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条纹沟槽表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沟槽,条纹,表面,水洞,实验研究,降噪,效应。
条纹沟槽表面论文文献综述
施瑶,胡海豹,黄苏和,罗庄竹[1](2011)在《条纹沟槽表面润湿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铝基板及不锈钢基板上条纹沟槽表面接触角的测试,研究了条纹沟槽对材料表面润湿性的影响。试验用条纹沟槽表面采用准LIGA技术制备。该技术以波长为300~400μm紫外光作为曝光光源,包括显影、表面活化、微电铸和去胶等工艺。接触角的测试采用DSA100接触角测试仪,选用液滴体积为5μL。试验结果表明,条纹沟槽的存在能够改变材料的润湿特性,并且在平行于沟槽方向和垂直于沟槽方向的表面润湿特性存在各向异性。(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1年11期)
黄姗,方哲宇,林峰,朱星[2](2009)在《银膜表面周期性条纹导致的沟槽等离激元增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沟槽等离激元是一种电磁振荡,它束缚于刻在金属表面截面为单个波长尺度的沟槽里,并沿着沟槽传播。沟槽等离激元由于其低传播损耗及可控的传播方向,在集成光路上有潜在的应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在银膜表面刻沟槽,并在沟槽两侧加上周期性结构,并研究了这种周期性结构对沟槽等离激元的耦合和传播的影响。通过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相对于没有周期性结构的沟槽,有周期性结构的情况下,传播于沟槽中的沟槽等离激元强度增强。同时还利用有限时域差分方法计算模拟了相应的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验相符,证明了确实是由于周期性结构导致了沟槽等离激元的增强效应。(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胡海豹,宋保维,杜晓旭,马骥[3](2008)在《条纹沟槽表面近壁区流场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沟槽表面特殊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条纹沟槽表面存在减阻效果的内在原因。在数值模拟过程中,针对沟槽表面流场的特点,对其计算域、计算网格及其流动参数进行了合理化的处理。模拟结果结果表明,条纹沟槽对流场的影响仅限于近壁区,同时条纹沟槽的存在使得沟槽内部具有较好的减阻作用。所开展的研究,对深入揭示条纹沟槽潜在的减阻机理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火力与指挥控制》期刊2008年04期)
胡海豹,宋保维,潘光,陈少强,毛昭勇[4](2008)在《回转体表面条纹沟槽降噪水洞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入探讨条纹沟槽表面减噪机理的基础上,对条纹沟槽表面回转体开展了水洞噪声测试实验研究。实验模型表面条纹沟槽采用了直接加工的实现技术,模型头部为半球形圆头,尾部线型采用双参数尖尾曲线。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条纹沟槽表面回转体与相同形状尺寸的光滑表面回转体相比,具有较明显的降噪效果,最大降噪量超过4dB,降噪量与条纹沟槽的尺寸、水流速度有关。可见,条纹沟槽是一种降噪效果明显、应用价值高的降噪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火力与指挥控制》期刊2008年02期)
胡海豹,宋保维,潘光,毛昭勇,陈少强[5](2006)在《回转体表面条纹沟槽减阻水洞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条纹沟槽表面减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条纹沟槽表面回转体进行了大量的水洞实验研究。实验模型表面条纹沟槽采用直接加工方法,头部线型为双参数平方根圆头曲线,尾部线型为双参数尖尾曲线。实验结果分析表明,与相同形状、尺寸的光滑表面回转体相比,条纹沟槽表面回转体在一定速度范围内存在很好的减阻效果,最大减阻量超过6%,且在小攻角范围内减阻量基本稳定,对回转体升力特性也没有影响。对比不同尺寸条纹沟槽的减阻效果发现,降阻量不但随条纹沟槽宽度S变化,而且随来流速度U∞变化,即与无因次沟槽宽度S+(文中近似取S+=S.LRe2Ckx,其中k为总阻力Cx的修正因子)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于V型条纹沟槽具有减阻效果的S+的范围在10到60之间。本文研究证明,条纹沟槽表面减阻技术在水下航行器设计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同时文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该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06年02期)
王柯[6](2006)在《水下条纹沟槽表面减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计算、模拟分析和水洞试验叁个方面对条纹沟槽表面和随行波表面的减阻特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将理论计算结果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基本一致。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如下: (1)综述近年来对湍流机理研究的现状和所得到的主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关于条纹沟槽表面减阻机理的两种较为有代表性的论述; (2)根据条纹沟槽表面的特殊结构,提出条纹沟槽表面高精度网格生成要求,并采用微分方程法在连续条纹沟槽表面生成高精度网格; (3)根据条纹沟槽表面的特殊结构,建立适合条纹沟槽表面的流场简化模型,并选用一方程湍流模型完成了流场理论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V型条纹沟槽表面最大减阻量约为10%; (4)利用FLUENT软件完成了条纹沟槽表面特殊流场模拟。针对条纹沟槽表面流场的特点提出数值模拟相似原理和实施方法。仿真结果很好的验证了现有关于条纹沟槽表面减阻机理的两种说法,仿真结果表明条纹沟槽表面最大减阻量约为10%;并首次利用FLUENT、软件对随行波表面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说明在随行波波谷处产生的低速漩涡有效的降低了随行波表面的阻力,最大减阻量约为8%: (5)通过表面直接加工V型条纹沟槽和随行波沟槽的回转体模型水洞试验,定量的得到了这两种减阻方法的减阻量,条纹沟槽表面最大减阻量约为6%,随行波表面最大减阻量约为5%。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条纹沟槽表面减阻效果随着速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尺寸条纹沟槽表面的减阻速度范围不同,且最佳减阻对应的速度也不相同,尺寸越大对应的最佳减阻速度越低。 本文所完成的有关条纹沟槽表面减阻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以及随行波表面减阻的仿真模拟计算和试验研究,对进一步深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6-03-22)
王柯,宋保维,潘光[7](2005)在《条纹沟槽表面水下航行器减阻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条纹沟槽表面减阻的研究发展及其优点的基础上对条纹沟槽表面减阻进行水洞实验,研究在航 行器外表面加工条纹沟槽所具有的阻力特性.通过对光体、0.1mmV型条纹沟槽表面和0.2mmV型条纹沟 槽表面3种不同模型在零攻角、不同水流速度下进行阻力测量,测得条纹沟槽表面减阻特性曲线.从特性曲线 中可以看出减阻效果约为8.3%.实验的结果表明,条纹沟槽表面能明显降低水下航行器的阻力.(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05年02期)
胡海豹,潘光,宋保维,毛昭勇[8](2004)在《水下条纹沟槽表面近壁区流场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于水下条纹沟槽表面减阻的研究多集中在试验方面,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进行的却不多。而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条纹沟槽表面减阻的微观机理也一直没有搞清楚。本文正是通过理论方面的分析和计算来进一步揭示条纹沟槽表面的微观流场。首先基于“第二涡群”论对条纹沟槽表面流场的减阻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其减阻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B-L两层代数模型,建立了条纹沟槽表面水下流场的简化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差分法对近壁区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首次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获得了条纹沟槽表面水下微观流场的速度分布;为以后进一步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条纹沟槽减阻特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04年01期)
条纹沟槽表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沟槽等离激元是一种电磁振荡,它束缚于刻在金属表面截面为单个波长尺度的沟槽里,并沿着沟槽传播。沟槽等离激元由于其低传播损耗及可控的传播方向,在集成光路上有潜在的应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在银膜表面刻沟槽,并在沟槽两侧加上周期性结构,并研究了这种周期性结构对沟槽等离激元的耦合和传播的影响。通过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相对于没有周期性结构的沟槽,有周期性结构的情况下,传播于沟槽中的沟槽等离激元强度增强。同时还利用有限时域差分方法计算模拟了相应的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验相符,证明了确实是由于周期性结构导致了沟槽等离激元的增强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条纹沟槽表面论文参考文献
[1].施瑶,胡海豹,黄苏和,罗庄竹.条纹沟槽表面润湿性的试验研究[J].测控技术.2011
[2].黄姗,方哲宇,林峰,朱星.银膜表面周期性条纹导致的沟槽等离激元增强效应[J].电子显微学报.2009
[3].胡海豹,宋保维,杜晓旭,马骥.条纹沟槽表面近壁区流场数值计算[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
[4].胡海豹,宋保维,潘光,陈少强,毛昭勇.回转体表面条纹沟槽降噪水洞试验[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
[5].胡海豹,宋保维,潘光,毛昭勇,陈少强.回转体表面条纹沟槽减阻水洞实验研究[J].力学季刊.2006
[6].王柯.水下条纹沟槽表面减阻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
[7].王柯,宋保维,潘光.条纹沟槽表面水下航行器减阻实验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5
[8].胡海豹,潘光,宋保维,毛昭勇.水下条纹沟槽表面近壁区流场的数值分析[J].力学季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