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科论文_谢文娟,黄江,马小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葫芦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葫芦,基因,病毒,单性花,作物,白粉病,寄主。

葫芦科论文文献综述

谢文娟,黄江,马小军[1](2019)在《45S和5S rDNA序列在20种葫芦科植物染色体上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45S和5S rDNA序列在20种葫芦科Cucurbitaceae植物基因组中位点数目和分布特点,为研究葫芦科植物核型、遗传育种和进化分类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进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在45S rDNA和5S rDNA的5′端进行荧光修饰,对20种葫芦科植物中期染色体进行45S和5S rDNA的物理定位,在Nikon 80i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冷CCD收集图像并分析。【结果】确定了金瓜Gymnopetalum chinense、波棱瓜Herpetospermum pedunculosum、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木鳖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云南木鳖Momordica dioica、西葫芦Cucurbita pepo、蛇瓜Trichosanthes anguina、糙点栝楼Trichosanthes dunniana、全缘栝楼Trichosanthes ovigera、钮子瓜Zehneria maysorensis、红瓜Coccinia grandis和佛手Sechium edule等12种植物45S rDNA和5S rDNA荧光位点在中期染色体上的数量、位置和特征,在这些植物中分别检测到3、7、2、4、2、5、3、3、5、1、2和2对45S rDNA,检测到2、1、1、1、1、2、1、1、1、1、1和1对5S rDNA。20种植物中,45S rDNA和5S rDNA在染色体短臂、短臂顶端和着丝点等位置均有分布。【结论】FISH是葫芦科植物构建精细核型的有效工具,可帮助判断随体、鉴别染色体和鉴定同源染色体,是核型分析的有力佐证。(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士浩,马晓琴[2](2019)在《葫芦科主要药用植物抑菌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临床上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抗菌有效成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点研究方向。文章综述了近十年葫芦科植物中主要药用植物绞股蓝、雪胆、罗汉果等在抑菌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扩大该科植物抑菌活性研究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谢文远,陈锋,刘菊莲,张宏伟,陈征海[3](2019)在《浙江葫芦科植物新资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在对浙江葫芦科Cucurbitaceae植物分类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结果如下:1)承认天目雪胆Hemsleya graciliflora var.tianmuensis X.J. Xue et H. Yao、歙县绞股蓝Gynostemma shexianense Z. Zhang成立;恢复了小花栝楼Trichosanthes parviflora C.Y. Wu ex S.K. Chen的种级地位,并补充了果实与种子的形态描述. 2)厘清了印度马儿Zehneria indica(Lour.) Keraudren与日本马儿Z.japonica(Thunb.) H.Y. Liu的关系. 3)描述了栝楼属1新亚种——展毛中华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subsp.patentivillosa Z.H. Chen, W.Y. Xie et F. Chen.(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曼曼,屈淑平,李俊星,吴廷全,黄河勋[4](2019)在《葫芦科作物果实糖积累及其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果实中的含糖量是影响葫芦科作物果实营养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品种改良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性状。果实含糖量作为一个典型的数量性状,通常由多基因控制,易受环境影响。对果实糖分积累的遗传与分子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改善果实营养品质育种现状。本文通过对葫芦科不同作物果实中糖积累模式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重点探索对果实糖含量关键酶基因和目标基因的挖掘,了解参与调控果实糖分合成和代谢相关的酶,为提高葫芦科作物果实品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蔡广华,路洪凤,黄叁文,孙进京[5](2019)在《花器官发育B类基因AP3同源基因在几种葫芦科植物单性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研究发现黄瓜花器官发育B类基因CsAP3可以通过调控乙烯受体基因CsETR1表达量参与雌花中雄蕊滞育而形成雌花的过程。本试验中进一步对丝瓜、苦瓜、甜瓜、西瓜、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中的AP3同源基因进行了分析。利用简并PCR方法得到了丝瓜和苦瓜中AP3同源基因序列,并根据已发表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得到了甜瓜、西瓜、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中AP3同源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这几个物种中AP3蛋白C端短GV重复序列编码区存在同义突变,表明该基因可能在形成雌性花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保守功能。凝胶阻滞和烟草瞬时表达体系双荧光试验表明,甜瓜、西瓜和印度南瓜的AP3同源蛋白均具有结合ETR1同源基因启动子并调控其表达的潜力。这些结果为研究葫芦科雌性花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入手点,为揭示葫芦科植物雌性花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彭斌[6](2019)在《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的分布、多样性及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葫芦科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中国28种以上病毒侵染为害葫芦科作物,每年可造成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际贸易交流频繁,种植地域的扩张以及种植模式的多样化,侵染葫芦科作物的病毒病种类发生报道也逐年增加。本研究调查全国西瓜和甜瓜的主要产区的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并采集疑似病毒样本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结合常规检测方法鉴定和检测病毒种类;鉴定了2种葫芦科作物上新发生的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病毒;鉴定了1种侵染西葫芦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新病毒;对4种常见的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本文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明确了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种类与分布。调查了华南沿海冬季产区,长江以南丘陵产区,华中平原优势产区,西南坡地和山区种植区以及西北旱地优势产区为代表的9个省份,31个区县,52块种植地块的以西瓜和甜瓜为主的葫芦科作物上病毒病发生情况。共采集了288份疑似病毒样本,其中西瓜109份,甜瓜95份,南瓜57份,其他葫芦作物共27份。初步比较了小RNA测序(Small RNA sequencing,sRNA-seq)和去核糖体RNA测序(Ribo-minus RNA sequencing,rmRNA-seq)技术应用于鉴定和检测病毒的差异。应用NGS测序技术和常规检测技术检测到12个属22种病毒,其中已知病毒种21个,新病毒种1种。以病毒核酸类型分类比较,正单链RNA病毒(Positive-sense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ssRNA virus)占优;以病毒属分类比较:马铃薯Y病毒属占优;以病毒种分类比较: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占优;以田间传播类型分类比较:以蚜虫传播方式占优;以侵染单个样本的病毒数量分类;单个病毒侵染样本数量占优。比较分析了不同葫芦科作物中检出病毒的种类与分布差异。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地区病毒发生与分布情况,其中明显差异是华南地区以蓟马传播病毒种类占优,而其他地区均是以蚜虫传播方式占优。(2)明确了小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和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信息。在NGS和RT-PCR鉴定的基础上,测定了小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zucchini tigre mosaic virus)和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其基因组特性。ZTMV是一种重组病毒;PLDMV与目前报道的番木瓜株系基因组水平差异较大。通过重组融合方法成功构建了ZTMV和PLDMV侵染性克隆,从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样本中获得2种病毒3个分离物纯化病毒材料并验证了其侵染性和传毒能力。测定了2种病毒4个分离物的寄主范围以及在不同葫芦科作物上的症状表现。(3)发现和鉴定一株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新病毒。我们鉴定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阜康市西葫芦上的一株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新病毒命名为小西葫芦蚜传黄化病毒(zucchini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测定该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5792nt并分析其基因组符合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特性。通过多重比对,系统进化和重组分析明确该病毒由同属的鹰嘴豆褪绿丛矮病毒(chickpea chlorotic stunt virus)与芜菁黄化病毒(turnip yellow virus),芸苔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进化关系较近的未知病毒重组而来的新病毒。(4)明确了4种常见葫芦科作物病毒的进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类群。基于NGS测序数据获得病毒的近似全长基因组序列用于4种主要病毒系统进化分析。来自本研究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全基因组序列遗传多样性不高都属于ⅠB亚组,检测到可能的重配现象;ZYMV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发现一个区别已报道所有ZYMV分离物的新组,提出ZYMV系统进化可能与地理位置相关性的假设;基于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关系重新规划了病毒群体的系统进化关系;基于番木瓜花叶病毒(papaya ring spot virus)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定义1个PRSV新组,讨论了PRSV系统进化与寄主和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基于NGS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4种主要病毒基因组的SNP分析。本论文研究通过大量采集以西瓜甜瓜为主的葫芦科病毒病害样本,通过NGS,结合常规检测方法,明确了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发生的种类与分布,建立了中国葫芦科病毒组;鉴定了2种新发生病毒、1种病毒新种;分析了4种常见病毒的进化特征,发现了一些类群。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对中国乃至世界葫芦科病毒发生与分布的认识,有利于病毒病害的防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徐正[7](2018)在《瓜实蝇对葫芦科植物选择性偏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ibitae(Coquillett)是重要农业害虫,对果树、蔬菜等多种作物造成危害,对葫芦科、茄科等作物的危害尤其严重,严重影响农户经济收入。本试验主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瓜实蝇典型的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进行分析,测定了其对瓜实蝇嗅觉行为反应以及产卵行为的影响,可为研发瓜实蝇植物源引诱剂以及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7种葫芦科植物果肉对瓜实蝇雌雄成虫均能产生显着的引诱效果,其中黄瓜引诱效果最好。引诱强弱顺序依次为:黄瓜>南瓜>苦瓜>西葫芦>西瓜>丝瓜>冬瓜,但雌虫、未交配成虫更容易受到味源影响。2)在果实无果皮包被的情况下,瓜实蝇在7种葫芦科寄主上均会产卵,产卵量依次为:冬瓜>南瓜>黄瓜>西葫芦>丝瓜>西瓜>苦瓜。其中,在冬瓜上的产卵量显着高于其他葫芦科植物,达到461.80±45.52粒,在西葫芦和黄瓜产卵量上差异不显着。瓜实蝇在带果皮的冬瓜、西瓜、南瓜上不产卵,在其余4种带皮葫芦科植物上产卵量依次为:黄瓜>西葫芦>苦瓜>丝瓜,其中苦瓜和丝瓜不存在显着差异。3)本试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南瓜、丝瓜、黄瓜、西瓜、冬瓜、西葫芦、黄瓜7种葫芦科果实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果实中,醛类和醇类物质是主要挥发性物质成份,不仅种类多且含量高。烷烃、烯烃、炔烃、酮、醚、酯和酸的量相对较少。有的寄主植物中还含有极少量的苯、硫化物、和杂环类物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10-01)

刘美,刘莉铭,吴会杰,古勤生[8](2018)在《VIGS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葫芦科作物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是广泛存在的生物自然防御反应,通过RNA水平的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来抵御外来核酸,利用该机制已开发了适用于不同植物的基因功能组学研究载体。与基因敲除和遗传转化相比,VIGS技术具有简便、高效和高通量等优势,但也受沉默效率以及沉默持续时间的局限。随着多种葫芦科作物基因组测序完成,亟待探明重要性状的基因功能,由于该类作物的遗传转化效率低,因而亟需开发适用的VIGS载体。笔者简述了VIGS技术的发展、优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葫芦科作物的VIGS载体技术。(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管观秀,李玉,刘淑艳[9](2018)在《苍耳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葫芦科寄主的扩张》一文中研究指出苍耳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寄主范围广泛,Braun&Cook (2012)统计其寄主植物涵盖12科51属,据笔者统计,现今该病原菌可侵染20科79属132种,其中最易受侵染的是菊科植物,其次为葫芦科植物,我国葫芦科作物7属11种,如黄瓜、南瓜、西葫芦等,其中葫芦属Lagenaria植物仅葫芦L. siceraria于2011年报道过。2017年8月,笔者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农业大学农业设施基地发现瓠瓜L. siceraria var. depress上发生白粉病害,经鉴定此病原菌为苍耳单囊壳白粉菌P. xanthii,发病率60–80%。病原菌形态学特征为:菌丝体叶两面生,形成明显白色斑片,存留至消失;菌丝无色,粗5.7–9.2μm,附着器不明显至乳头形;分生孢子梗直立,长73.3–114.0μm,脚胞柱状,直或稍弯曲,长38.9–78.2×11.4–14.7μm,上接1–4个短细胞;分生孢子串生,椭圆形至卵形,长24.4–39.3×15.0–20.7μm,长宽比为1.4–2.2。ITS基因片段全长为475 bp,其中ITS1为177 bp,5.8S为154 bp,ITS2为144 bp,与P. xanthii(HQ446224,L. siceraria,China)的相似度为100%。瓠瓜为苍耳单囊壳白粉菌P. xanthii的新记录寄主。(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宋金亮,杨路明,郭禄芹,朱华玉,朱磊[10](2018)在《甜瓜SSR标记在葫芦科不同作物间的通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卫星标记(SSR)在近缘物种间具有通用性,因其高效率、低成本可广泛用于跨物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定位和图谱构建等。本试验基于甜瓜基因组测序结果开发了120对SSR标记,研究其在8种葫芦科作物间的通用性及作物内的多态性,并利用NTSYS软件分析37份不同瓜类作物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14对标记均在甜瓜基因组中得到有效扩增,黄瓜中有108对标记有效扩增,通用性比率为94.7%,南瓜中能有效扩增标记最少,其通用性比率也达到了41.2%,在8种葫芦科作物间均通用的标记有29对;通过对通用性标记的多态性分析表明,甜瓜多态性比率最高为61.4%,西瓜、黄瓜、苦瓜、冬瓜、西葫芦、南瓜和丝瓜多态性比率分别为32.5%、14%、4.4%、8.8%、3.5%、13.2%和11.4%;不同作物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在0.70~0.83之间,其中甜瓜和黄瓜平均遗传相似系数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西葫芦和南瓜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亲缘关系最近。这些通用性标记将有利于提高葫芦科作物整体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2期)

葫芦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临床上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抗菌有效成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点研究方向。文章综述了近十年葫芦科植物中主要药用植物绞股蓝、雪胆、罗汉果等在抑菌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扩大该科植物抑菌活性研究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葫芦科论文参考文献

[1].谢文娟,黄江,马小军.45S和5SrDNA序列在20种葫芦科植物染色体上的定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孙士浩,马晓琴.葫芦科主要药用植物抑菌活性研究进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

[3].谢文远,陈锋,刘菊莲,张宏伟,陈征海.浙江葫芦科植物新资料[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曼曼,屈淑平,李俊星,吴廷全,黄河勋.葫芦科作物果实糖积累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9

[5].蔡广华,路洪凤,黄叁文,孙进京.花器官发育B类基因AP3同源基因在几种葫芦科植物单性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园艺学报.2019

[6].彭斌.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的分布、多样性及进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7].徐正.瓜实蝇对葫芦科植物选择性偏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8].刘美,刘莉铭,吴会杰,古勤生.VIGS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葫芦科作物中的应用[J].果树学报.2018

[9].管观秀,李玉,刘淑艳.苍耳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xanthii葫芦科寄主的扩张[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10].宋金亮,杨路明,郭禄芹,朱华玉,朱磊.甜瓜SSR标记在葫芦科不同作物间的通用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论文知识图

部分葫芦科作物症状Figure3-6S...葫芦科3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图谱葫芦科一7改良尿素一氯化锉法提取黄瓜叶片以及...一5侵染葫芦科作物的几种病毒的形...中国葫芦科作物检测样本田间采...

标签:;  ;  ;  ;  ;  ;  ;  

葫芦科论文_谢文娟,黄江,马小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