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上皮化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生,幽门,螺杆,溃疡,消化性溃疡,窄带,食管。
胃上皮化生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汪全红,邢益祥[1](2018)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诊断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胃黏膜异位和炎性表浅隆起型病变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在内镜NBI模式下观察病变分布、多发病变间融合、病变大小、病变血管结构和表面结构,比较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72例研究对象中,胃上皮化生/胃黏膜异位组35例(48.61%),炎性反应组37例(51.39%),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变分布、多发病变间融合、病变大小和病变血管结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黏膜表面结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镜NBI技术,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与炎性病变进行初步鉴别,从而引导靶向性活组织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国际消化病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刘霖,吴颖,王晓苏[2](2013)在《十二指肠球部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和胃上皮化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异常关系。方法:连续随访90例经胃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及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对于Hp阳性患者接受叁联根除治疗,疗程7d,停药后1月复查胃镜;对于Hp阴性者接受奥美拉唑40mg 1次/日,疗程1月,停药后立即复查胃镜。比较2次胃镜检查结果,包括胃镜下息肉及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分析Hp感染与胃镜下息肉表现及组织学异常关系。结果:对照组患者组织学仅部分发生慢性炎症。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胃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有77.08%(37/48)患者胃上皮化生消失,奥美拉唑疗效不显着。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与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但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上皮化生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使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病变范围缩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3年36期)
薛增福,李群星,张正坤[3](2008)在《CDX2与胃上皮化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此文介绍了果蝇同源异型框转录因子(CDX2)的结构与功能,CDX2转基因鼠及CDX2与胃癌、肠化生、胃食管连接处肠上皮化生等近几年的研究情况,分析了CDX2作为特异性的早期肠转录因子在肠化生早期表达的重要意义。而CDX2与胃癌预后是否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可能是早期肠型胃癌的进展标志。(本文来源于《国际消化病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李晓波,戈之铮,陈晓宇,施尧,刘文忠[4](2006)在《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与幽门螺杆菌和胃上皮化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关系。方法连续调查86例经胃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患者,并以40 例球部基本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病变组Hp阳性患者接受叁联根除治疗(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 250 mg、甲硝唑400 mg,每天2次),疗程7 d,停药后随访6个月后复查胃镜;病变组Hp阴性者接受奥美拉唑20 mg,每天1次治疗,疗程4~6个月,停药后2周复查胃镜。比较2次胃镜检查结果,包括胃镜下隆起病变程度及球部黏膜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分析Hp感染与上述胃镜下表现及组织学异常关系。结果对照组患者组织学仅部分发现轻度慢性炎症,未发现球部Hp感染。病变组患者Hp检出率为58.1%,胃上皮化生检出率为57.0%。Hp阳性与Hp阴性患者胃镜下隆起病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上皮化生检出率更高,程度更严重(P<0.05)。76例患者复查胃镜,根除Hp或奥美拉唑治疗对Hp阳性或阴性患者球部多发隆起病变无明显作用,但根除Hp后 6个月,53.6%(15/28)患者胃七皮化生消失,61.0%(25/41)患者绒毛萎缩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淋巴滤泡完伞消失(26/26),杯状细胞减少完全恢复(25/25),同时炎症和活动性显着减轻(P值均< 0.01)。奥美拉唑疗效不显着。结论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患者半数以上有Hp感染。Hp感染与隆起病变伴随组织学炎症密切相关,而与其内镜下表现及严重程度无关。根除Hp可使炎症显着减轻,胃上皮化生范围缩小或消退。(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陈晓宇,施尧,彭延申,马耀宙,萧树东[5](2004)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关系 ,探讨其在十二指肠球部炎症和溃疡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2 0 0 2年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活检的存档蜡块 82例 ,作H E、改良Giemsa和AB/PAS染色。内镜诊断为基本正常球部黏膜 10例 ;十二指肠球炎 4 7例 (其中充血糜烂型 16例 ;隆起型 31例 )和球部溃疡 2 5例。结果 (1)内镜诊断基本正常的十二指肠球部黏膜 ,组织学 6 0 %有轻中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但无胃上皮化生和Hp定植。 (2 )胃上皮化生是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37/ 82 ,4 5 % )。 (3)Hp只有在胃上皮化生的黏膜中才能找到 ,检出率为 76 %(2 8/ 37)。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边缘黏膜胃上皮化生发生率 (72 % )明显高于球炎黏膜 (4 0 % ) ,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0 78)。 (4 )虽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边缘胃上皮化生黏膜的Hp检出率 (89% ,16 / 18)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球炎黏膜 (6 3% ,12 / 19) ,但是两者差异无显着性 (P =0 .0 6 2 )。不论何期溃疡Hp检出率均很高 ,本研究中溃疡活动期、愈合期和瘢痕期分别为 15例、6例和 4例 ,其溃疡边缘胃上皮化生中Hp检出率分别高达 9/ 10、5 / 6和 2 / 2例。结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周围黏膜高发胃上皮化生 ,使Hp更易于定植 ,推测如不根除Hp感染 ,?(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杂志》期刊2004年09期)
廖旺娣,徐萍,吕农华,谢勇,王崇文[6](2004)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 12 1例患者的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和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情况。结果示球部有溃疡者胃及球部Hp检出率、DGM检出率均显着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0 0 0 1) ,但十二指肠溃疡与复合性溃疡、胃溃疡与慢性胃炎之间的检出率差异无显着性 (P >0 0 5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显着高于胃部Hp阴性者 (P <0 0 0 1)。提示Hp感染及DGM是影响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Hp感染与DGM的发生及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廖旺娣,谢勇,陈江,王崇文[7](2004)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及胃泌素之间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及胃泌素 (GAS)关系的研究 ,探讨Hp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DU)的发病机制。 方法 检测了 12 1例患者内镜、病理、Hp感染及DGM情况。同时测定了其中 6 6例患者的血清GAS浓度。结果 球部有溃疡者 ,胃及球部Hp检出率均显着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 <0 .0 0 1) ;但球部Hp检出率在DU与CU、GU与CG之间无差别 (P >0 .0 5 ) ;球部有溃疡者DGM的检出率显着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 <0 .0 0 1) ,且前者的DGM程度更重 (P <0 .0 0 1) ,但在DU与CU、GU与CG之间无差别 (P >0 .0 5 )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 (73.0 % )显着高于胃部Hp阴性者 (37.5 % ,P <0 .0 0 1) ,DGM(++)及以上者在Hp阳性组发生率 (47.2 % )也高于Hp阴性组 (2 1.9% ,P <0 .0 5 ) ;Hp阳性者血清GAS浓度显着高于Hp阴性者 (P <0 .0 1) ,但血清GAS浓度在Hp阳性的DU、CU、GU与CG之间无差别(P >0 .0 5 ) ;有DGM者血清GAS浓度也显着高于无DGM者 (P <0 .0 1) ,且随着DGM程度的加重 ,血清GAS浓度早递增趋势 ,两者呈正相关 (rs=0 .4 2 ,P <0 .0 1)。结论 Hp感染特别是十二指肠Hp定植及DGM是影响DU发生、发展的两大危险因素。Hp可影响DGM的发生与发展 ,其中部分可能通过增加血清GAS分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姚钢,余宪民[8](2004)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 收集门诊行上消化道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70例 ,另选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正常患者 5 5例为对照组。用快速尿素酶法和幽门活组织检查半定量法检测幽门螺杆菌 (Hp) ,苏木素 伊红染色和Schiff过碘酸染色半定量法检测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高 ;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和评分与胃幽门部Hp的检出率和评分无相关关系。 结论 Hp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决定因素 ,也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范围得以扩展的因素。十二指肠溃疡病本身的一些特点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04年02期)
廖旺娣,王崇文,陈江,谢勇[9](2003)在《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与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窦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二指肠溃疡(DU)是消化道常见病和多发病。幽门螺杆菌(Hp)是DU的重要致病因素,根除后可治愈溃疡,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关Hp如何诱发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DGM)、DGM与DU及胃窦炎关系的报道国内尚少,我们初步研究后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廖旺娣,陈江,谢勇,徐萍,王崇文[10](2003)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十二指肠溃疡 (DU)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关系的研究 ,进一步阐明DU的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 12 1例患者的内镜、病理、Hp感染和DGM情况。结果 胃内、十二指肠球部的Hp检出率在DU组分别为 90 4%、40 4% ,非DU组分别为 60 9%、2 9% ,P 均 <0 0 0 1;DGM的检出率在DU组为 92 3 % ,非DU组为 42 0 % ( P <0 0 0 1) ,且前者的DGM程度更重 (P <0 0 0 1)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 ( 73 0 % )显着高于胃部Hp阴性者 ( 3 7 5 % ,P <0 0 0 1) ,DGM( ++)及以上者在Hp阳性组发生率 ( 4 7 2 % )也高于Hp阴性组 ( 2 1 9% ,P <0 0 5 ) ;在十二指肠 ,Hp多定植于DGM区 ,且随着DGM程度的加重 ,Hp检出率呈递增趋势。结论 Hp感染特别是十二指肠Hp定植及DGM是影响DU发生发展的两大危险因素 ;Hp感染与DGM的发生及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03年10期)
胃上皮化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异常关系。方法:连续随访90例经胃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及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对于Hp阳性患者接受叁联根除治疗,疗程7d,停药后1月复查胃镜;对于Hp阴性者接受奥美拉唑40mg 1次/日,疗程1月,停药后立即复查胃镜。比较2次胃镜检查结果,包括胃镜下息肉及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分析Hp感染与胃镜下息肉表现及组织学异常关系。结果:对照组患者组织学仅部分发生慢性炎症。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胃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有77.08%(37/48)患者胃上皮化生消失,奥美拉唑疗效不显着。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与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但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上皮化生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使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病变范围缩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上皮化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杨,汪全红,邢益祥.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诊断价值的研究[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8
[2].刘霖,吴颖,王晓苏.十二指肠球部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和胃上皮化生的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2013
[3].薛增福,李群星,张正坤.CDX2与胃上皮化生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8
[4].李晓波,戈之铮,陈晓宇,施尧,刘文忠.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与幽门螺杆菌和胃上皮化生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6
[5].陈晓宇,施尧,彭延申,马耀宙,萧树东.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4
[6].廖旺娣,徐萍,吕农华,谢勇,王崇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关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
[7].廖旺娣,谢勇,陈江,王崇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及胃泌素之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04
[8].姚钢,余宪民.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J].现代医学.2004
[9].廖旺娣,王崇文,陈江,谢勇.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与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窦炎的关系[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
[10].廖旺娣,陈江,谢勇,徐萍,王崇文.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关系[J].中国医师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