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风变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风,永嘉,诗体,古意,长安,现代性,江南。
诗风变革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1](2017)在《唐宣宗朝科举变革与诗风变易》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晚唐以来,科举考试尤其是进士科,成为朝廷人才选拔和士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进士科地位最为尊崇,吸引了绝大多数举子,但录取名额较少,竞争极为激烈。举子们或中式,或落第,这些应举经历给予他们丰富的生命和情感体验,直接激发其诗歌创作。同时,进士科迎合了唐初诗歌大繁荣的趋势,规定以诗赋取士,这一导向又反过来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大发展。在科举制度与诗歌发展关系无比紧密的背景之下,科举取士制度在唐宣宗朝产生变革,并对该时期诗歌的创作发展形成重要影响。但这一变革却较少为学界所注意,这一变革同诗歌发展的互动关系也没有得到深入探讨。本文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即是,宣宗朝科举变革对士风及诗风变易的影响与具体表现,以及这种影响下诗人的创作变迁。因此,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讨论宣宗朝科举变革及其时代背景,包括科举变革的时代背景与科举变革的内容;第二章关注宣宗朝科举变革与士风的关系,包括科举变革对科考风气、科举制度下的士人交游与风尚、晚唐文人朋党的形成及仕宦、婚姻观念的影响;第叁章则围绕宣宗朝科举变革对诗歌的影响进行阐释,包括科举变革对诗歌题材的影响、对诗歌风格转变的影响对审美意识的更新。(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小明[2](2017)在《论王禹偁对白居易诗风的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禹偁诗学白居易,是宋初白体的主要代表诗人。宋初唱和诗风盛行,王禹偁亦受此影响,较多地学习元白唱和诗的作法,但他能变元白唱和诗重音韵技巧为重风雅兴寄;王禹偁注重学习白居易讽谕诗,其诗能直面现实,但能变白居易讽谕诗重就事论事为就事而能生发;王禹偁同时变白诗轻艳、浅切为"清其格态,幽其旨趣"。尽管王禹偁的变革是局部的,但在变革中起着引领北宋诗歌创作风气的作用,为真正意义的宋诗创作导夫先路。(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王建革[3](2015)在《历史时期江南水环境变迁与文人诗风变革——以有关采菱女诗歌为中心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以前,江南的水面较为丰富,许多区域有菱亦有荷,采菱是次于采莲的一项民间农事。文人关注采莲女与采菱女的活动,采菱女的文化从民间上升为雅文化。随着江南开发加强,大水面逐步被分割,水面变小,江南地区的水面种莲开始减少,种菱比例开始上升。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比苏松地区有更多的菱种植。受水环境与经济的影响,采莲女形象减少,采菱女形象增多。(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蔡彦峰[4](2014)在《谢灵运山水诗体现玄言诗风的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晋刘宋之际是诗歌变革的重要时期,《文心雕龙·明诗》说:“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物之志,崇盛忘机之谈。……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刘勰似认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兴起以玄风的消退为前提,在批评玄言诗风的同时否定了玄学与山水诗的内在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3-21)
蒋寅[5](2013)在《辟山开道成一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5月20日 地点:南京大学 以文为诗:评论的两极 从宋人“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的指摘,到清代杜甫、韩愈、苏轼之诗“鼎立为叁”的推崇,千余年来,世人对韩愈诗歌的评价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知道,韩愈在唐代基本上是以古(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3-11-04)
张继娥[6](2006)在《论二谢诗风之蹈袭与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谢灵运、谢朓都致力于山水诗的创作,大谢因始终不能消除与自然的隔膜,其诗也不能达到圆融的境界。他又以“游”作为观照山水的主要方式,其诗多幽峭,而“颇以繁富为累”。小谢与自然有一种亲和感,体悟山水多以“望”的方式,其诗多呈平秀清发之态。元嘉诗风之典重生涩与永明诗风之清新明丽更加深了二谢诗歌之间的这种区别。二谢虽诗风的总体风貌不同,却又有承袭与沿革,小谢在章法结构与风格、句法语汇及写景艺术上都明显得力于大谢,而在玄言的荡涤、婉美诗境的创造及对近体诗声律与体式的滋养等方面则取得了突过于大谢的成就。(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李军[7](2002)在《初唐宫廷诗风变革的先声——虞世南、李百药诗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虞世南、李百药皆为由陈隋入唐的前代遗臣、唐初文化建设的核心人物 ,其创作既有着初唐绮艳柔靡宫廷诗风的鲜明特点 ,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其的突破和超越 ,成为初唐诗风变革的先声 ,对唐初文学的健康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王澧华[8](2001)在《郭璞与玄言诗风的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郭璞殉物、干名的人生实践,与玄学人生观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在缘情绮靡、理过其辞两种诗风影响下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糅合的特色;游仙诗自身的诗体特征,与玄言诗风处于某种“似”与“不似”的胶葛之中;玄言诗风之“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郭璞《游仙诗》中的慷慨之气、坎 之怀与艳逸之采,较早地对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产生了难得的反拨作用。昔人异同,各有侧重,而宗归近似。(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01年02期)
田守勇[9](2000)在《傅玄与魏晋之际的诗风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末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此时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一种复杂求变的发展态势。建安、太康作为两个诗歌创作繁荣期,代表着不同特色的诗歌风格。在研究从建安到太康的诗歌创作时,人们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诗人上。其实,傅玄作为由魏入晋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更能清晰直接地反映出魏晋之际诗风变革的一般轨迹,而历来对此的研究显然还不够全面。 本文试图从我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入手,纵向探讨傅玄的文学观念、诗歌创作在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思潮、诗歌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成就与不足,并初步寻求其中原因。全文共分叁部分: 一、魏晋文学思潮中的傅玄文学观 由傅玄现存文献资料可知其文学追求:主张典雅旨远,要求文质相副;提倡写实,反对虚诞;重文体,好模拟;反对“体小而俗”,提倡雅化繁丽。 二、魏晋之际诗风变革中的傅玄诗歌 (一)乐府诗歌的继承与变革。1.古题古事乐府,跨越建安诗人对汉乐府的改造,多向汉乐府古事回归,以一种教化意识和僵化模式改革汉乐府,形成拟古诗风;2.古题新事乐府,直承建安诗风,继续着乐府诗歌的变革和发展;3.自创乐府,自创新题以自由抒情言志,并在情感表达、艺术加工等方面进行探索。傅玄乐府诗歌在中国乐府诗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傅玄诗风的承变轨迹。在魏晋之际的诗风变革中,傅玄与正始诗人一样,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建安诗风,却发展成两种不同的诗歌创作风格,正是傅玄一脉直接成为太康诗歌的创作主流。傅玄诗歌承变具体表现为:诗歌题材的扩大化;诗歌抒情的精深化;诗歌形式的技巧化。傅玄诗歌可清晰地反映出魏晋之际的诗风变革。 (叁)诗体的变革。魏晋诗歌领域出现的各种诗体,傅玄几乎都有尝试和探索。在与同期重要诗人的比较中,可发现傅玄在诗体发展中的承变轨迹。 叁、傅玄诗风承变原因探析身思想的复杂与矛盾、社会环境的变动与影响、诗歌发展的雅化历程等原因。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傅玄并不是一位声名显赫、地位卓着的诗人,但在魏晋之际诗风变革的特殊时期,他却是一位取得重要成就、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诗人。在从汉末建安到西晋太康的诗歌发展中,傅玄无疑起着一种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0-05-04)
许总[10](1996)在《论四杰诗歌在唐前期诗风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论四杰诗歌在唐前期诗风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许总一在7世纪下半叶的永徽、龙朔年间,诗坛呈现复杂的交迭与过渡状态。一方面,以许敬宗、上官仪于龙朔叁年(663)编成《瑶山玉彩》为标志,唐初宫廷应酬诗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另一方面,随着士庶界限的打破,宫廷诗人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2期)
诗风变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禹偁诗学白居易,是宋初白体的主要代表诗人。宋初唱和诗风盛行,王禹偁亦受此影响,较多地学习元白唱和诗的作法,但他能变元白唱和诗重音韵技巧为重风雅兴寄;王禹偁注重学习白居易讽谕诗,其诗能直面现实,但能变白居易讽谕诗重就事论事为就事而能生发;王禹偁同时变白诗轻艳、浅切为"清其格态,幽其旨趣"。尽管王禹偁的变革是局部的,但在变革中起着引领北宋诗歌创作风气的作用,为真正意义的宋诗创作导夫先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风变革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唐宣宗朝科举变革与诗风变易[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张小明.论王禹偁对白居易诗风的变革[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3].王建革.历史时期江南水环境变迁与文人诗风变革——以有关采菱女诗歌为中心的分析[J].民俗研究.2015
[4].蔡彦峰.谢灵运山水诗体现玄言诗风的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5].蒋寅.辟山开道成一家[N].光明日报.2013
[6].张继娥.论二谢诗风之蹈袭与变革[J].嘉兴学院学报.2006
[7].李军.初唐宫廷诗风变革的先声——虞世南、李百药诗简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8].王澧华.郭璞与玄言诗风的变革[J].中国韵文学刊.2001
[9].田守勇.傅玄与魏晋之际的诗风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0
[10].许总.论四杰诗歌在唐前期诗风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