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治波贵州省三穗县长吉中学
在古代世界中寻找灵感,是很有新意的。比如,从古诗词、古人的奇闻轶事等方面去找寻灵感,很容易成就一篇佳作。下面是由一句古诗而触发写就的微型小说:
落红
/小美
残阳如血。
荒草凄凄的古道,呼啸的西风裹携着滚滚的灰土,一匹瘦骨嶙峋的马疲惫的拖着两个轮毂快要散架的马车。天上最后的一丝残阳如血般地在慢慢沉没。“吁——”的一声车停下了,从车上走下一个双目如炬但眉头紧锁的老人。其实他没有老,只不过炎凉的世态与腐败的官场让他提前老了。老人伫立在路旁,身子转向与来路相反的东北方,这时隐隐的炮声传来,灰暗的东北方天空闪过一阵阵火光。
“强盗!”老人仰天长吼,吐出的口水中有一丝淡淡的血迹。“走吧,龚先生,再不走我们怕是赶不到客栈了。”车夫道。老人如一尊铜像一动不动的站在路旁。脸上的肌肉在痛苦地扭曲。九洲渡口渡口暮霭深深,依稀可见江上有单薄的船只在有气无力的穿行。浑浊的江水从渡口的东方而来绕了一个弯朝北而去。老人站在荒凉的渡口边,面朝北方,他在极力向北方张望,细雨伴着泪珠从他棱角分明的脸上滑落。
“龚先生,我们已是第三次来到此地了,是朝北还是朝东你发个话吧?”车夫道。老人知道朝北他不久就会见到家人,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了,而且这也是他忿然离开朝廷的初衷。
“不,东,东方,我们要逆流而上,我要去见梁章钜大人,他驻防在上海。”老人似乎是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车夫只好摇摇头露出一丝苦笑。
单薄的小船在激流中艰难的前行。丹阳书院深秋,丹阳书院,满地的落叶飘飞,一片萧煞。阵阵寒意挥之不去,秋风撩起老人破旧的长袍。他一时走出屋子,一时又反身回屋。老人口里反复叨念着一句话:“论时事,并约即日解绾来访,稍助筹笔。”一阵猛烈的咳嗽,老人吐出一口血来。“龚先生——”书童惊叫一声,扶着老人进了一间屋子。咳嗽停止了一会儿,老人问:“梁大人来信了吗?”“来了。”书童道。“快给我看看。”老人抖着青筋突出的手拆开信封。上面一句话:“幕府一职已满,多谢龚大人美意,日后再议。”“备笔墨。”老人大叫一声,只见他挥笔疾书:“浩荡离愁白日斜,呤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罢将笔一扔道:“罢了。”几口鲜血从老人口中喷涌而出。老人倒地。屋外,一阵炸雷劈过,天地间回音不绝。
这是一篇从语言到构思都无可挑剔的佳作。当时的话题是以“大爱”为题,小作者并没有从当今热点事件去切入主题,而是独辟蹊径的从学过的古诗中找到了灵感。只要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就知道龚自珍的传奇,他是愤然离开朝廷而又总是放心不下国家民族的命运走向的一代杰出诗人。他多少次地徘徊在回家的路上,因而写下了让后人永远传唱的绝句。小作者就是从这一点上发现了龚自珍对国家民族的“大爱”才有了这篇佳作。
此篇作文虽然在龚自珍暴死在丹阳书院与写作那首绝唱时有点时间上的误差,但是瑕不掩瑜。
小作者驾驭题材的能力很不错,想象力更不用说。他巧妙地选取了三个“景点”来表现龚自珍的大爱。这三个景点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龚自珍的内心焦虑与矛盾及最后自我清醒的一搏,使得全文结构简洁明快,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是环境的构思描写很有震撼力非常吻合主人公的性格发展历程,也暗指了晚清腐败到了极点。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节中隐约的炮声暗指了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的入侵,文中的北方与南方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文题取得很富有诗意,表达了一代杰出诗人心中对民族的大爱,同时也暗指了伟人的悲愤离去,让人想到“春蚕到死”的壮美。
小作者的语言功夫也很不错,很有张力,掷地有声,是难得的。
仔细想想,其实这样的文章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之文,只要对诗人生平有点了解的人都能构思出这样的佳作。
细细想来,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从诗经到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到近代诗,无不饱含着我们写作的题材,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同样是写大爱这个话题,从屈原到陆游到李清照哪个不可写呢?随便取其作品中的一句诗就能得到无尽的题材。
下面是这位同学的构思思路:
当初,我一看这个话题,心中就在高速地搜索,表现“大爱”那要有一定的高度,首先应该是国家民族的,古代先贤们的爱国大爱很多,但还是被我否定了,因为又会落入俗套。平凡的人也有大爱可言,可我手头一时没有感人的大爱之事。而与大家一样去追逐当下社会上的热点素材,比如,大地震中老师舍身护学生等,大家可能都在写,而且都是先事例后议论泛泛而谈,没什么意义。于是我想到语文老师讲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时的声情并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平时训练时老师也特别指出过,去写写古人。我想龚自珍的弃官出走而又难以割舍的爱国情节,就是最佳的大爱了。
定好了主题与取材范围,接下来是具体写作,这篇文章当时在我心里不是这样写的,是经过升格后才成的。当初我想写成龚自珍与车夫或者书童赶着破车来到丹阳书院就给梁巡抚写信,而最后石沉大海,悲愤地死去。这样一个故事是可以了,但我想他缺少一种氛围,缺少震撼人的一种力量。突然间我就想用三个小标题来表现了,这也许属于灵感吧。我认为这三个小标题恰当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虑与矛盾最后自我清醒的一搏。这样才能表现“落红”精神。而小标题使得写作时自由,各节之间不需要考虑过渡衔接,在时空上更自由。其实“九洲渡口”是虚构的。但虚构有理,那是因为老师在讲龚自珍生平时,讲到他曾多次在南与北的走向上徘徊,是回家还是去上海找梁大人,我只不过是将他这种矛盾浓缩在一个点上而已。而“残阳如血”是刻意表现在特殊的环境下龚自珍复杂的心情。“丹阳书院”中龚自珍死是正确的,但梁大人的回信是虚构的。龚自珍在丹阳书院死时挥笔书写“落红不是无情物”有点时间上的不对,但我为了集中突出主人公的爱国情结与报国无门就这样写了。
语言上老师评价不错,这要得益于平时的阅读,特别是小小说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