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学家韩礼德与哈桑提出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之概念,并对衔接手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标志着衔接理论得以正式确立。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虽然从表面上看,缺乏韩礼德和哈桑所提及的形式衔接手段,但诗人在诗词创作时通过使用空间意象、时空切换和事件穿插等隐性的衔接方式,在语篇的组篇模式和叙事技巧上进行巧妙设置,能使读者阅读时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纽带,使诗词语篇的组篇结构紧密相扣,因而有效地促进了诗词语篇连贯性的建立。
【关键词】语篇 《浪淘沙·北戴河》 隐性衔接方式
一、引言
在语篇分析领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M.A.K.(韩礼德)和Hasan,R.(哈桑)在《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提出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之概念,标志着衔接理论得以正式创立。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是语言的应用单位,语篇分析就是要揭示运用句子组成语篇的机理(texture),具体说就是衔接(cohesion)。语篇的衔接是有形网络,是通过语法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与词汇手段(词汇复现、词汇同现或搭配)来实现结构上的粘着性。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实现语义的连续。两者虽彼此有别,但又互为表里、共同服务于文本意义与蕴涵的传达。不可否认,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衔接手段为衔接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语篇结构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然而从整体上看,他们提出的衔接手段更多的是基于语篇表层的静态描写,只是停留在词汇语法层面。由此,有学者认为,除了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显明和表层的形式衔接手段(即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复现、词汇同现或搭配)外,还有一种隐涵的和深层的衔接方式,即隐性衔接。所谓隐性衔接,是指语篇抑或缺少形式上一目了然的衔接手段,抑或让人初看后不知所云,但通过人的认知努力或推理之后,能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纽带,把握语篇的含意,其语篇连贯性能够得以实现。
正因为汉语诗词语篇凝练精辟的语言特色和对仗工整的格律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汉语诗词语篇常常缺乏必要的形式衔接手段。因而,也有人会怀疑这样的诗词语篇是否会造成不连贯、不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等问题。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缺乏表层衔接方式,但语言精练、言简意赅的诗词语篇的确又是连贯的。这是为何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作者在诗词创作时,使用了隐性的衔接方式,在语篇的组织方式和叙事技巧上进行巧妙设置,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诗词时,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纽带,使诗词语篇的组篇结构紧密相扣,进而实现诗词语篇的连贯性。以下本文拟结合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一词的文体特点,围绕空间意象、时空切换和事件穿插三种隐性的衔接方式,对该词的衔接方式和谋篇布局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该词的赏析和教学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被称为“点状”的学习,缺乏系统性。而项目学习则凸显了整合学习的特征,即以尝试解决真实问题为项目主体,将语文学习和学生个人的体验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构筑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开展项目学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学情等来确定项目学习的主题,然后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项目任务。
二、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的隐性衔接方式
浪淘沙·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改革开放初期至1997年是房地产估价行业的诞生和起步阶段。期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府部门相继出台有关房地产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诸多经济改革行为也随之涉及并产生房地产估价的需要。1994年出台《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实行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以及房地产价格评估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制度。
《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上阕描写的情节是作者写作该词时的时空,也就是1954年夏天作者在北戴河观海吟诗的时空,而下阕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将时空切换至数千年前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写下不朽诗篇的历史时空,具体描绘了在那个时空里发生的具体事件,接着“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又将数千年前的历史时空切换回作者写作该词的“当下”时空中,赞美了“当下”的新社会新时代要远胜过去。通过两次时空的连续切换,作者带领读者从诗词创作的“当下”,飞速切换至一千年多前的历史时空,紧接着又将历史时空,瞬间拉回至诗词写作的“当下”时空,使读者的思维紧紧跟随作者的步调,进行时空的转换,使整个诗词语篇在宏观的整体时序上通过时空切换这一方式环环相扣,有效地实现了诗词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西面的北戴河,紧邻渤海,山明水秀,风景甚好,是避暑胜地。一九五四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填了《浪淘沙》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和大海中的打鱼船,并书写了怀古论今的情思,对比往事,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和新生活。本词的上阕主要写诗人在北戴河海滨的所见所闻,用简短的语言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景象;而下阕主要是畅想往事,对比古今,抒发了诗人雄豪慷慨的情怀和气度,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和新生活。滂沱大雨,洒落在古为幽燕的这一带大地上,渤海里滔滔的波浪,仿佛有翻卷上天之势。秦皇岛外的打鱼船,全被一片汪洋所遮蔽不见,不知道驶向哪一边了?曹操北征乌桓那件往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当时的他威风凛凛,策马扬鞭,向东来到了碣石山,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抚今追昔,又将要到秋风飒飒的时节了,自然景色依旧,可是人间社会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综读全词,雄伟、壮阔,豪逸、高妙,不仅收摄风云,而且囊括古今,实在具有尺幅千里的壮观,这是空前盛世的反映。该词虽缺乏韩礼德和哈桑所提及的表层形式衔接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等),但笔者认为,诗人在诗词创作时通过使用空间意象、时空切换和事件穿插等隐性的衔接方式,在语篇的组织方式和叙事技巧上进行巧妙设置,使读者在阅读时,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链,使诗词语篇的组篇结构紧密相扣,有效地促进了诗词语篇连贯性的建立。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一)空间意象
为了提高核桃的生长水平,必须要加强对栽培过程的控制,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进行栽培,尽量选择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的良种壮苗,在适宜的时间进行移栽。在定植之前必须要对苗木进行处理,剪掉受伤的根系,然后解去包扎嫁接口的薄膜,让苗木定植于定植穴的中央,然后将其扶正,给苗木的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根系向四周展开,随后进行埋土,埋土的深度恰好覆盖到核桃树的根系为宜[1]。覆土之后应该要将植株稍稍提起,确保根系中的土壤可以获得充足的空气,然后覆盖土壤,使其变得更加紧实,并且要及时浇足定根水,确保根系有充足的水分。
在诗词语篇中,诗人可通过放大或缩小、修改或切割、夸张或突出等手法,将客观世界物象的时空关系打乱,再排列组合,形成某种别出心裁的时空顺序,继而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象审美效果。读者阅读时,跟随作品的叙事情节进行时空的切换,在切换过程中便会形成无形的隐性衔接链条,把作者创设的在不同时空中的叙事情节串连起来,在诗词的宏观时序上保障了语篇的连贯性。
诗词的意象,不仅是优美诗篇的构成基础,而且是读者对诗进行审美和评价的依据。那么,何谓意象?意象乃“意”与“象”的融合,即将主观情思融于客观物象之中,达到内外一致、虚实相生的状态,从而成为表“意”之“象”或“意”中之“象”。概括地说,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统一,是情景交融的美学呈现状态。在诗词语篇中,诗人可以通过精心创设和描绘空间,使读者进行空间化联想,从而利用读者头脑中形成的空间意象,达到诗词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目的。
(二)时空切换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描写的是空濛阔大的空间意象,特别是“白浪滔天”“一片汪洋”等空间性提示词汇,让人产生空间化联想,在头脑中产生巨大无边的海洋空间意象。在文学语篇中,作者还经常通过特殊的文体形式来获取读者的注意力。此处,空阔的海洋意象可看作是“背景”,而在这个“背景”中最突显的就是“打鱼船”,可看作“图形”。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经不断发展完善,现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上可移动的物体,其移动的路径或者存在的位置被认为是可变的;背景则是一个参照框架,为图形的移动路径或存在位置提供参照。打鱼船在这一望无边的海洋空间里便显得更为渺小了。通过空间意象的设置,可以使读者在头脑中形成浩瀚无垠、水天一色的海洋空间意象,以及在海洋这一背景中突显的打鱼船这个图形,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感,产生意象衔接,有效促进语篇连贯性的建立。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译文一:不过,偶尔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在他们朽骨上刻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地追悼他们。
(三)事件穿插
事件穿插,顾名思义,即在叙事情节的发展中穿插某一具体历史事件。诗人通过在诗词情节的发展中穿插某一历史事件,而这一历史事件势必又与诗词的叙述主题紧密相关,可以恰到好处地对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和诗词的主题进行论证和辅佐,因而可看作是一种有力的隐性衔接手段,可增强诗词语篇的整体连贯性。
该词下阕中“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讲述的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制服作为袁绍父子割据后盾的乌桓贵族,在公元207年骑马挥鞭,带领人马北征乌桓。在出兵北征乌桓时,曹操写下了一组有名的诗篇《步出夏门行》,其中第二首《观沧海》写北征乌桓,过碣石山登山望海所见的景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因诗的首句为“东临碣石”,所以又称《碣石篇》。诗中说,曹操来到碣石山观渤海,称赞那里的景色优美。秋风一吹,波浪涌起,仿佛日月星辰都是从海里升起来似的,极言海洋的宽广,曹操认为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象是非常幸运的。下文的“萧瑟秋风今又是”,便是由《观沧海》所引出。当然,事件穿插这一写作技巧的使用,并非毫无依据地“信笔涂鸦”,它的选择势必与诗词的主题或叙事的情节有所关联。诗人伫立在北戴河海滨,思接千古,抚今追昔,自然会很容易地想到北戴河的昨天和历史上的人物所留下的事迹。因此,在该词中,事件穿插这一写作手法的使用,不仅恰到好处地与诗词的主题紧密契合,而且充当了隐性的衔接方式,有力促进了诗词语篇整体连贯性的建立。
三、结语
对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的隐性衔接方式进行梳理,可有效把握作者的叙事风格,厘清该词的文体结构,从而为该词的赏析和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仅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角度对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一词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未能涉及诗词主题思想的传达和诗词意境的美学呈现。本文在诗词这一特定语篇如何谋篇布局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从而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词提供一种别样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曾方本.从“描述”到“解释”——多模态语篇的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法与认知诗学分析法比较[J].当代外语研究,2016,(6) :19.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0.
[3]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03) :36.
[4]李健宁.唐诗语篇中的隐性衔接探微[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05) :113.
标签:北戴河论文; 诗词论文; 意象论文; 隐性论文; 时空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2期论文;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