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婷:智能手机对人的异化影响研究论文

廖小婷:智能手机对人的异化影响研究论文

摘 要:智能手机成为人类心灵必需品的同时,人们身心健康却饱受影响。在互联网条件下,人们的生存方式与价值观会潜移默化的被智能手机所影响,如何克服智能手机对人的异化影响已成为学术界值得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手机;人的本质;人的异化;异化克服

当今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智能手机为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智能手机成为人类心灵必需品的同时,人们身心健康却饱受影响。

摄影师阿音的一组纪实人像作品在第六届“十杰”评选中尤为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这类题材少,更是因为作者的手法变化细腻有效,能利用不同的场景,找到点、线、面及透视的关系,运用纪实的拍摄特点和有组织的人像摄影手段,真实、客观地展现出人物生动、与众不同的生活形态,展示了强烈的民俗内涵。再次证明,平实、凝练、真挚的纪实人像作品最能打动观者。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下手机异化与人的异化关系

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看来,手机异化与人的异化是劳动者与自身和其他类本质的异化。智能手机生产技术更新换代,加剧了行业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同时促使人们对智能手机更加喜爱,依赖心理更强。自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上出现”微博控”、“购物控”、“游戏控”、“微信控”、“抖音控”、“理财控”等不同人群,包括手机品牌的选择,表现多元的价值观人类群体,手机异化与人的异化相互影响与制约。

二、智能手机对人的异化行为影响和精神影响的表现

智能手机的生产技术随着时代的更新换代,具有巨大的优势吸引人们,但其对人类的行为和精神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视。

榜样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一个典范,他能带动其他人一起奋进,影响其他人的学习进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着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在小学生的心里,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就是自身语言和行为的指标,他们遵循这个指标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完善自身。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榜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学生树立为班级的榜样,以优秀生带普通生,实现全班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优秀生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跟随他们的脚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第四,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习惯的阅读模式。人们喜欢快速浏览网络上的图片、文字、视频、新闻,同时还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网络上的信息碎片化、虚假化、商品化,使人们衍生成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快餐式阅读加剧了人类内心的狂躁和焦虑,这种寻找文字和图片刺激眼球的感觉,使人心灵更加空虚,人们患上了“手机病”,也就是手机成瘾症。我们不得不承认,智能手机异化了人类。

第三,智能手机在提供交往虚拟空间时,许多网络社交高手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如何与人真实交流,生活中孤独感无法摆脱,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因此,人的社会性逐渐减退甚至丧失。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中,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社会性的人可以真正成为人的必要条件。

第二,智能手机使部分人群自我存在感丧失。我们常见社交媒体上“选晒族”、“低头族”,甚至有过度依赖手机产生数码痴呆症,记忆力严重下降。事实上,人类也逐渐在空间上不知不觉将自己封闭起来,在虚拟空间寻找自我存在感与自身价值感。

第一,当今手机网络平台成为一个能够到处释放负能量、小广告、帮点赞、投票、鸡汤、自拍的地方。看似在自由交往的群体,实际上离不开的是中介物的依赖。智能手机技术运用的主人将沦为信息的奴隶,也使手机技术生产劳动被异化为谋生手段,生产者在技术竞争下,被技术奴役为生产工具,人类的主体性随之迷失,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冷漠。

在计算机图像处理过程中,用黑底白字来处理矩阵更加方便,所以先将二值化后的图像取反,取反后结果见图3,之后再利用细化算法将其细化,具体方法:使用一个包含9个像素的3×3模板,9个像素点只取值0或1,因此模板有29=512种形式,给予每个模板一个编号0~511,编号等于模板中的像素加权和,像素权重见图4。

三、智能手机对人的异化问题根源探析

人们在享受着智能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的理性思维不断的在下降。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人们在虚拟环境中寻找到自我精神的愉悦感,在没有深刻反思是感官愉悦还是精神内自媒体内容所愉悦,人们的理性逐渐丧失并被非理性所取代,例如“游戏族”会在游戏的虚拟环境中寻找成就感,“抖音族”喜欢自我表现和感官愉悦,如今不少青少年追逐网红事业,自媒体使人们追求在自媒体平台引领新的潮流,但实际上价值作用并没有自我感觉那样凸显,盲目的价值观不利于人类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此可见,手机异化根源于科学技术,手机对人的异化根源于人的理性思考,归根到底,科技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人类的非理性思考逐渐取代理想思考是问题的根源。

四、数字时代下社会中手机对人的异化克服途径

首先,人们应增强理性思维模式。智能手机技术通过网络环境使人们的生活状态扭曲,原本有准备有计划的生活已成为人们彰显自己的手段,人没生活的目的已成为为了彰显而努力,不断的更新我自状态,凸显自己的存在,在社交平台博取他人的羡慕嫉妒同情,完全是有目的的手段和模式在生活着。学会分辨自媒体网络环境中的优劣和美丑善恶,认清自媒体技术的本质,改变虚拟的网络生活方式,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正如康德所说,理性是人想要成为道德的存在,不是被环境和方式制约自己,而是需要人们选择自由的意识,只有理性和具有自我意识感的人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我涵养。

其次,人们应增强自律教育。德育与智育是教育最基本的两种模式,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独处意识,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人们仅有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找到自我存在感。人们通过自律,听见自己的声音,在舆论影响下找到自我判断,独立性同时也会增强,虚拟的网络世界将得以与现实分开,不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能够自如的与大自然、社会和他人正常对话。

事实上,异化不等同于退化,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人类社会也只有通过异化走向进步。我们需要理性对待智能手机的利弊,在新时代下克服手机对人的异化带来的弊端,摆脱智能手机对人的操控,反之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操控智能手机,让智能手机技术能够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曾苑.你被智能手机“异化”了吗?[N].温州晚报,2012.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16-0050-01

*2016年广西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智能手机对人的异化影响研究》(桂师院科字2016·号文件05号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小婷(1985-),女,汉族,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哲学、心理健康教育。

标签:;  ;  ;  ;  ;  ;  ;  ;  ;  ;  ;  

廖小婷:智能手机对人的异化影响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