_总)、鼻咽段体积(V_(鼻咽))、舌咽段体积(V_(舌咽))与治疗前结果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鼻咽段体积(V_(鼻咽))变化最为显着;治疗后上气道鼻咽段最小横截面积(S_(鼻咽))、舌咽段最小横截面积(S_(舌咽))有增大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腭咽段体积(V_(腭咽))与最小横截面(S_(腭咽))积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T4K肌功能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移动,有利于扩张上气道扩张,对改善安氏Ⅱ类患者气道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早期的肌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破除口腔不良习惯,训练舌头的位置和纠正口呼吸,恢复口周肌力的平衡,促进患者颅颌面与气道的正常生长。但对于不同骨型、不同错牙合畸形的影响仍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张帆,车永顺,侯凤春,宋宇,杨瑶瑶[4](2019)在《恒牙早期骨性Ⅱ类错■畸形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后舌骨位置及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恒牙早期的骨性Ⅱ类错■畸形下颌后缩患者经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舌骨位置及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为临床预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恒牙早期的骨性Ⅱ类错■畸形下颌后缩患者20例为试验组,采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选取恒牙早期的骨性Ⅱ类错■畸形下颌后缩患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矫治。试验组矫治时间为(18.4±2.6)个月,对照组矫治时间为(18.6±2.0)个月,其中试验组包括佩戴Twin-block矫治器及建立稳定咬合关系两个阶段,两组分别于佩戴矫治器前2周及矫治完成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利用WinCeph 8.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测量,采用SPSS 17.0软件对矫治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完成后,对照组舌骨位置及上气道矢状径无显着变化(P<0.05);试验组AH-SN、AH-FH、AH-MP、AH-OP、AH-PP、AH-Ge、AH-Me、AH-C3、AH-NPo、C3-Me距离显着增加,AH-O距离显着减少(t=-5.178~-2.382,P<0.05);PNS-Ba、PNS-UPW、SPP-SPPW、Mc1-Mc2、U-MPW、TB-TPPW、V-LPW距离均显着增加(t=-6.728~-3.716,P<0.05)。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可使恒牙早期骨性Ⅱ类错■畸形下颌后缩患者的上气道矢状径明显增大,舌骨前下移位。(本文来源于《精准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赵敏[5](2019)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头帽-肌激动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Twin block矫治器与头帽-肌激动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10~18岁的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Twin block矫治器和头帽-肌激动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时长、ANB角、SNB角、U1-SN值、ANS--Me值等角度变化。结果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长显着短于对照组(t值为:5.871);两组治疗前后头部X线检测数据对比结果(观察组t值:19.607;7.947;7.968;10.105;对照组t值:20.222;7.632;7.588;10.901)差异显着;但两组间对比(t值:0.333;0.132;0.341;0.590)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采用两种治疗手段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能进一步缩短治疗时间。(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黄优,姚东平,陆史俊,潘永初,王林[6](2019)在《MRC功能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下颌后缩患者软组织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应用MRC功能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下颌后缩错畸形患者所引起的软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例处于生长发育期、替牙期,且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进行MRC功能矫治,分别对矫治前、后的面像进行软件测量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后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侧面软组织角度中OE-Prn-Pos角,OE-N'-B'角,OE-N'-Pos角,OE-Prn-N'角,Cm-Sn-UL角,N'-Sn-Pos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E-Sn-UL角,Sn-N'-B'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侧面软组织线距中Sn-H线,UL-E线,LL-E线的距离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MRC功能矫治器可以改善鼻唇部软组织、上下唇部软组织、以及颏唇部软组织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患者的前突侧貌。(本文来源于《口腔疾病防治》期刊2019年06期)
高鹏[7](2019)在《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儿童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上气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中国西部睡眠医学大会暨青海省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叁江源高原睡眠高峰论坛大会手册》期刊2019-05-31)
向明丽[8](2019)在《功能矫治治疗对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气道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对分析Ⅱ类功能矫治器治疗前后气道改变的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功能矫治治疗对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气道的影响。方法: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地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数据库包括: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Science Direct。我们检索上述数据库里所有相关英文文献,并且手动检索相关文献的所有参考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17年3月14日。检索关键词包括“functional appliances”、“malocclusion,angle class Ⅱ”和“airway”。根据各检索数据库特征编写检索式。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分析Ⅱ类功能矫治组与Ⅱ类错(牙合)未治疗组气道变化量的文献。本研究分析的主要结果指标为气道测量相关数据,次要结果指标为舌骨位置、软腭形态以及颌骨骨性变化数据。根据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和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我们共纳入7篇文献。治疗组包括177位患者,平均11.48岁;对照组包括153位患者,平均11.20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口咽气道矢状径显着增大(SPS:MD=1.73,95%CI,1.13-2.32,P<0.00001;MPS:MD=1.68,95%CI,1.13-2.23,P<0.00001;IPS:MD=1.21,95%CI,0.48-1.95,P<0.001);鼻咽及咽喉气道矢状径无显着性改变。功能矫治器治疗前后舌骨位置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软腭长度及软腭倾斜度显着减小(P<0.05),软腭厚度无显着增厚(P>0.05)。结论:功能矫治器可以增大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气道矢状径,尤其是口咽气道部分。对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应用功能矫治器进行早期干预,不仅可以协调其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而且可以扩大其气道间隙,减少其未来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风险。(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冯善玲[9](2019)在《高角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儿童颌面部垂直向变化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高角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儿童垂直面高度随颈椎骨龄的变化特点及差异,为正畸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初次就诊的患者拍摄的头颅侧位定位片。选择其中满足GoGn-SN>37.7°、年龄8-18岁患者的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SNA角、SNB角、ANB角筛选并对测得的颈椎骨龄值进行分期获得298例研究对象:高角骨性Ⅰ类患者177例、高角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121例;女184例,男114例;QCVM 1期60例,QCVM2期95例、QCVM 3期88例、QCVM 4期55例。应用WinCeph 8.0软件测量研究对象的5个垂直面高度(N-ANS、ANS-Me、N-Me、S-Go、Ar-Go)并计算3个面高比(N-ANS/N-Me、ANS-Me/N-Me、S-Go/N-Me),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面部垂直向参数为应变量(用Y1~Y8表示),矢状骨面型(包括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性别、颈椎骨龄值为自变量(分别用X1、X2、X3表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对应的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矢状骨面型、性别、颈椎骨龄值与面部垂直向测量项目之间的线性关系。采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复相关系数R值评估模型中应变量与自变量间线性相关程度,并分析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以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不同性别、不同颈椎骨龄的高角患者面部垂直向参数的特征。结果:1、本实验共研究了8个参数并分别以每个参数为应变量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其中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的有5项,其对应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1)Y1=46.628+(0.110X1)+(3.174X2)+(1.443X3);(2)Y2=56.583+(-0.100X1)+(4.435X2)+(3.383X3);(3)Y3=101.586+(-0.978X1)+(7.581X2)+(3.883X3);(4)Y4=59.948+(-0.640X1)+(6.105X2)+(3.023X3);(5)Y5=34.470+(-0.970X1)+(2.969X2)+(1.831X3);Y1代表应变量N-ANS、Y2代表应变量ANS-Me、Y3代表应变量应变量N-Me、Y4代表应变量S-Go、Y5代表应变量Ar-Go。2、在本实验研究中,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即斜率)的检验结果分别为:P_((X1))<0.05,P_((X2))<0.001,P_((X3))<0.001,提示斜率值与0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自变量(X1、X2、X3)和因变量(Y1~Y5)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本实验通过横向研究生长发育期的高角青少年的垂直向面高度,得出以下结论:1.高角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垂直面高度(N-ANS、ANS-Me、N-Me、S-Go、Ar-Go)从QCVM1期到QCVM4期呈线性增大趋势,且高角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前下面高、前面高、后面高、下颌升支高均小于高角骨性Ⅰ类患者,而前上面高大于高角骨性Ⅰ类患者。2.不同性别高角患者的垂直面高度(N-ANS、ANS-Me、N-Me、S-Go、Ar-Go)从QCVM1期到QCVM4期呈线性增大趋势,且男性大于女性,提示颌面部垂直高度的发育存在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之瑜[10](2019)在《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舌体形态及位置与腭部形态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舌体与腭部都是口颌系统重要的组织结构,对上气道的通气情况以及颜面部美观有重要影响,通常舌体位于腭部与口底空间内,形态与之相协调,AngleⅡ~1患者由于下颌后缩,舌体及腭部形态位置可能发生适应性改变。目前对于AngleⅡ~1患者舌体及腭部形态的各研究结论不一,且二者间相关关系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此类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与CBCT后,测量其舌体形态位置、腭部形态特征,从舌体及腭部方面了解此类错牙合畸形发生机制,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旨在为临床上更好的诊治此类错牙合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治疗前成年AngleⅡ~1下颌后缩错牙合患者25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2岁;同期选入的成年个别正常牙合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21.5岁。由同一位影像科医师为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及CBCT。应用头颅侧位片对舌体位置形态进行测量。通过Mimics17.0软件将患者CBCT数据叁维重建后测量腭部形态。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个别正常牙合与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两组间舌体及腭部各指标差异;采用Pearsom相关分析法检验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组内舌体及腭部指标相关性。结果:1.t检验结果:(1)腭部形态差异: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的中腭长与全腭长均大于个别正常牙合(P<0.05);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舌倾角大于个别正常牙合(P<0.05)。(2)舌体位置与形态差异: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舌体高度大于个别正常牙合(P<0.05);两组间代表舌体相对于硬腭位置的指标TDP1、TDP2、TDP3及舌体水平位置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舌体位置较个别正常牙合靠后位。2.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舌体垂直位置与最大腭高度呈正相关(r=0.503,P<0.05)。代表舌体相对于硬腭位置的指标TDP2与最大腭高度呈正相关(r=0.475,P<0.05)。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上颌第一前磨牙舌倾度与舌体水平位置呈正相关(r=0.527,P<0.05),与舌体垂直位置呈负相关(r=-0.530,P<0.05)。上颌第一磨牙舌倾度与舌体水平位置呈正相关(r=0.488,P<0.05),分别与舌体垂直位置、舌体相对硬腭位置指标TDP2呈负相关(r=-0.644、-0.552,P<0.05)。提示舌体位置靠后下位与上颌后牙舌倾程度增大以及腭高度增加有关。其余测量指标间未见显着相关性。结论:1.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腭部狭长集中在中后部,其横向差异可能主要由上后牙舌倾导致。2.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舌体位置可能较个别正常牙合靠后,并且舌体高度较高。3.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腭部形态可能主要与舌体位置相互影响,与舌体形态未见相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3-11)
下颌后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本情况:患者张某某,女8岁主诉:上牙前突,要求矫治既往史:无特殊现病史:患者家长诉患儿换牙后上前牙前突逐渐加重,患儿有口呼吸及咬下唇的不良习惯全身情况:无特殊治疗前口内检查:患者上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上下牙列拥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颌后缩论文参考文献
[1].王训,谢慧,樊佳兵,张军梅.隐适美MA在治疗青少年骨性II类下颌后缩临床疗效的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2].周阳明.上颌前突伴下颌后缩患者的早期序列矫治[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儿童口腔医学技术进步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汇编.2019
[3].王宝然,吴雯,苏咏宽,耿忠楷,侯伟.预成型肌功能矫治器(T4K)早期矫治对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上气道的影响[J].口腔医学.2019
[4].张帆,车永顺,侯凤春,宋宇,杨瑶瑶.恒牙早期骨性Ⅱ类错■畸形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后舌骨位置及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J].精准医学杂志.2019
[5].赵敏.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头帽-肌激动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疗效[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6].黄优,姚东平,陆史俊,潘永初,王林.MRC功能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下颌后缩患者软组织变化的研究[J].口腔疾病防治.2019
[7].高鹏.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儿童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上气道的影响[C].第六届中国西部睡眠医学大会暨青海省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叁江源高原睡眠高峰论坛大会手册.2019
[8].向明丽.功能矫治治疗对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气道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
[9].冯善玲.高角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儿童颌面部垂直向变化特征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
[10].王之瑜.AngleⅡ~1下颌后缩患者舌体形态及位置与腭部形态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