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蚜传相关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病毒,生物防治,花叶,马铃薯,作物,黄瓜。
蚜传相关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尹荣岭,陈巨莲,刘勇,程登发,孙京瑞[1](2011)在《CMV蚜传相关蛋白CP基因的克隆与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统计约75%的蚜传植物病毒通过以非持久性的方式进行传播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作为为害蔬菜的主要病毒病,其传播的方式主要以蚜虫的非持久性传播为主。其传播机制中植物病毒与蚜虫介体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确病毒参与传播的基因及产物和传播介体的病毒特异性受体结合蛋白的分析,并明确了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与蚜虫非循环性传播有关。通过对北京、山东采集的病叶样品进行检测和克隆,并应用MEGA v4.1基于CMVCP基因核苷酸水平将测序所得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657bp)与在NCBI上检索国内外临近的标准CMV亚组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用Neighbor-Jioning法(1 000次随机抽样,计算自引导值)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5个分离物均属于IB亚组。应用DNAstar对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引用标准序列进行一致性比对。结果显示已得5序列与IB亚组标注株系Y16926(Tfn)在核苷酸具有最大97%的一致性,氨基酸水平上同样具有高度一致性(最大为99.5%);与IA亚组代表性株系D10538(Fny)在核苷酸水平上具有最大95%一致性,同时氨基酸水平上表现很高的一致性(大于96%)。其中与Ⅱ亚组序列AB006813(m2)、M21464(Q)、L15336(Trk7)相对比显示一致性均较低,说明已得5序列并非属于II亚组。通过对CMV病毒的CP基因序列的克隆,经同源性比对,其中5序列与II亚组分离物比对,无论是在核苷酸水平还是氨基酸水平均表现较低一致性;与IB亚组分离物的一致性较高,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都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说明5序列不属于II亚组,而是属于IB亚组,并与系统发育树相一致。在氨基酸序列比对中,25位点发生突变,与报道相一致,会影响蚜虫的传毒。因此通过建立CMV分子变异与株系分化的快速检测方法,对北京与山东地区蔬菜作物上CMV病毒遗传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植物病毒种群多样性及其进化机制,以及对CMV病毒病早期为害的监测防控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1-06)
谭周进,谢丙炎,肖启明,杨宇红[2](2004)在《病毒虫传相关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种类多、危害大。病毒虫传包括获毒、携毒与传毒3个阶段,是病毒、昆虫、植物互作的复杂过程,其中涉及到多种蛋白质。本文对与昆虫传播病毒有关的蛋白质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这些蛋白质研究的科学意义与发展趋势,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本文来源于《氨基酸和生物资源》期刊2004年02期)
张珣,王锡锋,周广和[3](2004)在《麦蚜传毒相关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小麦的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s)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毒病害,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普通小麦栽培种中,除个别品种具有一定耐病性外,尚未发现由抗病基因的存在,因此,发掘新型抗病毒或抗介体传播病毒的基因对小麦抗病毒基因工程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本研究利用麦蚜传毒相关蛋白基因,构建相应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法转化小麦,以期获得获得抗介体传播病毒的转基因植株。(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杨旭光[4](2004)在《马铃薯Y病毒N株系蚜传相关蛋白HC-pro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毒是一种分子生物,他一般不能在细胞外独自存活,它们在自然界的传播是通过各种介体昆虫,线虫和真菌这些小型细胞生物完成的,病毒和这些不同的传播介体之间发展起多种高效专化性的传毒过程,使得病毒能够在自然界存活并传播扩展开来。 马铃薯Y病毒是马铃薯Y病毒属的成员,能够被蚜虫非持久性传播,主要危害马铃薯和烟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马铃薯Y病毒基因组编码的HC蛋白是和蚜虫传播相关的一个蛋白因子,并且和病毒自身的许多生命活动相关。本试验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陕西获得马铃薯Y病毒N株系分离物中克隆出了HC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分离田间采集的马铃薯Y病毒坏死株系,获得陕西地区马铃薯Y病毒的分离物;以其为材料,接种烟草后,提取病株RNA;优化扩增体系,RT-PCR反转录扩增获得大约1.4kb左右的PVY-N的HC-pro基因片断。 2.将HC-pro基因克隆进克隆载体pBLueKS中,转入大肠杆菌DH5α菌株中大量繁殖。 3.用pBV221、pET30a和pTrcHisA分别构建含HC-Pro的原核表达载体pBVHC、pETHC、pTrcHC。转化大肠杆菌BL21诱导表达后发现DBVHC的表达量最高。 4.通过一系列的梯度试验发现,在不同的预培养时间下,原核表达载体pBVHC对HC-pro蛋白的表达丰度不同,其中,37℃预培养4小时,42℃热激培养6小时后获得的菌液目标蛋白的浓度最适合于纯化。 5.利用电透析的方法纯化回收pBVHC表达的大量目标蛋白,免疫家兔后,采血获得HC-pro蛋白的抗血清。 6.琼脂双扩散的方法检测抗血清,用Western blot对感染马铃薯Y病毒的烟草总蛋白进行免疫印迹试验,为进一步的试验做准备。 马铃薯Y病毒HC蛋白在马铃薯Y病毒属内甚至于种内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本试验从陕西分离获得马铃薯Y病毒N株系的HC基区,原核表达的研究以及抗血清的制备后,为进一步的同源性分析和蚜传专化性位点的分析 以及分离提取蚜传受体蛋白,并通过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蚜虫受体蛋白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4-06-01)
蚜传相关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种类多、危害大。病毒虫传包括获毒、携毒与传毒3个阶段,是病毒、昆虫、植物互作的复杂过程,其中涉及到多种蛋白质。本文对与昆虫传播病毒有关的蛋白质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这些蛋白质研究的科学意义与发展趋势,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蚜传相关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尹荣岭,陈巨莲,刘勇,程登发,孙京瑞.CMV蚜传相关蛋白CP基因的克隆与变异分析[C].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2].谭周进,谢丙炎,肖启明,杨宇红.病毒虫传相关蛋白[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
[3].张珣,王锡锋,周广和.麦蚜传毒相关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小麦的遗传转化[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4].杨旭光.马铃薯Y病毒N株系蚜传相关蛋白HC-pro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