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皮吸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促进剂,给药,系统,利多,支架,碱水,丙酸。
经皮吸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魏峻,陶蕾,李玲珺,钱坤,丁黎[1](2019)在《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对小型猪经皮给药后的系统吸收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与已上市单方他扎罗汀凝胶(tazarotene gel)和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cream)比较,研究新的复方制剂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tazarotene and 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cream,简称"复方")对小型猪经皮给药后的药物吸收以及药物组分间吸收的相互影响。方法:将18只小型猪随机分入复方组、他扎罗汀凝胶组和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组,每组6只。小型猪按20%的体表面积2 mg·cm~(-2)给予相应组别的药物,并在给药后24 h清除药物。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他扎罗汀及其代谢物他扎罗汀酸和/或二丙酸倍他米松及其代谢物倍他米松的浓度。DAS 2.1.1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 PK)参数计算并统计分析。结果:复方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与单方他扎罗汀凝胶中的他扎罗汀均不易透过小型猪皮肤到达血液,系统吸收非常低,而复方组血浆中的他扎罗汀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他扎罗汀酸较单方组更低;复方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和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中的二丙酸倍他米松几乎不透过小型猪皮肤到达血液,系统吸收非常低,其中复方组与单方组中二丙酸倍他米松及其代谢产物倍他米松到达血液的量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复方制剂中他扎罗汀对二丙酸倍他米松的系统吸收未产生相互作用,而二丙酸倍他米松对他扎罗汀的系统吸收产生了有益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梁宇博,林欣,车千秋,孙润民,王琼英[2](2019)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依据,比较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对比依维莫司洗脱支架(EE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并追踪获取文献,查询时间从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共纳入7项对比BVS及EES的RCT,随访时间从9个月~3年,共5546例患者,其中BVS组3241例、EES组23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BVS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OR=1.55,95%CI:1.22~1.96,P=0.0003)、靶血管心肌梗死(OR=1.73,95%CI:1.32~2.27,P<0.0001)、支架内血栓(OR=3.62,95%CI:2.12~6.18,P<0.0001)的风险高于应用EES患者,但在全因死亡(P=0.1)、心源性死亡(P=0.42)、所有血运重建(P=0.10)、靶病变血运重建(P=0.06)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各项复合终点的对比中,BVS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1.37,P=0.0003)、面向患者的复合终点(OR=1.21,P=0.005)、面向装置的复合终点(OR=1.41,P=0.002)、靶病变失败(OR=1.44,P<0.0001)的发生率均高于EES组。结论在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随访中,B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不优于EES。临床应用BVS应当更加谨慎,在新一代BVS投入应用之前,现行的治疗方案仍需大量的、更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曹颖,王红,刘俊红,韩俊泉,刘斌[3](2014)在《基于金黄膏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探讨其透皮系统的药对配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进行金黄膏中小檗碱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探讨金黄膏中不同药对配伍[1]对其透皮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经皮渗透法,使用透皮扩散试验仪,选择大鼠腹部皮肤为渗透屏障,以30%乙醇—磷酸盐缓冲溶液(pH=6.8)作为接受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接受液中小檗碱含量。考察全方药组及缺姜黄、白芷组(缺药方A组)和缺姜黄、白芷、天南星、陈皮、厚朴组(缺药方B组)中小檗碱的透皮特性。结果 (1)缺药方A组和缺药方B组的稳态透皮速率、透皮时滞、32小时内小檗碱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都较全方高。(2)金黄散全方组的稳态透皮速率及32小时内盐酸小檗碱累积透过量都低于缺姜黄、白芷的缺药方A组,说明姜黄、白芷对小檗碱的皮肤渗透有抑制作用。(3)有天南星、陈皮、厚朴的缺药方A组的小檗碱透过量高,而透皮时滞低于缺药方B组,说明天南星、陈皮、厚朴对小檗碱的皮肤渗透有促进作用。结论金黄膏中的姜黄、白芷和天南星、陈皮、厚朴这两组药都对金黄膏发挥疗效起到了促进作用。金黄膏中每组药对都各负其责,又相互协同,合理配伍组成一个整体的透皮系统。(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4年09期)
武敏[4](2013)在《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载药系统经皮靶向吸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蘖葱头总黄酮是葱属植物分蘖葱头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血脂以及抗炎抗菌的活性。但分蘖葱头总黄酮的中的主要成分槲皮素水溶性极差,且含有大葱样的气味。为了改善分蘖葱头总黄酮的水溶性,掩盖不良气味,增加其成药后的体内吸收,同时,考虑经皮给药的优点,实验设计研制纳米乳靶向经皮载药系统,并进行质量评价,又以裸鼠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靶向载药系统经皮给药的体内靶向性和经皮吸收的机制。本研究通过伪叁元相图法筛选出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最佳处方为:IPM/(Tween80+Span80)/PEG400=3:7,Km=1:1。空白纳米乳外观为澄清透明略带蓝色乳光的胶体溶液,载药后纳米乳呈现棕色透明溶液。空白和载药纳米乳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3.7nm和27.4nm;PH值分别为5.8和6.0;载药后Zeta电位为-6.5mV;扫描电镜下纳米乳滴为球形或椭球形,分布均匀;10000r min~(-1)转离心20min、5000lx强光照射及60℃高温下,载药纳米乳依然澄清透明,保持均一透明,未见分层和沉淀现象,30天内药物含量未见明显变化,表明载药纳米乳稳定性良好。质量评价采用HPLC法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分别为92.35%和2.16%;体内靶向分布测定结果提示,分蘖葱头总黄酮在心脏和肾脏聚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图片显示,载药纳米乳靶向系统的经皮吸收机制为细胞间和毛囊两种方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4-01)
张星一[5](2010)在《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质控和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透皮吸收制剂是国际上第叁代药物制剂的研究重点领域。透皮吸收促进剂在处方中的合理应用和质量控制及其评价方法日益重要。通过对透皮促进机理、协同作用等的探讨,介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选用原则,并对透皮给药制剂和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处方中使用的要求加以讨论,介绍了现有的评价方法和基本的技术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于江宁,曾抗,李建华[6](2008)在《油酸-吐温20、丙二醇系统对盐酸利多卡因透皮吸收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以丙二醇(PGL)、油酸(OA)为透皮促进系统,吐温20为油酸增溶剂的乳剂盐酸利多卡因的时间依赖性累积透皮量,选出透皮吸收最佳的配方。方法运用析因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比例的丙二醇、油酸、吐温20对盐酸利多卡因经皮渗透作用。采用叁元相图方法确定增溶剂吐温20的用量。结果油酸与吐温最佳比率为1∶9;5%的丙二醇与5%的油酸、15%的丙二醇与3%的油酸对盐酸利多卡因的渗透促进作用最强;两者存在着显着的相互作用;盐酸利多卡因单位面积的累积透皮量与时间的线性关系良好。结论多元透皮促进系统的合理配方对盐酸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剂具有良好的透皮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张志慧[7](2005)在《黄芩苷透皮吸收性能及其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透皮吸收是近年来药剂学中发展较快,研究较活跃的领域。有效的透皮给药制剂必须从药物、药物透皮促进剂、药物载体等方面入手,结合药理等进行综合研制。本论文针对黄芩苷这一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了黄芩苷的透皮吸收性能及其外用剂型,为进一步发展黄芩苷的新型长效外用透皮给药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建立了可靠的黄芩苷HPLC检测方法,并研究黄芩苷的油/水分配系数、pKa以及在不同溶媒中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等,结果表明黄芩苷为弱酸性药物,油/水分配系数随pH值的增加而降低。低浓度的黄芩苷溶液在碱性环境下稳定性较差,高浓度的黄芩苷溶液稳定性良好,不随pH值的改变而变化。黄芩苷在含有40%聚乙二醇400的生理盐水中稳定性较好,可将其作为黄芩苷透皮扩散的接受液。第二,本论文分别从油相系统和水相系统考察黄芩苷的体外透皮性能以及不同透皮促进剂对黄芩苷透皮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油相系统中,氮酮和油酸均具有提高黄芩苷透皮扩散性能的功能。氮酮浓度小于10%时促渗性能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存在滞后时间,约2小时;而油酸的促渗性能随其浓度的增加一直呈现增强的趋势,无滞后现象。运用均匀设计软件考察氮酮与油酸复配对黄芩苷透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酮与油酸以体积比10%:0.5%的比例混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促进作用,明显提高促渗性能,且无滞后现象。在水相系统中,分别考察pH值和壳聚糖对黄芩苷的渗透作用,结果表明黄芩苷在碱性条件下透皮扩散效果优于酸性条件下。而且在改变溶液中壳聚糖浓度和pH值的情况下,各存在一个临界值使得黄芩苷体外渗透性能最佳。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黄芩苷与壳聚糖之间发生了一定的化学作用,这可能是壳聚糖促进黄芩苷透皮吸收的原因之一。第叁,研制了叁种不同的黄芩苷透皮给药剂型,即贴片、凝胶和软膏,考察这叁种剂型的体外渗透情况。结果表明叁种剂型均具有较好的体外透皮性能,贴片的效果最佳。在改变凝胶中壳聚糖的相对摩尔质量和浓度时,各存在一个临界值使得黄芩苷凝胶的体外渗透性能最佳。本论文还通过血药浓度法对黄芩苷贴片、凝胶和口服滴丸进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黄芩苷滴丸和贴片的主要成分黄芩苷在兔体内的药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凝胶剂中的黄芩苷在兔体内的药时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黄芩苷以贴片的方式给药,在兔体内的吸收和消除均比口服的方式慢,而且在体内有一定的累积,适于一次性给药。这些结果对黄芩苷的临床给药方案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5-02-01)
李凤前,陆彬[8](2000)在《经胃肠道上皮吸收的微粒给药系统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口服微粒给药系统经胃肠道上皮 ,在细胞摄粒和细胞旁路运输等的作用下 ,转运到集合淋巴结等肠系淋巴组织 ,进入全身循环的生理及实验基础。文章讨论其吸收的途径和机理 ,分析影响吸收、分布的因素及粒子的摄取过程及动力学特征 ,进而说明口服给药的微粒给药系统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期刊2000年05期)
侯海霞[9](2000)在《经皮给药系统对青蒿琥酯吸收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透皮吸收制剂以其明显的优势,而成为现代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透皮吸收制剂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破坏,具有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提高生物利用度,给药方便等特点。 青蒿琥酯(Artesunate,As)作为一个半合成的抗疟药,还具有抗血吸虫,抗弓形虫,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已有剂型包括片剂,注射剂,栓剂,脂质体制剂等。但AS在体内代谢很快,半衰期短,需频繁用药,所以,有必要进行剂改研究,本研究报告经皮给药系统对AS吸收的影响,以探讨AS制成透皮吸收制剂的可行性。 目的:(1)建立适合于AS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分析测定方法及经皮渗透实验方法;(2)测定AS油/水分配系数,探讨pH值对油/水分配系数的影响,以及油/水分配系数与透皮行为的关系;(3)筛选贮库基质,系统探讨pH值、IPA/Water/IPM不同比例组成以及药物浓度对AS透皮行为的影响;(4)制备EVA控释膜,筛选最佳制备工艺;(5)制备AS透皮吸收制剂,进行质量标准研究;(6)进行AS透皮吸收制剂的释放行为研究。 方法:(1)AS的体外分析测定方法采用碱水解-紫外法,对影响AS水解产物的水解条件:温度、碱浓度、时间进行综合考察,筛选最佳水解方法,通过水解产物的紫外扫描图谱确定紫外测定波长。(2)AS的体外经皮渗透实验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裸鼠皮肤为实验皮肤,以透皮速率常数为指标,从蒸馏水、生理盐水、pH6.8磷酸盐缓冲液、生理盐水/乙醇(7:3,V:V)中筛选最佳接收液。(3)采用紫外分析法测定AS的辛醇/水分配系数,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的辛醇/水分配系数与透皮速率常数,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4)测定AS在不同比例IPA/Water体系中的溶解度,应用正交设计追加试验法,以透皮速率常数及12小时累积渗透率为考察指标,研究pH值、药物浓度、IPA/Water/IPM不同比例组成对AS透皮行为的影响,筛选最佳贮库组成。(5)以透皮速率常数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不同EVA颗粒,浓度,增 摘要 工塑剂、干燥方法对EVA膜控释程度的影响,并确定最挂制备工艺。K)从溶解性,粘性等方面考察聚乙烯醇,聚乙烯吮咯烷酮,乙基纤维素,梭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中筛选最适增稠剂。()以聚乙烯塑料为背衬层,EV溅为控释膜,制备青蒿玻酯透皮吸收制剂。门)采用碱水解-紫外法进行AS贴片的含量测定,以改良Franz扩散池为实验仪器,裸鼠皮肤为实验皮肤,生理盐水/乙醇(7:3,V*)为接收液,进行透皮吸收研究。(9)制备两种贴片,进行两种贴片的释方元受研究。 结果:(l)经系统考察,AS的最挂水解方法为:83·C,0* 的NaOH,水解卜J、时。紫外扫描图谱显示:最大吸收波长为23 sum,水解产物在12小时内稳定。(2)以生理盐水(s:li。),生理盐松乙醇(7:3,V:V,SA),蒸馏水(DW),pH值6.8磷酸盐缓冲液(PPB)为接收液的线性方程为:y=0刀044X + 0刀299,Y。0刀035X+0刀472,Y= 0.0029X +0.0374,Y=0刀034X叩刀*8,不同接收液天内回收率为侣5.95十6.1二,97.1十又42,*.89+3.36,86.03十1。扔;天间回收率为:83*3+6.扔,%.* +1.83,58、96+1.79,89.12十6.45;各接收液的Hig:Chi方程为:Q=99.34t一78.65,Q=103.sit十 5.sl,Q=97.47t131,Q=79.st刁8.65。以上结果表明:生理盐水/乙醇液为最佳接收液。门)AS的辛醇/水分g己系数为z4、6个在p陇3刁范围内,以辛醇/水分配系数(PC)为横坐标,透皮吸收速率常数(J)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方程为:Y=0二ZX+41,0.97。(4)通过测定AS在不同DWater二元体系中的溶解度表明,随着二元体系中PA的增加,溶解度增加,当二者比例为8:2时,溶解度达最大,在纯IPA中溶解度反而降低。(5)应用追加正交试验法筛选出最佳贮库组成为:IPA/Water/IPM 6:4刀刀5,药物浓度为:15mg/ml,pH=4。(6)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的EVA膜最佳制备工艺为:EVA3。颗粒,氯仿瓣配成100浓度,不加增塑剂,薄层涂布器0.sum铺膜,80‘C干燥6h。(7)按照贮库基质组成配制贮库液,制碉药面积为 10cm的贴片,采用碱水解-紫外分析法进行AS含量测定。线性回归方程为:Y==0刀044X+0刀906,po.999,释药面 3 ~ X 10cm2 ~j ~ 45+0.15mg, Higuchi)~7 Q208.55t- 199.03, 3 经皮给药系统对青84酯吸收的影响研究积为10c”的AS含量为45扯.15mg,Higllchi方程为Q-208.55t-199*3,J-208.55ug/cm‘上。()两种贴片的Higllchi方程分别为:TDD* Q=214D2t-161.09,TDD-2:Q二203.51t-260.3,它什白撇率研究呈现相同的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累积渗透量增加,释放速率则基本维持恒定,12小时的总释药率约为50%。(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0-05-01)
王浩,侯惠民[10](2000)在《LHRH离子电渗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Ⅰ.LHRH的离子电渗透皮吸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影响LHRH体外离子电渗透过裸鼠皮肤的因素。发现2500Hz(占空比3∶1)的方波电流体外透皮效果最好,且透皮速率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LHRH在皮肤中会滞留,外加电场撤去后,LHRH仍持续透过。采用交变电渗技术可以达到脉冲电渗效果,因而可模拟LHRH体内分泌的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00年01期)
经皮吸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以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依据,比较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对比依维莫司洗脱支架(EE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并追踪获取文献,查询时间从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共纳入7项对比BVS及EES的RCT,随访时间从9个月~3年,共5546例患者,其中BVS组3241例、EES组23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BVS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OR=1.55,95%CI:1.22~1.96,P=0.0003)、靶血管心肌梗死(OR=1.73,95%CI:1.32~2.27,P<0.0001)、支架内血栓(OR=3.62,95%CI:2.12~6.18,P<0.0001)的风险高于应用EES患者,但在全因死亡(P=0.1)、心源性死亡(P=0.42)、所有血运重建(P=0.10)、靶病变血运重建(P=0.06)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各项复合终点的对比中,BVS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1.37,P=0.0003)、面向患者的复合终点(OR=1.21,P=0.005)、面向装置的复合终点(OR=1.41,P=0.002)、靶病变失败(OR=1.44,P<0.0001)的发生率均高于EES组。结论在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随访中,B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不优于EES。临床应用BVS应当更加谨慎,在新一代BVS投入应用之前,现行的治疗方案仍需大量的、更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皮吸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魏峻,陶蕾,李玲珺,钱坤,丁黎.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对小型猪经皮给药后的系统吸收及其相互作用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2].梁宇博,林欣,车千秋,孙润民,王琼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
[3].曹颖,王红,刘俊红,韩俊泉,刘斌.基于金黄膏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探讨其透皮系统的药对配伍规律[J].环球中医药.2014
[4].武敏.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载药系统经皮靶向吸收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张星一.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质控和评价方法[J].中国新药杂志.2010
[6].于江宁,曾抗,李建华.油酸-吐温20、丙二醇系统对盐酸利多卡因透皮吸收的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
[7].张志慧.黄芩苷透皮吸收性能及其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
[8].李凤前,陆彬.经胃肠道上皮吸收的微粒给药系统研究概况[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00
[9].侯海霞.经皮给药系统对青蒿琥酯吸收的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
[10].王浩,侯惠民.LHRH离子电渗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Ⅰ.LHRH的离子电渗透皮吸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