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传热论文_邹智鑫,王合旭,蒋彦龙,陈冀,郑文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轭传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共轭,数值,滑阀,百叶窗,系统,换热器,机舱。

共轭传热论文文献综述

邹智鑫,王合旭,蒋彦龙,陈冀,郑文远[1](2019)在《基于共轭传热计算的换热器热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次级换热器属于机载环控系统的主要附件,负责冷却涡轮压气机后的高温高压空气。为了分析某次级换热器服役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首先对其传热与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建模时针对产品的结构特点划分为周期性单元及侧板单元两类计算模型,并提出将周期性单元的周期边界结果传递到侧板单元中作为约束条件的数值模拟策略,通过侧板单元中的共轭传热计算得到了结构上的温度分布;然后对换热器整体进行分析,在侧板结构上加载所获取的温度场结果并设置其他约束条件得出热应力分布。对比实验数据发现,数值模拟结果误差均在10%以内,共轭传热数值模拟策略在航空换热器热应力分析中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32期)

谢超杰,刘文辉,王震虎,邱飒蔚,谭传智[2](2019)在《汽车排气系统共轭传热与机舱热管理的仿真和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基于汽车整车环境下计算出的排气系统外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来描述排气系统周围的流场分布状况,建立了排气系统的仿真模型,运用双向STAR-CCM+至STAR-CCM+共轭传热协同仿真计算得到了排气系统外壁面的温度分布结果,并将其作为汽车机舱热管理仿真模型的热边界条件,分别对怠速和爬10%坡度工况进行了叁维稳态模拟。在环境舱中对整车进行热害试验,对比分析了协同仿真和传统仿真与试验结果的误差。结果表明,协同仿真获得的零部件表面温度分布情况更接近于实际。(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蔡玉强,李亚丛[3](2018)在《蒸汽压缩蒸馏装置共轭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汽压缩蒸馏装置(VCD)是国际空间站从尿液废水中回收纯净水的重要装置。首次考虑离心力及微重力环境共同作用下两相流动、相变传热、汽液分离多因素耦合对VCD装置产水效率的影响,采用Fluent多相流混合模型,通过开发自定义函数(UDF),将相变潜热嵌入能量方程数值模拟了VCD装置共轭换热的相变过程,得到了不同时刻下蒸发器、冷凝器内气液两相体积分布及相变过程的传热特性、流动状态;在此基础上模拟了不同进口流量下该装置的产水率值,得出了产水率随进口流量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和国外文献提供数据对比,两者相对吻合,从而为蒸汽压缩蒸馏装置的整体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8年03期)

李金贝奇[4](2018)在《一种新型双模式热感微流量计及其共轭传热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机电系统是指以微米级元件实现电路-机械转换功能的系统。它是21世纪最领先的技术之一。微流量传感器是微电子机械系统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与传统流量计相比,它有着功耗低、响应快、测量准等优点,可应用于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生物研究、临床诊断等多个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热式微流量计凭借其简单的结构、可靠的性能,最为人们所采用,其中量热式流量计具有流向侦测、小流量下灵敏响应的优点尤其受到偏爱。然而,大流量下量热式流量计的响应趋于饱和甚至会失灵。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工作模式的热感微流量传感器:它能灵活地切换量热与热线工作模式,从而不失灵敏度地拓宽量程.通过二维、可压缩、变物性的共轭传热(流-固耦合传热)数值仿真,本文呈现了大流量跨度下(0.01-160SCCM)芯片通道内的流型,并研究了它对温度场的影响。在小流量下,热扩散作用占主导地位,输运对温度产生的扰动可以看作是一阶线性的,由此探测器温差对流速的响应是线性的。随着流量的增大,固体域周围的边界层受到破坏,从而使更多的热量被携带到下游。由于对流换热的非线性本质,温差响应趋于平缓。进一步增大流量,会凸显粘性耗散对探测器的作用,尤其是在前翼。由于剧烈的摩擦产生大量的热,探测器的温度上升,温差随着流量的增大而下降,探测器失灵。另外,大流量下通道的流型变得复杂,一维模型的均匀来流假设无法正确预测响应。此外,本文还得到了探测器响应临界变化时相关的无量纲数,它们可以根据相似原理用于今后的优化设计。加热器的功率响应在大流量下依然保持良好的灵敏度。另外,功率对流量的关系可以用修正后的King’s Law拟合,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于可压缩流动,如果考虑额外的压缩项,M~2_(mi)/Re_(mi)可以获得更好的相关性。实验的流量计系统芯片由Invensense公司0.18μm CMOS-MEMS的工艺制造而成。经过简易封装、电路搭建后,芯片能够将流动转换成电信号并被单片机(Arduino Yun)读取。以两个作为参考的商业流量计进行校准后,根据灵敏度划定了流量计两种工作模式(量热式、热线式)的切换临界流量,并分别用不同函数拟合。新型流量计与参考流量计之间对比的结果表明,本设计有良好的精度,相对误差在±2%之内。另外,它的量程相比之前的工作模式扩大了近叁倍,最大流量量程达到140SCCM,以通道中部的尺寸计,流速最大可达73m/s。此外,流量计原型系统中的单片机整合有无线传输模块,这样就能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云端服务器,有望用于未来物联网节能建筑中暖通系统的流量监控。(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陈广亮,徐俊英,张志俭,田兆斐,李磊[5](2018)在《PWR栅元流固共轭传热CFD计算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预测压水堆堆芯的热工水力状态,提高反应堆运行的经济性与安全性,针对典型堆芯内数万燃料栅元中的燃料释热过程与冷却剂流动传热过程的强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工程化仿真预测的效率需求开展研究。依据几何、质能守恒、传热问题的等效原理,针对燃料栅元中的流固区域,设计气隙等效的流固共轭传热计算方案,开发芯块、气隙、包壳、等效域的变物性计算程序,实现了稳态与瞬态流固共轭传热的精细化计算。通过对比不同方案表明:纯流体域计算会导致栅元的周向传热计算失真;气隙等效的流固共轭传热计算与无简化流固共轭传热计算相比,精度的最大误差为0.1%,存储资源的最小优化量为24.7%,效率的最小优化量为14.3%。(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罗祝清,娄钦,徐洪涛,杨茉[6](2019)在《热质双扩散与流固共轭传热及吸附的LBM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基于孔隙尺度,对填有均匀介质的复合方腔顶盖驱动双扩散混合对流及流固共轭传热、吸附进行数值模拟.在孔隙率ε=0.79,普朗特数Pr=0.7,格拉晓夫数Gr=10~4和路易斯数Le=1.0时,就不同浮升力比(-100≤Br≤100)和吸附率常数(0.001≤k_1≤0.005)对方腔内部热质传输的影响进行比较.给出流线、等温线、等浓度线、平均努赛尔数Nu_(av)、舍伍德数Sh_(av)和吸附量等.结果表明Br通过改变介质所处流场的浓度分布影响吸附,而k_1的增加显着地提高吸附效率和吸附能力.(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9年01期)

陈晓明,冀宏,张硕文,刘新强,杨旭博[7](2017)在《基于COMSOL的滑阀流固耦合共轭传热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压滑阀在工作过程中常常因黏性加热而出现阀芯热卡紧现象,基于流固耦合共轭传热方法,运用COMSOL软件对滑阀内的热-流-固多物理耦合场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高温主要集中在速度梯度较大的区域以及受高速油液冲刷的节流槽壁面,由此产生的阀芯节流槽区域径向不均匀环状凸起变形可能直接导致阀芯卡紧;阀芯最大径向热变形量可达1.31μm,位于节流槽矩形工作边处;黏温特性对滑阀内的黏性加热效应具有消极的影响,含气泡油液却与此相反,导热率与温度的线性关系对滑阀阀芯径向热变形也具有消极的影响;考虑以上因素并不改变滑阀内的温度场分布与热变形特征,而是使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工况。(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7年05期)

付磊,李良,罗云蓉,唐克伦,李泽平[8](2015)在《电动式EGR阀流固耦合共轭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型号为TE601的EGR阀进行了流固耦合传热的数值模拟。模拟过程使用EGR阀门最大开度进行分析,得到了有无冷却水两种情况下阀体和阀杆的温度场。针对两种情况下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提出了冷却水道的设计方案,为进一步分析计算阀体和阀杆的热应力和热变形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牛玲,周俊杰[9](2015)在《基于共轭传热的百叶窗翅片换热器操作参数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共轭传热的基础上,利用叁维数值分析软件对百叶窗翅片换热器操作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从1000个样本点中选出使Nu数最大、阻力因子f最小的最优工况点:进口速度3.5 m/s、进口温度303.12 K、扁管温度为336.14 K。此时阻力因子f为0.61353、Nu数为46.46。与原工况相比阻力因子f减小17.73%,Nu数提高31.05%。(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徐俊英[10](2015)在《压水堆燃料组件共轭传热及通道内流场的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的研究燃料组件内冷却剂的流动与传热过程,本文采用CFD工具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进行棒束通道流固共轭传热数值计算,得到棒束通道内的流场和温度场,并与直接添加表面热流密度的单流体模拟对比,证明了堆芯CFD流场分析时进行流固共轭传热计算的优点;第二,提出了燃料棒导热计算的气隙简化处理方法,推导出等效包壳物性的计算公式,并用FLUENT软件对简化处理方法进行了正确性检验;第叁,基于点堆中子动力学模型,并按照燃料棒轴向热源服从余弦分布给定热边界,建立了核热耦合计算模型,编写了相应的用户自定义函数,并计算了反应性引入扰动时冷却剂和燃料棒热工参数的瞬态响应;最后,建立了定位格架的叁维几何模型、仿真网格模型,并在FLUENT中进行了单相稳态流场的计算,分析了冷却剂流经定位格架后的流场特征。通过计算和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通过对棒束通道流固共轭传热计算与直接添加表面热流密度的单流体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采用流固共轭传热计算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温度场;基于热容量和热阻不变的原则,推导出的等效包壳的物性计算公式是正确的,对气隙进行简化不会对燃料芯块和冷却剂的流场、温度场造成影响;应用FLUENT软件以及基于点堆中子动力学模型并按照轴向功率服从余弦函数给定燃料棒功率分布,进行了核热耦合计算,并且通过计算冷却剂棒束通道在反应性引入扰动下的瞬态响应,验证了所建立的核热耦合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带定位格架的冷却剂流场计算,发现冷却剂在流经定位格架时,横向搅混强度明显上升,随着向下游流动,冷却剂的横向搅混强度逐渐下降,在定位格架下游320mm处,横向速度衰减为主流速度的7%。本研究基于CFD技术所建立的燃料组件流场和温度场的计算方法和结论,可以用于堆芯热工流场的预测和定位格架的辅助设计,能够节约用于研究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同时能够获得详细物理数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5-01-01)

共轭传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基于汽车整车环境下计算出的排气系统外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来描述排气系统周围的流场分布状况,建立了排气系统的仿真模型,运用双向STAR-CCM+至STAR-CCM+共轭传热协同仿真计算得到了排气系统外壁面的温度分布结果,并将其作为汽车机舱热管理仿真模型的热边界条件,分别对怠速和爬10%坡度工况进行了叁维稳态模拟。在环境舱中对整车进行热害试验,对比分析了协同仿真和传统仿真与试验结果的误差。结果表明,协同仿真获得的零部件表面温度分布情况更接近于实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轭传热论文参考文献

[1].邹智鑫,王合旭,蒋彦龙,陈冀,郑文远.基于共轭传热计算的换热器热应力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谢超杰,刘文辉,王震虎,邱飒蔚,谭传智.汽车排气系统共轭传热与机舱热管理的仿真和试验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9

[3].蔡玉强,李亚丛.蒸汽压缩蒸馏装置共轭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8

[4].李金贝奇.一种新型双模式热感微流量计及其共轭传热仿真[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

[5].陈广亮,徐俊英,张志俭,田兆斐,李磊.PWR栅元流固共轭传热CFD计算方案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8

[6].罗祝清,娄钦,徐洪涛,杨茉.热质双扩散与流固共轭传热及吸附的LBM模拟[J].计算物理.2019

[7].陈晓明,冀宏,张硕文,刘新强,杨旭博.基于COMSOL的滑阀流固耦合共轭传热仿真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7

[8].付磊,李良,罗云蓉,唐克伦,李泽平.电动式EGR阀流固耦合共轭传热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牛玲,周俊杰.基于共轭传热的百叶窗翅片换热器操作参数优化设计[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10].徐俊英.压水堆燃料组件共轭传热及通道内流场的计算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共轭传热耦合壁面模型超临界水–氢–氢汽轮发电机定子...排气系统共轭传热协同仿真流程图...超临界水-氢-氢汽轮发电机定子...机械手管道温度曲线温度分布

标签:;  ;  ;  ;  ;  ;  ;  

共轭传热论文_邹智鑫,王合旭,蒋彦龙,陈冀,郑文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