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系统论文和设计-李胜男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污水处理系统,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围隔、第二围隔以及第三围隔;其中,第一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围成封闭式的絮凝池;第二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且与第一围隔围成封闭式的第一反应池;第三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且与第二围隔围成封闭式的第二反应池;其中,絮凝池具有与河道排污口连通的进水口;第一围隔、第二围隔以及第三围隔均开设有通孔;絮凝池通过第一围隔与第一反应池连通,第一反应池通过第二围隔与第二反应池连通,第三围隔具有第二反应池的出水口;该污水处理系统能够对污水进行强化处理,增强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主设计要求

1.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围隔、第二围隔以及第三围隔;其中,所述第一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围成封闭式的絮凝池;所述第二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围隔围成封闭式的第一反应池;所述第三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围隔围成封闭式的第二反应池;其中,所述絮凝池具有与河道排污口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一围隔、所述第二围隔以及所述第三围隔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絮凝池通过所述第一围隔与所述第一反应池连通,所述第一反应池通过所述第二围隔与所述第二反应池连通,所述第三围隔具有所述第二反应池的出水口。

设计方案

1.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围隔、第二围隔以及第三围隔;其中,所述第一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围成封闭式的絮凝池;所述第二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围隔围成封闭式的第一反应池;所述第三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围隔围成封闭式的第二反应池;其中,所述絮凝池具有与河道排污口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一围隔、所述第二围隔以及所述第三围隔均开设有通孔;

所述絮凝池通过所述第一围隔与所述第一反应池连通,所述第一反应池通过所述第二围隔与所述第二反应池连通,所述第三围隔具有所述第二反应池的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隔、所述第二围隔以及所述第三围隔呈圆弧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安装在河道岸坡上、且与河道排污口连通的污水收集管;

所述污水收集管通过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絮凝池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收集管上安装有覆盖所述污水收集管进口端的格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内具有絮凝剂;所述第一反应池内具有生物绳;所述第二反应池内具有悬浮生物填料;

所述生物绳漂浮在所述第一反应池内,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围隔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生物填料包括外表层、中间层、内表层、加强筋以及连接翅片;

所述外表层、所述中间层以及所述内表层三者通过所述加强筋连接在一起,且所述中间层与所述内表层通过连接翅片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为圆筒形或多边形,且位于所述外表层与所述中间层之间,所述中间层上设有第一鳍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间层与所述内表层之间,所述内表层上设有第二鳍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隔、所述第二围隔以及所述第三围隔采用的材料为聚乙烯。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垃圾以及初期雨水等各种污染源进入河道,造成河道水溶解氧降低、缺少水生动物、植物生存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外源污染是导致河道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其中点源污染一直是导致河流污染的最主要因素,河流截污是将污染物输入河流的通道切断,是根治河流污染的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污染程度正进一步加剧,市政截污难度也逐步加大,且耗资大、历时长,尤其城市老城区和城郊结合部的截污规划很难落实,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全面截污,有些实施截污工程后的河流往往变成单一的泄洪沟,河流的生态功能荡然无存。因此要实现河道污染的生态治理,截污控源是关键,对确实难以截污的排污口必须做一定的处理,尽量消除或减少排污口直排污水对河道水质的影响,以保证后续其他生态修复手段的有效实施。

现今有关河道排污口污水的处理技术报道不多,多采用河道水体常规治理的方法包括物理过滤法、活性污泥法、植物修复法等,但由于上述单一方法比较简单,不能实现对高浓度污水的降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污水处理系统,该污水处理系统能够对污水进行强化处理,增强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围隔、第二围隔以及第三围隔;其中,所述第一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围成封闭式的絮凝池;所述第二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围隔围成封闭式的第一反应池;所述第三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围隔围成封闭式的第二反应池;其中,所述絮凝池具有与河道排污口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一围隔、所述第二围隔以及所述第三围隔均开设有通孔;

所述絮凝池通过所述第一围隔与所述第一反应池连通,所述第一反应池通过所述第二围隔与所述第二反应池连通,所述第三围隔具有所述第二反应池的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围隔、所述第二围隔以及所述第三围隔呈圆弧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安装在河道岸坡上、且与河道排污口连通的污水收集管;

所述污水收集管通过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絮凝池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污水收集管上安装有覆盖所述污水收集管进口端的格栅。

进一步地,所述絮凝池内具有絮凝剂;所述第一反应池内具有生物绳;所述第二反应池内具有悬浮生物填料;

所述生物绳漂浮在所述第一反应池内,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围隔上。

进一步地,所述悬浮生物填料包括外表层、中间层、内表层、加强筋以及连接翅片;

所述外表层、所述中间层以及所述内表层三者通过所述加强筋连接在一起,且所述中间层与所述内表层通过连接翅片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层为圆筒形或多边形,且位于所述外表层与所述中间层之间,所述中间层上设有第一鳍片。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中间层与所述内表层之间,所述内表层上设有第二鳍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围隔、所述第二围隔以及所述第三围隔采用的材料为聚乙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围隔、第二围隔以及第三围隔;其中,所述第一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围成封闭式的絮凝池;所述第二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围隔围成封闭式的第一反应池;所述第三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可拆卸地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围隔围成封闭式的第二反应池;其中,所述絮凝池具有与河道排污口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一围隔、所述第二围隔以及所述第三围隔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絮凝池通过所述第一围隔与所述第一反应池连通,所述第一反应池通过所述第二围隔与所述第二反应池连通,所述第三围隔具有所述第二反应池的出水口;对于该污水处理系统而言,第一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连接围成了封闭式的絮凝池,絮凝池具有与排污口连通的进水口,第二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连接、且与第一围隔围成了封闭式的第一反应池,第三围隔的两端与河道岸坡连接、且与第二围隔围成了封闭式的第二反应池,污水从进水口进入至絮凝池,絮凝池对污水进行絮凝处理,经絮凝池处理的污水通过第一围隔进入至第一反应池,第一反应池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经第一反应池处理的污水通过第二围隔进入至第二反应池,第二反应池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经第二反应池处理后得到的清水通过第三围隔排出,完成对污水的除污处理,通过絮凝池、第一反应池以及第二反应池的层层处理,使得污水处理系强化了对污水的处理,从而增强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悬浮生物填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第一围隔;20-第二围隔;30-第三围隔;40-絮凝池;401-进水口;50-第一反应池;501-生物绳;60-第二反应池;601-悬浮生物填料;6011-外表层;6012-中间层;6013-内表层;6014-加强筋;6015-连接翅片;6016-第一鳍片;6017-第二鳍片;70-污水收集管;80-格栅;90-河道岸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悬浮生物填料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围隔10、第二围隔20以及第三围隔30;其中,第一围隔1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可拆卸地连接围成封闭式的絮凝池40;第二围隔2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可拆卸地连接、且与第一围隔10围成封闭式的第一反应池50;第三围隔3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可拆卸地连接、且与第二围隔20围成封闭式的第二反应池60;其中,絮凝池40具有与河道排污口连通的进水口401;第一围隔、所述第二围隔以及所述第三围隔均开设有通孔;

絮凝池通过第一围隔与第一反应池连通,第一反应池通过第二围隔与第二反应池连通,第三围隔具有第二反应池的出水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对于该污水处理系统而言,第一围隔1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连接围成了封闭式的絮凝池40,絮凝池40具有与排污口连通的进水口401,第二围隔2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连接、且与第一围隔围成了封闭式的第一反应池50,第三围隔3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连接、且与第二围隔围成了封闭式的第二反应池60,污水从进水口401进入至絮凝池40,絮凝池40对污水进行絮凝处理,经絮凝池40处理的污水通过第一围隔10进入至第一反应池50,第一反应池50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经第一反应池50处理的污水通过第二围隔20进入至第二反应池60,第二反应池60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经第二反应池处理后得到的清水通过第三围隔30排出,完成对污水的除污处理,通过絮凝池40、第一反应池50以及第二反应池60的层层处理,使得污水处理系强化了对污水的处理,从而增强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优选地,第一围隔10、第二围隔20以及第三围隔30呈圆弧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围隔10、第二围隔20以及第三围隔30呈圆弧状,可以是第一围隔10、第二围隔20以及第三围隔30自身结构为圆弧状,也可是第一围隔10在与河道岸坡90连接围成絮凝池40时经力的作用呈圆弧状,第二围隔20在与河道岸坡90连接、且与第一围隔围成第一反应池50时经力的作用呈圆弧状,以及第三围隔30在与河道岸坡90连接、且与第二围隔围成第二反应池60时经力的作用呈圆弧状;

絮凝池40具有进水口401,该进水口401开设在河道岸坡90上,且与河道排污口连通;第一围隔10、第二围隔20以及第三围隔30上设有的通孔孔径较小,使得污水在每一个池子内停留的时间较长,污水处理的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围隔1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转动连接;第二围隔2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转动连接;第三围隔3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转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的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第一围隔10的两端、第二围隔20的两端以及第三围隔3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包括:

方式一:第一围隔10的两端、第二围隔20的两端以及第三围隔3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可拆卸式的固定连接,例如,第一围隔10的两端、第二围隔20的两端以及第三围隔3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螺接或绑接;

方式二:第一围隔10的两端、第二围隔20的两端以及第三围隔3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可拆卸式的转动连接,例如,第一围隔10的两端、第二围隔20的两端以及第三围隔3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通过旋转转轴转动连接;

优选地,第一围隔10的两端、第二围隔20的两端以及第三围隔30的两端与河道岸坡90可拆卸式的转动连接,使得第一围隔10、第二围隔20以及第三围隔30可随随水流方向旋转,不影响行洪。

根据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安装在河道岸坡90上、且与河道排污口连通的污水收集管70;

污水收集管70通过进水口401与絮凝池40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收集管70实现了絮凝池40与河道排污口的连通,污水收集管70将污水引流至絮凝池40内,使得污水能够平稳地进入至絮凝池40内;

需要说明的是,污水收集管70上可串接上水泵,水泵能够进一步加快污水进入絮凝池40的速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污水收集管70上安装有覆盖污水收集管70进口端的格栅8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收集管70上安装有覆盖污水收集管70进口端的格栅80,可以理解为污水收集管70的外壁安装有格栅80,该格栅80覆盖污水收集管70的进口端,或者污水收集管70的内壁安装有格栅80,该格栅80覆盖污水收集管70的进口端;

污水进入污水收集管70时,格栅80截留污水中较大的颗粒物和悬浮物,减少后续絮凝池40、第一反应池50以及第二反应池60的负担。

根据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絮凝池40内具有絮凝剂;第一反应池50内具有生物绳501;第二反应池60内具有悬浮生物填料601;

生物绳501漂浮在第一反应池50内,且一端连接在第二围隔20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优选地,絮凝剂为缓释生态絮凝剂,缓释生态絮凝剂可为生态复合粉剂;

絮凝剂使污水中的悬浮微粒失去稳定性,胶粒物相互凝聚使微粒增大,形成絮凝体、矾花,絮凝体长大到一定体积后即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水相沉淀,从而去除污水中的大量悬浮物,从而达到水处理的效果;

生物绳501为浸没式悬挂型生物载体填料;填料作为生物膜的载体,在第一反应池50以及第二反应池60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悬浮生物填料601的结构示意图。悬浮生物填料601包括外表层6011、中间层6012、内表层6013、加强筋6014以及连接翅片6015;

外表层6011、中间层6012以及内表层6013三者通过加强筋6014连接在一起,且中间层6012与内表层6013通过连接翅片6015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外表层6011、中间层6012以及内表层6013三者通过加强筋6014连接在一起,且中间层6012与内表层6013通过连接翅片6015连接,加强筋6014与连接翅片6015增加了该悬浮生物填料601的结构强度、稳定性以及抗冲击,用于污水处理中使用时不易因碰撞而变形、破损,提供了悬浮生物填料601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悬浮生物填料601的结构示意图。中间层6012为圆筒形或多边形,且位于外表层6011与中间层6012之间,中间层6012上设有第一鳍片6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中间层6012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鳍片6016,若干个第一鳍片6016在中间层6012上呈太阳辐射状,相同体积下最大程度地提高填料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表面挂模量,从而在在池容一定时提高了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量,并且当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一定时,降低了污泥负荷,提供了污水处理效果;同时,若干个第一鳍片6016增加了中间层6012表面的粗糙度,易挂膜并在水力冲撞下可自行脱模,去除老化生物膜,防止生物膜生长过厚;

优选地,若干个第一鳍片6016均匀设置在中间层6012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悬浮生物填料601的结构示意图。位于中间层6012与内表层6013之间,内表层6013上设有第二鳍片6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内表层6013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鳍片6017,若干个第二鳍片6017在内表层6013上呈太阳辐射状,相同体积下最大程度地提高填料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表面挂模量,从而在在池容一定时提高了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量,并且当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一定时,降低了污泥负荷,提供了污水处理效果;同时,若干个第二鳍片6017增加了内表层6013表面的粗糙度,易挂膜并在水力冲撞下可自行脱模,去除老化生物膜,防止生物膜生长过厚。

优选地,若干个第二鳍片6017均匀设置在内表层6013上。

具体地,内表层6013具有六道加强筋6014与中间层6012以及外表层6011连接,内表层6013每两道加强筋6014之间设置有两片第二鳍片6017,中间层6012具有与加强筋6014相间隔的六道连接翅片6015与外表层6011连接,中间层6012在连接翅片6015与加强筋6014间隔之间设置有两片第一鳍片6016。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污水处理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3799.9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397090U

授权时间:20190917

主分类号:C02F 9/14

专利分类号:C02F9/14

范畴分类:41B;

申请人:美丽国土(北京)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美丽国土(北京)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未来科学城南区岭上东路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研发楼五层516

发明人:李胜男;马牧源;宋洪涛;赵欣胜;宋炫颖;刘璐;谭垚

第一发明人:李胜男

当前权利人:美丽国土(北京)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术兰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污水处理系统论文和设计-李胜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