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吸收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芳烃,离子,污染物,动力学,黑麦草,总量。
植物吸收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桂,陈宝梁,朱利中[1](2011)在《植物吸收积累HOCs的脂肪模型修正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预测植物吸收积累环境介质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对客观评价农产品安全以及指导植物修复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自1950s开始,大量研究表明植物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与其脂肪含量有关。经典脂肪模型(K_d≈f_(脂肪)K_(脂肪)≈f(脂肪)K_(ow))在预测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的吸收积累效果较好,但大量研究发现其预测值较实测值显着偏低,然而其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脂肪模型中的脂肪常简化为"可提取脂肪",即可被有机溶剂萃取的。但最近研究表明,植物吸收积累HOCs的主要介质是"聚合脂肪",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可提取脂肪"(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期刊2011-09-21)
杨振亚[2](2006)在《植物吸收积累多环芳烃的过程、机理及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植物吸收积累土壤多环芳烃(PAHs)的过程、机理及预测模型对定量评价土壤PAHs污染的生态风险、保障农产品安全及发展植物修复技术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评述植物吸收土壤有机污染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黑麦草为代表,采用水培体系模拟研究了植物吸收积累土壤PAHs的行为。从吸附与吸收的关系角度探讨了植物吸收积累PAHs的机理;研究了植物根部和叶面吸收两种不同途径的动态过程;用限制分配模型预测了植物吸收积累PAHs的程度,并探讨了叶面吸收等因素对模型预测准确性的影响,试图为修正该模型,并成功用于预测农产品安全及土壤PAHs污染的植物修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1)发现黑麦草根部吸收积累PAHs的速率较快。吸收达稳态时,根系对苊、芴、菲、芘的富集系数分别为5.7,10.3,19.4和63.6ml/g,吸收积累程度随PAHs脂溶性升高而增大,但远小于相应的分配系数(分别为127.2,200.5,571.4和3935.4 ml/g)。茎叶吸收积累PAHs的速率和程度均低于根系,且受化合物性质影响较大。PAHs脂溶性升高,茎叶对其吸收积累能力增强,但由于根部传输的蒸腾流浓度下降,导致吸收速率下降,达平衡需要的时间延长,平衡的程度也较低。 (2)发现限制分配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黑麦草吸收积累PAHs的程度。但由于该模型仅考虑根部传输,忽略了叶面吸收,导致模型对茎叶中PAHs含量预测的准确性较差。根系和茎叶的预测误差分别小于42.1%和78.4%。若将叶面吸收因子耦合到限制分配模型当中,则能显着降低茎叶中4种PAHs含量的预测误差。由于叶面吸收对模型预测的影响随PAHs脂溶性升高而增大,预测误差降低程度为芘>菲>芴>苊,其中芘的最大预测误差由78.4%下降至47.1%。(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5-01)
杨振亚,朱利中[3](2005)在《叶面吸收对限制分配模型预测植物吸收PAHs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AHs)具有“叁致”效应。由于PAHs可以在植物体内累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研究者对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过程给予了较多关注。然而,至今尚不能依据土壤PAHs污染水平准确预测植物体内PAHs含量。2001年,Chiou等(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5-11-01)
王宝利,吴沿友,刘丛强[4](2002)在《植物吸收环境中金属元素的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吸收金属元素的过程主要是一个主动吸收过程。目前用离子载体学说解释离子主动吸收过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且各种各样的酶参与了植物主动吸收金属离子的过程。本文对利用酶促反应动力学描述植物吸收环境中金属元素这一现象的可行性及应用现状作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地质地球化学》期刊2002年04期)
姚其华,杨利,赵书军,胡学玉,龙成凤[5](1997)在《植物吸收养分的数学机理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吸收养分的数学机理模型是在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两个学科的共同深入研究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发展较快,并已逐步应用到土壤供肥能力与施肥方法的评价、作物的生长模型及产量预报等方面。本文从一般根系养分吸收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参数出发,论述了养分吸收机理模型研究的发展概况与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1997年02期)
胡正义,竺伟民[6](1996)在《植物吸收离子动力学综合型模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离子吸收动力学新模型(综合型抑制作用模型),并推导出其速率方程.该模型能将现有的离子吸收相互作用模型(竞争性抑制作用模型,反竞争性抑制模型和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模型)统一在该模型之中.笔者用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七例有关离子吸收相互作用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生物数学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张彤[7](1994)在《植物吸收和转运有机污染物的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吸收和转运有机污染物的数学模型(F.T.Lindstrom;L.Boersma和C.MCFalane)化学品在植物中的吸收、转运、同化和降解的特性,是化学品危险性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无法对每一种化学品和每一种植物的组合都进行研究,所以建立能够预...(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与发展》期刊1994年02期)
吴启堂[8](1994)在《一个定量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原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土壤重金属向植物体转移的机理,提出了一个土壤-植物系统中元素解吸、迁移、吸收的联合数学模型,推导出植物吸收量与土壤溶液浓度、缓冲能力系数、扩散系数、根系总长度、平均半径、植物蒸腾量、生长时间等参数的定量关系式。用该模型计算的植物吸镉量与盆栽黑麦草实际吸镉量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和较好的准确度。(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植物吸收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植物吸收积累土壤多环芳烃(PAHs)的过程、机理及预测模型对定量评价土壤PAHs污染的生态风险、保障农产品安全及发展植物修复技术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评述植物吸收土壤有机污染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黑麦草为代表,采用水培体系模拟研究了植物吸收积累土壤PAHs的行为。从吸附与吸收的关系角度探讨了植物吸收积累PAHs的机理;研究了植物根部和叶面吸收两种不同途径的动态过程;用限制分配模型预测了植物吸收积累PAHs的程度,并探讨了叶面吸收等因素对模型预测准确性的影响,试图为修正该模型,并成功用于预测农产品安全及土壤PAHs污染的植物修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1)发现黑麦草根部吸收积累PAHs的速率较快。吸收达稳态时,根系对苊、芴、菲、芘的富集系数分别为5.7,10.3,19.4和63.6ml/g,吸收积累程度随PAHs脂溶性升高而增大,但远小于相应的分配系数(分别为127.2,200.5,571.4和3935.4 ml/g)。茎叶吸收积累PAHs的速率和程度均低于根系,且受化合物性质影响较大。PAHs脂溶性升高,茎叶对其吸收积累能力增强,但由于根部传输的蒸腾流浓度下降,导致吸收速率下降,达平衡需要的时间延长,平衡的程度也较低。 (2)发现限制分配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黑麦草吸收积累PAHs的程度。但由于该模型仅考虑根部传输,忽略了叶面吸收,导致模型对茎叶中PAHs含量预测的准确性较差。根系和茎叶的预测误差分别小于42.1%和78.4%。若将叶面吸收因子耦合到限制分配模型当中,则能显着降低茎叶中4种PAHs含量的预测误差。由于叶面吸收对模型预测的影响随PAHs脂溶性升高而增大,预测误差降低程度为芘>菲>芴>苊,其中芘的最大预测误差由78.4%下降至47.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吸收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桂,陈宝梁,朱利中.植物吸收积累HOCs的脂肪模型修正及应用[C].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2011
[2].杨振亚.植物吸收积累多环芳烃的过程、机理及预测模型[D].浙江大学.2006
[3].杨振亚,朱利中.叶面吸收对限制分配模型预测植物吸收PAHs的影响[C].第叁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05
[4].王宝利,吴沿友,刘丛强.植物吸收环境中金属元素的动力学模型[J].地质地球化学.2002
[5].姚其华,杨利,赵书军,胡学玉,龙成凤.植物吸收养分的数学机理模型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1997
[6].胡正义,竺伟民.植物吸收离子动力学综合型模型探讨[J].生物数学学报.1996
[7].张彤.植物吸收和转运有机污染物的数学模型[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4
[8].吴启堂.一个定量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原理模型[J].土壤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