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宾夕法尼亚州苜蓿种植计划:四年的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萌,张涵,宋瑞,刘备,张铁军,毛培胜,贾善刚[1](2021)在《中美牧草种子生产比较》文中提出牧草种子在草原植被恢复和草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美都是国土辽阔的大国,本文通过对比近十年内中美2国牧草种子生产的相关数据,分析中美草种业在牧草种子生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地域性、新品种选育、产业化与机械化以及生产技术研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尽管我国在牧草种子专业化生产的地域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种植面积和单产仍然低于美国,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牧草种子来满足生态建设和草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与美国相比,我国牧草种子生产在育种、产业化、机械化和专业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而且我国牧草种子产业亟需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基于中美在牧草种子生产体系上的差异,本文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在牧草种子生产方面的差异和我国的发展潜力,并提出了当前我国牧草种子产业发展需要集中努力的方向和建议,希望能为推动我国草种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陈重蒙[2](2021)在《《国家地理:美国州立公园奇观》(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葛琳[3](2021)在《释意论视角下的历史文本汉译 ——以《美国史诗》(节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艾静宁[4](2021)在《莫里尔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
贾惠敏[5](2021)在《《茶叶帝国》(第一、二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英汉翻译实践内容选自艾瑞卡·拉帕珀特的《茶叶帝国》。此书的主要内容是从三方面讲,茶如何影响近代世界。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本选取的是书籍的第一章和第二章。这两章主要介绍茶以及相关习俗是如何传入西方世界,进而对西方世界造成影响。该书目前尚无中文版本。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的缺乏,译者遇到了许多实际上的困难。因此,该翻译报告的目的是呈现翻译中的难点以及解决翻译难点是所用的方法。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分为三类,分别是词汇难点、句法难点和篇章难点。词汇层面的难点有专有名词、多义词以及词语的延伸含义。译者采用了添加注释、词义选择和词义延伸的方法来解决词汇方面的问题。句法层面的难点主要是长难句,译者采用了顺句翻译、变词为句、增删重组的方法。篇章的难点主要是衔接的翻译,译者通过摹写源语文本中衔接方式、变更源语文本中的衔接方式以及增删原语文本中的衔接方式来解决衔接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旨在确保译文的准确性。译者在此次翻译中收获颇丰。首先,通过此次翻译,译者掌握了许多实用的翻译方法,并且能够灵活应用这些方法来应对不同的翻译难题。其次,这次实践让译者了解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以及重要人物,也收获了很多专业术语的表达。这次翻译也让译者更深刻的体会到不同的翻译可以在表达效果和读者的反应上带来很大的差别。
王联合,陶丽娇[6](2021)在《美国选举政治的社会结构分析(1992—2020)》文中研究指明美国从建国之初为防止中央集权就确立了选举制度,而后随着各方分歧的不断加大而走上政党选举的道路。纵观美国1992—2020年八次总统大选,美国政治版图变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决定选民的利益结构,进而通过选民的政治诉求投射到选举政治中。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族裔结构在各州的投票倾向变动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并进一步加深了两党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
李青[7](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朱美姝[8](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蒙彦良[9](2021)在《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原产地与入侵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与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分别是我国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一批(2003)、第二批(2010)外来入侵物种,给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与经济等多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分别从原产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周边地区和入侵地中国河北省廊坊市周边地区采集豚草及三裂叶豚草的根际土壤,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研究了两样地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获知每种植物在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探究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在两样地间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差异与其入侵之间的关系,这对从土壤微生物的角度揭示其入侵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与功能的种类组成在廊坊样地与宾夕法尼亚州样地间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其相对丰度差异显着。同时,廊坊样地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相关性网络和物种与功能相关性网络都表现以协同作用为主导,且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在其根际土壤中显着聚集;而宾夕法尼亚州样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相关性网络以竞争作用为主导,物种与功能相关性网络也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作用。与宾夕法尼亚州样地相比,廊坊样地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间和物种与功能间的竞争释放作用可能与豚草的入侵密切相关。(2)三裂叶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与功能的种类组成在廊坊样地与宾夕法尼亚州样地间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其相对丰度差异显着。同时,宾夕法尼亚州样地三裂叶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相关性网络和物种与功能相关网络都表现以协同作用为主导;而廊坊样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相关性网络以竞争作用为主导,物种与功能相关网络也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作用。(3)通过廊坊样地与宾夕法尼亚州样地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结构和功能的比较研究表明不同的入侵植物种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不同,廊坊样地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相关性网络的差异进一步说明不同入侵植物在其入侵过程中其土壤微生物可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创造有利于自身的环境因素,有利于其生长。
李敏[10](2021)在《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文中研究指明当下,全球化和经济的不确定性促进了全球资本网络的建设,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性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促使跨国国界的社会关系日益密切,进而发展出了超越国家边界的社会思潮和政治动员。在这种跨国力量的簇拥之下,民族主义的情绪表达和政治实践,也不必然限定在特定的国家及其领土边界之内。在某种程度上,民族主义者也可以在想象的跨国空间中进行发挥。在历史学家看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种跨国民族主义自有其历史先例。1858年,爱尔兰政治流亡者为了实现爱尔兰民族独立,而在美国国土上建立的芬尼亚兄弟会,便是这一民族主义的典型例证。在19世纪中叶大西洋世界出现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之下,1848年起义流亡者承袭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跨国民族主义传统,在美国建立了一个新的爱尔兰民族主义共和派组织,旨在寻求爱尔兰民族独立。这一组织的跨国民族主义属性,不仅体现在组织目标的跨国性上,而且体现在组织的影响力方面。该组织的建立标志着1848年爱尔兰起义失败之后,爱尔兰裔美国人先于爱尔兰本土,第一个爱尔兰民族主义组织。并且,该组织及其领导人的影响力跨越了大西洋。这一在美国境内建立的民族主义组织推动了爱尔兰本土类似组织的建立。两个组织建立之初,即设定芬尼亚兄弟会定期向爱尔兰本土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人力支援。相比在此之前的爱尔兰裔美国人民族主义组织,建立之初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属性非常突出。芬尼亚兄弟会建立之后的最初两年,该组织并没有得到爱尔兰裔美国人的广泛支持,整体呈现缓慢发展态势。1857年经济危机使得经济能力有限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对该组织爱莫能助;19世纪40-50年代美国天主教会的扩张和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宣传,使其成为芬尼亚兄弟会最主要的竞争敌手;美国天主教会上层人士对芬尼亚兄弟会的批评,如反教权、秘密结社、暴力倾向等,都不利于该组织在爱尔兰裔美国人族裔社区内部进行宣传和征募会员。而1848年起义失败对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心理冲击非常大,深居美国的部分政治流亡者并不认为当时是建立民族主义、再次发起民族独立运动的恰当时机,所以对该组织的兴趣不大。芬尼亚兄弟会建立的最初几年,并未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这能够从该组织领导人的民族主义话语和当时美国民族主义话语的契合性与非契合性之中得到解释。在公民民族主义层面,二者在人权、民族主权和批判旧政权等共和话语,如出一辙。但是在反对英国暴政问题上,两者存在微妙的差异。在文化民族主义层面,从殖民地时代到美国内战之前,美国民族主义的文化排他性是以排外主义思想和实践展开的。无论是基于对新教以外其他宗教信仰的排斥,还是基于外来激进分子的恐惧,都对信仰天主教和崇尚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的芬尼亚兄弟会而言都是莫大的阻碍。在族裔民族主义层面,美国内战之前,社会达尔文主义尚未成型,种族话语限定在民族性格的含义范围之内,美国民族主义中对“生产者共和国”的强调使得以英裔美国人为代表的本土美国人更加强化了自己心中爱尔兰移民懒惰、堕落等族裔偏见。鉴于本组织发展迟缓,芬尼亚兄弟会在1861年组织了一场跨越大西洋的政治葬礼。这一葬礼有效地激发了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对该组织的招募工作影响并不明显。对该组织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美国内战中芬尼亚兄弟会成员的勇猛作战。正是他们的鲜血和对联邦事业的贡献,促使美国主流社会开始承认和认可该组织的存在。在相对宽松和受欢迎的社会舆论中,芬尼亚兄弟会组织在1863年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发展成果不仅得益于该组织的机构规范化和章程美国化,也得益于与其领导层的双重忠诚价值取向与内战时期美国民族主义发展特点的契合性。在保持对爱尔兰民族独立事业的目标追求上,更多地运用美国公民话语,构建对美利坚民族的认同。内战时期这种双重忠诚的民族认同模式,与组织初创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内战结束后,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民族主义正式从意识形态的构建转向跨国政治的军事作战实践,同时也开始从巅峰状态迅速跌入低谷模式。一方面,该组织秘密谋划攻击加拿大,意在威胁英国政府用加拿大的领土交换爱尔兰的民族独立。1866年和1870年,芬尼亚兄弟会两次攻入加拿大境内,将于当时英美两国关系交恶,美国政府并没有公开阻止他们的偷袭行为。1871年该组织再次发动攻击时,格兰特政府对其进行了军事干预。该组织的一系列攻击加拿大的行为,并没有有效地推进爱尔兰民族独立事业,却激发了当地人民摆脱殖民地状态、建立加拿大联邦的政治兴趣。另一方面,芬尼亚兄弟会参与和组织了爱尔兰1867年起义,大批美国内战老兵回到爱尔兰本土,实践跨国政治。这一时期,芬尼亚兄弟会领导层一改内战时期的双重忠诚取向,将民族认同问题集中在爱尔兰民族独立问题上,一种激进的共和民族主义占据该组织思想意识上风,较少兼顾美国国内事务和美利坚民族认同。在美国民族主义的视野之下,美国内战其实暗流涌动的反芬尼亚情绪,终于在重建时代迸发出来。遭遇内战重创的美国人,再也无法接受该组织的暴力倾向。在大西洋世界范围内,该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悉数被塑造成血腥与暴力事件。这也是这一组织留给20世纪初爱尔兰独立事业的历史记忆和民族遗产。
二、宾夕法尼亚州苜蓿种植计划:四年的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宾夕法尼亚州苜蓿种植计划:四年的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牧草种子生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牧草种子生产规模及我国进口种子概况 |
1.1 牧草种子生产种类和规模情况 |
1.2 中国进口牧草种子情况 |
2 中国和美国牧草种子生产的地域性 |
3 牧草品种选育 |
4 牧草种子生产的产业化和机械化 |
5 牧草种子生产技术专业化 |
6 我国牧草种子产业发展建议 |
(5)《茶叶帝国》(第一、二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E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is Book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nslation Task |
1.3 The Structure of This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NG PROCESS |
2.1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Translation |
2.2 The Process of This Translation |
2.3 Proofreading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3.1 Lexical Level |
3.2 Syntactic Level |
3.3 Discourse Level |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
4.1 Translation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
4.1.1 Choice of Word Meaning |
4.1.2 Extension of Words Meaning |
4.1.3 Annotation |
4.2 Translation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
4.2.1 Following the Original Syntactic Order |
4.2.2 Reinventing Sentences Structure |
4.2.3 Turning Phrases into Clauses |
4.3 Translation Methods at Discourse Level |
4.3.1 Maintenance of the Cohesion in ST |
4.3.2 Rearrangement of the Cohesion in ST |
4.3.3 Addition or Omission of the Cohesion in ST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in Findings |
5.2 Translation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Ⅱ TARGET TEXT |
(6)美国选举政治的社会结构分析(1992—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两党基本盘的社会结构分析 |
(一)深蓝州和深红州的形成 |
1.地缘经济结构与两党阵营分布 |
2.基于人口结构变化的两党选民年龄构成和城郊分布 |
(二)基本盘的嬗变 |
1.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 |
2.人口族裔结构变化的影响 |
三、摇摆州的选情变化及社会结构分析 |
(一)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大摇摆州 |
1.人口南移、移民涌入与佛罗里达州的摇摆 |
2.人口族裔结构波动与俄亥俄州的摇摆 |
3.亚利桑那州趋向摇摆的原因 |
(二)社会结构变化与相关州的相对摇摆 |
1.宾夕法尼亚州深蓝色的逐渐消退 |
2.科罗拉多州和内华达州拉丁裔选民的影响 |
3.人口多样化与佐治亚州的翻蓝 |
四、结语 |
(7)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
(二)理论基础 |
(三)具体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内容 |
四、核心概念 |
(一)现代性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8)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
一、国内研究简介 |
二、国外研究简介 |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
一、口述史的方法 |
二、历史文献方法 |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
第五节 逻辑框架 |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
一、缘起 |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
一、他的童年 |
二、他的家庭 |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
一、严厉的母亲 |
二、友好的父亲 |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
二、向西部拓殖 |
三、富饶与浪费 |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
三、士气大增 |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
一、穿越大平原 |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
第二节 幸运之神 |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
结语 |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
二、把根扎进土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原产地与入侵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健康 |
1.2 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3 外来入侵植物原产地与入侵地的比较研究 |
1.4 豚草与三裂叶豚草的入侵现状及危害 |
1.5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宾夕法尼亚州样地与廊坊样地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比较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土壤样品采集 |
2.1.2 测序实验流程 |
2.1.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宾州样地与廊坊样地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分析 |
2.2.2 宾州样地与廊坊样地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比较分析 |
2.2.3 宾州样地与廊坊样地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与功能相关性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宾州样地与廊坊样地三裂叶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比较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宾州样地与廊坊样地三裂叶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分析 |
3.2.2 宾州样地与廊坊样地三裂叶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比较分析 |
3.2.3 宾州样地与廊坊样地三裂叶豚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与功能相关性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选题与学术理路 |
一、移民跨国民族主义与双重忠诚 |
二、从政治史研究范式到移民同化研究范式 |
三、族裔性研究范式为主导的时代 |
第二节 跨国主义与同化取向 |
一、跨国主义研究方法的引入 |
二、跨国主义研究方法的实践 |
三、同化模式的回归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架构 |
一、政治精英人物的复归 |
二、远距离民族主义的理论价值 |
三、作为方法的跨国比较研究 |
第一章 芬尼亚兄弟会跨国民族主义的根基与起源 |
第一节 民族的春天 |
一、19 世纪中叶欧洲的民族主义 |
二、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
三、美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
第二节 19 世纪中叶美国国土上的爱尔兰人 |
一、爱尔兰大饥荒移民 |
二、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 |
三、爱尔兰裔美国人的白人种族认同 |
第三节 美国爱尔兰裔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
一、从托恩到米切尔 |
二、爱尔兰裔美国人民族主义的建构性 |
三、爱尔兰裔美国人的双重忠诚传统 |
第二章 美国内战之前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与缓慢发展 |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与缓慢发展 |
一、1848 年起义的政治流亡者 |
二、建立初期的缓慢发展 |
三、进展缓慢的多重原因 |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视野中的爱尔兰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
一、共和与自由 |
二、历史与宗教 |
三、暴力与奴隶制 |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 |
一、共和主义的复杂性与微妙性 |
二、美国排外主义的双重面相 |
三、作为“族裔民族”的美利坚合众国 |
第三章 美国内战期间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与双重忠诚 |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 |
一、麦克马努斯的政治葬礼 |
二、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
三、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 |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双重忠诚 |
一、公民、忠诚与反英话语 |
二、双重忠诚的历时性 |
三、松散的种族与暴力话语 |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 |
一、作为征兵宣传工具 |
二、作为英美外交工具 |
三、美国排外主义的弱化与回升 |
第四章 内战结束之后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实践与艰难存续 |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实践 |
一、屡攻加拿大边境 |
二、踏上爱尔兰之地 |
三、跨国民族主义的艰难存续 |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公民话语与恐怖行动 |
一、双重忠诚话语的式微 |
二、作为谈判工具的美国公民身份 |
三、恐怖行动与暴力形象 |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艰难存续 |
一、海外美国人的公民权 |
二、中立主义外交原则 |
三、爱国话语的双重面相 |
结语 |
一、结局:持续衰落与最终解散 |
二、尾声:外交障碍与恐怖形象 |
三、同化:忠诚话语与政治分野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宾夕法尼亚州苜蓿种植计划:四年的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牧草种子生产比较[J]. 王雪萌,张涵,宋瑞,刘备,张铁军,毛培胜,贾善刚. 草地学报, 2021(10)
- [2]《国家地理:美国州立公园奇观》(节选)翻译报告[D]. 陈重蒙. 西南大学, 2021
- [3]释意论视角下的历史文本汉译 ——以《美国史诗》(节选)为例[D]. 葛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莫里尔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 艾静宁.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5]《茶叶帝国》(第一、二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贾惠敏.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美国选举政治的社会结构分析(1992—2020)[J]. 王联合,陶丽娇. 美国问题研究, 2021(01)
- [7]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8]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9]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原产地与入侵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比较研究[D]. 蒙彦良. 河北大学, 2021(09)
- [10]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D]. 李敏.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