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覆盖了生物圈的90%以上的生物量,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烃类化合物资源。相对于远海海域而言,距离陆地较近的近海海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其中烃类的种类及含量也相对较高,故而成为整个海洋范围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微生物活动最活跃的水圈,也是研究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区域之一。目前,有关驱动近海海域碳循环中石油烃类化合物降解的菌株的筛选及降解机制的研究已有部分文献报道。然而对近海海域,特别是对我国东海及南海海域中具有芳香烃类化合物及芳香化合物高聚物(如木质素)降解功能的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功能研究鲜有报道。本课题首先以十六烷、正十二烷基苯、碱木素、苯甲酸、对香豆酸、肉桂酸等12种烃类化合物为唯一碳源,利用人工海水培养基对我国东海及南海海域中具有烃类化合物降解功能的细菌菌株进行分离筛选,共分离得到63株具有烃类化合物降解功能的细菌菌株。这些菌株分别属于10个属,主要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弧菌属(Vibrio)、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其次,本课题对筛选得到的混合菌群NyZ-B和混合菌群NyZ-S以及菌株Rhodococcus sp.NyZ306的生长特性及降解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混合菌群NyZ-B和混合菌群NyZ-S在降解木质素过程中,混合菌群NyZ-B的降解效果始终优于混合菌群NyZ-S。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混合菌群NyZ-B在降解木质素过程中,其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2。当培养体系中木质素的初始浓度为0.2%时,其降解率及脱色率最高,分别为52.22%和51.26%。对于混合菌群NyZ-S而言,其降解木质素的最适温度为20℃,最适pH为7.2。当培养基的木质素浓度由0.2%升高至0.4%,其降解率及脱色率也随之升高,且在木质素浓度为0.4%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7.02%和22.24%。而培养基中的盐浓度对混合菌群NyZ-B及混合菌群NyZ-S的生长及降解影响作用明显,随培养基中盐浓度的升高其降解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也在两组混合菌群中检测到了木质素降解酶的活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鉴定两混合菌群在降解木质素过程中造成的木质素表面形貌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鉴定到了两组混合菌群代谢木质素的中间产物。最后基于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两组混合菌群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混合菌群NyZ-B中丰度最高的菌种为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以及海杆菌属(Marinobacter),混合菌群NyZ-S中丰度最高的菌种为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以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肉桂酸降解菌Rhodococcus sp.NyZ306在降解肉桂酸过程中,最适温度为20℃,最适pH为6.2。当培养体系中肉桂酸的初始浓度高于2 mmol/L时,菌株NyZ306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才能开始降解肉桂酸,且浓度越高,适应期越长;而培养基中的盐浓度对菌株降解肉桂酸影响作用明显,随培养基中盐浓度的升高其降解作用呈现下降趋势。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以及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检测到肉桂酸的中间代谢产物苯甲酸,并结合相关文献,推断了其可能的代谢途径。目前有关来源于海洋的,能够以木质素或肉桂酸唯一碳源生长的微生物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课题研究了木质素以及肉桂酸的降解途径,并丰富了我国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也为进一步研究近海海域微生物驱动的芳烃化合物降解以及揭示其中所涉及的物质循环提供了参考。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程晓宇
导师: 周宁一
关键词: 近海海域,海洋微生物,烃类化合物,木质素,肉桂酸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海洋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分类号: X55;X172
DOI: 10.27307/d.cnki.gsjtu.2019.002814
总页数: 89
文件大小: 3096K
下载量: 33
相关论文文献
- [1].象白蚁肠道中一个纤维素降解菌群的分离和特性研究[J]. 生物资源 2017(04)
- [2].高含盐难降解化工污水混合菌群培养驯化方法[J]. 化工学报 2010(12)
- [3].特殊离子对嗜酸性铁氧化混合菌活性的影响研究[J]. 稀有金属 2019(08)
- [4].利用芽孢杆菌混合菌群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的研究[J].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5].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及其腐解稻草的研究 Ⅰ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9(02)
- [6].自养混合菌群氨氧化特征及结构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7].原油降解菌群对石油烃的生物演化过程研究[J].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18(06)
- [8].腐霉利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9].两株细菌对邻氯硝基苯的协同降解[J]. 环境科学学报 2010(06)
- [10].光合-厌氧混合菌群生物共发酵产氢动力学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9(03)
- [11].混合菌群FF降解染料效果及生物毒性变化[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02)
- [12].高效优势菌群对垃圾渗沥液处理效果的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15(03)
- [13].焦化废水污泥中苯系物降解优势混合菌群筛选驯化[J]. 煤炭技术 2011(10)
- [14].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基酸酯(PHA)研究进展[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5(02)
- [15].内源碳PHA的贮存对混合菌群耐低温特性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9(04)
- [16].起始pH值对海洋混合菌群产氢量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11(09)
- [17].不同培养条件下混合菌系对Cr~(3+)的絮凝[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18].聚乳酸非织造材料可生物降解环境中菌群结构分析及调控[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19)
- [19].混合菌群YC-BJ1对有机磷阻燃剂的降解及16S rRNA基因多样性分析[J]. 生物工程学报 2019(11)
- [20].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及混合菌群对多环芳烃的降解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10(07)
- [21].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及腐解稻草研究Ⅱ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对稻草的腐解[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9(03)
- [22].芘降解菌群驯化过程中的演变[J]. 微生物学报 2012(10)
- [23].封面图片说明[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6(02)
- [24].两种混合菌群浸出铀矿石的正交试验研究[J]. 广东化工 2012(17)
- [25].来自混合菌群的聚乙烯醇降解酶的性能[J]. 化工进展 2016(11)
- [26].甲烷氧化混合菌群MY9的生长特性[J]. 过程工程学报 2009(01)
- [27].季节性低温胁迫下陇东黄土高原油污土壤环境因子对耐冷混合菌场地生态修复的响应[J]. 冰川冻土 2018(06)
- [28].海洋石油降解菌株选育及组合降解优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5)
- [29].野生型嗜盐混合菌群处理高盐生活污水的硝化性能[J]. 化工学报 2011(12)
- [30].尾矿库底泥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降解乙硫氨酯(英文)[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