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

论新世纪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

一、谈新世纪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洋[1](2019)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一批拔尖型创新人才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创新素质作为创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品质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培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继“985”“211”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国家级项目,它的提出是中国在新形势下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推进,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双一流”及大学生创新素质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维度出发论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型素质的重要性。以云南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研发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分别存在的突出痼疾,进而从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高校人才培养规划、师资力量水平和创新素质培养平台四个方面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及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云南省高校以此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适时做出改革与调整,进一步发挥云南省高等教育优势,通过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意识、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规划、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拓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平台等方式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为服务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引擎、注入新的动力。至此,文章的结语部分对论文做了整体的总结概括,并提出本研究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王娟[2](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出了继承和发展。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力的体现。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尤为重要。作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出发点,以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落脚点,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放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视域下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实现条件,梳理中国共产党五任中央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分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第三章总结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分析阻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因。第四章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从突出大学生在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内在创新素养以及创造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三个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具体可行措施。

张诗晗[3](2018)在《大学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一大重点在于科技创新,所以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将创新思维和理念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然而,创新并不仅仅意味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制度、理论以及观念进行更新与变革也同样重要,所以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也应是从全方位、多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一般来讲,除了要实现知识体系创新以及思维能力创新外,实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以及人格创新都是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根据这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发展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构成我国当代主流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大学精神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创新素质教育体系的健全;另外,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也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精髓,起到弘扬和不断丰富其内涵的积极的反作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索,不少大学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实践探索,但其教育过程往往忽视大学精神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将大学精神融入到我国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从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出发,从培育创造精神、提倡批判精神、弘扬社会关怀精神等方面着手,可以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伟丹[4](2016)在《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即事物的主体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对事物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变革,使事物发生变化和发展,以一种更加和谐、新颖的形式来为主体所用。创新素质是指为人类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及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在后天教育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创新素质教育是指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教育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时,创新素质教育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也是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力支持,这构成创新素质教育的现实依据。我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目前存在传统教学模式磨灭了学生个性、高校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素质教育多停留在讨论阶段、当代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高校教师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创新信心不足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影响当代高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宏观原因,具体包括传统教学体制制约着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社会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性、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校中缺乏创新的环境、高校部分教师对创新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及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养、高校教学目标发生偏离等。另一方面为影响当代高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微观原因,包括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周围事物感觉淡漠、当代高校大学生缺乏辩证和批判精神、当代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创新素质培养、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影响创新能力的发展、解决我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问题的办法,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创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例如,创造有利于创新素质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调整高校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另外,要创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包括提高高校政治课质量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辩证精神和批判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完善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等。

刘欣鑫[5](2016)在《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对创新逐渐重视,对创新人才逐步需求。2006年,在科学技术大会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概念,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自主创新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升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各方面综合实力的动力之源,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内核。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发展思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可以看出,增强创新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加人民福祉的关键,也是引领国家快速发展的唯一方式。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训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应责无旁贷的肩负起这一重担。校园文化做为高校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也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支撑,只有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规范,积极向上,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会更好地开展。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先从校园文化和创新素质的基础定义研究入手,分别阐述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创新素质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其次分析了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意义与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再次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探讨了当前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物质文化建设未跟上创新主题,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未形成,精神文化定位偏差,缺乏创新特色等方面,因此基于上述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要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素质服好务,应该从完善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大学生创新素质环境,健全制度文化建设,筑牢大学生创新平台,打造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新的教育模式,正确定位精神文化,确保其为创新素质服务等方面的实践路径。

冯红瑞[6](2013)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问题探析 ——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具备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充满活力,具备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自觉的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本论文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了创新和创新素质的内涵以及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并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掌握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创新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素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思想和观念上的更新,表现了人的能动性。创新素质是指在人的内在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外在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全面、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在其生活、学习、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产品的过程中具备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或素养。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由积极的创新意识、敏捷的创新思维、良好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人格四个要素构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关键,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需要。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第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为了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来进行了调研。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不活跃;创新能力较低;创新人格不够健全。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也有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财政投入不足;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教育评价体系的片面化。学校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文化氛围不浓;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教师的创新素质不高;社团建设缺乏专业指导;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有: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不强;缺少探索精神;意志品质薄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营造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人格。

徐雯[7](2012)在《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创新素质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最根本的源泉是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目前对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表现喜忧参半,说明我国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教育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社会实践,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国家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家庭传统功利教育观和“知足常乐”的传统观念等。内部因素包括:大学生创新人格不够健全,缺乏顽强的意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科学奉献精神等问题。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外部环境看我们应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推进创新素质教育的刚性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等。从内部环境看则要加强大学生个人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总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共同配合,以此确保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廖志豪[8](2012)在《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一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即是一部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历史。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科技创新更是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深刻地改变着人类文明的基本构成和核心理念,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亦因此而成为当今时代世界诸国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普遍关注的焦点。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国家战略,对于这些战略的实现而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其中一项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国的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加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改变这一状况的基础性条件之一。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持续进行了量的扩张而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质量却日益成为一个饱受社会各界诟病的热点论题,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即是对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过程的意见征询阶段亦将“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询意见的二十个基本问题之一,充分体现了破解这一艰深命题的极度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由于包括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内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无论采取何种视角,其最终回归点都将指向对培养对象的某种与创新相关的素质或能力的培育方面。由此而引发出另一个与此直接相关且更为基础性的问题:创新型科技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其中又包括哪些具体素质要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索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创新型科技人才这一特定人才群体的共同素质特征。同时,也有利于为在科技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强那些关键素质要素的开发培育提供更为客观的和具体的逻辑依据。而从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为此,本论文试图通过借助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素质模型这一研究工具来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模型,以系统地勾勒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共性素质特征,明晰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素质开发取向,并以该素质模型所提供的素质要素体系作为参照,着重从高等教育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实践中学生创新素质建构的角度来探讨未来潜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以求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现实难题破解提供可资参考的路径。论文研究是以素质模型理论、创造力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着三个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脉络而展开,即(1)什么是创新型科技人才?(2)为什么我国高校培养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3)如何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在进行文献回顾、关键概念界说和相关理论阐释之后,围绕以上三个问题,论文分别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究。论文采用McCelland等人所开发的经典素质模型建构方法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素质要素来揭示这一人才群体在知识构成、思维方式、综合能力和个性品格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为解答问题之一提供了客观而清晰的认知图式。研究结果表明,共有42项素质要素对于各类科技人才的创新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从中归纳出创新型科技人才之素质特征为:广博精深且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灵活流畅且系统深刻的思维风格;蕴含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个性品格;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综合性创新能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中的素质开发应以此为取向而进行。论文检视了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的现实状况,包括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与理念主张、培养模式探索的动向,以及探索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具体问题,讨论了其对学生创新素质体系建构的不利影响,从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之中探寻问题之二存在的基本原因。论文认为,我国高校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面临着诸如“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成分的隐性阻力”、“先期人才培养模式惯性作用的影响”等一系列障碍因素,以及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学生评价体系的设计整个链条中存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这些障碍和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培养对象创新素质的生成。论文提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基本主张与促进培养目标实现的协同条件建设问题,作为对问题之三的具体回应。以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所提供的素质要素体系为参照,将其设定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给定值,以控制论思想进行高等学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优化,并说明相关条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围绕着对学生创新素质体系系统培育的目标指向,阐述高等学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具体路径;分别对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生成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科技训练平台建设、创新教育环境建设三个协同条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图通过加强这些协同条件的建设来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论文研究所作的创新努力有:建构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模型;基于素质模型对高等学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解析;提出了诸如“由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态向矩阵式课程体系形态转变”等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新主张或新论点。

孙昊哲[9](2011)在《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论文首先在教育环境下对创新素质进行属性分析,提出知识组合维度的创新素质属性,使开发符合本文定义的创新素质成为研究的出发点与根本目标,其次定义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定义与属性,提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的使命即通过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模式架构,运用个体动机模型,培养开发具有本文所定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人力资源,为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与人力资源开发在大学生个体中寻求衔接点,即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再次本文将以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完成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与人力资源开发在组织微观情境下有效衔接的理论探索与操作体系构建。在理论上形成了包含规律认识和把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教育资源整合方式和手段实施、绩效评价模型建设等在内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利用理论体系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大学生发展辅导体系”的创新教育平台,开发建设动态评价系统软件。论文以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机理、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的特点分析,从动机和激励、创新环境等人力资源开发要素出发,阐述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路径选择。进而从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技能、创新的导引、创新的平台、创新的体验、创新的主导、创新的控制等八个不同的角度和路径对创新素质培养模式进行设计和构建。通过AHP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用支持向量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估与学校创新培养水平进行了机器学习,为利用训练集来预测未来数据评价找到了较科学的方法。以管理理论为指导建指标体系、凭模型方法找分析依据与结论,为了实现评价体系科学化,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综合理论与实践成果,建立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Web服务器、OLAP技术,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进行动态分析评测,对异常趋势预警,促进管理的标准化,降低人工评价的主观性。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管理设计了一套完整解决方案。论文主要从研究切入点、理论的边际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基于人力资源视角形成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以此模式形成的培养体系为提高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沈银花[10](2011)在《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营造出教育的氛围,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具备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优势,已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本文从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分析入手,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这一主旨,在分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要素,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功能的基础上,论述了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当前我国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运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法研究了我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之处,认为当前我校校园美化活动缺乏特色,未体现创新诉求;校园宣讲活动缺乏力度,淡薄创新教育;校园文体活动缺乏内涵,创新条件构建不足;校园科技活动缺乏扶持,丢弃创新能力源头。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从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入手,分别从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参与主体等方面着手,力图在我校校园中逐步营造贯穿观念、制度、物质环境在内的强烈的创新文化活动氛围,从而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

二、谈新世纪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新世纪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双一流”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相关概述
    2.1 “双一流”建设的宗旨及任务
        2.1.1 “双一流”建设的宗旨
        2.1.2 “双一流”建设的任务
    2.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2.2.1 创新意识
        2.2.2 创新思维
        2.2.3 创新知识
        2.2.4 创新能力
        2.2.5 创新人格
    2.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2.3.1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2.3.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2.3.3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需要
第三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实施
    3.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
        3.2.1 大学生对“双一流”与创新素质的认知现状
        3.2.2 大学生对创新素质培养活动的参与现状
        3.2.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效性现状
    3.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的问题
        3.3.1 创新意识缺乏问题导向性
        3.3.2 创新思维缺乏逆向思维性
        3.3.3 创新知识缺乏立体动态性
        3.3.4 创新能力缺乏知行统一性
        3.3.5 创新人格缺乏意志坚定性
    3.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高校大学生对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意识淡薄
        3.4.2 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不匹配
        3.4.3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指导乏力
        3.4.4 高校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的平台短缺
第四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对策
    4.1 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意识
        4.1.1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引导
        4.1.2 深化对大学生的创造观教育
        4.1.3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4.2 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规划
        4.2.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导向功能
        4.2.2 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内容
        4.2.3 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4.3 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4.3.1 加强对教师的创新理论教育
        4.3.2 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水平
        4.3.3 完善教师的创新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4.4 拓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平台
        4.4.1 搭建“线上+线下”创新工作平台
        4.4.2 “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平台
        4.4.3 推动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联系
    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述
        2.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2.1.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现条件
    2.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阐释
        2.2.1 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
        2.2.2 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
        2.2.3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2.5 习近平:中国梦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
        2.3.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
        2.3.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一致性
        2.3.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路径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
        3.1.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果
        3.1.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3.2 阻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因分析
        3.2.1 社会原因
        3.2.2 高校原因
        3.2.3 学生自我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新对策
    4.1 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人”的地位
        4.1.1 了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4.1.2 重视大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
        4.1.3 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4.2 以人为本,通过提升大学生内在素养,促进创新素质培养
        4.2.1 更新教育理念,激发创新意识
        4.2.2 优化知识结构,奠定创新基础
        4.2.3 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新勇气
        4.2.4 强化问题意识,养成科学精神
        4.2.5 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4.3 创造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创新素质培养
        4.3.1 建立鼓励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与制度
        4.3.2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4.3.3 建设一支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
        4.3.4 加强鼓励创新的校园和社会文化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大学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2 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及方法
    4 研究的创新点
1 相关基本概念概述
    1.1 创新素质的内涵
        1.1.1 创新素质的概念
        1.1.2 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
    1.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1.2.1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概念
        1.2.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作用
    1.3 大学精神的内涵
        1.3.1 大学精神的概念
        1.3.2 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
2 大学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1.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概述
        2.1.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关系
    2.2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概述
        2.2.2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关系
3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3.1 关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效
        3.2.1 开设创新素质教育基地
        3.2.2 进行创新素质人才交叉培养
        3.2.3 采取中外合作人教学模式
    3.3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3.3.1 教育理念陈旧
        3.3.2 创新型人才培养投入不足
        3.3.3 忽视大学精神的作用
4 大学精神视域下完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措施
    4.1 定位出发点,培育创造精神
        4.1.1 发扬自主创新
        4.1.2 更新教育理念
        4.1.3 优化校园环境
    4.2 把握切入点,提倡批判精神
        4.2.1 改革课内教学
        4.2.2 强化实践环节
        4.2.3 完善评价体系
    4.3 明确落脚点,弘扬社会关怀精神
        4.3.1 加强责任意识
        4.3.2 完善激励制度
        4.3.3 鼓励回馈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概述
    2.1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概念及主要内容
        2.1.1 创新素质的定义
        2.1.2 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2.1.3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2.2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特点
        2.2.1 创新素质教育具有进步性
        2.2.2 创新素质教育具有时代性
        2.2.3 创新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3.1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哲学依据
        3.1.2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创新素质教育的理论支撑
    3.2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现实依据
        3.2.1 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3.2.2 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4.1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效
        4.1.1 高校创新素质教育发展势态良好
        4.1.2 高校的优势专业得到迅速发展
    4.2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2.1 传统教学模式磨灭学生的个性
        4.2.2 高校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4.2.3 创新素质教育停留在讨论阶段
        4.2.4 当代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4.2.5 高校教师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缺乏
        4.2.6 当代大学生创新信心不足
    4.3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之根源探析
        4.3.1 影响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培养的宏观原因
        4.3.2 影响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培养的微观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推进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5.1 创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5.1.1 创造有利于创新素质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
        5.1.2 调整高校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
        5.1.3 创新教学方式暨优化配置教师资源
    5.2 创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
        5.2.1 提高当代大学生德育课学习质量
        5.2.2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辩证精神和批判精神
        5.2.3 完善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
        5.2.4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二)主要研究方法
    五、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概念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 校园文化的功能
    二、创新素质的概念界定
        (一)创新、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教育的概念
        (二)创新素质的要素构成
第三章 校园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意义和作用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意义
        (一)创新素质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素质培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三)创新素质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础
        (四)创新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基础保障作用
        (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约束规范作用
        (三)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引导熏陶作用
        (四)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起锻炼激励作用
第四章 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现状和成因
    一、调查问卷设计
        (一)调查前期工作
        (二)调查数据
        (三)数据收集
    二、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开展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总体现状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
        (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
        (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
        (五)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
    三、目前取得的成效
        (一)校园制度文化更具有人性化、更加细化
        (二)校园物质文化更注重隐形教育
        (三)校园精神文化更重视传承与创新
        (四)校园网络文化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灵感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亟待进一步健全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未跟上创新主题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定位偏差、缺乏创新特色
        (四)校园网络文化的正确导向氛围还未形成
第五章 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路径
    一、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筑牢大学生创新平台
        (一)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教学创新热情
        (二)完善学生测评系统,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三)改进创新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创新激情
    二、完善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大学生创新素质环境
        (一)规划改造景观文化,体现出大学生创新理念
        (二)更新设施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三)定身制作具有特色的校园活动文化,突出创新功能
    三、正确定位校园精神文化,确保校园精神文化为创新素质服务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摒弃功能性思想,构建以创新为特色的培养模式
        (二)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培育科学创新和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
        (三)打破共性认识的“禁锢”,提倡个性发展,建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四、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创新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教育模式
        (一)开发多元网络教育方式,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二)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创新实践
        (三)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四)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素质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问题探析 ——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关于创新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
        2. 关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的研究
        3.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相关研究
        4. 关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方面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2.主要研究方法
        3.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 创新素质概述及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 创新素质概述
        1.创新的涵义
        2.创新素质的涵义
        3.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
    (二)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2.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需要
        3.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4.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二、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创新意识淡薄
        2. 创新思维不活跃
        3. 创新能力较低
        4.创新人格不够健全
    (二)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方面的因素
        2.学校方面的因素
        3.家庭方面的因素
        4.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
    (一) 营造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
        1.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 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4. 建立多元的能力评价体系
    (二) 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1. 加强创新教育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4.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 加强实践性教学比重
        2.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3. 成立专业社团
        4.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5. 举办各种创新竞赛活动
        6. 搭建创业平台
    (四) 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人格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4. 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及参加的科研活动

(7)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难点、创新点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课题的难点及创新点
    §1-5 课题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法
        1-5-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创新素质教育及研究的意义
    §2-1 创新与创新素质
        2-1-1 创新的含义
        2-1-2 创新素质的含义及要素
    §2-2 创新素质教育
        2-2-1 创新素质教育的含义
        2-2-2 创新素质与创新素质教育关系
    §2-3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2-3-1 创新素质教育是实现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需要
        2-3-2 创新素质教育是我国 21 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
        2-3-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提高自我、发展自身的需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成果分析
    §3-1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成果
        3-1-1 大学生创新意识强
        3-1-2 大学生思维敏捷,不轻言放弃
        3-1-3 大学生有创新的灵感
    §3-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创新教育实效性差,出现认知和行动分离现象
        3-2-2 创新教育活动少,学生参与力度不够
        3-2-3 创新性思维培养不足
        3-2-4 创新教育效果不佳,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不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4-1 学校因素
        4-1-1 创新素质教育观念落后
        4-1-2 创新素质教育目的不明确
        4-1-3 创新素质教育方式单一
        4-1-4 社会实践匮乏
    §4-2 社会因素
        4-2-1 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对创新素质教育效果的影响
        4-2-2 创新素质教育领域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4-2-3 社会当前教育观念对创新素质教育效果的影响
    §4-3 家庭因素
        4-3-1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对创新素质教育效果的影响
        4-3-2 在创新素质教育中家长依赖学校,对子女缺乏引导
    §4-4 大学生自我教育
        4-4-1 创新人格不够健全,缺乏顽强的意志
        4-4-2 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科学奉献精神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水平的对策
    §5-1 学校方面
        5-1-1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5-1-2 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5-1-3 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5-1-4 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
        5-1-5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5-1-6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5-2 社会方面
        5-2-1 建立刚性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5-2-2 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
        5-2-3 国家要加强对教育资金的投入
        5-2-4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5-3 家庭方面
        5-3-1 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价值观
        5-3-2 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正确引导子女
    §5-4 学生自身方面
        5-4-1 加强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5-4-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8)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关键概念界说与相关理论阐述
    2.1 关键概念界说
        2.1.1 创新
        2.1.2 创新型科技人才
        2.1.3 素质
        2.1.4 培养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素质模型理论
        2.2.2 创造力理论
        2.2.3 创新教育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
    3.1 模型构建的方法选择
    3.2 效标样本的甄选标准
    3.3 素质要素项目的采集
        3.3.1 通过行为事件访谈采集素质要素
        3.3.2 通过传记分析法来采集素质要素
        3.3.3 两种素质要素采集方式结果汇集
    3.4 素质要素问卷调查及分析
        3.4.1 调查目的与问卷编制
        3.4.2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3.4.3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3.5 素质模型的提出与验证
        3.5.1 素质模型的提出
        3.5.2 素质模型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特征与素质开发取向
    4.1 模型视角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特征
    4.2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素质开发取向
        4.2.1 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4.2.2 开发利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4.2.3 培养科技创新实践所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4.2.4 塑造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个性品格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现状检视
    5.1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与理念主张
        5.1.1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
        5.1.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主张
    5.2 高校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动向
        5.2.1 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
        5.2.2 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动向
    5.3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探索中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5.3.1 模式探索进程中障碍因素分析
        5.3.2 探索进程当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5.4 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探索的现状略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6.1 培养模式优化的系统构造与影响因素
        6.1.1 培养模式优化的系统构造
        6.1.2 培养模式优化的影响因素
    6.2 培养模式优化的指导思想与总体原则
        6.2.1 培养模式优化的指导思想
        6.2.2 培养模式优化的总体原则
    6.3 培养模式优化的路径探寻
        6.3.1 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
        6.3.2 培养目标合理定位与培养规格合理设计
        6.3.3 培养方案的科学化制定与规范化评审
        6.3.4 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6.3.5 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6.3.6 学生评价体系的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协同条件建设
    7.1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7.1.1 创新型教师队伍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7.1.2 我国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
        7.1.3 加强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7.2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科技训练平台建设
        7.2.1 科技训练平台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7.2.2 科技训练平台建设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
        7.2.3 完善学生科技训练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7.3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教育环境建设
        7.3.1 高校创新教育环境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7.3.2 影响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环境因素
        7.3.3 改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环境的对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创新型科技人才行为事件访谈(BEI)提纲
附录B: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要素采集传记人物录
附录C: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D: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1.2.2 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与文献综述
    1.3 研究角度与研究对象分析
        1.3.1 研究角度分析
        1.3.2 研究对象分析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机理
    2.1 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定义与属性
        2.1.1 大学生人力资源的概念
    2.2 创新的内涵与潜质要素
        2.2.1 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2.2.2 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
        2.2.3 创新的潜质要素
    2.3 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的定义与属性
        2.3.1 生涯发展的概念
        2.3.2 生涯发展辅导的概念
        2.3.3 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概念
        2.3.4 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的概念
第三章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3.1 造就大学生人力资源
    3.2 国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3.2.1 美国的大学生培养模式
        3.2.2 口本、德国、英国的大学生培养模式
    3.3 我国大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概略
        3.3.1 我国大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3.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就
    3.4 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3.4.1 动机与激励
        3.4.2 创新环境
        3.4.3 主要开发路径的选择
第四章 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构建
    4.1 创新之基础:通识教育体系
        4.1.1 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4.1.2 课程模块设计策略
        4.1.3 创新研究课程策略
        4.1.4 社会实践课程策略
    4.2 创新之导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4.2.1 职业生涯认知引导
        4.2.2 职业生涯目标引导
        4.2.3 职业生涯职业引导
    4.3 创新之平台:大学生就业能力
        4.3.1 职业素养培养
        4.3.2 专业技术能力培养
        4.3.3 职业适应性培养
    4.4 创新之体验:创业教育
        4.4.1 创业教育目标
        4.4.2 创业教育内容
        4.4.3 教学评价
    4.5 创新之技能:实践中培养
        4.5.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5.2 师生组队科研模式
        4.5.3 多样化课外实践模式
    4.6 创新之动力:自我教育与发展
        4.6.1 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4.6.2 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内涵
        4.6.3 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
    4.7 创新之主导:创新型师资队伍
        4.7.1 创新型教师资源的培养规划
        4.7.2 创新型教师人才交流
        4.7.3 创新型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4.7.4 激励措施
    4.8 创新之控制:评价与评估体系
        4.8.1 考试成绩的创新评估
        4.8.2 创新能力的质量评估
第五章 创新素质培养评价系统及实证应用
    5.1 评价系统研究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模糊评价
        5.1.2.1 模糊评价法的基本理论
        5.1.2.2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测评
        5.1.3 支持向量机评价
    5.2 案例研究
        5.2.1 启航
        5.2.2 培养
        5.2.3 创新培养
        5.2.4 职业生涯规划
        5.2.5 大学生发展辅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综述
第六章 理论深化及扩展
    6.1 “人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模式
        6.1.1 双模式培养的重要性
        6.1.2 双模式培养的重要途径
    6.2 全程职前教育模式
        6.2.1 全程职前教育的重要性
        6.2.2 全程职前教育的日标
        6.2.3 职前教育的培养模式探索
        6.2.4 职前教育的培养模式
    6.3 动态评价系统开发
        6.3.1 系统设计思路
        6.3.2 开发系统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表索引
图索引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0)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综述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综述及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就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关联性的综述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设计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联性
    2.1 校园文化活动要素及形式
        2.1.1 校园文化活动的要素
        2.1.2 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
    2.2 校园文化活动功能
        2.2.1 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2.2.2 校园文化活动的约束和调适功能
        2.2.3 校园文化活动的凝聚和辐射功能
    2.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2.3.1 大学生创新素质内涵
        2.3.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必要性
    2.4 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与创新素质培养的关联性
        2.4.1 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4.2 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训练大学生创新能力
        2.4.3 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第三章 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调查
    3.1 调查问卷设计
        3.1.1 数据采集
        3.1.2 调查准备工作
        3.1.3 调查问卷实施
    3.2 效度和信度分析
        3.2.1 内容效度分析
        3.2.2 信度分析
    3.3 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调查结果研究
        3.3.1 校园美化活动缺特色,未体现创新诉求
        3.3.2 校园宣讲活动缺力度,淡薄创新教育
        3.3.3 校园文体活动缺内涵,创新条件构建不足
        3.3.4 校园科技活动缺扶持,丢弃创新能力源头
第四章 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对策
    4.1 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管理队伍是关键
        4.1.1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管理队伍自身建设
        4.1.2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队伍选拔、培训机制
    4.2 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管理制度是保障
        4.2.1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制度
        4.2.2 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
        4.2.3 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估机制
    4.3 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教师是根本
        4.3.1 教师素养决定校园文化活动方向
        4.3.2 丰富知识结构,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
        4.3.3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与时代精神相通的为学生服务观
    4.4 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生是核心
        4.4.1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4.2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人才观和自主性学习观
    4.5 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创新是生命力
        4.5.1 构建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4.5.2 完善创新型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4.5.3 突出育新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谈新世纪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D]. 张洋.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 王娟. 湖南工业大学, 2018(02)
  • [3]大学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 张诗晗.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4]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 相伟丹.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6)
  • [5]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 刘欣鑫.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6]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问题探析 ——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D]. 冯红瑞. 河北师范大学, 2013(05)
  • [7]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 徐雯. 河北工业大学, 2012(04)
  • [8]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 廖志豪.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9]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 孙昊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7)
  • [10]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研究[D]. 沈银花. 安徽工程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论新世纪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