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涂云芳
(湖北孝感市妇幼保健院432000)
【摘要】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患有不典型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患有不典型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采用常规心肌梗死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期间期间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共计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患有不典型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综合护理不典型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3-0008-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心内科中一种非常常见的急症,临床主要上以心前区疼痛为典型的症状表现,但有些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在病情出现的早期阶段通常缺乏疼痛症状或部位表现,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救治,该类患者的临床病死率会非常高[1]。本次研究对患有不典型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有不典型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41-84岁,平均年龄(61.4±1.8)岁;发病时间1-16小时,平均发病时间(4.1±0.6)小时;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1.6±1.9)岁;发病时间1-14小时,平均发病时间(4.3±0.5)小时。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纳入标准
①患者病情确诊为不典型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②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一天以内;③患者病情表现稳定没有生命危险;④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心脏疾病的可能;⑤患者年龄在40-85岁之间;⑥患者在研究期间能够与医患人员进行正常交流;⑦患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
①患者病情没有确诊为不典型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②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一天以上;③患者病情表现不稳定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④合并患有其他心脏疾病的;⑤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或在85岁以上;⑥患者在研究期间不能够与医患人员进行正常交流;⑦患者不愿加入本次研究。
1.4方法
采用常规心肌梗死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期间期间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心理干预;②饮食护理;③呼吸道护理;④皮肤护理;⑤预防深静脉血栓;⑥加强病房巡视;⑦实时心电监测并吸氧;⑧康复护理;⑨出院指导。
1.5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护理服务满意度、心肌梗死病情治疗效果、共计住院接受治疗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
1.6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心肌梗死症状基本或彻底消失,心肌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恢复正常;有效:心肌梗死症状明显减轻,心肌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心肌梗死症状表现没有减轻,心肌功能相关指标水平仍然存在明显异常,或病情加重[2]。
1.7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0.05,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肌梗死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在心肌梗死治疗期间有31例对常规护理服务满意,观察组患者在心肌梗死治疗期间有39例对综合护理服务满意,该项观察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共计住院接受治疗时间
对照组患者心肌梗死疾病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1.85±2.58)d,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疾病共计住院接受治疗(8.13±2.04)d,该项观察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心肌梗死病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病情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
患有不典型疼痛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的可能出现以下症状表现:①上腹部疼痛并恶心呕吐;②咽痛并牙痛;③颈肩疼痛并前臂手指疼痛;④头痛;⑤神经痛;⑥腹泻。在临床诊断和病情判断过程中对于出现上述症状且查不出其他病因的患者,应该充分考虑是否有心肌梗死的可能,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3]。
参考文献
[1]周娟,向爱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1(8):89.
[2]王瑞芬,苏文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活动的护理观察[J].护理研究,2010,17(7):824.
[3]余贵菊.急性心肌梗塞“三大并发症”临床监测分析与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9,6(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