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红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具体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总结归纳了八种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旨在与同行分享交流。
关键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作用之大自不待言,因而备受人们青睐。然而,语文教学现状却实在令人担忧。虽然不少教师搞了许多教改实验,但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一时间,语文学科成为摆在学生学习餐桌上的“鸡肋”,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其症结何在呢?语文教改重“教”轻“学”的片面做法不能说不是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重教师教学传授,轻学生自学指导;重教材的深入分析,轻学生的调查研究;重作业成绩的检查验收,轻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重课堂教学,轻课外辅导。最终结果是累了教师、苦了学生、急了家长,事倍功半。.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叶老的一句名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我们茅塞顿开。经过调查研究,几年的实践,我们得出结论: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有利途径。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有巨大作用,那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应具有以下几种:
一、查阅字典的习惯
叶老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字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字词典等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更为重要,它有助于学生解决生字难词,提高检索、辨析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中,有些学生往往不注意使用,因而它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究其因,是学生懒,怕费事,盲从轻信,或是只查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对于那些虽识但意义模糊,用法不清的字词则轻易放过,时间长了,债台高筑,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如“望其项背”这个成语,如不追本溯源,那么使用时就会造成意义上的大相径庭。其本义为:能望见人的脖子和后背.比喻很快就能赶上,现在很多人却误用为:与别人相差甚远。像这样一类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胸无城府”“差强人意”“首当其冲”等。这些都要学生查字典记下积累。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认真读书的习惯
宋人朱熹在《训学斋规》曾言:“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涌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朱熹的经验告诉我们,认真读书要做到三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然而我们很多学生只是用口去读,绝非用心去读,所以掩卷茫然,不知所云。教育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实在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科学方法。
不仅如此,读书不妨再加上一到,即“手到”。何为手到,徐特立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名言即是手到的科学解释。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扫清障碍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反复玩味的过程:就是初步领会、有所发现的过程。读书须经过“手到”,方可将阅读带入崭新的境界。使读者“见得亲切,知古人之用心处”。
在古汉语学习中运用符号法即是“手到”之例。通过多年教高中语文,我总结出《古汉语自学指导八法》,其一为符号法。就是教师规定出若干代表古汉语语法意义的符号,令学生牢记于胸,在学习古文时,通读全文,后深钻课文,利用工具书,抓住语法规律,运用这套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小组讨论,全班议论,最后教师评议。这样就通过“手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个个动手,人人争先,学习向纵深发展,学生学习兴越浓,教学也就顺水驶船了。
三、独立思考的习惯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可见思之重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想问题,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毛泽东说“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这就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学与思的辩正关系。思考能将所学知识连点成线,串线为面,合面成体,构或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复习、巩固,学而不忘;思考又是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提高、升华,学以致用。然而,学生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他们不能将学思结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味地唯师、唯书,人云亦云,因而鲜有真知灼见。例《赤壁之战》中,描写曹军沿江布船“首尾相接”,学生大多不假思考,解释为首和尾接,果真如是,北方土卒晕船问题能解决吗又怎能在舰上跑马经过独立思考,又找出《三国志》、《三国演义》深入探究,才拨云见日,得出正确答案:首和首、尾与尾并排连接。
四、勇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有学必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向《问说》),由此可见问之重要。朱熹也主张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要“善疑”,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标志,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发言议论的习惯
发言议论的习惯就是“说”的习惯,这一习惯尤应重视,它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最广,作用最大。然而,学生却最怕“说”,要让池们写一篇文章,读一份报纸还可以,但一让他们限时限材有条理地说,则多数人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令听者难懂。培养“说”的习惯,一要明确要求,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色,言之有情,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鼓舞性、感染性。二要加强训练,从易到难,从短到长,循序渐进。三要持之以恒,不可间断。“说”的功夫,实质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外现。
六、背诵摘抄的习惯
背诵不仅是语言能力训练的内容之一,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乃至背诵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意义的深刻理解。不仅如此,背诵还有助于语汇的积累和运用,名言警句熟记于心,待为文需要时,呼之而出,随意驱遣。摘抄不仅是一种语言积累的方法,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的片断或全文,摘抄一部分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养成积累知识,积攒材料的好习惯,这将有助于学生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注入自己语汇肌体,为今后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善于总结的习惯
由于语言习得的特点,所以总结这个环节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我们理所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总结的过程就是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梳理归类的过程,就是提纯升华的过程,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古汉语自学指导八法》就是笔者和学生总结的成果。其一曰“公式法”,实质是将古汉浯语法规律公式化。例如介词“于”的用法灵活,很难掌握,特别是它表比较时学生不易把握。我带领学生剖析了很多句子,如“苛政猛于虎”,“霜叶红于二月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等,透过语法现象,抓住语法规律,总结出这样的公式。“形十于十名(代)”那么“于”则是表比较。如此,还很多,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就一定会有新的惊喜。
八、动笔写作的习惯
写作就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是语言习惯的综合运用,是语言习惯的创新发展。没有语言的积累就没有文章的材料,没有深入思考就没有文章新颖的立意,没有广博发问,就没有文章的才华,没有背诵摘抄,就没有文章华美的片断,没有归纳总结就没有文章灵魂的升华。
现在很多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杂乱无章、语言干瘪、苍白无力,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良好的浯文学习习惯如此重要,应着力培养,但它只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有利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学法指导,客观规律的总结,非智力品格的养成,千方百计,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自我求知,实现学习过程的个体化,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增强素质,迎接高考的挑战。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中学0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